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攝影師Bill Bernstein拍攝的1970年代紐約人的迪斯科夜生活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惠特·斯蒂爾曼,在他“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拍了懷念他這段蹦迪時代的《最後的迪斯科》,講述一群2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俱樂部裡尋找愛情和精神寄託的故事。影片對女性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傷害的“姐妹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科洛·塞維尼和凱特·貝金賽爾雙雙貢獻了她們職業生涯的最佳表現。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攝影師Bill Bernstein拍攝的1970年代紐約人的迪斯科夜生活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惠特·斯蒂爾曼,在他“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拍了懷念他這段蹦迪時代的《最後的迪斯科》,講述一群2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俱樂部裡尋找愛情和精神寄託的故事。影片對女性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傷害的“姐妹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科洛·塞維尼和凱特·貝金賽爾雙雙貢獻了她們職業生涯的最佳表現。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導演對迪斯科時代的熱愛與眷念貫穿全片,藉由片中角色之口,惠特·斯蒂爾曼說出了他的宣言:“迪斯科永遠不會消亡,它將永遠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和心中……迪斯科是那麼偉大,那麼有趣,它不會永遠消失,它總有一天會回來,我只希望到時候我們還活著。”

銳舞到太空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攝影師Bill Bernstein拍攝的1970年代紐約人的迪斯科夜生活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惠特·斯蒂爾曼,在他“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拍了懷念他這段蹦迪時代的《最後的迪斯科》,講述一群2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俱樂部裡尋找愛情和精神寄託的故事。影片對女性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傷害的“姐妹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科洛·塞維尼和凱特·貝金賽爾雙雙貢獻了她們職業生涯的最佳表現。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導演對迪斯科時代的熱愛與眷念貫穿全片,藉由片中角色之口,惠特·斯蒂爾曼說出了他的宣言:“迪斯科永遠不會消亡,它將永遠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和心中……迪斯科是那麼偉大,那麼有趣,它不會永遠消失,它總有一天會回來,我只希望到時候我們還活著。”

銳舞到太空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進入21世紀,迪斯科以別樣的形式融入到電子舞曲與大眾文化之中。在《銀河護衛隊》之前,很難想象會有超級英雄唱著“Come And Get Your Love”蹦蹦跳跳地登場,而這一著名場面還在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裡又上演了一遍無配樂尬舞版,可見是有多受歡迎。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攝影師Bill Bernstein拍攝的1970年代紐約人的迪斯科夜生活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惠特·斯蒂爾曼,在他“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拍了懷念他這段蹦迪時代的《最後的迪斯科》,講述一群2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俱樂部裡尋找愛情和精神寄託的故事。影片對女性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傷害的“姐妹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科洛·塞維尼和凱特·貝金賽爾雙雙貢獻了她們職業生涯的最佳表現。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導演對迪斯科時代的熱愛與眷念貫穿全片,藉由片中角色之口,惠特·斯蒂爾曼說出了他的宣言:“迪斯科永遠不會消亡,它將永遠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和心中……迪斯科是那麼偉大,那麼有趣,它不會永遠消失,它總有一天會回來,我只希望到時候我們還活著。”

銳舞到太空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進入21世紀,迪斯科以別樣的形式融入到電子舞曲與大眾文化之中。在《銀河護衛隊》之前,很難想象會有超級英雄唱著“Come And Get Your Love”蹦蹦跳跳地登場,而這一著名場面還在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裡又上演了一遍無配樂尬舞版,可見是有多受歡迎。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攝影師Bill Bernstein拍攝的1970年代紐約人的迪斯科夜生活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惠特·斯蒂爾曼,在他“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拍了懷念他這段蹦迪時代的《最後的迪斯科》,講述一群2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俱樂部裡尋找愛情和精神寄託的故事。影片對女性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傷害的“姐妹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科洛·塞維尼和凱特·貝金賽爾雙雙貢獻了她們職業生涯的最佳表現。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導演對迪斯科時代的熱愛與眷念貫穿全片,藉由片中角色之口,惠特·斯蒂爾曼說出了他的宣言:“迪斯科永遠不會消亡,它將永遠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和心中……迪斯科是那麼偉大,那麼有趣,它不會永遠消失,它總有一天會回來,我只希望到時候我們還活著。”

銳舞到太空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進入21世紀,迪斯科以別樣的形式融入到電子舞曲與大眾文化之中。在《銀河護衛隊》之前,很難想象會有超級英雄唱著“Come And Get Your Love”蹦蹦跳跳地登場,而這一著名場面還在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裡又上演了一遍無配樂尬舞版,可見是有多受歡迎。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星爵的寶貝隨身聽裡,囊括了1970至1980年代的各種熱門勁歌金曲,從傑克遜五人組到大衛·鮑伊,從紅骨頭樂隊到10cc,風格不盡相同,但都很適合蹦迪。這種強勁節拍與宇宙科幻的結合,讓人不禁想起1970年代稍縱即逝的“宇宙迪斯科”——這一風格起源自迪斯科版本的《星球大戰》主題曲,它曾是1977年的最熱單曲,連續兩週蟬聯冠軍。

高潮中體驗死亡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攝影師Bill Bernstein拍攝的1970年代紐約人的迪斯科夜生活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惠特·斯蒂爾曼,在他“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拍了懷念他這段蹦迪時代的《最後的迪斯科》,講述一群2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俱樂部裡尋找愛情和精神寄託的故事。影片對女性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傷害的“姐妹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科洛·塞維尼和凱特·貝金賽爾雙雙貢獻了她們職業生涯的最佳表現。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導演對迪斯科時代的熱愛與眷念貫穿全片,藉由片中角色之口,惠特·斯蒂爾曼說出了他的宣言:“迪斯科永遠不會消亡,它將永遠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和心中……迪斯科是那麼偉大,那麼有趣,它不會永遠消失,它總有一天會回來,我只希望到時候我們還活著。”

銳舞到太空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進入21世紀,迪斯科以別樣的形式融入到電子舞曲與大眾文化之中。在《銀河護衛隊》之前,很難想象會有超級英雄唱著“Come And Get Your Love”蹦蹦跳跳地登場,而這一著名場面還在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裡又上演了一遍無配樂尬舞版,可見是有多受歡迎。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星爵的寶貝隨身聽裡,囊括了1970至1980年代的各種熱門勁歌金曲,從傑克遜五人組到大衛·鮑伊,從紅骨頭樂隊到10cc,風格不盡相同,但都很適合蹦迪。這種強勁節拍與宇宙科幻的結合,讓人不禁想起1970年代稍縱即逝的“宇宙迪斯科”——這一風格起源自迪斯科版本的《星球大戰》主題曲,它曾是1977年的最熱單曲,連續兩週蟬聯冠軍。

高潮中體驗死亡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死亡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加斯帕·諾通過42分鐘的長鏡頭,讓觀眾好好體驗了一把迷幻致死的感覺。這部在去年戛納電影節名聲大噪的電影極富爭議,有些人嗨爆,也有人反胃。電影取材自真實事件,然而要比現實瘋魔殘酷許多。1996年的法國隆冬,一幢郊區的建築內,24人的舞團在排練後的派對上被集體下藥,陷入超現實的癲狂之中。在密閉的空間裡,酒精、毒品、暴力、群交、流產、死亡,坐在大屏幕前的觀眾,眼前是血一般的紅光、迷幻的色調、亂晃的鏡頭,耳朵裡是無盡的電音、歇斯底里的嘶吼……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迪斯科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全方位體驗。除了音樂和節拍,它還有舞蹈、燈光、服裝,共同營造出迷幻又迷人的蹦迪場景。不管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還是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許多描繪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裡都少不了霓虹閃爍的迪斯科舞廳。而在更多不同時期的電影中,迪斯科都融進大眾文化的背景與底色,與時代同在律動不止。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何以解憂,唯有跳舞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週末夜狂熱》更能詮釋“什麼是迪斯科”。正是這部1977年席捲全美的電影,把迪斯科文化真正推向了主流世界。當年還是新人小鮮肉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在片中飾演一名19歲的紐約布魯克林區青年Tony,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每到週六晚上,他搖身一變就是舞廳裡最耀眼的大長腿“舞王”, 一身白西裝站在旋轉燈球下單手指天的造型堪稱經典。雖然經常被劃歸為歌舞片,但《週末夜狂熱》中關於青春、階級、友情、愛情的討論,就算放在劇情片裡也並不遜色。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意大利移民家庭出身的男主角,受困於家庭、階級與無處發洩的荷爾蒙所帶來的迷惘之中,一邊是混亂的友情,一邊是求而不得的愛情,唯有跳舞,是他躁動青春中的一盞明燈。影片不僅讓約翰·特拉沃爾塔一夜爆紅,拿到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多項重磅提名,片中他騷氣十足的飛機頭、紅襯衫、喇叭褲、男士高跟鞋等造型,更成為街頭年輕人爭相追捧的最in時尚。另外,由澳洲流行組合Bee Gees打造的電影音樂,曾長時間佔據史上最暢銷電影原聲唱片寶座,其中《Stayin’ Alive》《Night Fever》等迪斯科金曲至今你還能經常聽到。

偉大,有趣,永不消亡

對於1970年代的紐約人來說,Studio 54是夜生活的天堂。這家存在了僅33個月的俱樂部,聚集了全紐約甚至全世界最潮、最瘋、最傳奇的人物。惠特·斯蒂爾曼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供職於報社的他,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穿著他爸爸的藍色手工西裝,和無數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一樣想方設法擠進 Studio 54的大門。門內他可能遇見的,除了著名夜店女王、當時還是滾石主唱 Mick Jagger老婆的Bianca Jagger,還有波普大師Andy Warhol、英國歌神Elton John、時裝設計師Calvin Klein以及尚且年輕的Michael Jackson等。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攝影師Bill Bernstein拍攝的1970年代紐約人的迪斯科夜生活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的惠特·斯蒂爾曼,在他“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拍了懷念他這段蹦迪時代的《最後的迪斯科》,講述一群20多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俱樂部裡尋找愛情和精神寄託的故事。影片對女性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傷害的“姐妹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科洛·塞維尼和凱特·貝金賽爾雙雙貢獻了她們職業生涯的最佳表現。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導演對迪斯科時代的熱愛與眷念貫穿全片,藉由片中角色之口,惠特·斯蒂爾曼說出了他的宣言:“迪斯科永遠不會消亡,它將永遠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子裡和心中……迪斯科是那麼偉大,那麼有趣,它不會永遠消失,它總有一天會回來,我只希望到時候我們還活著。”

銳舞到太空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進入21世紀,迪斯科以別樣的形式融入到電子舞曲與大眾文化之中。在《銀河護衛隊》之前,很難想象會有超級英雄唱著“Come And Get Your Love”蹦蹦跳跳地登場,而這一著名場面還在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裡又上演了一遍無配樂尬舞版,可見是有多受歡迎。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星爵的寶貝隨身聽裡,囊括了1970至1980年代的各種熱門勁歌金曲,從傑克遜五人組到大衛·鮑伊,從紅骨頭樂隊到10cc,風格不盡相同,但都很適合蹦迪。這種強勁節拍與宇宙科幻的結合,讓人不禁想起1970年代稍縱即逝的“宇宙迪斯科”——這一風格起源自迪斯科版本的《星球大戰》主題曲,它曾是1977年的最熱單曲,連續兩週蟬聯冠軍。

高潮中體驗死亡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死亡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加斯帕·諾通過42分鐘的長鏡頭,讓觀眾好好體驗了一把迷幻致死的感覺。這部在去年戛納電影節名聲大噪的電影極富爭議,有些人嗨爆,也有人反胃。電影取材自真實事件,然而要比現實瘋魔殘酷許多。1996年的法國隆冬,一幢郊區的建築內,24人的舞團在排練後的派對上被集體下藥,陷入超現實的癲狂之中。在密閉的空間裡,酒精、毒品、暴力、群交、流產、死亡,坐在大屏幕前的觀眾,眼前是血一般的紅光、迷幻的色調、亂晃的鏡頭,耳朵裡是無盡的電音、歇斯底里的嘶吼……

舞舞舞!跟著電影去蹦迪

無論能否接受《高潮》帶來的“生理不適”,都無法否定這部電影多方面的“獨特”, 加斯帕•諾自稱電影關注更多的是恐懼對人們的影響。這部電影的整個製作週期還非常短,導演僅用了四個星期構思和預製,在一所廢棄的學校裡15天拍完。演員除了索菲亞·波多拉之外都是沒有表演經驗的舞者,也沒有彩排,只預設場景讓演員即興發揮。包括第一幕令人驚豔的眾舞者鬥舞,編舞也沒有排練而是拍攝了16次,最後選了倒數第二次,可謂很有即興“蹦迪”精神了!

編輯—S

撰文—阿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