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出土時貌不驚人,清理後光豔動人,足可驚豔世界

此文物出土時貌不驚人,清理後光豔動人,足可驚豔世界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到處所見的博物館中,都陳列著當地最有特色的文物。它們雖然不會說話,但卻以其歷史的厚重,向我們傳達展示著當年的風采。其實,我們能夠看到它們,本身就足夠幸運。它們大多本身都有一段傳奇故事,歷時幾百幾千年,因為機緣巧合被人發現,這才能被我們所欣賞。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有一個家住咸陽市新莊鄉的農民去渭陵附近取土。在勞作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一個被燒焦紅土包裹著的東西。這讓他大感意外,於是進行清理,結果是一件玉質的文物。當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普遍比較淡薄,但是渭陵是漢元帝的帝陵,那裡的百姓的認識又相對更深刻一些。

此文物出土時貌不驚人,清理後光豔動人,足可驚豔世界

於是,這位淳樸的農民,將文物捐獻給了國家。經過文物專家的仔細鑑別、考證,證實這是一件罕見的玉仙人奔馬的玉雕。其實,此類題材的文物並不少見,但它的質地卻是有“玉中之王”美稱的新疆和田白玉,所以不同凡響。

根據發掘地的位置,專家們判定,它應該是漢代宮廷之中的陳設品,後來因為建築倒塌,而被掩埋起來。經過兩千年的等待,儘管它渾身是泥土,依然因為機緣巧合而被發現,再次重現人間。

試想一下,如果發掘它的農民貪心一些,或許它已經流失在民間,甚至流落海外。如果發掘的時候,是使用鐵鍬等硬物,可能它已經成為齏粉。如果農民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當作普通工藝品隨手扔掉,或許它永遠也不會為我們所知。

此文物出土時貌不驚人,清理後光豔動人,足可驚豔世界

這樣一來,我們永遠不會在咸陽博物館見到這件鎮館之寶。它高為7釐米,通長為8.9釐米,全身的光澤圓潤細膩,如同羊脂一般,可見它還是和田玉中最為珍貴的羊脂玉。溫潤的包漿,亮麗的色澤,顯示出當年它的身份高貴。

在中國古代,對於美玉本身就非常崇尚。玉被視為品相高潔的象徵,也是財富的代表。尤其是在漢代,達到了一個瘋狂的頂點,甚至有傳說認為服食玉屑可以長生不老。貴族們使用玉器,不僅有玉枕、玉帶鉤,甚至死後還要用金縷玉衣作為旅途最後一件服裝。

這件玉仙人奔馬的文物,就是當年皇宮所用,因此極其出色,材質上就是佼佼者。另外,它的工藝技術也是經典之作。它是由鏤雕完成的,分為奔馬、仙人、雲底座三個部分。

此文物出土時貌不驚人,清理後光豔動人,足可驚豔世界

駿馬昂首闊步,高大威猛,它怒目圓睜,彷彿已經使用了全力。它的肋下是刻著一對翅膀,這暗示它是天馬。從這一瞬間來看,駿馬既像是剛剛疾馳之後的短暫停歇,又像是正準備騰雲駕霧的姿態。

騎在駿馬之上的仙人,身穿著道家的羽衣,手握馬鬃,雙腳緊貼著馬腹,彷彿在催促駿馬奔馳。他怡然自得,瀟灑不已,一看就是神仙人物。

底座又稱踏板,粗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細看在踏板之上,還雕刻這相互纏繞的祥雲。駿馬的四肢和尾巴都與踏板相連,為它提供了儘可能的穩度。

此文物出土時貌不驚人,清理後光豔動人,足可驚豔世界

我們剛才說過,這個題材的文物並不在少數,至今也有人模仿。它代表著當時漢代所信奉的黃老之術,當時的貴族們相信,通過修煉方術,就能夠得道成仙,達到不死不滅的狀態。這種觀點固然是錯誤的,但也反映了先人們所經歷的思想歷程。

這樣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在當時必然是皇家才能使用的,現在卻有幸保存在博物館,成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欣賞的珍貴文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