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本與山親近的集大成之作

讓我們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圖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來的心願,可是在中世界的環境中,他為登山而登山的行為是冒著大風險的。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勇氣?原來,是李維著作中描寫馬其頓國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幫助他下了決心。

有時候,看見,就意味著新的可能。這正是我擔任聯席主編的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從那些有趣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勇氣,向自然和自我回歸。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本與山親近的集大成之作

讓我們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圖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來的心願,可是在中世界的環境中,他為登山而登山的行為是冒著大風險的。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勇氣?原來,是李維著作中描寫馬其頓國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幫助他下了決心。

有時候,看見,就意味著新的可能。這正是我擔任聯席主編的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從那些有趣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勇氣,向自然和自我回歸。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事實上,世界上愛山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設法與之親近。本期《物外》主題「在高處」就是這樣一部與山親近的集大成系列。這裡面有在山裡的各種活動,徒步,登山,攀巖,走扁帶,攀冰,滑翔,還重點介紹了幾個山區,歐洲山地文化的守護者們的故事,歐洲的藍色心臟,還有不為人知的亞洲山區,印度北部的拉達克。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本與山親近的集大成之作

讓我們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圖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來的心願,可是在中世界的環境中,他為登山而登山的行為是冒著大風險的。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勇氣?原來,是李維著作中描寫馬其頓國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幫助他下了決心。

有時候,看見,就意味著新的可能。這正是我擔任聯席主編的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從那些有趣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勇氣,向自然和自我回歸。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事實上,世界上愛山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設法與之親近。本期《物外》主題「在高處」就是這樣一部與山親近的集大成系列。這裡面有在山裡的各種活動,徒步,登山,攀巖,走扁帶,攀冰,滑翔,還重點介紹了幾個山區,歐洲山地文化的守護者們的故事,歐洲的藍色心臟,還有不為人知的亞洲山區,印度北部的拉達克。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本與山親近的集大成之作

讓我們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圖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來的心願,可是在中世界的環境中,他為登山而登山的行為是冒著大風險的。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勇氣?原來,是李維著作中描寫馬其頓國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幫助他下了決心。

有時候,看見,就意味著新的可能。這正是我擔任聯席主編的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從那些有趣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勇氣,向自然和自我回歸。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事實上,世界上愛山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設法與之親近。本期《物外》主題「在高處」就是這樣一部與山親近的集大成系列。這裡面有在山裡的各種活動,徒步,登山,攀巖,走扁帶,攀冰,滑翔,還重點介紹了幾個山區,歐洲山地文化的守護者們的故事,歐洲的藍色心臟,還有不為人知的亞洲山區,印度北部的拉達克。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本與山親近的集大成之作

讓我們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圖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來的心願,可是在中世界的環境中,他為登山而登山的行為是冒著大風險的。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勇氣?原來,是李維著作中描寫馬其頓國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幫助他下了決心。

有時候,看見,就意味著新的可能。這正是我擔任聯席主編的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從那些有趣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勇氣,向自然和自我回歸。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事實上,世界上愛山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設法與之親近。本期《物外》主題「在高處」就是這樣一部與山親近的集大成系列。這裡面有在山裡的各種活動,徒步,登山,攀巖,走扁帶,攀冰,滑翔,還重點介紹了幾個山區,歐洲山地文化的守護者們的故事,歐洲的藍色心臟,還有不為人知的亞洲山區,印度北部的拉達克。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這本書幾乎從人類與山的各種角度來談論山,用這樣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詮釋人與山的關係,講述人類對山的熱愛,我還沒有見過。我認為它非常有新意,值得一看。

你並不需要挑戰極限或者攀登絕頂,但請記得像彼特拉克那樣,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本與山親近的集大成之作

讓我們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圖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來的心願,可是在中世界的環境中,他為登山而登山的行為是冒著大風險的。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勇氣?原來,是李維著作中描寫馬其頓國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幫助他下了決心。

有時候,看見,就意味著新的可能。這正是我擔任聯席主編的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從那些有趣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勇氣,向自然和自我回歸。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事實上,世界上愛山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設法與之親近。本期《物外》主題「在高處」就是這樣一部與山親近的集大成系列。這裡面有在山裡的各種活動,徒步,登山,攀巖,走扁帶,攀冰,滑翔,還重點介紹了幾個山區,歐洲山地文化的守護者們的故事,歐洲的藍色心臟,還有不為人知的亞洲山區,印度北部的拉達克。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這本書幾乎從人類與山的各種角度來談論山,用這樣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詮釋人與山的關係,講述人類對山的熱愛,我還沒有見過。我認為它非常有新意,值得一看。

你並不需要挑戰極限或者攀登絕頂,但請記得像彼特拉克那樣,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Another Escape ————

聚焦向內探索的良好生活提案


— End —

Words | 張瑾

Photos | 物外02 / 網絡

Edit丨山海&艾寧&Zea

"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你曾有過在高處的頓悟體驗嗎?你曾感受過跟心靈對話的十足喜悅嗎?

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的意大利桂冠詩人彼特拉克用他的體驗告訴世人: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彼特拉克所處的中世界,眾生壓抑、科學不彰,與眾聲喧譁的今天截然相反,但他的這個經驗今天依然適用。

《物外02:在高處》新書與聯席主編張瑾的文章,一起推薦給你。


引發文藝復興的「登山蝴蝶效應」

1336年4月26日,歷史上的第一位登山家、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登上了普羅旺斯的文圖克斯山。

這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它卻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是與中世紀基督教的清規戒律相悖的行為。因為基督教蔑視世俗生活,認為山川湖海為惡魔所造,會將人們引向歧途。彼特拉克此次登山被看作是歐洲人首次純粹為了欣賞風景而登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Joel & Jasmin Førestbir

據說,當日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同行者還有彼特拉克的弟弟和另外兩位朋友。半路遇見一位老牧人,勸阻他們不要去登山。40年前,這位牧人曾登過這座山,因山勢險惡,摔得遍體鱗傷。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繼續前進。在登頂時,彼特拉克將阿爾卑斯山的雪峰、羅納河的碧波、馬賽海濱的白帆,盡收眼底,他的內心世界受到巨大的震撼。

作為奧古斯都的崇拜者,他隨身攜帶著《懺悔錄》。歷史有時充滿了奇妙的偶然性,彼特拉克打開此書,正好翻到其中這一頁:「人們到外邊欣賞高山、大海、洶湧的河流和廣闊的重洋,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這時他們會忘掉自己。」奧古斯都的這句話是批評人們追求大自然的景色卻忘掉了自我。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邊是奧古斯都的教訓,一邊是眼前景色,在這個時刻,彼特拉克還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勞拉。1327年,23歲的彼特拉克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相識。這位年方20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一見鍾情,深深墮入情網之中。從此之後,雖然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一往情深,對勞拉的愛戀之情有增無減。他用《歌集》傾訴著對少婦勞拉的愛,細膩地坦陳世俗人們對人間幸福的嚮往(彼得拉克本人也因此被世人尊為「詩聖」,跟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一種深刻的覺醒發生了——彼特拉剋意識到,自己攀登的慾望象徵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後來的作品啟發了人文主義哲學,而人文主義哲學又引發了文藝復興。

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

中國文化中同樣重視山對人的影響。據說,古人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仁者喜歡山,智者喜歡水。而另一種說,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智者的快樂像水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挺有意思,將仁慈,智慧和山水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很有些哲學意味。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繫,我始終也沒想明白。而自古以來,人對山和水這兩樣大自然中最宏大的事物,確實充滿了想象和迷思。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我是一個從小在山谷里長大的人,第一次見海已經是18歲了。真正在海邊生活,是37歲到41歲那四年,在加州的聖地亞哥。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海邊散步,跑步。南加州的海世界聞名,聖地亞更是美國最有名的海邊度假勝地,我不得不承認,海有種無可抗拒的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frank mckenna

海浪聲固執而堅持,重複卻從不讓人緊張,而幾乎每一天的夕陽都是不一樣的,去海邊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愜意的一部分。可是,4年以後,被問起我為什麼不想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定居時,我很小心的說,其實我還是喜歡山。

一個人為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我試圖羅列出山與海的不同,分析山對我的意義,這些都很難說服別人。也許對於愛山的人,根本不需解釋緣由。人類對山的感情複雜而充滿層次,其中夾雜了敬畏,恐懼,嚮往和讚歎。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物外02:在高處》封面

今年6月份,我與老朋友們在格魯吉亞旅行,在旅行的最後幾天,我們臨時決定去高加索山脈裡唯一一條公路深處,格俄交界處的卡茲別克山盤亙幾日。車從平原進發,經過一個巨型水庫,大雨滂沱,一個半小時後,已經是一副完全不一樣的山區風光。巨大的綠色山體層巒疊髒,進入我們的眼簾。全車的人都忍不住發出了嘆息的聲音。這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們已經一起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旅行了半個月,這裡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我組織大家來的主要目的。這些老朋友幾乎各個都是文藝青年,歷史愛好者,卻並沒有一個是我徒步和爬山的同伴。之後的幾天我們每天都在山區裡小範圍的徒步,大家對卡茲別克山區讚不絕口,這讓我意識到,人對山有天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需要後天刻意的培養和說服。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一本與山親近的集大成之作

讓我們回到彼特拉克的故事。攀登文圖克斯山峰是彼特拉克多年以來的心願,可是在中世界的環境中,他為登山而登山的行為是冒著大風險的。是什麼激發了他的勇氣?原來,是李維著作中描寫馬其頓國王腓力登山的段落幫助他下了決心。

有時候,看見,就意味著新的可能。這正是我擔任聯席主編的這本Another Escape中文版《物外》的初心所在:從那些有趣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勇氣,向自然和自我回歸。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事實上,世界上愛山的人太多了,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設法與之親近。本期《物外》主題「在高處」就是這樣一部與山親近的集大成系列。這裡面有在山裡的各種活動,徒步,登山,攀巖,走扁帶,攀冰,滑翔,還重點介紹了幾個山區,歐洲山地文化的守護者們的故事,歐洲的藍色心臟,還有不為人知的亞洲山區,印度北部的拉達克。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這本書幾乎從人類與山的各種角度來談論山,用這樣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詮釋人與山的關係,講述人類對山的熱愛,我還沒有見過。我認為它非常有新意,值得一看。

你並不需要挑戰極限或者攀登絕頂,但請記得像彼特拉克那樣,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Another Escape ————

聚焦向內探索的良好生活提案


— End —

Words | 張瑾

Photos | 物外02 / 網絡

Edit丨山海&艾寧&Zea

文藝復興之父:去高處,跟最純粹的自己對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