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尋找史詩級IP的改編思路

歷經了15年的創作與打磨,劇版《白鹿原》鮮活而不失厚重,這樣的厚重感基於對皇皇鉅著《白鹿原》的執著堅守,而對於“高口碑,低收視”的拷問,或許不必過分介懷,畢竟有些劇天然不是為所有人而生的。

《白鹿原》:尋找史詩級IP的改編思路

陳忠實說:“《白鹿原》的改編寄希望於電視劇”。

相對於電影的濃縮藝術和話劇式的現場表達,強調敘事上的一波三折與娓娓道來的電視劇似乎是《白鹿原》得以在熒屏上重生的最好形式。一場停播風波過後,劇版《白鹿原》於5月10日重回熒屏,豆瓣評分9.2的高口碑是對這部史詩級IP熒屏表現的最好肯定。

不同於時下流行的網絡IP劇,對於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往往難以取悅大眾,既要儘可能地還原原著本色,又要適應當下觀眾的需求,尤其對於《白鹿原》這樣的鴻篇鉅著,如何在表現宏大歷史主題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刻畫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生活風貌,其中的改編策略值得細細琢磨。

《白鹿原》:尋找史詩級IP的改編思路

《白鹿原》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兩個家族的世代鬥爭為背景,描繪了在歷史嬗變中北方廣袤土地上農民的生存狀態。這部作品講述了20世紀初渭河平原50年的變遷史,其連綿的時代背景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構成了作品獨有的強烈“厚重感”。從開篇幾集來看,電視劇《白鹿原》對於這一“厚重感”的拿捏恰到好處,且在首集中便可見一斑。首集圍繞白嘉軒迎娶仙草展開,在初次迎娶未果後,白嘉軒趕馬車至六位亡妻墓碑之前訴苦水,冷峻的空鏡頭處理和之以一段如泣如訴的秦腔把蒼茫白鹿原上的厚重凌冽表達得淋漓盡致,待仙草住進白家後,主角們擀麵做飯、趕牛拉犁的戲碼,一招一式中都透著紮實的年代感和陝北民風民俗的真切古樸,在主要人物的情節演進中,恰如其分地以交糧途中被“剪辮子”這一細節來交代歷史更迭,使時代背景與人物命運二者的結合更加圓融通暢。歷史背景、關中風情與白鹿原的蒼遼三者在人物情節發展的推進中相互交疊、穿插、串聯,使得電視劇《白鹿原》以更為飽滿豐富的語言再現了原著的“厚重感”。

《白鹿原》:尋找史詩級IP的改編思路

除處理作品的“厚重感”之外,劇版《白鹿原》也以更為鮮活的情節設置儘可能地刻畫人物形象。《白鹿原》原著中包含了太多的內容,囿於時間和篇幅,原有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大多刪繁就簡,略去一些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而這也成為其被病詬之處。相較而言,劇版《白鹿原》有足夠的從容度來展現原著精義。在目前播出的劇集中,集中刻畫了關中男人群像,張嘉譯飾演的白鹿原族長之子,對仙草家的仗義送糧,彰顯了他淳樸醇厚的農民本色,而設計巧換活水田又充分展現了一個視土地為命根子的農民形象,這也恰恰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的生存哲學;與白嘉軒鬥了一輩子的鹿子霖則是另一種農民典型,無論是去縣衙交糧時的自告奮勇,還是換田風波中的自作聰明,何冰飾演的鹿子霖處處透著一股圓滑狡黠,祠堂跪地中白嘉軒的寧折不彎與鹿子霖的蜷曲萎縮,展現出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二人未來的人生軌跡。《白鹿原》是一部富有魔幻色彩的歷史題材小說,而朱先生的人物刻畫正是魔幻特徵的具象,隻身勸退20萬清兵又能掐會算料準地下有活水,本劇以不多的篇幅描繪出這一神機妙算又品格貴重的先生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白鹿原》:尋找史詩級IP的改編思路

歷經了15年的創作與打磨,如今呈現在熒屏上的《白鹿原》鮮活而不失厚重,這樣的厚重感基於對皇皇鉅著《白鹿原》的執著堅守,對當下的流行文化市場而言無疑也是一股難得的清流,但這一恪守傳統範式的劇作表現,依舊難以掙脫文學經典改編劇的“市場黑洞”,換檔之後,依舊收視平平,這既受制於題材本身的年代性,也與日益年輕化的觀劇取向息息相關,但這些都不妨礙本劇成為一部忠實於原著的上乘佳作。慶幸《白鹿原》以這樣的高規格高姿態搬上電視熒屏,使得文學經典的影視化能夠繼《紅高粱》、《平凡的世界》之後,緩緩走出沉寂,走向觀眾,這既是創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也是我們作為觀眾需要的情懷。而對於劇版《白鹿原》“高口碑,低收視”的拷問,或許不必過分介懷,畢竟有些劇天然不是為所有人而生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