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連番來襲,武漢海綿城市試點面臨考驗的時候到了

暴雨連番來襲,武漢海綿城市試點面臨考驗的時候到了

號稱“百湖之市”的武漢,每年的汛期從5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9月份,其中6、7、8月為降水高峰期,對市區極易造成內澇災害。六月初始,預計武漢市本週將迎來兩次強降雨,10日將進入梅雨季節。全市目前正加緊防汛排澇備戰,6座新建泵站確保能投入應急抽排,重點湖泊已降至歷史最低水位,盡全力提升防汛排澇安全係數。5月底,以江南泵站為代表的的全市16個重點排水項目實現通水運行,巡司河綜合整治最關鍵的湖工段也已通水,全市城市抽排能力已提升50%。

為確保江南、後湖四期、四新、港西二期、琴斷口、龍角湖6座新建泵站能夠按期投入應急抽排,武漢市成立了由18個單位人員組成的2017年新建泵站應急抽排領導小組,制定並下發了《2017年新建泵站應急抽排工作方案》,組建了266人的泵站應急抽排隊伍,做好應急搶排工作,確保了泵站應急抽排安全運行。

在湖泊“空腹”迎汛方面,5月25日,市、區水務部門對全市湖泊騰庫容工作進行了全面排查,東湖風景區強力協調,使東湖水位較今年最高水位下降0.65米,為歷史最低水位。截止目前,中心城區湖泊已騰出庫容2.05億立方米,重點湖泊水位創歷史新低,東湖、墨水湖、湯遜湖、南湖等湖泊騰庫容工作已到位。

暴雨連番來襲,武漢海綿城市試點面臨考驗的時候到了

武漢作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第一批試點城市,今年就是試點工作接受驗收的年份。從大環境來說,治理城市內澇主要通過排洪,泵站排水,大面積減少城市積水總量。從小環境來說,主要通過綠色基礎設施,擴容小面積的土地、綠植對雨水的吸收、容納能力。在提升城市雨水調蓄以及循環利用方面,由武漢銘創新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武漢理工大學硅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研發的新型生態蓄水材料——蓄水陶土,緩解了國內尚無生態雨水蓄積材料的局面,可更好的服務於海綿城市建設。

據介紹,蓄水陶土生產原材料可由成本低廉、廣泛易得的城市渣土、河道淤泥或尾礦砂等製成。通過創新環保技術及嚴格製備標準,實現蓄水陶土工業化、規模化生產製造,產品性能穩定且符合國家相關行業應用要求。該陶土在生產過程中,將利用工業廢棄的尾礦砂,或對生態環境容易造成汙染的河道淤泥及城市渣土等進行二次利用,不僅能夠一舉解決當地生態環境問題,消納汙染源,同時生產出來的產品還能服務於生態改造之中,可謂一箭雙鵰。

此外,蓄水陶土最大的功能就是強效吸水性,能夠快速吸收接觸水源並儲存在自身之中。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運用蓄水陶土,能夠增加局部環境內土地、植物對於雨水的消納能力,有效減少地表徑流,降低徑流係數。以較低成本解決局部區域內的積水問題,給海綿城市的建設帶來了便利與新思路。

暴雨連番來襲,武漢海綿城市試點面臨考驗的時候到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