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物理 藥品 心理 KnowYourself 2017-06-08

2016年的新研究指出,對於一些內向者來說,如果經歷了太大強度的社交,他們真的會像喝多了酒一樣,出現“宿醉”般的體驗。Courter提出,“社交宿醉”指的是由於接受超出自己承受範圍內的社交刺激,引起精神或生理上的不適,這種體驗和宿醉很像(Courter, 2016)。

當所處環境的社交程度超出了預估和承受範圍,比如原本以為是小聚會,卻意外多了幾個陌生人;原本做好了待兩小時的準備,卻過了五個小時還沒結束;原本一週只想安排3天時間會客,結果卻每天都有客人來訪……那種感覺又焦慮又不耐煩,然後開始手心出汗,頭暈,耳鳴,眼花,呼吸困難,無法思考。

以上就是很多內向者不止一次有過的體驗。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就是“內向者的社交”。

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內向者在社交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

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內/外向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內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安靜和獨處。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恐懼,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們可能非常適合擔任領導者。(關注【微信公號】KnowYourself並回復【內向】給公號,查看更多關於內向者的迷思)

儘管內/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但在我們日常的社交中,內向者似乎總是會遭遇更多的苦惱和尷尬,就比如上文提到的“社交宿醉”。“社交宿醉”給內向者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適,當Ta環視四周的人們開心地聊天時,Ta可能會進一步懷疑自己:為什麼我無法像他們那樣自如?我是不是一個無趣的人?人們是不是都會覺得我看起來傻傻的?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歡?

內向者在社交中的確會遇到一些特定的障礙:

1. 內向者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

外界的刺激更容易給外向者帶來積極情緒,而對內向者來說則不然。

Depue(2013)等人將70名被試(內向者、外向者混在一起)分為兩組並進行雙盲測試,其中有一組使用一種叫利他林的藥物來刺激多巴胺的釋放(使人感到快樂),然後,兩組被試都在實驗室中觀看一部視頻。

結果發現,首先,在攝入藥物的被試中,外向者更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而出現顯著的多巴胺分泌,感到快樂,而內向者受到藥物的影響則不如外向者那麼顯著。這說明藥物的刺激對外向者比對內向者更有效。

不過,藥物還是會讓兩組被試都感受到快樂的情緒。而當他們被詢問“你們為什麼感到快樂”時,外向者會將所觀看的“視頻、實驗室的環境”等外界因素與“自己感到的快樂”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是這些外部因素引發了自己的積極情緒。而分析內向者在這個問題中的答案,“主觀的快樂感”與外界因素之間則沒有得出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

也就是說,外向者們相信外界因素會讓自己快樂,(事實上他們對藥物的反應也更明顯),而內向者則不會那麼明確(事實上對藥物這種外界因素的干預,反應也更弱)。

2. 內向者不容易因為眼前的快樂失去理智。

此外,在Hirsh(2010)的實驗中,137名大學生進行了大五人格測試,其中包含“外向性”這一項的得分。隨後,這些被試需要做出選擇:是立即(1個星期後)獲得較低的獎賞(20美元),或者長期(1年後)獲得更高的獎賞(1000美元)。結果發現,外向性得分越高的人,越容易選擇短期內較低的獎賞;外向性得分越低,即越內向的人,越容易選擇長期較高的獎賞。

這兩個選擇分別代表了大腦在面對獎賞時的兩種工作方式——大腦面對外界刺激時,有兩種對於“獎賞”(rewards)的偏好:“即刻滿足”與“延遲滿足”。有的人的大腦喜歡即刻滿足,享受眼前的獎賞;有的人則會在面對“獎賞”時暫時控制住腦內的衝動。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是一個人自律程度的指標之一。(關注【微信公號】KnowYourself並回復【自律】給公號,查看相關文章)

而這個實驗的結果表明,內向的人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他們更能夠為了長期更大的利益,拒絕掉眼前的誘惑。而社交場合有時是愚蠢而歡樂的,因而他們往往是人群中那個“有點掃興”、“玩不起來”的人。

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3. 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

過往研究發現,內向者對刺激更敏感。因此,比起外向者來說,同樣水平的外界刺激更容易使內向者分心、難以集中注意力(Furnham, 1999)。

在一個實驗中,一組內向者和一組外向者在不同程度的背景音樂干擾下被要求完成4項認知測試(包括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閱讀理解、觀察與思考的測試)。

在4項測試中,隨著環境音樂干擾的加強(從安靜,到簡單的旋律,再到複雜的旋律),內向者的測試得分越來越低,外向者的測試得分則越來越高。其中,內向者在短時和長時記憶上受到音樂的干擾最明顯(Furnham, 1999)。

當內向者處於社交情境,遇到大量陌生的刺激時,會加速他們能量的消耗。因此,他們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都給自己創造一段獨處的時間,來給自己“重新充電”。儘管獨自在家和書本、茶一起待上一天,在外向者看來很無聊,但是這對內向者來說卻是必須的。

4. 內向者不太願意談論個人成就,因此他們總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銷”。

對於內向者來說,談論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會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會認為,如果主動談起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由他人自己來發現這些成就,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誇誇其談、咄咄逼人——這些都和自己平日裡給人留下的印象、以及社會對內向者的期待不符。由於“自我推銷”實際上是社交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內向者會苦惱於這一點(Alboher, 2007)。

5. 內向者想要深度的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在日常社交中,寒暄對於很多內向者來說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有時,當他們在大街上遇到認識的人時,他們寧願躲起來,裝作沒看見,也不願意和對方打招呼。

Laurie Helgoe(2013)說,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歡人類。他們認為,寒暄是一種,不需要兩個人對對方有任何真正的瞭解,就可以無止盡的繼續下去的對話。內向者討厭寒暄,是因為他們認為寒暄是一種表面的談話形式,實際上阻礙了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相比較而言,他們更喜歡和人進行實質的對話、深度的交流,談論他們真正在意的話題,而不僅僅是無意義的閒聊;他們也希望能與人建立深度的關係,而不是泛泛地“認識”很多人。

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內向者在社交時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不過,內向者在社交時也有自己的長處。Laney (2002)認為,內向者的人格特徵和行為習慣,比如敏感、擅長自省、表述具體客觀等都在社交中有獨特的好處。

1.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信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Beukeboom, 2013)。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Camiel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Camiel對Martin大吼大叫了”。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2. 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Eysenck, 1977)。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而是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也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Eysenck, 1977)。

4.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得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Depue, 2013)。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作為一個內向者,應該如何社交?

很多內向者也許都想過改變自己,但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內向是很難被改變的。那麼,作為內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法?

1. 運用口頭表達以外的交流方法,比如文字。

內向者的很多特徵,比如對外界的細緻觀察、傾聽、敏感和善於內省,都使得很多內向者是好的寫作者。有時候,當你無法用口頭語言表達時,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短信、郵件來溝通(Alboher, 2007)。

2. 你可以不用談論自己,而是找到共同的話題。

內向者往往會覺得,和陌生人談論關於自己的事情很不適。但你可以試著和對方在交談的一開始就找到一個共同的領域,它可以是工作領域,也可以是你們都喜歡的某部電影,某個歌手,或者是最近的某個話題事件。由於內向者往往對外界敏感而開放,他們擅於聆聽,善於捕捉細節,善於短時間內瞭解別人。因此,找到共同的話題對他們來說不會很難。

3. 即便是在很多人的場合,也可以把自己放到和少數人的溝通語境裡。

當你在幾十人的聚會上感覺不適,不知道站哪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在大型聚會中,進入和少數人的溝通環境,比如和兩三個人就你擅長的話題進行談論。

4. 假裝你和對面的人並不是陌生人。

由於內向者非常敏感和容易被外界刺激喚起,因此他們在面對陌生人(新鮮的刺激)時,容易陷入過度的思考和分析。如果與陌生人的寒暄讓你非常尷尬和不適,有時你可以試著假裝自己和對方不是陌生人,切換到和熟悉的朋友交往的模式中,這樣,你可能會感到更加自如。

5. 做好常用話題的準備。

你還可以試著列出一份“談話清單”,其中包括一系列對你來說很重要並且擅長的話題,可以問其他人的問題,以及對一些問題的可能的回答。在社交場合中,有很多寒暄都是程式化的,比如“你的工作是什麼”,“你學過xx專業,是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你擁有這樣一份清單,就能夠順暢地應對對方拋過來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尷尬的沉默。

6. 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

專門幫助內向者提高社交技巧的教練Peter Vogt認為,“自我推銷”其實是無論外向還是內向者都可以擁有的一組社交技能。如果你是內向者,你需要克服這個心理障礙,試著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因為關於你自己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才能最真實地將他們描述出來。不要指望你不表達出來,別人就會自己注意到它們。而這需要忍受著羞怯去反覆練習,可以從和你熟悉的人開始。

7. 有計劃地社交,給自己“充電”的時間。

對於內向者來說,“充電”永遠是必要的。比如,當你陷入我們在一開始所說的“社交宿醉”,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離開那個令你心煩意亂的情境,創造只屬於你一個人的空間。有時候,這個空間不一定是物理的,你也可以在一群人的咖啡店裡,坐在角落裡塞上耳機。

不過,在更多的時候,你要儘量不把自己置於“宿醉”的程度。瞭解自己能夠接受的社交頻率和程度,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社交,不要輕易逾越自己的限度。也就是說,你需要“管理”好你的社交(時間、頻率、場合等),而不能像外向的人一樣僅憑自然和隨性。

今日互動:

你是一個內向者還是外向者?社交對你來說容易還是困難?最困難的是什麼呢?

分享一個難忘的、發生在你和陌生人之間的時刻給我們吧~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給內向者的社交指南

References:

Beukeboom, C. J., Tanis, M., & Vermeulen, I. E. (2013). The Language of Extraversion Extraverted People Talk MoreAbstractly, Introverts Are More Concrete.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Psychology, 32(2), 191-201.

Depue, R. A., & Fu, Y. (2013). On the nature of extraversion: variation in conditioned contextualactivation of dopamine-facilitated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motor processes.

Eysenck, H. J., & Eysenck, S. B. G.(1977).Psychoticism as a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 Taylor & Francis Group.

Furnham, A., & Allass, K. (1999). Theinfluence of musical distraction of varying complexity on the cognitiveperformance of extroverts and introverts.European Journal ofPersonality, 13(1), 27-38.

Hirsh, J. B., Guindon, A., Morisano, D.,& Peterson, J. B. (2010). Positive mood effects on delaydiscounting. Emotion, 10(5), 717.

Helgoe, L. A. (2013). Introvert power:Why your inner life is your hidden strength. Sourcebooks, Inc..

Laney, M. O. (2002). The introvert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 Workman Publishing.

Shawna Courter. (2016). Yes, THERE IS SUCHA THING AS AN ‘INTROVERT’ HANGOVER. Introvertdear.com.

Reluv. (2016). Introverts dating. Reluv.co.

Marci Alboher. (2007). Selling Yourself byShowing Yourself, in a Good Way. The New York Times.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