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紐約時報書評週刊》有個欄目叫做“枕邊書”,經常邀請一些作家和藝術家,來聊聊他們近期讀什麼書。這個欄目延續了下來,逐漸形成規模和固定的問答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讀者群。這個欄目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但瞭解到作家們日常的閱讀習慣,還更深入地理解他們對一本書的熱愛是什麼樣的,因為我們看似在談論某本熱愛的書籍的時候,其實也在談論自己,一本書多多少少會反映出真實的自我。這個欄目後來被《書評週刊》的主編帕梅拉·保羅集結成書就叫《枕邊書》。

其實國內也有書評週刊在做類似的欄目,基本形式也大同小異,比如會追問作家近期閱讀什麼書,最好的書,最討厭的書,沒讀完的書等等,這訪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會窺探到一個作家不同的世界,他們的閱讀口味,寫作習慣,對同行的評價等等。當然,《枕邊書》可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在於,這個欄目一開始都沒對寫作者定性,開始至是針對作家同行,後來就加入了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士,比如我們會從中發現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奧斯卡獲獎演員艾瑪·湯普森、電視節目製作人伊拉·格拉斯、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臉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謝麗爾·桑德伯格,甚至還有前州長和演員的阿諾德·施瓦辛格,以及我喜歡的美劇《絕命毒師》的主演布萊恩·科萊斯頓的身影,幾乎囊括了所有行業的名人,當然,佔據大多數的還是作家和藝術家。總之,閱讀這本書最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樂觀的印象,因為你馬上意識到,原來並不是只有一小群作家在讀書 ,還有這麼多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讀書,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書如數家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閱讀世界。

"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紐約時報書評週刊》有個欄目叫做“枕邊書”,經常邀請一些作家和藝術家,來聊聊他們近期讀什麼書。這個欄目延續了下來,逐漸形成規模和固定的問答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讀者群。這個欄目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但瞭解到作家們日常的閱讀習慣,還更深入地理解他們對一本書的熱愛是什麼樣的,因為我們看似在談論某本熱愛的書籍的時候,其實也在談論自己,一本書多多少少會反映出真實的自我。這個欄目後來被《書評週刊》的主編帕梅拉·保羅集結成書就叫《枕邊書》。

其實國內也有書評週刊在做類似的欄目,基本形式也大同小異,比如會追問作家近期閱讀什麼書,最好的書,最討厭的書,沒讀完的書等等,這訪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會窺探到一個作家不同的世界,他們的閱讀口味,寫作習慣,對同行的評價等等。當然,《枕邊書》可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在於,這個欄目一開始都沒對寫作者定性,開始至是針對作家同行,後來就加入了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士,比如我們會從中發現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奧斯卡獲獎演員艾瑪·湯普森、電視節目製作人伊拉·格拉斯、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臉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謝麗爾·桑德伯格,甚至還有前州長和演員的阿諾德·施瓦辛格,以及我喜歡的美劇《絕命毒師》的主演布萊恩·科萊斯頓的身影,幾乎囊括了所有行業的名人,當然,佔據大多數的還是作家和藝術家。總之,閱讀這本書最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樂觀的印象,因為你馬上意識到,原來並不是只有一小群作家在讀書 ,還有這麼多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讀書,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書如數家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閱讀世界。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枕邊書》裡因為有一些固定的問題,所以讀完之後我們會做個很有意思的統計。比如我們從未讀完的書,還沒閱讀的書或者大失所望的書這三類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麥克維爾的《白鯨》這三本書的出現頻率很高。這其實並不意外,這幾本名著都是大部頭,對普通讀者來說很難有十足的耐心進行長跑式的閱讀,但是這幾本書在作家和學者最喜歡的名單上出現率同樣很高,也就是說,在普通讀者眼裡難以卒讀的名著,在作家和學者的眼中看來卻是經典型十足。有時候,我們不免要想,文學史上的很多名著是不是都如此,只是為了學術研究才存在,並不具備大量的讀者群。這樣的名著的形成和傳播過程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紐約時報書評週刊》有個欄目叫做“枕邊書”,經常邀請一些作家和藝術家,來聊聊他們近期讀什麼書。這個欄目延續了下來,逐漸形成規模和固定的問答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讀者群。這個欄目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但瞭解到作家們日常的閱讀習慣,還更深入地理解他們對一本書的熱愛是什麼樣的,因為我們看似在談論某本熱愛的書籍的時候,其實也在談論自己,一本書多多少少會反映出真實的自我。這個欄目後來被《書評週刊》的主編帕梅拉·保羅集結成書就叫《枕邊書》。

其實國內也有書評週刊在做類似的欄目,基本形式也大同小異,比如會追問作家近期閱讀什麼書,最好的書,最討厭的書,沒讀完的書等等,這訪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會窺探到一個作家不同的世界,他們的閱讀口味,寫作習慣,對同行的評價等等。當然,《枕邊書》可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在於,這個欄目一開始都沒對寫作者定性,開始至是針對作家同行,後來就加入了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士,比如我們會從中發現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奧斯卡獲獎演員艾瑪·湯普森、電視節目製作人伊拉·格拉斯、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臉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謝麗爾·桑德伯格,甚至還有前州長和演員的阿諾德·施瓦辛格,以及我喜歡的美劇《絕命毒師》的主演布萊恩·科萊斯頓的身影,幾乎囊括了所有行業的名人,當然,佔據大多數的還是作家和藝術家。總之,閱讀這本書最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樂觀的印象,因為你馬上意識到,原來並不是只有一小群作家在讀書 ,還有這麼多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讀書,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書如數家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閱讀世界。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枕邊書》裡因為有一些固定的問題,所以讀完之後我們會做個很有意思的統計。比如我們從未讀完的書,還沒閱讀的書或者大失所望的書這三類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麥克維爾的《白鯨》這三本書的出現頻率很高。這其實並不意外,這幾本名著都是大部頭,對普通讀者來說很難有十足的耐心進行長跑式的閱讀,但是這幾本書在作家和學者最喜歡的名單上出現率同樣很高,也就是說,在普通讀者眼裡難以卒讀的名著,在作家和學者的眼中看來卻是經典型十足。有時候,我們不免要想,文學史上的很多名著是不是都如此,只是為了學術研究才存在,並不具備大量的讀者群。這樣的名著的形成和傳播過程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在訪問中,“今年讀過的書中,最好的是哪一本?”,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當然也是五花八門,因為不同領域的人,對閱讀和好書的認知是不同的。不過,總結一下,有幾個人名和作品還是出現率挺高,比如愛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英國小說家希拉里·曼特爾的兩本布克獎獲獎作品,《狼廳》和《提堂》,描述亨利八世時期都鐸王朝的歷史小說。還有一本是《紐約客》專欄作家凱瑟琳·布的非虛構作品《地下城》,一本描寫孟買貧民窟的生活狀況的真實記錄。凱瑟琳·布在採訪中最喜歡的同時代作家是羅貝託·波拉尼奧,她甚至承認,波拉尼奧的兩部作品《荒野偵探》和《智利之夜》幫她走出了抑鬱消沉的狀態。曼特爾採訪中提及她覺得失望和從未讀完的作家,也是一個熟悉的名字,英國作家狄更斯,她說從小就被教育要讀狄更斯,但是她受不了狄更斯說教的語氣,愚蠢的煽情戲碼,還有洋洋得意又故作傷感的幽默感。

"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紐約時報書評週刊》有個欄目叫做“枕邊書”,經常邀請一些作家和藝術家,來聊聊他們近期讀什麼書。這個欄目延續了下來,逐漸形成規模和固定的問答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讀者群。這個欄目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但瞭解到作家們日常的閱讀習慣,還更深入地理解他們對一本書的熱愛是什麼樣的,因為我們看似在談論某本熱愛的書籍的時候,其實也在談論自己,一本書多多少少會反映出真實的自我。這個欄目後來被《書評週刊》的主編帕梅拉·保羅集結成書就叫《枕邊書》。

其實國內也有書評週刊在做類似的欄目,基本形式也大同小異,比如會追問作家近期閱讀什麼書,最好的書,最討厭的書,沒讀完的書等等,這訪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會窺探到一個作家不同的世界,他們的閱讀口味,寫作習慣,對同行的評價等等。當然,《枕邊書》可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在於,這個欄目一開始都沒對寫作者定性,開始至是針對作家同行,後來就加入了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士,比如我們會從中發現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奧斯卡獲獎演員艾瑪·湯普森、電視節目製作人伊拉·格拉斯、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臉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謝麗爾·桑德伯格,甚至還有前州長和演員的阿諾德·施瓦辛格,以及我喜歡的美劇《絕命毒師》的主演布萊恩·科萊斯頓的身影,幾乎囊括了所有行業的名人,當然,佔據大多數的還是作家和藝術家。總之,閱讀這本書最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樂觀的印象,因為你馬上意識到,原來並不是只有一小群作家在讀書 ,還有這麼多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讀書,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書如數家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閱讀世界。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枕邊書》裡因為有一些固定的問題,所以讀完之後我們會做個很有意思的統計。比如我們從未讀完的書,還沒閱讀的書或者大失所望的書這三類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麥克維爾的《白鯨》這三本書的出現頻率很高。這其實並不意外,這幾本名著都是大部頭,對普通讀者來說很難有十足的耐心進行長跑式的閱讀,但是這幾本書在作家和學者最喜歡的名單上出現率同樣很高,也就是說,在普通讀者眼裡難以卒讀的名著,在作家和學者的眼中看來卻是經典型十足。有時候,我們不免要想,文學史上的很多名著是不是都如此,只是為了學術研究才存在,並不具備大量的讀者群。這樣的名著的形成和傳播過程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在訪問中,“今年讀過的書中,最好的是哪一本?”,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當然也是五花八門,因為不同領域的人,對閱讀和好書的認知是不同的。不過,總結一下,有幾個人名和作品還是出現率挺高,比如愛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英國小說家希拉里·曼特爾的兩本布克獎獲獎作品,《狼廳》和《提堂》,描述亨利八世時期都鐸王朝的歷史小說。還有一本是《紐約客》專欄作家凱瑟琳·布的非虛構作品《地下城》,一本描寫孟買貧民窟的生活狀況的真實記錄。凱瑟琳·布在採訪中最喜歡的同時代作家是羅貝託·波拉尼奧,她甚至承認,波拉尼奧的兩部作品《荒野偵探》和《智利之夜》幫她走出了抑鬱消沉的狀態。曼特爾採訪中提及她覺得失望和從未讀完的作家,也是一個熟悉的名字,英國作家狄更斯,她說從小就被教育要讀狄更斯,但是她受不了狄更斯說教的語氣,愚蠢的煽情戲碼,還有洋洋得意又故作傷感的幽默感。

你會因為沒讀過某本名著而羞愧嗎


我們發現,狄更斯幾乎在影響最大的作家和失望作家之間來回搖擺,很多作家承認從他身上受益,但是也有很多作家承認讀不進去。從這些矛盾的對比中,我們才能瞭解文學真正的要義,那就是不可能有完美的文學可以取悅所有人,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這種爭議性才是文學保持張力和生命力的最大特質。

《枕邊書》讓我們看到了寫作者身上最大的多樣性,閱讀的多元性,寫作的多種面向。尤其是是那些與文學無關的閱讀者身上,更能體現普通讀者的閱讀口味。他們的存在引發了我們的同理心,閱讀從來不用刻意。不要為讀過某本名著而驕傲,更不要為沒讀過某本書而覺得羞赧。就如同小說家喬納森·勒瑟姆在採訪中所說的,把書讀到一半就放下,無傷大雅,堂堂正正,,“至於沒讀過的經典,這方面我儘量不讓自己感到羞愧。這世界上有太多偉大的作品,多到我總也讀不完,這是人生一大幸事,也有利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多到讀不完的書籍,對我們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可以讓我們身處多種閱讀的幸福中,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符合自己天性和口味的書籍,而不用沒讀過某本書產生羞恥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