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是創造同理心的機器?事實可能不一定如此

文章 TED VR 羅傑·埃伯特 87870虛擬現實 2017-05-08

這些年來,同理心一直是 VR 內容的創作信條,越來越多人開始用“同理心機器(empathy machine)”一詞。“同理心機器”,或許最早是來自知名影評人 Roger Ebert 的文章,他將電影形容為“所有藝術形式中最有力的同理心機器。”在 2015 年的TED 演講中,Within 的創始人 Chris Milk 用同一個詞語形容了 VR。

VR是創造同理心的機器?事實可能不一定如此

《Extravaganza》

上週的翠貝卡電影節上有不少 VR 作品出現。說起創作靈感,《The Protectors: Walk in the Ranger’s Shoes》的導演 Kathryn Bigelow 告訴 The Verge:我想最簡單的答案是同理心。

這些年來,同理心一直是 VR 內容的創作信條,越來越多人開始用“同理心機器(empathy machine)”一詞。

“同理心機器”,或許最早是來自知名影評人 Roger Ebert 的文章,他將電影形容為“所有藝術形式中最有力的同理心機器。”在 2015 年的TED 演講中,Within 的創始人 Chris Milk 用同一個詞語形容了 VR。

早在 2012 年的一部 VR 影片《Hungers in Los Angeles》裡,Nonny de la Peña 讓人們體驗了在接受救濟食物時碰見的癲癇發作流浪漢的情景。

Chris Milk 的 Here Be Dragon 工作室在翠貝卡帶來了兩部作品,一部關於非洲大象遭到非法狩獵,一部關於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但 Here Be Dragon 的主席 Patrick Milling-Smith 的觀點是反對“同理心機器”一詞的:“我永遠都不想再聽到任何人再說這個詞。”因為他認為這個詞被過度使用了。

這種聲音不只在翠貝卡上,上個月,遊戲開發者 Robert Yang 在博客中表示 VR 帶來的是“同理心的幻覺”。更早時候在一篇 New Inquiry 的文章中,作者痛批了 Chris Milk 記錄敘利亞難民的 VR 影片《Clous over Sidra》:“將觀眾帶入一個視聽沉浸的環境中,但在這個空間裡觀眾不需要承擔任何後果。”

翠貝卡電影節上還有一部叫作《Extravaganza》的 VR 影片,以動畫呈現了有著氣球般胸部的女性人偶被獨眼男性屠戮的故事。其創作者 Ethan Shaftel 表示這是在批判新媒介只是被用來裝老酒:“人偶秀是拍給喜歡的人看的,但它對這個世界一點好處都沒有。都是舊的模式,不能改變的東西。” 雖然他認為 VR 能創造同理心,但同時和創造性比起來,VR 遠遜於傳統電影:“VR 能沉浸、傳送你,但很多時候,它將‘你’這個概念帶入到作品裡。在觀看傳統電影時觀眾會對角色產生親密的情感迴應,但在 VR 里人們可能更在意自己身上會發生什麼。”

或許當 VR 發展多元化之後,同理心只會成為內容風格的其中一種。當正能量成為未來世界的稀有物時,更多的 VR 會尋找希望的存在。就像 Patrick Milling-Smith 說的:“也許我們需要更多樂觀主義的 VR,至少在未來四年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