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武功縣康氏留存文化及狀況'

"


"


陝西省武功縣康氏留存文化及狀況


一、滸西莊概況

祖居武功縣武功鎮滸西莊北距武功鎮2公里處,東臨漆水,南依偉水,處於兩水相交的三角形臺地上。滸西莊被考古專家確定為廟底溝二期文化類型,遺存年代可大致估計在距今4700——4400年左右。是1943年石璋如先生考察發現的。

武功鎮原為3000多年來為武功縣城,離現縣城(原普集鎮)15公里處,東鄰戴家鄉,南接楊陵區,北靠蘇坊鄉和遊鳳鄉,西界扶鳳縣。東西長7.88公里,南北寬5.23公里,面積41.2平方公里。1975年當局將縣城遷至位於隴海鐵路線上的普集鎮,而現在,鐵道部不允許火車在普集停靠,但普集地處關中平原,交通相對發達。

二、有關康氏情況

(一) 康海墓。

位於武功鎮滸西莊村南,漆水、偉水兩交匯夾角崖頭上,土墓冢尚存(此為縣誌記載而本人親見已被平掉)。墓誌散於牛家河村,神道碑毀於文化大革命。

(二) 康海祠。

縣誌記載,此祠位於武功鎮大十字東。明嘉靖十九年(1540),康海(對山)疫時,明世宗專旨捐賜修建。今雖殘破,跡猶存。(本人實地考察並從當地族裔中得知,康海祠原地已經被當地文物所賣掉,當地人一直上訪。)

(三)康氐撰寫的武功碑刻。

1、《重修鴻禧觀碑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康浩(康海之弟)撰寫。此碑是否存在,正在考正。

2、《重修后稷祠碑記》。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康海後人康呂賜撰寫,碑佚文存。

3、《重修唐太宗祠碑記》,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康呂賜撰寫,碑佚文存。

4、《重修姜塬,后稷祠碑記》,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康呂賜撰文。

(四)康氏墓誌銘。

1、康雪松墓誌銘。長、寬各74釐米,厚10釐米,44行,行44字。明成化戊子四年(1468)立,康雪松之子康鏞撰文,後其妻歿,康鏞的兒子康海續志,康海之弟康浩書石,現存武功縣文管會一牆上,本人見過此碑。武功縣文管會在武功鎮。

康雪松即康海的爺爺。

2、康長公康鏞墓誌銘。明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雩縣王九思撰寫。(全文附後)。

3、康海髮妻安人尚氏墓誌銘。康海髮妻尚氏歿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二年(1523)康海撰寫。

4、康海墓誌銘。康海歿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墓誌由馬理撰文,文存石佚。

(五)康海之父康長公鏞墓誌銘全文

明將仕郎平陽府經歷司知事贈儒林郎翰林院修撰

康長公墓誌銘

弘治壬子,平陽府知事康長公卒。卒十有一年,其次子海舉進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又四年,而為正德丙寅上上等兩宮,於是公及太安人贈封焉。又二年戊辰,而太安人乃卒於京師宣武門邸舍中。卒之明年,合葬於武功南紙坊之原,海及友人雩杜王九思為志其墓。其辭曰:

康長公者,諱鏞,字振遠。幼能讀書為文章,一時有名。為文章者,鹹避弗敢稱並。公既長,益肆幾於文章,閎放辯博;下上古今,又慷慨談論。而偉貌鬚髯,而又故康氏也。於是,眾益皆避匿康長公,弗敢見也。當是時,以功名可如拾芥,然數試南京及關中,皆數不第。乃大笑曰:“是未足以困我!”及試既,列置第一,已有毀言,又罷棄去,故又不第。乃貢入太學,數試又不第,公由是休矣。乃日日誦修先王之法,已及莊老及浮屠家書,撫然曰:“夫乃今於吾可以已矣,吾宜謂我為已庵君。”而著已庵書數百言,大略衛欲喜生,文類先秦,可誦說。書成,眾皆曰:已庵君休矣!士有抱負,異者不可使絀,弗遇也,剛久壹鬱也;甚者,病發狂死。公,豪傑有氣者,數不第,心固弗堪也。往時關中飢,公自甌(康注:溫州別稱)越載糴來歸抵汴,風幾覆舟。已而又盡撤掠於盜。當時,以母袁夫人及諸弟皆仰望己也。於是,遂感心病。後其仕又止如平陽,故愈益病,乃遂至不起,期年才六十三矣。予故觀公所與交,皆二秦豪傑天下知名之士也,然審識事實明X當今之務,皆無若公者,然尊官富厚,而彼罔不伸也;而公何否絀如此也。予嘗從海數得公陰細眾事,昏深X見公行事。凡公行事,惟日日恐弗得稱順其父母,則奚但賓客饋遺者,勿自私也。而於其父母兄弟者,則孰非其可誦說也。諺有言:勿X其難,勿X其間。人皆言,公父母病,夜夜籲天以死代父。其父母死,不蔬食飲水幾亦死。是雖其表表也,然或皆修諸難,可不論,今論其微者、間者。嗚呼,可不謂全德邪。然助公以成德者,由太安人。太安人者,邢臺張氏女也。父曰張賢,南京鴻臚寺序班。序班夫婦相繼以沒也,乃太安人依母舅陳君,由陳君家而來歸平陽公。太安人入事祖姑李夫人,李夫人甚嚴也,然獨予太安人事姑袁夫人,袁夫人則又甚嚴也,又甚愛太安人。居無何,平陽公去就試關中,居關中十餘年,始更見之,見之猶勿有怨恫也。夫其始歸時,有叔氏四人者,皆少也。皆太安人與保護至壯。及壯,皆有子若女,又皆與撫育有至壯者。四人者與子若女,皆母事太安人。太安人生子二人,阜、海。阜,七歲能詩,又能“離騷”,十八歲死,無後。詩“離騷”存,與公《已庵集》數千言,可並傳世。海預脩敬皇帝實錄,為上經筵講官,其文章蓋太史公雲。海娶尚氏為女,生子二人,俱夭折死,女三人尚幼,然終豈無子也。太安人生女一人,嫁為乾州士人習五車妻雲。

按:康氏,其先河南固始人。七世祖政徙來武功,居武功長寧,遂為武功人。政生延瑞,延瑞生世睦,世睦生珙,珙生汝楫。汝楫由燕王長史至北京刑部左侍郎,卒,贈資善大夫、工部尚書。汝楫生南京太常寺少卿爵,爵生通政司知事健,健生五子,而平陽公長,曰康長公。銘曰:

來勃勃,行蹶蹶,食不於其,履於其祀闃其室,廓如其容,如安如X,如永終吉。

自河南固始從政至陝西七世表,即:

第一代:康政,居武功長寧。

第二代:康延瑞。

第三代:康世睦。

第四代:康珙。

第五代:康汝楫。(河南固始縣分水亭鄉泗洲村康家古堆自然村的故墳可能為此人。)

第六代:康爵。

第七代:康健。生五子。(康健,字雪松)

第八代:康鏞、康佐(其餘三子待考)

第九代:康阜(18歲亡)、康海、康浩(堂兄弟戶部主事)、康河(贛州知府)等。

(五)武功康氏名人

1、康佐。康海叔父,武功縣滸西莊人,精於醫,特長脈法。以脈象能預決患者隔年生死,歷千百人不爽,譽滿城裡。明成化年間,被推薦任縣學訓科,著有《醫問三卷》《雜治略五卷》《脈法一卷》。

2、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西安府武功縣人(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滸西莊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於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歲。弘治十五年(1502)年高中狀元的他,歷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康海在殿試對策中,仗義執言,力陳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興利除弊。考上狀元步入政界後,依然性情剛正,不阿權貴。即使對當時權傾一時、橫行霸道的宦官劉謹,也同樣看不起,恥於和這樣的陝西鄉黨為伍。後來因被歸為劉瑾餘黨被予以卸職。除此,他也是明朝知名文學家。康海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武功縣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檔案館存有清代版本)及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雜著《納涼餘興》、《春遊餘錄》等、尤以《武功縣誌》最為有名。評者認為康海編纂的《武功縣誌》體例嚴謹,源出《漢書》,“鄉國之史,莫良於此。”後世編纂地方誌,多以康氏此志作為楷模。因為文學理念相近,加上同時尊崇復古文風,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王九思等號稱“十才子”,又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九思、王廷相號稱“七才子”,亦即文學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康海自幼機敏,童年事邑人馮寅為蒙師,習小學,“凡灑掃應對之屬”,馮出仕後,又入關中理學名家習毛詩。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鏞從平陽知府任上歸田,嘗為之講授古今賢聖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戲如忘,父怒欲捶楚,問所授,海從容複述無可責。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縣學,時提學副使楊一清督學陝西,見海文,盛讚其才,言必中狀元。24歲與三原馬理同舉於鄉,次年赴京會試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歲復參與會試,順利通過殿試對策稱旨。遂登進士第一,大魁天下。為翰林院修撰兼經筵講官,曾參與修憲宗、孝宗兩朝實錄。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夢陽入獄,為救文友,海往見劉瑾,不日夢陽獲釋。八月,海奔母喪,途經順德遇盜。正德五年(1510)八月,劉瑾事發,被臠割3357刀,凌遲處死。海以同鄉受其株連,被削職為民。夢陽不曾進一言以救。遂以文為身累,倦於修辭。乃曰:“辭章小技耳,壯夫不為,吾詠歌舞蹈泉石間矣!”曾有人勸他向朝廷申辯其冤,以圖起復,海斷然拒絕。從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廣蓄優伶,制樂府、諧聲容,自操琵琶創家樂班子,人稱“康家班社”。與戶縣王九思共創“康王腔”,扶植周至張於朋、王蘭卿組建張家班。曾廣集千名藝人,參與秋神極賽活動。自己動手創作的《中山狼》和《王蘭卿服信明忠烈》雜劇,被之管絃,自此俳優。在康家班基礎上組建的張家班,又名華慶班,在歷史上活動長達500年之久。為重振北曲,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建樹了不朽的功勳。康海放歌泉林30餘年,初衷不改。歿時,遺命以山人巾服成殮。檢其遺資“借金百餘”,而大小鼓卻存有300多副。除詩文集外,還著有散曲《沜東樂府》。所著《武功縣誌》,明、清時皆推第一。

康海與前七子

康海不僅以他創作的詩文以及雜劇而聞名,成為明朝中期七才子的核心,而且在官場剛正不阿,藐視權貴,頗具秦人風範。康海和李夢陽、何景明等七才子一起,觸權貴,罵奸黨,指責時弊,彈劾劉謹。正德元年(1506),太監劉瑾專擅國政,劉瑾是興平縣人,以其與康海為同鄉,又風聞康海的才名,企圖拉攏康海作為同黨,康海一直不肯去見劉瑾。恰巧李夢陽因為代尚書韓文草擬彈劾劉瑾的奏章,事情暴露後,劉瑾加給李夢陽其他罪名,將其逮捕人獄,準備處死。李夢陽從獄中給康海遞了一張紙條,上寫“對山救我”四字。“對山”為康海的別號。康海義不容辭,雖然一直不肯登劉瑾之門,但為了朋友,只得硬著頭皮去拜謁劉瑾。劉瑾聽說康海登門求見,高興萬分,急忙跑出去迎接,下榻時十分匆忙,連鞋也沒有穿正,倒足汲著鞋跑出門迎接,並將康海奉為上賓。康海在劉瑾面前,多方為李夢陽辯解,劉瑾一心想拉攏康海,遂看在康海面上,第二天便釋放了李夢陽。過了一年,即正德五年(1510),劉瑾因謀反罪被朝廷處死,朝廷清查劉瑾一案,康海因與劉瑾有過來往,遂被列為同黨,削職為民。正在這個時候,已經官復原職的李夢陽,不但不為曾救自己一命的朋友兩肋插刀,反過頭來倒打一耙,誣陷嫉害。

康海回家之後,“以文為身累,遂倦於修辭”。他認為“辭章小技耳,壯夫不為,吾詠歌舞蹈於泉石間已矣,何以小技為哉!”他與朋友、同鄉王九思遭遇相似,志趣相投,於是經常在其家鄉沜東及王九思的家鄉鄠縣(今戶縣)一帶,攜帶歌姬舞女暢飲,創作樂曲歌辭,自比為樂舞諧戲的藝人,以寄託其憂鬱苦悶的心情。他與王九思一道對戲曲音樂進行了大膽改革,形成了秦腔四大流派中影響較大的一派——“康王腔”。

康海與秦腔

康海,“主盟藝苑,垂四十年”,創“康王腔”,壯秦腔之基。

這個舉世有名的才子,廣招演員,自制樂曲,寫劇本、改革聲樂唱腔臉譜,自操琵琶,創建了自家戲班子,人稱“康家班社”。他招收弟子在家中教授他和王九思創作的“慷慨悲壯、喉囀音聲、有陽剛之美、有陰柔之情”的“康王腔”。自己動手創作的《中山狼》和《王蘭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遊春》等劇本,並讓戲班排練。康海的繼室張氏,出身樂戶,能唱善舞,聲振秦中。並培養出較有名的演員雙蛾、小蠻、春娥、端端、雪兒、燕燕等,更有“隨身四帥”金菊、小鬥、芙蓉、採蓮,深受觀眾所喜愛。康家班演出的戲“歌有新詞、舞有嬌姿”,30年紅極家鄉,對秦腔發展影響很大。曾廣集千名藝人,參與秋神大賽活動。康海不僅是秦腔藝術的先哲,且精通音律,善彈琵琶,被稱為“琵琶聖手”。吳梅村評價說:“琵琶急響多秦聲,對山慷慨稱入神,同時渼 陂(王九思號)亦第一,兩人失志遭遷謫,絕調康王並盛名,崑崙摩挲無顏色!”一次,康海在揚州焦山彈奏琵琶後,傾倒觀者,後人遂將焦山易名“康山”,以示紀念。康海被革職後,在家閒居了整整30年,遺命以山人巾服成殮。檢其遺資“借金百餘”,而大小鼓卻存有300多副。

康海還扶植周至張於朋、王蘭卿在康家班基礎上組建張家班。張家班,又名華慶班,不僅在周至、戶縣、眉縣以及省境內一些地方演出,還曾隨陝西鹽商、木商到過江浙一帶。張於朋喜愛秦腔,多才多藝。他回家後,以暖泉別墅為基地潛心地方戲曲、音樂的研究與實踐。他不但會演戲,還會編戲、排戲、打鼓等。他的妻子王蘭卿,周至縣城內樂戶王錦之女,自幼聰敏好學,性情貞良,七、八歲吹拉彈唱,所事皆通,與張結為姻緣。王蘭卿為張家班骨幹,她唱做俱佳,其情感人,出色的表演藝術,為西府劇壇之冠,成為明代中葉最著名的秦腔女演員。華慶班在歷史上活動長達50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的50年代。

官場不幸秦腔幸。康海為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建樹了不朽的功勳。

康海創作的雜劇《中山狼》是講述東郭先生救一隻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幾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過對狼的本性的揭露,罵盡一切負國家、 負父母、 負師友的無恥之徒,同時嘲諷了迂腐的東郭先生“無所不受”的“仁心”,頗有深意。全劇緊湊,富有戲劇性。曲白生動而自然,具有爽直古樸的特點,劇中狼、老杏、老牛開腔說話,情態逼真,饒有童話色彩。一說《中山狼》雜劇是為影射李夢陽負恩而作。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數 30餘首、小令200餘首,曲作的主要內容一是抒發其憤世嫉俗的情懷,如“真個是不精不細醜行藏,怪不得沒頭沒腦受災殃。從今後花底朝朝醉,人間事事忘。剛方,溪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與康”(〔雁兒落帶過得勝令〕)。表現了他自認為無辜遭殃的滿腹牢騷,並夾雜著幾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傾吐其徜徉山水的閒情逸致,如〔叨叨令〕《秋興次渼陂韻》就著重表現了作者對“有時節望青山看綠水乘嘉樹,有時節伴漁樵歌窈窕盟鷗鷺”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寫得豪放爽健。但有時過多的生造和堆砌詞藻,是其缺點。

3、康浩,字德充,應為康海之堂兄弟。明正德年間(1506—1521)進士,官至贛州、嘉定知府,戶部主事。(據考證,應為現居浙江、江西康姓之祖。贛州、嘉定均為康氏宗祠。)

4、康河,明嘉靖二年(1523)進士,官居贛州知府。

5、康呂賜(1643—1731),字復齋,號一峰,自稱南阿山人。為諸生時,能文章自命必成進士。後兩舉副榜,遂放棄科舉,專心經史,朝夕與其弟研習,造詣很深,遠近聞名。數千裡外,時有來信許多問題疑難,考辯正誤。所作《南阿遺稿》,內容涉獵廣泛,對武功風土鄉情記載較多。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沈華監修的《武功縣後志》,大都採用其中史料。雍正九年(1731)年,無疾端坐而死,享年88歲。著有《四書語錄》《易語錄》《雜語錄》等。

武功康氏文學作品

聞箏

康海

寶靨西鄰女,鳴箏傍玉臺。

秋風孤鶴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驚引,行雲欲下來。

不知弦上曲,清切為誰哀。

"


陝西省武功縣康氏留存文化及狀況


一、滸西莊概況

祖居武功縣武功鎮滸西莊北距武功鎮2公里處,東臨漆水,南依偉水,處於兩水相交的三角形臺地上。滸西莊被考古專家確定為廟底溝二期文化類型,遺存年代可大致估計在距今4700——4400年左右。是1943年石璋如先生考察發現的。

武功鎮原為3000多年來為武功縣城,離現縣城(原普集鎮)15公里處,東鄰戴家鄉,南接楊陵區,北靠蘇坊鄉和遊鳳鄉,西界扶鳳縣。東西長7.88公里,南北寬5.23公里,面積41.2平方公里。1975年當局將縣城遷至位於隴海鐵路線上的普集鎮,而現在,鐵道部不允許火車在普集停靠,但普集地處關中平原,交通相對發達。

二、有關康氏情況

(一) 康海墓。

位於武功鎮滸西莊村南,漆水、偉水兩交匯夾角崖頭上,土墓冢尚存(此為縣誌記載而本人親見已被平掉)。墓誌散於牛家河村,神道碑毀於文化大革命。

(二) 康海祠。

縣誌記載,此祠位於武功鎮大十字東。明嘉靖十九年(1540),康海(對山)疫時,明世宗專旨捐賜修建。今雖殘破,跡猶存。(本人實地考察並從當地族裔中得知,康海祠原地已經被當地文物所賣掉,當地人一直上訪。)

(三)康氐撰寫的武功碑刻。

1、《重修鴻禧觀碑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康浩(康海之弟)撰寫。此碑是否存在,正在考正。

2、《重修后稷祠碑記》。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康海後人康呂賜撰寫,碑佚文存。

3、《重修唐太宗祠碑記》,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康呂賜撰寫,碑佚文存。

4、《重修姜塬,后稷祠碑記》,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康呂賜撰文。

(四)康氏墓誌銘。

1、康雪松墓誌銘。長、寬各74釐米,厚10釐米,44行,行44字。明成化戊子四年(1468)立,康雪松之子康鏞撰文,後其妻歿,康鏞的兒子康海續志,康海之弟康浩書石,現存武功縣文管會一牆上,本人見過此碑。武功縣文管會在武功鎮。

康雪松即康海的爺爺。

2、康長公康鏞墓誌銘。明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雩縣王九思撰寫。(全文附後)。

3、康海髮妻安人尚氏墓誌銘。康海髮妻尚氏歿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二年(1523)康海撰寫。

4、康海墓誌銘。康海歿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墓誌由馬理撰文,文存石佚。

(五)康海之父康長公鏞墓誌銘全文

明將仕郎平陽府經歷司知事贈儒林郎翰林院修撰

康長公墓誌銘

弘治壬子,平陽府知事康長公卒。卒十有一年,其次子海舉進士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又四年,而為正德丙寅上上等兩宮,於是公及太安人贈封焉。又二年戊辰,而太安人乃卒於京師宣武門邸舍中。卒之明年,合葬於武功南紙坊之原,海及友人雩杜王九思為志其墓。其辭曰:

康長公者,諱鏞,字振遠。幼能讀書為文章,一時有名。為文章者,鹹避弗敢稱並。公既長,益肆幾於文章,閎放辯博;下上古今,又慷慨談論。而偉貌鬚髯,而又故康氏也。於是,眾益皆避匿康長公,弗敢見也。當是時,以功名可如拾芥,然數試南京及關中,皆數不第。乃大笑曰:“是未足以困我!”及試既,列置第一,已有毀言,又罷棄去,故又不第。乃貢入太學,數試又不第,公由是休矣。乃日日誦修先王之法,已及莊老及浮屠家書,撫然曰:“夫乃今於吾可以已矣,吾宜謂我為已庵君。”而著已庵書數百言,大略衛欲喜生,文類先秦,可誦說。書成,眾皆曰:已庵君休矣!士有抱負,異者不可使絀,弗遇也,剛久壹鬱也;甚者,病發狂死。公,豪傑有氣者,數不第,心固弗堪也。往時關中飢,公自甌(康注:溫州別稱)越載糴來歸抵汴,風幾覆舟。已而又盡撤掠於盜。當時,以母袁夫人及諸弟皆仰望己也。於是,遂感心病。後其仕又止如平陽,故愈益病,乃遂至不起,期年才六十三矣。予故觀公所與交,皆二秦豪傑天下知名之士也,然審識事實明X當今之務,皆無若公者,然尊官富厚,而彼罔不伸也;而公何否絀如此也。予嘗從海數得公陰細眾事,昏深X見公行事。凡公行事,惟日日恐弗得稱順其父母,則奚但賓客饋遺者,勿自私也。而於其父母兄弟者,則孰非其可誦說也。諺有言:勿X其難,勿X其間。人皆言,公父母病,夜夜籲天以死代父。其父母死,不蔬食飲水幾亦死。是雖其表表也,然或皆修諸難,可不論,今論其微者、間者。嗚呼,可不謂全德邪。然助公以成德者,由太安人。太安人者,邢臺張氏女也。父曰張賢,南京鴻臚寺序班。序班夫婦相繼以沒也,乃太安人依母舅陳君,由陳君家而來歸平陽公。太安人入事祖姑李夫人,李夫人甚嚴也,然獨予太安人事姑袁夫人,袁夫人則又甚嚴也,又甚愛太安人。居無何,平陽公去就試關中,居關中十餘年,始更見之,見之猶勿有怨恫也。夫其始歸時,有叔氏四人者,皆少也。皆太安人與保護至壯。及壯,皆有子若女,又皆與撫育有至壯者。四人者與子若女,皆母事太安人。太安人生子二人,阜、海。阜,七歲能詩,又能“離騷”,十八歲死,無後。詩“離騷”存,與公《已庵集》數千言,可並傳世。海預脩敬皇帝實錄,為上經筵講官,其文章蓋太史公雲。海娶尚氏為女,生子二人,俱夭折死,女三人尚幼,然終豈無子也。太安人生女一人,嫁為乾州士人習五車妻雲。

按:康氏,其先河南固始人。七世祖政徙來武功,居武功長寧,遂為武功人。政生延瑞,延瑞生世睦,世睦生珙,珙生汝楫。汝楫由燕王長史至北京刑部左侍郎,卒,贈資善大夫、工部尚書。汝楫生南京太常寺少卿爵,爵生通政司知事健,健生五子,而平陽公長,曰康長公。銘曰:

來勃勃,行蹶蹶,食不於其,履於其祀闃其室,廓如其容,如安如X,如永終吉。

自河南固始從政至陝西七世表,即:

第一代:康政,居武功長寧。

第二代:康延瑞。

第三代:康世睦。

第四代:康珙。

第五代:康汝楫。(河南固始縣分水亭鄉泗洲村康家古堆自然村的故墳可能為此人。)

第六代:康爵。

第七代:康健。生五子。(康健,字雪松)

第八代:康鏞、康佐(其餘三子待考)

第九代:康阜(18歲亡)、康海、康浩(堂兄弟戶部主事)、康河(贛州知府)等。

(五)武功康氏名人

1、康佐。康海叔父,武功縣滸西莊人,精於醫,特長脈法。以脈象能預決患者隔年生死,歷千百人不爽,譽滿城裡。明成化年間,被推薦任縣學訓科,著有《醫問三卷》《雜治略五卷》《脈法一卷》。

2、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西安府武功縣人(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滸西莊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於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歲。弘治十五年(1502)年高中狀元的他,歷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康海在殿試對策中,仗義執言,力陳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興利除弊。考上狀元步入政界後,依然性情剛正,不阿權貴。即使對當時權傾一時、橫行霸道的宦官劉謹,也同樣看不起,恥於和這樣的陝西鄉黨為伍。後來因被歸為劉瑾餘黨被予以卸職。除此,他也是明朝知名文學家。康海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武功縣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檔案館存有清代版本)及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雜著《納涼餘興》、《春遊餘錄》等、尤以《武功縣誌》最為有名。評者認為康海編纂的《武功縣誌》體例嚴謹,源出《漢書》,“鄉國之史,莫良於此。”後世編纂地方誌,多以康氏此志作為楷模。因為文學理念相近,加上同時尊崇復古文風,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王九思等號稱“十才子”,又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九思、王廷相號稱“七才子”,亦即文學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康海自幼機敏,童年事邑人馮寅為蒙師,習小學,“凡灑掃應對之屬”,馮出仕後,又入關中理學名家習毛詩。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鏞從平陽知府任上歸田,嘗為之講授古今賢聖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戲如忘,父怒欲捶楚,問所授,海從容複述無可責。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縣學,時提學副使楊一清督學陝西,見海文,盛讚其才,言必中狀元。24歲與三原馬理同舉於鄉,次年赴京會試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歲復參與會試,順利通過殿試對策稱旨。遂登進士第一,大魁天下。為翰林院修撰兼經筵講官,曾參與修憲宗、孝宗兩朝實錄。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夢陽入獄,為救文友,海往見劉瑾,不日夢陽獲釋。八月,海奔母喪,途經順德遇盜。正德五年(1510)八月,劉瑾事發,被臠割3357刀,凌遲處死。海以同鄉受其株連,被削職為民。夢陽不曾進一言以救。遂以文為身累,倦於修辭。乃曰:“辭章小技耳,壯夫不為,吾詠歌舞蹈泉石間矣!”曾有人勸他向朝廷申辯其冤,以圖起復,海斷然拒絕。從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廣蓄優伶,制樂府、諧聲容,自操琵琶創家樂班子,人稱“康家班社”。與戶縣王九思共創“康王腔”,扶植周至張於朋、王蘭卿組建張家班。曾廣集千名藝人,參與秋神極賽活動。自己動手創作的《中山狼》和《王蘭卿服信明忠烈》雜劇,被之管絃,自此俳優。在康家班基礎上組建的張家班,又名華慶班,在歷史上活動長達500年之久。為重振北曲,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建樹了不朽的功勳。康海放歌泉林30餘年,初衷不改。歿時,遺命以山人巾服成殮。檢其遺資“借金百餘”,而大小鼓卻存有300多副。除詩文集外,還著有散曲《沜東樂府》。所著《武功縣誌》,明、清時皆推第一。

康海與前七子

康海不僅以他創作的詩文以及雜劇而聞名,成為明朝中期七才子的核心,而且在官場剛正不阿,藐視權貴,頗具秦人風範。康海和李夢陽、何景明等七才子一起,觸權貴,罵奸黨,指責時弊,彈劾劉謹。正德元年(1506),太監劉瑾專擅國政,劉瑾是興平縣人,以其與康海為同鄉,又風聞康海的才名,企圖拉攏康海作為同黨,康海一直不肯去見劉瑾。恰巧李夢陽因為代尚書韓文草擬彈劾劉瑾的奏章,事情暴露後,劉瑾加給李夢陽其他罪名,將其逮捕人獄,準備處死。李夢陽從獄中給康海遞了一張紙條,上寫“對山救我”四字。“對山”為康海的別號。康海義不容辭,雖然一直不肯登劉瑾之門,但為了朋友,只得硬著頭皮去拜謁劉瑾。劉瑾聽說康海登門求見,高興萬分,急忙跑出去迎接,下榻時十分匆忙,連鞋也沒有穿正,倒足汲著鞋跑出門迎接,並將康海奉為上賓。康海在劉瑾面前,多方為李夢陽辯解,劉瑾一心想拉攏康海,遂看在康海面上,第二天便釋放了李夢陽。過了一年,即正德五年(1510),劉瑾因謀反罪被朝廷處死,朝廷清查劉瑾一案,康海因與劉瑾有過來往,遂被列為同黨,削職為民。正在這個時候,已經官復原職的李夢陽,不但不為曾救自己一命的朋友兩肋插刀,反過頭來倒打一耙,誣陷嫉害。

康海回家之後,“以文為身累,遂倦於修辭”。他認為“辭章小技耳,壯夫不為,吾詠歌舞蹈於泉石間已矣,何以小技為哉!”他與朋友、同鄉王九思遭遇相似,志趣相投,於是經常在其家鄉沜東及王九思的家鄉鄠縣(今戶縣)一帶,攜帶歌姬舞女暢飲,創作樂曲歌辭,自比為樂舞諧戲的藝人,以寄託其憂鬱苦悶的心情。他與王九思一道對戲曲音樂進行了大膽改革,形成了秦腔四大流派中影響較大的一派——“康王腔”。

康海與秦腔

康海,“主盟藝苑,垂四十年”,創“康王腔”,壯秦腔之基。

這個舉世有名的才子,廣招演員,自制樂曲,寫劇本、改革聲樂唱腔臉譜,自操琵琶,創建了自家戲班子,人稱“康家班社”。他招收弟子在家中教授他和王九思創作的“慷慨悲壯、喉囀音聲、有陽剛之美、有陰柔之情”的“康王腔”。自己動手創作的《中山狼》和《王蘭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遊春》等劇本,並讓戲班排練。康海的繼室張氏,出身樂戶,能唱善舞,聲振秦中。並培養出較有名的演員雙蛾、小蠻、春娥、端端、雪兒、燕燕等,更有“隨身四帥”金菊、小鬥、芙蓉、採蓮,深受觀眾所喜愛。康家班演出的戲“歌有新詞、舞有嬌姿”,30年紅極家鄉,對秦腔發展影響很大。曾廣集千名藝人,參與秋神大賽活動。康海不僅是秦腔藝術的先哲,且精通音律,善彈琵琶,被稱為“琵琶聖手”。吳梅村評價說:“琵琶急響多秦聲,對山慷慨稱入神,同時渼 陂(王九思號)亦第一,兩人失志遭遷謫,絕調康王並盛名,崑崙摩挲無顏色!”一次,康海在揚州焦山彈奏琵琶後,傾倒觀者,後人遂將焦山易名“康山”,以示紀念。康海被革職後,在家閒居了整整30年,遺命以山人巾服成殮。檢其遺資“借金百餘”,而大小鼓卻存有300多副。

康海還扶植周至張於朋、王蘭卿在康家班基礎上組建張家班。張家班,又名華慶班,不僅在周至、戶縣、眉縣以及省境內一些地方演出,還曾隨陝西鹽商、木商到過江浙一帶。張於朋喜愛秦腔,多才多藝。他回家後,以暖泉別墅為基地潛心地方戲曲、音樂的研究與實踐。他不但會演戲,還會編戲、排戲、打鼓等。他的妻子王蘭卿,周至縣城內樂戶王錦之女,自幼聰敏好學,性情貞良,七、八歲吹拉彈唱,所事皆通,與張結為姻緣。王蘭卿為張家班骨幹,她唱做俱佳,其情感人,出色的表演藝術,為西府劇壇之冠,成為明代中葉最著名的秦腔女演員。華慶班在歷史上活動長達50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的50年代。

官場不幸秦腔幸。康海為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建樹了不朽的功勳。

康海創作的雜劇《中山狼》是講述東郭先生救一隻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幾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過對狼的本性的揭露,罵盡一切負國家、 負父母、 負師友的無恥之徒,同時嘲諷了迂腐的東郭先生“無所不受”的“仁心”,頗有深意。全劇緊湊,富有戲劇性。曲白生動而自然,具有爽直古樸的特點,劇中狼、老杏、老牛開腔說話,情態逼真,饒有童話色彩。一說《中山狼》雜劇是為影射李夢陽負恩而作。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數 30餘首、小令200餘首,曲作的主要內容一是抒發其憤世嫉俗的情懷,如“真個是不精不細醜行藏,怪不得沒頭沒腦受災殃。從今後花底朝朝醉,人間事事忘。剛方,溪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與康”(〔雁兒落帶過得勝令〕)。表現了他自認為無辜遭殃的滿腹牢騷,並夾雜著幾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傾吐其徜徉山水的閒情逸致,如〔叨叨令〕《秋興次渼陂韻》就著重表現了作者對“有時節望青山看綠水乘嘉樹,有時節伴漁樵歌窈窕盟鷗鷺”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寫得豪放爽健。但有時過多的生造和堆砌詞藻,是其缺點。

3、康浩,字德充,應為康海之堂兄弟。明正德年間(1506—1521)進士,官至贛州、嘉定知府,戶部主事。(據考證,應為現居浙江、江西康姓之祖。贛州、嘉定均為康氏宗祠。)

4、康河,明嘉靖二年(1523)進士,官居贛州知府。

5、康呂賜(1643—1731),字復齋,號一峰,自稱南阿山人。為諸生時,能文章自命必成進士。後兩舉副榜,遂放棄科舉,專心經史,朝夕與其弟研習,造詣很深,遠近聞名。數千裡外,時有來信許多問題疑難,考辯正誤。所作《南阿遺稿》,內容涉獵廣泛,對武功風土鄉情記載較多。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沈華監修的《武功縣後志》,大都採用其中史料。雍正九年(1731)年,無疾端坐而死,享年88歲。著有《四書語錄》《易語錄》《雜語錄》等。

武功康氏文學作品

聞箏

康海

寶靨西鄰女,鳴箏傍玉臺。

秋風孤鶴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驚引,行雲欲下來。

不知弦上曲,清切為誰哀。

陝西省武功縣康氏留存文化及狀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