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文學 白鹿原 陳忠實 小說 文化產業新智庫 2017-06-08

來源:新元智庫

撰文:沈楠


“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讀。” ——陳忠實《白鹿原》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最近,電視劇《白鹿原》正在熒屏上熱播,豆瓣評分9分,將近65%的觀眾打5分,在當今國產劇中實為驚人的高贊。作為土生土長的關中人,筆者也早已加入追劇大軍,認為其的確稱得上匠心之作。而這一部源自陳忠實先生長篇小說的《白鹿原》,其原著不僅僅是一部經得住一輩子讀的好書,其書、其劇、其景、其城,更是撐起了一條完整的文化產業鏈。

《白鹿原》其書:一部民族祕史,當代中國文學的里程碑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秦川大地一位擁有民族精神的現實主義作家,為了完成一部死後可以放在自己棺材裡當枕頭用的大書,歷時6年,鑄就了一部關中史詩,這就是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白鹿原》一出世,評論界歡呼,新聞界驚歎,讀者爭相購閱,一時“洛陽紙貴”。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讚賞歡迎的程度,可謂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所罕見。20多年過去了,《白鹿原》累計印數超過200萬冊(正規出版社出版,若加上若干版盜印本印數,總印數應超500萬冊),獲得了極高的專家口碑和20多年長銷不衰的讀者口碑。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人們稱它為一部“民族的祕史”、“當代中國文學的里程碑”。小說以關中白鹿村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情仇為主線,映照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白鹿原》也因此摘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白鹿原》其劇:雖眾口難調,但各種藝術形式的二次創作仍源源不斷

50萬字《白鹿原》,廣獲盛讚與爭論,也因而引發了多種藝術形式紛紛嘗試對其進行眾口難調的二次創作。

戲劇秦腔版:2001年,西安市第一秦腔劇團團長丁金龍、丁愛軍父子將小說《白鹿原》改變成同名現代秦腔戲,並由西安市秦腔一團首演。

連環畫版:2002年,由石良改編、李志武繪畫、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本《白鹿原》發行,分上下冊,印製2000冊。

話劇版:2005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林兆華執導,總政話劇團團長孟冰擔任編劇,《白鹿原》被搬上話劇舞臺,並在北京、西安兩市演出,場場爆滿。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2015年底,陝西人民藝術劇院版的《白鹿原》作為首屆陝西省現代文化藝術節的壓軸大戲與觀眾見面,並在2016年在全國十餘個城市巡演,獲得業界媒體觀眾的交口稱讚,也得到陳忠實先生“最滿意的改變版本”的評價。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歌舞劇版:2007年,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將小說改編為現代交響舞劇《白鹿原》。

2014年,北京舞蹈學院張元春編導改編推出了現代舞劇《白鹿原》。

2015年12月,由陝西作曲家程大兆作曲、編劇,歌劇《白鹿原》音樂會版在西安音樂廳以音樂會版的形式首度亮相。

2016年,陝西省文化廳和西安外事學院等單位共同推出了大型舞臺劇《白鹿原》。

電影版:2012年9月15日,由王全安導演的電影《白鹿原》在全國上線公映。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電視劇版:10年立項、6年籌拍製作、94位主演、400位幕後工作人員、4萬群演、227天創作週期,斥資2.2億元,且大部分成本都花在製作上,演員片酬只佔到很少一部分,播了又停,停了又播,被稱作“匠心之作”的電視劇版《白鹿原》於2017年5月與觀眾見面。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白鹿原》其景:白鹿原影視城充分整合“文化+旅遊+影視+休閒”產業功能

2016年7月,陝西首座大型影視城——白鹿原影視城(文化園區)開園試運營(無門票)。白鹿原影視城(文化園區)是陝西旅遊集團斥資6億元,以陳忠實先生《白鹿原》為依託,通過仿古建築、場景復原、演藝等形式打造的陝西首座集影視創作、文化休閒、兒童遊樂、精彩演藝為一體的綜合景區。園區佔地1050畝,相當於155個足球場。

園區充分認識到旅遊的核心是文化,沒文化便沒有生命力;充分整合了“文化+旅遊”、“影視+旅遊”、“休閒+旅遊”的產業鏈條。通過陳忠實先生等陝西籍文壇巨匠的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積澱,園區一方面聚集了眾多關中民俗文化元素,為遊客呈現古關中的人們是怎麼迎親做壽、衙門怎麼判案、鄉約怎麼立威、舉人如何打擂、地保如何徵糧……;另一方面直接帶動當地影視產業的發展,影視城至今已拍攝電影《百鳥朝鳳》《白鹿原》、電視劇《毛澤東》、《兵出潼關》、《老腔》、《白鹿原》等10多部影視劇。不僅是在影視城取景拍攝,也催生了對“群演”的大量需求,擴大了遊客的體驗需求,極有可能滿足了遊客的電影夢。除此之外,美食、演藝、建築、居住、遊樂等項目豐富了園區“休閒+旅遊”的功能內涵。該園區也確實收到了廣大遊客實實在在的好評,筆者的多位西安親友已多次力薦,讓下次回西安務必去趟“白鹿原”轉上一轉。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白鹿原》其城:文學底蘊深厚,可建成“新時代的文學之都”

《白鹿原》是發生在西安市東郊的故事,而西安這座城,自周秦漢唐以來文學傳統無人可比。現當代文壇中的陝西籍大家更是成就斐然,柳青、王汶石、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等,陝西獲得歷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數量在全國各省區名列前茅。西安作為陝西省省會並具有深厚的文學傳統,且陝西當今的知名作家幾乎都住西安市,他們是陝西的,又是西安的。因此,西安這座城除歷史文化外,也一直因著文學而為人們所認知。

新元觀察:一部《白鹿原》,一條產業鏈

啟動於2004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項目目前將創意分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設計、電影、美食、文學、媒體藝術和音樂七個領域,現有成員城市116個(來自53個國家),其中文學之都有20個,包括都柏林、雷克雅未克、海德堡、布拉格、利沃夫和格拉納達等。新元智庫曾對這些文學之都做過調研,從基礎設建設、政府推動力度、產業活躍程度、人才培養力、國際交往與合作等方面對其進行過評估。西安與之相較,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曾於2014年掛職西安市副市長的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先生就曾表示,“西安有條件成為新時代的文學之都”。一部文學作品,能夠帶給一座城市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品牌,更是實實在在的產業復興、社會發展,更何況西安可不僅僅只有一部《白鹿原》。

當然,西安還需更充分認知這一點,併發揮這些作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以作家集團優勢營造濃厚的文學氛圍,接續漢唐文學的輝煌傳統,把西安打造為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作家活動中心、創作中心、研究中心;把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學目光真正吸引到西安來。

《白鹿原》這條產業鏈:基於內容的文化產品上下聯動左右銜接

一部優秀的小說,就是一個聚寶盆,成為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也成為實實在在的相關產業發展的內容基石。《白鹿原》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小說,它已成為一個品牌。在這個品牌下,有文學、有出版、有演藝、有影視、有園區、有旅遊、有餐飲娛樂,以及各類衍生品。這些文化產品上下聯動、左右銜接,可以說,因著一部《白鹿原》,已然撐起了一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天。“文學+文化+影視+旅遊+城市”一條產業鏈,從上游的內容生產(拓展)、到下游的文化消費,基於那“經得住一輩子讀”的好書的王者內容,加之與影視、旅遊等文化產業的融合,使得內容產業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內容產業的產業鏈既垂直又水平,既生產內容,又發行各種產品,打造出了一條基於內容的現代文化產業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