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的寫作,歷時3個星期。這是目前為止,我撰寫時間最長的一篇文章。但我並沒有覺得浪費了時間,恰恰相反,在這3個星期的寫作過程中,通過不斷易稿、思考、補充創作,我腦子無數遍過電影一般放映著冉阿讓的心路歷程,似乎感覺自己的靈魂也得到了救贖。希望這份沉甸甸的思考,可以給更多讀者帶來一定的啟發或者些許影響。如果某一位讀者能因讀了這篇文章而閱讀這本書,想必是我最大的欣慰。

碼字不易,小越在此感謝所有閱讀此文的讀者!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創作的動力!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在世界文學史中,優秀的作品不計其數,但可以被稱之為“史詩”的作品,卻屈指可數。雨果的《悲慘世界》,無疑是世界文學“史詩”級作品清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鉅著。

這部書“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是講述人從惡走向善,從非正義走向正義,從假走向真,從黑夜走向光明,從慾望走向良心,從腐朽走向生命,從獸性走向責任,從地獄走向天堂,從虛無走向上帝。起點是物質,終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

如果用一句話概述,《悲慘世界》即是:“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詩。”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悲慘世界》同名電影

一、特定歷史中的人類苦難群像

人類的苦難歷程,是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改善的。或者說,人類的苦難史,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悲慘世界》所描寫的時代,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

這半個世紀,都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如果你沒有興趣讀史書,那讀一讀《悲慘世界》也會對這段歷史略知一二。

雨果用大篇幅、以歷史學家的手筆描繪了這段歷史中的兩大歷史事件:滑鐵盧戰役和1832年人民起義。這兩大戰役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我們從作品的起點1793年說起。

這一年,故事的主人公——“苦役犯”冉阿讓,剛剛刑滿出獄,然而“釋放並不等於解放。他脫離監獄,卻沒有擺脫罪名。”

之後,作者又將時間拉回到1793年法國大革命高潮年代,隨後又進入到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萬惡的資本主義時代來臨。社會底層的苦難像沼澤一樣,讓貧苦大眾愈陷愈深。

滑鐵盧戰場又成為一條歷史的分割線,它讓我們看到了新時期形形色色的社會政治生活:芳汀的悲劇、柯賽特的苦難、馬呂斯的家庭矛盾,以及冉阿讓的坎坷與困頓。

接下來就是1830年革命,七月王朝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832年人民揭竿而起,以“街壘”為戰場,一場驚心動魄的人民起義上演。

這歷史的一幕幕,就是這部小說的生命力的展現。除了大篇幅、敘事宏大的歷史背景描繪,雨果還極其細膩地描寫了諸多富有時代特色的場景: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傖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龍、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汙納垢的下水道……

歷史大背景與承載社會百態的特定場景的有機結合,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呢?它讓這部作品成為勞苦大眾在資本主義黑暗社會裡掙扎與奮鬥的悲愴史詩。

特定歷史中的社會與人物的命運正如一張紙的正反面,它們緊密貼合,不可分割——巴黎呼喚自己的資產階級英雄拿破崙像像初升的太陽在意大利升起之日,正是冉阿讓僅僅因為偷了一塊麵包就被投入監獄之時;拿破崙時期,就是冉阿讓在獄中19年苦役生活之時;他出獄的時候,又是拿破崙在滑鐵盧失敗後的幾個月……

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戒、現實的冷酷,使一個原本善良的人,化為猛獸,為了報復社會,冉阿讓做出了兩件讓他終生內疚的錯事:(出獄後)先是偷了汴福汝主教的兩個銀燭臺,之後又搶了一個窮小孩的一枚錢幣。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冉阿讓偷了主教的兩個銀燭臺

人性的救贖,往往就是從內疚開始的。

偷走窮小孩的錢幣之後,“冉阿讓哭了很久,熱淚滿面,泣不成聲,哭得比女人還脆弱,比孩子還驚慌。他看到自己的生活,覺得十分可惡;他看自己的靈魂,覺得十分醜惡。然而,在這種生活和這顆靈魂上面,卻有一片柔和的光。他彷彿藉著天堂的光看到了撒旦。

汴福汝主教對他的恩赦和向善的引導,加之冉阿讓由於內疚而引起的更深的向善的覺悟:“人類最神聖的慷慨,是為別人贖罪。”於是,他脫胎換骨,“苦修自己的靈魂,竭力將整個一生、整個苦難和整個不幸,化為一顆愛心。”

從此之後,冉阿讓走上了一條靈魂的救贖之路。

我們發現,以世界名著為代表的傑出文學作品,許多都圍繞著“救贖”二字展開。《悲慘世界》就是“救贖”主題非常典型的代表。而這部小說“救贖”的核心人物,就是冉阿讓。

通過自己的努力,冉阿讓化身為馬德蘭老爹,馬德蘭老爹又成為了馬德蘭先生,馬德蘭先生又變成了馬德蘭市長。

當他隱姓埋名、改頭換面之後,一系列的善舉幾乎完全扭轉了冉阿讓的命運,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時候,竟然還有人處心積慮想給他重新貼上“苦役犯”的標籤,想毀掉他所擁有的一切。於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故事,冉阿讓又化身為割風先生,再被揭發,重新成為苦役犯,變回了他自己。

從主人公命運的低谷到高峰再到低谷,故事並沒有結束,而是通過人民起義這樣的社會的進步,扭轉了人物命運的局面。最終,冉阿讓做回了自己,成為了一個自由並且令人尊敬的人。不過,此刻,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當然,《悲慘世界》中所展現的不只是冉阿讓一個人的悲慘命運,而是社會窮苦大眾群體的悲慘命運,諸如芳汀、柯賽特等主要人物,以及尚馬秋、割風,還有德納第一家和同樣淪為社會底層的流浪者、小偷、強盜等等形形色色的次要人物。

他們每個人物的經歷,都耐人尋味,讀來讓人顫慄,又讓人同情。尤其對芳汀母女悲慘命運的刻畫,幾乎每一幀、每一幕都血淋淋。

從歷史,到社會,再到人,所有這些描繪融合到一起,極具諷刺性地展現了資本主義時代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而這三個問題,卻涵蓋了整個社會。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二、靈魂“救贖”的兩盞明燈

這部作品最動人的地方,就是對人性向善的思想啟蒙。作為一部頌揚“個人英雄史詩”的作品,這部作品所謂的靈魂救贖,主要指的就是小說主人公冉阿讓的靈魂救贖之路,而他從惡走向善、從非正義走向正義、從虛無走向上帝的靈魂啟蒙人,也就成為了本書人道主義思想的主要載體。

冉阿讓靈魂救贖的兩個啟蒙人,就是汴福汝主教和柯賽特。前者是直接啟蒙人,後者則是間接啟蒙人;前者通過言談舉止使冉阿讓受到了靈魂的洗禮,後者通過愛化解了冉阿讓心靈中殘餘的惡。

作為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和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想要表達的大部分思想,都是通過汴福汝主教的言談舉止傳達給讀者的。

汴福汝主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雨果這樣寫道:“如果借一個時髦的字眼來說,很可能把迪涅的這位主教描繪成‘泛神論者’,還會讓人相信,對他無論或褒或貶,他身上都能體現我們時代所特有的一種個人哲學。”

汴福汝主教的個人哲學,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作者雨果的個人哲學。

通過閱讀和整理,我把雨果的人道主義哲學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有肉體,這對人來說,既是負擔又是誘惑。人拖著肉體,又屈從於肉體。

人必須監視、約束、抑制肉體,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屈從。即使這種屈從,也還是可能有過錯;不過,這種過失是有情可原的。這是一種墮落,但是落下來雙膝著地,結果可能成為祈禱的姿勢。

2、成為聖賢,那是極其特殊的;做個正義者,倒是為人的準則。你們儘可徘徊,怯懦,儘可犯錯誤,但是要做正義者。

3、儘量少犯錯誤,這也是為人的準繩。不出一點差錯,這是天使的夢想。生在塵世,就難免有錯。過錯就是一種地心吸力。

4、對於沒有知識的人,你們就要多教給他們一些事情;社會不提供免費教育是有罪的,應當為它製造的黑暗負責。這顆靈魂充滿了黑暗,必然要產生罪惡。有罪的人並不是犯罪的人,而是製造黑暗的人。

5、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己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

6、教士,尤其是主教,他的慈悲心懷的首要證據,就是清苦的生活。

7、飛黃騰達,是一件相當醜惡的東西。它貌似才能,實為欺世盜名的冒牌貨。

8、在當今時代,有一種幾乎是正宗的哲學,到成功的門下甘為僕役,穿上成功的號服,卑躬屈膝地效命。

9、多少人奮力挖掘黃金,而他則奮力挖掘憐憫。普天下的悲慘就是他的礦藏。

比起福樓拜的在表達上的隱晦,雨果毫無顧忌地將他的所思所想付諸於筆端,這種直接的表達讓讀者更輕鬆地汲取到了所需的養分,感覺更加酣暢淋漓。

主教對冉阿讓的影響不僅僅通過以上的言談,還在於他的所作所為,以及特定環境的影響。

雨果將冉阿讓第一次靈魂救贖的場景,設在了主教居住的地方,當冉阿讓偷走主教的銀燭臺時,作者別具匠心地寫到了一個富有深意的意象:即耶穌受難像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整部小說中,耶穌受難像曾多次出現,每一次出現,幾乎都伴有當事人靈魂的掙扎。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耶穌受難像第一次出現時的場景給人印象最深,那是冉阿讓靈魂救贖的起點:“一縷月光依稀照見壁爐上的耶穌受難像:耶穌似乎向他們二人張開雙臂,為一個賜福,為另一個赦罪。”

這讓冉阿讓領悟到了什麼呢?“現在他必須升得比主教還要高,否則就會跌得比苦役犯還要低;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是主教的至善化解了冉阿讓心中的極惡,“使這個無賴的整個靈魂充滿燦爛的光輝”。

作者深知,即便再偉大的人,對其他人的影響,都會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尤其對於冉阿讓這樣一個被社會極度歧視的人來說,主教的言傳身教,即便對他有影響,卻難以影響他一生。

面對悲慘的命運,如何讓冉阿讓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屹立不倒、靈魂不滅呢?就是第二個靈魂救贖人的出現。此時,我們的小主人公柯賽特隆重登場了。

在此之前,柯賽特一直是故事的次要人物,直到冉阿讓將她從德納第夫婦的魔爪中解救出來之後,這個弱小的沒有任何親人的女孩,成了冉阿讓心靈最大的寄託。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貧窮與弱小能激發出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愛。柯賽特的悲慘遭遇激發了冉阿讓的大愛。

“一顆心產生愛時,那種偉大而奇異的悸動,是一件難以捉摸而又十分甜美的事情。”雨果寫道,“這是他遇到的第二顆啟明星。從前多虧了主教,他的天際升起美德的曙光;現在多虧了珂賽特,他的天際又升起愛的曙光。”

三、被“上帝”影響的兩個人

如果有人問我,《悲慘世界》中最突出的文學表現手法是什麼?我一定會說,就是對比手法

整部小說無論人物、社會,還是歷史與現實,幾乎無一例外都在大大小小的對比中,其中最鮮明的幾組對比,就是冉阿讓與沙威這兩個被上帝深深影響的人,以及芳汀、柯賽特母女和德納第一家。

在這兩組最強烈的對比中,意蘊更深的,是冉阿讓和沙威這兩個“冤家”的性格與命運的對比。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苦役犯冉阿讓(左)與警察沙威(右)

通過以上的文字,相信大家對冉阿讓的經歷有了或多或少的瞭解,這裡,我重點介紹一下沙威這個人。

為了刻畫出沙威這個人物的特點,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通過詳寫和略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以及比喻、對比等多重手法,讓這個人物立體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沙威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呢?

我很難給出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

雨果是這樣評價沙威的:“阿斯圖里亞斯那地方的農民都確信,在一窩狼崽子裡,必有一隻屬狗性,要被母狼咬死,否則它長大就會吃掉其他小狼。這條狼生的狗崽子,加上一副人的面孔,就是沙威了。”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他的出身與成長環境密不可分。沙威生在監獄,母親是用紙牌算命的人,父親是個苦役犯。他長大之後,就想到自己處於社會之外,無望回到社會中了。他注意到社會註定要把兩類人排斥在外:攻擊社會和保衛社會的人;他只能在這兩類人之間作出選擇,同時卻覺得,自己身上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刻板,規矩而廉政的特質,而對於他出身的遊民階層,卻懷著一種難以言傳的仇恨。於是,他當了警察。

這個人由兩種情感構成:尊敬官府,仇視反叛。這兩種情感本來很樸實,也相當好,然而他做得過分,就幾乎變壞了——他父親越獄,他也照樣給抓回來;母親違反放逐法令,他也照樣告發。他幹得出來,還會因大義滅親而自鳴得意。

正直、坦率、誠實、自信、忠於職守,這些品質一旦誤入歧途,就會變得醜惡,但即使醜惡,也不失其偉大;這些品質的莊嚴性是人類良知所特有的,因而能在醜惡中延續。這是有瑕疵的美德,錯了。一個狂熱分子在肆虐中所表現的誠實而無情的快樂,含有難以名狀的令人敬畏的慘光。沙威在欣喜若狂的時候,也還像得志的小人那樣令人可憐。他那張面孔顯露善中的萬惡,比什麼都可怕,更令人痛心。”

這樣一個人,我們的確無法用好人與壞人去定義,他似乎站在正義與非正義之間。正如雨果所說,“沙威凶猛,但絕不卑鄙。”

雨果為何如此耗費心力,來塑造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物呢?就是為了讓讀者看到他內心的掙扎。

他一次又一次揭發冉阿讓是“苦役犯”,一次又一次想把這名善良的有心悔過的苦役犯重新送進監獄。他的確得逞了,但“冉阿讓有這樣一個特點,可以說他身上有個褡褳,一頭囊中裝著聖徒的思想,另一頭囊中裝著苦役犯的驚人才能。他掏哪頭行囊,要視情況而定。”對於這樣的一個如同超人的苦役犯而言,監獄豈能關得住他!他終於靠苦役犯驚人的才能逃了出來。

之後的故事越來越耐人尋味,當冉阿讓再次與沙威相遇的時候,命運有了極大的反轉——他們相遇在1832年的人民起義,相遇的地點,就在街壘。彼時,沙威被起義者抓起,五花大綁起來,準備槍斃。就在他命懸一線之時,冉阿讓祕密將他放走了。

最後,他們在塞納河灘再次重逢的時候,沙威的心情既像狼抓到了獵物,又像狗找到了主人。

“一個壞人成了救命恩人,欠了這筆債要償還,這就是違心地同一名慣犯平起平坐,還要還這個人情。聽對方說一聲:‘走吧’,然後自己再還一句:‘你自由了’;為了個人動機而犧牲職責,犧牲這種普遍的義務,同時又感到這種個人動機也包含著普遍的意義,可能還要高出一等;背叛社會而忠於良心;這種極荒謬的事都出現了,都堆積在他身上,令他目瞪口呆。”

“有件事令他驚詫不已,就是冉阿讓寬恕了他;還有一件事更加令他愕然,就是他沙威也寬恕了冉阿讓。”(對於沙威而言,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雨果通過製造內心的矛盾,置沙威於萬劫不復之地——“沙威和冉阿讓,一個天生肆虐者,一個天生逆來順受者;兩個人都是法律的產物,而現在,他們卻高踞法律之上,難道這不可怕嗎?”——這樣的情節設置不禁讓我內心大讚:“妙!”

“冉阿讓令他驚愕。支撐他一生的所有原則,在這個人面前全垮掉了。”

沙威的命運,究竟如何收場呢?

“一個行善的惡人,一名苦役犯,卻富有同情心,既和藹,又樂於助人,心腸寬厚,總以德報怨,以恕道化仇恨,重憐憫而輕報復,寧願斷送自己也不肯毀掉敵手,救助打擊過他的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的神壇上,超脫凡塵而接近天使!沙威不得不承認,這個怪物確實存在。面對這個怪物,這個無恥的天使,這個可惡的英雄,他憤慨和驚愕幾乎參半,並不是毫無抵抗就投降了。”

當一個人喪失了信念,他的生命之根,也就化為烏有了。於是,他向上帝遞交了辭呈——職權在他心中死去了。他沒有理由活在世上了。

沙威身上所發生的,是一個正直良心的極大震動,是一顆靈魂出了軌,也是一種正直被無法抗拒的筆直拋出去,撞到上帝而粉碎了。

上帝究竟是什麼?上帝為何可以俘獲人心,亦可以改變人心?

在讀第一遍的時候,我不太理解,甚至沒有分辨出作者到底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如今終於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上帝,永遠是人的內心,是真正的良心,抵制虛偽的良心,防止火星熄滅,命令光記住太陽,每逢心靈面對虛假的絕對時,它就指導心靈識別真正的絕對、必勝的人性、不滅的人心,這種光輝燦爛的現象,也許是我們內心最壯麗的奇蹟。”

四、兩種進步的途徑

我深知,這篇文章寫得太長了,長到幾乎沒有人看到這裡。但我依然無法收筆。因為我無法說服自己,倘若刪掉這一部分內容,這篇文章的標題就不再成立,換句話說,這篇文章就缺少了一定的深度與厚度。

《悲慘世界》不僅僅是特定歷史階段貧苦大眾悲慘命運的百科全書,作者也通過歷史的更迭、社會的發展,以及人物命運的變化等一系列細節,講述了兩種進步的途徑:即人類的進步——靈魂的救贖;社會的進步——從非正義走向正義的戰爭與革命。

我花了大篇幅講述了這部小說的“靈魂救贖”,但社會的進步,也是讀懂這部書不可或缺的部分。

《悲慘世界》之所以被稱之為“史詩”,就在於雨果對於戰爭與革命大手筆的描寫和評論。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小說中的歷史畫卷,我雖然無法通過複述的方式重現給我的讀者,但我們可以從作者對於戰爭的評論入手,瞭解這位偉大作家對於戰爭和社會進步的思考。

雨果對戰爭的思考:

1、“……這個暴君產生的王權是偽權威,而科學才是真權威。人只應該由科學來統治。”(公民代表說)

“也由良心統治。”主教補充道。

2、是啊,進步的野蠻行為叫做革命。這種行為一結束,人們就能認識這一點:人類受到粗暴對待,但是前進了。

3、除了解放戰爭以外,軍隊無論做什麼,都是被迫的。

4、一支軍隊是一件奇特的傑作:由大量軟弱無力的成分組合成的力量。這就可以說明,戰爭是人類不由自主地反對人類的行為。

5、革命不可能真正被戰勝,它順應天理,必然大行其道,總能復現出來。

6、您要想了解革命是什麼,那就稱它為“進步”吧;您要想了解進步是什麼,那就稱它為“明天”吧。明天勢不可當,必行其道,而且從今天就開始;說來也怪得很,它總能達到目的。

7、人權,就是正義和真理。

人權的特性,就是永葆美好和純潔。

8、暴動只要推翻不了政府,就能鞏固政權。暴動能考驗軍隊,凝聚資產階級,拉動警察的肌肉,檢視社會構架的堅固程度。這是一種體操鍛鍊,幾乎是一種清潔運動。政權經過暴動,就像人體經過按摩一樣,會更加健康。

9、內戰?這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有一種外戰嗎?人之間的任何戰爭,不全是手足之間的戰爭嗎?戰爭只能以其目的定性。既談不上外戰,也談不上內戰,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只要人類還沒有進入大同世界,戰爭就可能是必要的,至少,急促的未來推動拖延的過去的那種戰爭是必要的。那種戰爭有什麼可指責的呢?惟有用來扼殺人權、進步、理智、文明和真理的時候,戰爭才變得可恥,利劍才變成匕首,無論內戰還是外戰,都是非正義的,統統是犯罪。除了正義這個神聖的尺度,戰爭的一種形式有什麼權利貶斥另一種形式呢?

10、要知道,君主制,就是外族;壓迫,就是外族;神權,也是外族。武力侵犯地理疆界,而專制制度則侵犯精神疆界。

11、武器越來越完善,威力越來越猛,最終要消滅戰爭本身。

12、有的起義為人接受,稱為革命;有的革命被人拒絕,則稱為暴動。一場起義爆發了,也就是接受人民檢驗的一種思想。如果人民讓黑球掉下來,那麼這種思想就成為枯果,起義也就成為輕舉妄動了。

13、起義者總給起義鍍金並賦予詩意。

由此可見,雨果極其客觀地對戰爭進行了評價,既不肯定也不完全否認。而這種辯證統一的哲學觀,在整部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上述文章所介紹的沙威這個人物,就是個矛盾辯證統一的典型代表)。

在文章的最後,我代表一部分細心的讀者提出最後一個問題:雨果為何截取這樣的一段歷史,描繪了這樣幾次戰爭與革命?

讀完這篇文章的讀者,答案一定呼之欲出了。

正如雨果所言:“我們在此講述的這樣一場戰爭,無非是趨向理想的一陣痙攣。受到阻遏的進步呈現病態,於是這種可悲的癲癇症就發作了。進步的這種疾病,內戰,我們在途中不免遭遇。這也是一齣戲中必然的一個階段,既是一幕又是幕間休息,而這齣戲的主角是社會的受苦人,真正名稱叫:‘進步’。

7000字長文,領讀雨果《悲慘世界》,解析史詩級作品的四層內涵

雨果,無愧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越讀時間: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