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歷史名城

今武城縣下轄老城鎮、甲馬營鎮、魯權屯鎮、四女寺鎮、郝王莊鎮、武城鎮和李家戶鎮。哪個屬於杜撰者的“歷史名城“呢?

是指老武城鎮?老武城鎮建於東屯和東關之間,其舊址處於武城老橋引橋之下,已於1973年的運河清障後不存老縣城的一磚一瓦。

是指新縣城?1973年始建於舊城四關西北的莊稼地裡,淨新件,沒有舊物。

以我之見,沒有歷史遺蹟的名城不能算曆史名城,如深圳、珠海、東營。更何況“歷史名城”只是武城縣人自封的,世人尚不認可。

有人說,人家指的是武城縣的名號。事實的確如此。武城(東武城)從當初趙國始置的軍事基地並升格為後來的縣級行政機關的確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已沒有了代表當年歷史的城池了,當然也包括唐朝以前的東武城縣的治地今河北故城瓦子莊和唐、宋時期武城縣治地今故城縣關廟兩處遺址。

只佔今武城縣五分之一境域的原武城縣的“名號”“也不能算是”歷史名城“吧?

二、考“絃歌古郡”

按杜撰者的意思,因為春秋末期的孔子高徒子游曾為本縣之“宰”,清河郡曾在本縣為治地,故為“絃歌古郡”。

經考證,其實不然!

先說絃歌。當然依子游是否為本縣宰為準。

據《武城縣誌》記載,武城境域春秋時期尚無地名記於史冊,只是“晉東鄙地”。戰國時期,繼趙國在邯鄲南筑“武城”(今河北磁縣講武城附近)後,約於公元前370年前後在趙、齊邊境再築“武城”以御強齊,取名“東武城”。西漢初始設“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280—290年)去“東”字,始稱武城縣。

對於武城縣的這段歷史沿革武城縣內外之人均無異議,既如此,春秋時期的子游不可能到尚無歷史記載的地方去當什麼“宰”,更不可能到7、8百年後才出現的“武城縣”裡任“宰”。史冊中的東武城縣不等於武城縣。

《辭海》注:“清河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轄域相當於今年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以後轄域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移今清河,改名清河)。

又注清河:“縣名,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縣治葛仙莊。漢為信成、清陽兩縣地,北齊為武城縣,隋改清河縣。”

由此觀之,清河郡治地有三地,即當年為清陽的今清河縣東南的油坊鎮附近,當年為甘陵的今高唐縣清平鎮,還有當年改為武城的原信成的今南宮縣懸空村。

此三處清河郡治地都與原武城縣、今武城縣相去甚遠。

那麼此 治信成的武城與原武城縣有什麼關係?其實毫無關係。請看:

據《武城縣誌》記載“北齊時(556年)清河郡治從今臨清東北之清平移至今清河縣西北之信成,又將今臨清東南之貝丘縣併入清河郡舊治,改稱貝丘縣,武城縣也省入貝丘縣。”

又據《武城縣誌》記載之《續山東考古錄》:“北齊信成無信成縣,移武城縣與其城,”即北齊(約556年)移武城縣於漢信成(今清河縣西北15裡。)此乃《北周地理志》所載:“武城治信成。”此治信成的武城縣只是掛上了被撤銷了的原武城縣的牌子,在其存續期間,原武城縣境域屬貝丘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仍於貝丘縣析東武城舊地,置武城縣。”治信成之武城縣改為清河縣。

治地信成的武城縣既不是原武城縣境域擴大到了信成,也不是信成的武城縣境域包括原武城縣境域。原、今武城縣境遇內沒有當過清河郡和貝州的治地。

據此可見,清河郡、貝州治地在信成時期的武城縣其實是清河縣的前身,與原武城縣、今武城縣的縣域也無任何關係。武城縣為“絃歌古郡”和“貝州治地”的提法毫無根據。武城縣人的一廂情願、自作多情、攀龍附鳳的論調遭人恥笑理所當然。

遍觀武城縣自我陶醉宣傳的“絃歌古郡”和滿縣無處不有的以“貝州”命名的企業、商鋪,真讓明白內情的世人渾身冒汗或不寒而立。

三、考“運河明珠”

先說“明珠“一詞。有把水庫、湖泊比作明珠的,有把草原、平原、城鎮比作明珠的,然而把長條的河流比作明珠的只有武城一家,別無分店。

歷史上的運河是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黃金水道,是沿河廣大區域工商興盛、農業發展的源泉,世人皆知。然而自1975年以後黃河以北的運河就斷流了,往日裡運河裡水豐魚肥、貨船穿梭,沿岸排灌機械轟鳴、溝渠縱橫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狼有虛名了。

運河是武城、故城兩縣界河,蜿蜒百餘里。目前,運河的狀況有三,一、乾枯期,河道里種莊稼,河底上跑大車。二、洩洪道。遇到大雨時季,嶽城水庫洩洪,運河成了洩洪道,全縣軍民上堤防汛,如1996年那樣。三、平日裡沿河工業廢水排入其中,河道里黑水泛著白沫橫流,臭不可聞,百姓罵不絕口,官府充耳不聞。

我們堅信,運河總有一天會重現當年風光,不過現在稱之為“明珠”有些名不副實,不但不會得到人們的讚許,反而會招來人們的唾罵。

四、考“狀元之鄉”

如果武城縣的狀元之鄉稱號屬實,武城縣總得有狀元,這是最起碼的常識了。

隋開皇16年(596年)析武城置歷亭。隋朝始科舉,直至明清。今武城縣大部分是原歷亭縣境域,只有老城鎮和甲馬營鎮屬原武城縣,約佔今武城縣疆域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只要老城鎮、甲馬營鎮歷史上有過狀元,今武城縣就可稱之為狀元之鄉。

請看武城人所列16名狀元姓名和籍貫:

孫伏伽 今河北故城縣人。故城縣境內有其墓。

崔元翰 河北博陵安平人,今河北定州人。

崔 圓 東武城人,今河北棗強人。

崔 峴 今河北清河縣人。

崔 膠 崔峴孫。

崔昭緯 今清河縣西北人。

崔昭矩 崔昭緯弟。

崔光表 今清河縣人。

韓克忠 今山東成武縣成武鎮韓家莊人。

崔 液 定州安喜人,今定州人。

崔明允 今河北定州人。

崔 曙 河南登封人。

崔 某 (即不知其名,哪隻其籍貫。)

崔 鉶 博州人,今聊城東北人。

崔 諤 (生平籍貫不詳。)

崔 詹 (生平籍貫不詳。)

以上是從《辭海》、《中國人物辭典》和網絡上得到的資料,遺憾的是仍有兩位不得其詳。此十六位狀元,不但武城縣的老城鎮、甲馬營鎮沒得認領,世人也皆不承認其中有今武城縣人。

沒有狀元的武城縣怎麼得了個狀元之鄉的榮譽,這是天大的笑話還是天大的祕密?遍問當今武城縣的明白人,皆不知。不知其研究者劉建義、韓風聲及武城縣的決策者們怎樣作答。如果再真建起了狀元街、狀元博物館之類,就不怕這些狀元的家鄉人跟咱打名譽官司嗎!

真不知此“狀元之鄉”的桂冠對武城縣來說是天大的榮譽還是無情的諷刺。(凡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