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資源向周邊延伸佈局產業一體化

武漢:資源向周邊延伸佈局產業一體化

武漢推動產業鏈、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城市延伸,在經濟產業佈局、城市空間發展、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充分銜接,構建一體化發展的武漢大都市區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佈了《關於武漢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的批覆》。未來5年,武漢將新增8條地鐵線,總長達到606公里。武漢地鐵還將首次跨出武漢,抵達鄂州。這標誌著武漢大都市區交通一體化進程加速。按照武漢城市整體規劃,到2035年,武漢城市發展空間轉型將從市域邁向大都市區。

創新引領“做實”大都市區

2007年12月份,武漢城市圈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經過10年的發展,武漢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建設武漢大都市區的構想。2018年1月份,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推動武漢產業鏈、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城市延伸,拓展“飛地經濟”,探索武漢大都市區發展。

“從城市圈到大都市區破題,這是區域發展一個重大戰略轉變。”武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首席規劃師肖志中表示,在武漢城市圈層面,作為單中心城市群而言,武漢從單中心到強核心的戰略進程並未完成,而且還在持續,這是提出建設大都市區的核心原因。

肖志中分析,武漢正處在中心集聚為主的進程當中,武漢城市圈必須在合理的尺度空間內,以更快的速度打造更強的中心,實現區域發展階段的提升和跨越。

“提出發展武漢大都市區並非另起爐灶。”武漢市發改委區域經濟處副處長許小明強調,武漢大都市區將是未來武漢城市圈的重點發展區域。

許小明告訴記者,構建大都市區,謀劃區域發展,這是武漢城市地位上升、功能拓展的需要,也是武漢由市域走向區域,實現區域同城化、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武漢在經歷了由沿江向主城、都市發展區逐步拓展後,目前武鄂黃黃、漢孝臨空地區等基本形成了連綿板塊化佈局的空間形態,迫切需要加強近漢地區空間統籌。

據介紹,新一輪總規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考慮武漢市域與區域空間格局關係,根據空間臨近、功能互補、交通通勤、生態共保等原則,劃定武漢大都市區範圍為武漢及其周邊共11個縣市。在大都市區範圍內,統籌產業經濟、功能聯動、生態保護、公共交通、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綜合佈局,構建“146”大都市區空間結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146”空間格局即:1核(武漢大都市核心區),4帶(武鄂黃黃、漢孝、武仙、武鹹四條城鎮帶),6副(以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市轄區為主的副中心)。

“同頻共振”共築新增長極

伴隨武漢孝感城鐵開通、漢孝大道通車,漢孝進入“同城時代”。截至目前,孝感38%的工業產品直接進入武漢市場,農產品佔武漢市場份額20%左右;400多家規模企業與武漢企業建立協作關係,形成6大產業配套基地。

“總部在武漢,配套在孝感;研發在武漢,轉化在孝感;市場在武漢,供應在孝感。”在孝感市委書記潘啟勝看來,承接武漢產業轉移,搞好協作配套,提升產業層次,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孝感建成區域性增長極“最智慧方法”。

多年來,孝感市委、市政府將“漢孝一體化”作為第一戰略抓手,從規劃和基礎設施、產業和市場、科技人才、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方面對接,促進深度合作。伴隨產業有序轉移,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漢孝兩地在新能源汽車、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森工家居和農旅融合、健康養老、文化教育等產業上的融合走向深入。

武漢和孝感的互動協作只是武漢大都市區各縣市跳好“集體舞”的一個縮影。

當前,推動武漢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須規劃和交通先行。武漢與孝感已共同擬定了《漢孝一體化規劃戰略合作協議》《漢孝一體化戰略實施規劃》工作方案;組織了《武漢大都市區武鄂臨界地區空間協同規劃》公開招標;開展了武鄂、武孝等方向的協作區範圍識別、發展戰略和規模的確定以及空間結構及用地佈局的方案研究工作。

今年以來,武漢市還主動作為,積極聯繫孝感、鄂州、洪湖三市,召開交通一體化對接座談會,逐條核實交通項目。目前,已初步核實三市交通對接需求項目42個,涉及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市域道路等。

“構建武漢大都市區,必須強化武漢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要打破武漢與周邊地區的行政邊界障礙,在經濟產業佈局、城市空間發展、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充分銜接,構建一體化發展的武漢大都市區。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建議,武漢大都市區發展要借鑑國際大都市圈發展經驗,讓資金、人才實現同城化流動,武漢周邊城市也應該具備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群體,形成主打產業,有叫得響的品牌,並依託武漢的交通、物流資源將產品分銷至各地。同時,武漢應發揮“頭雁效應”,專注於尖端產業研發,適度分散和轉移製造業到周邊城市。

“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加快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長極,這是新時代賦予武漢大都市區的歷史使命。”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表示,武漢將大力發展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周邊城市分工協作,共同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體系。

“飛地經濟”助推產業一體化

6月18日,在洪湖市新灘鎮,武漢新銳惠恆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重達1200噸的巨大沖壓機把鋼板加工成汽車車身大梁、發動機構造件等。該公司總經理徐浩濤介紹,惠恆實業是東風本田的一級供應商,訂單充足。但是,公司在武漢開發區廠房僅40畝,嚴重製約發展,落戶新灘後,新建了108畝新廠。

“這裡不僅有‘武漢待遇’,還疊加‘洪湖待遇’,享受‘雙重優待’。”徐浩濤說,武漢開發區一畝地40萬元,這裡6萬元,加上固投和稅收獎勵,成本大為節約。

惠恆實業的選擇代表了眾多武漢企業落戶新灘的現實考量。“武漢開發區缺地,洪湖新灘缺產業。”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許甫林說,作為大都市區的“主中心”,長期以來武漢的龍頭帶動和輻射功能不斷凸顯,但發展空間有限,同時受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及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亟待拓展空間和進行產業調整轉移。同時,湖北省內一些地區急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投入,這就要求二者通過跨區聯合發展“飛地經濟”,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近年來,武漢大力發展“飛地經濟”,以長江、漢江沿線重要城鎮為節點,展開區域產業合作。武漢出臺政策鼓勵建設“飛地”產業園。武漢開發區、武漢東湖高新區、臨空港經濟開發區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三駕馬車”,先後與洪湖、黃岡、隨州、孝感等地共建“飛地經濟”產業園。

“高科技產業發展需要鏈式佈局、綜合配套,武漢大都市區一體化發展將起到很好的產業聯動效應。”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王學海告訴記者,人福醫藥集團的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運營中心都設在武漢光谷生物城,在全省十多個地市州縣都有工業項目,其佈局是出於形成有效產業對接和合理分工的考慮。

武漢卓爾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方黎認為,武漢企業可將成熟的產業和運作模式在大都市區佈局和複製,實現客戶、物流、大數據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協同共享。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所副所長張靜建議,加快武漢大都市區產業一體化佈局,打造“大都市區”空間發展格局。

記者鄭明橋柳潔

原標題:武漢構築長江經濟帶新增長極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