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一起指責美聯航時,這家媒體卻挖起了受害者的“黑歷史”

文章 Twitter 國際社會 國際 選·美 iAmElection 2017-04-14

在一名亞裔乘客在美聯航的航班上遭遇暴力的事情曝光後,迅速引發了全美乃至全世界網友的憤怒,當眾人紛紛將火力對準美聯航時,有一家媒體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始挖起了美聯航事件中的受害者David Dao的“黑歷史”。

當人們一起指責美聯航時,這家媒體卻挖起了受害者的“黑歷史”

《路易斯維爾信使報》開挖“黑歷史”

這家媒體就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和印第安納州的地方性媒體《路易斯維爾信使報》(Louisville Courier-Journal)。在美聯航事件發生後,這家媒體刊登了一篇名為《被趕下美聯航飛機的乘客有一段麻煩的歷史》的文章,文章中挖出了David Dao的大量私人細節,除了曝光了他的越南裔難民身份外,還提到了他曾經卷入一起和毒品有關的案件,被定罪並被吊銷行醫執照……另外在推特上發佈這則新聞時,《路易斯維爾信使報》還使用了#Breaking 的標籤,類似國內自媒體賬號標題中的“震驚了!”。

當人們一起指責美聯航時,這家媒體卻挖起了受害者的“黑歷史”

在推特上發佈這則新聞時,《路易斯維爾信使報》還使用了#Breaking 的標籤

這一開挖受害者“黑歷史”的舉動,引發了網友們的憤怒:這些“黑歷史”,和受害者遭遇暴力有什麼關係?

《路易斯維爾信使報》很快將文章的標題改成了更為溫和的《被趕下美聯航飛機的乘客David Dao被暴露在聚光燈下》。這家地方性媒體的執行主編喬爾·克里斯托弗向《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解釋說,他們的報道是出於地方性媒體的角度,並非從全國乃至全球的視角來看問題,這篇報道只是他們關於美聯航事件數篇報道的其中之一,受害者David Dao在當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當年的案件也引發了當地居民的大量關注,所以不提到這些“黑歷史”反而有些奇怪。

喬爾·克里斯托弗的這段解釋似乎依然無法解釋一個關鍵的問題:這段“黑歷史”,和他在美聯航的航班上遭遇的暴力事件並無關係。的確,這樣的“挖黑歷史”的報道並不算少見,這也符合人類的天性——當一個不為人知的小人物被放在聚光燈下時,人們總想更多瞭解這位“小人物”的背景,也迎合不少憤世嫉俗的人的“天下烏鴉一般黑”、“他也不是什麼好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心理。

最為知名的“扒黑歷史”的文章,可能就是《紐約時報》在2014年密蘇里州弗格森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遭遇警察槍擊後寫出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說受害者邁克爾·布朗“也不是天使”,這一報道引發了人們的質疑和憤怒。

當人們一起指責美聯航時,這家媒體卻挖起了受害者的“黑歷史”

《紐約時報》在文章中說受害者邁克爾·布朗“也不是天使”

然而不少媒體並沒有從這件事情中吸取教訓,就在最近,一名白人種族主義者專程從馬里蘭州來到紐約,槍殺了一名66歲的黑人流浪漢蒂莫西·考夫曼,紐約當地最大的地方性媒體之一《紐約郵報》在報道中也採取了“受害者也不是什麼好人”的方式來進行描述。《紐約郵報》在報道中將受害者蒂莫西·考夫曼描述成“職業罪犯”、“曾經多次被捕”,並且稱他在被殺之前非常好鬥。而實際上,這名受害者在2002年之後就沒有被逮捕過。更重要的問題同樣是:這些所謂的“黑歷史”,又和受害者被謀殺有什麼關係呢?

當人們一起指責美聯航時,這家媒體卻挖起了受害者的“黑歷史”

《紐約郵報》對黑人遭白人殺害事件的報道

當記者在報道這類事件時,在努力將事件的全貌完整地呈獻給讀者時,也應該再仔細思考一下,這些“背景”,是否與事件真的有關?

同時,《路易斯維爾信使報》關於美聯航受害者“黑歷史”的報道,也提出了一個社交媒體時代對地方性媒體的挑戰,當一則關於當地的報道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時,文章的讀者不再是以往每天會翻開報紙或是打開網頁閱讀完整報道的當地居民,而是從Facebook、Twitter上點進鏈接的“圍觀群眾”們。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作為地方性媒體的記者和編輯,你該怎麼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