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原來,這是因為戰漢時期南越民風彪悍,飲酒往往率性而為,這件玉杯便是當地粗獷飲酒習俗的具現化——由於玉杯不設底座,所以酒一旦入杯,就只能由持有者一飲而盡後才可能放下,決不允許“養魚”的情況發生。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原來,這是因為戰漢時期南越民風彪悍,飲酒往往率性而為,這件玉杯便是當地粗獷飲酒習俗的具現化——由於玉杯不設底座,所以酒一旦入杯,就只能由持有者一飲而盡後才可能放下,決不允許“養魚”的情況發生。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在2002年,這件玉雕角杯登上“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如此地位,當然不光是它背後蘊含的這些酒文化,而是因為它真的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寶”。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原來,這是因為戰漢時期南越民風彪悍,飲酒往往率性而為,這件玉杯便是當地粗獷飲酒習俗的具現化——由於玉杯不設底座,所以酒一旦入杯,就只能由持有者一飲而盡後才可能放下,決不允許“養魚”的情況發生。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在2002年,這件玉雕角杯登上“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如此地位,當然不光是它背後蘊含的這些酒文化,而是因為它真的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寶”。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首先,這件玉角杯,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其次,玉杯的材質是當時尚且產量不高的新疆和田玉。由一整塊上好的和田玉玉材雕琢而成,工匠就和田玉的特殊外形施刀,才成就了這件專供南越王使用的角杯。

其次,工匠在杯身上巧妙地佈局了各式各樣的紋飾,不突兀又非常明顯,渾然天成。杯壁最薄處被打磨得僅有2-3毫米,在長時間的使用下,甚至如瓷釉般光滑,很難想象以當時的條件,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得此一件成品。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原來,這是因為戰漢時期南越民風彪悍,飲酒往往率性而為,這件玉杯便是當地粗獷飲酒習俗的具現化——由於玉杯不設底座,所以酒一旦入杯,就只能由持有者一飲而盡後才可能放下,決不允許“養魚”的情況發生。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在2002年,這件玉雕角杯登上“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如此地位,當然不光是它背後蘊含的這些酒文化,而是因為它真的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寶”。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首先,這件玉角杯,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其次,玉杯的材質是當時尚且產量不高的新疆和田玉。由一整塊上好的和田玉玉材雕琢而成,工匠就和田玉的特殊外形施刀,才成就了這件專供南越王使用的角杯。

其次,工匠在杯身上巧妙地佈局了各式各樣的紋飾,不突兀又非常明顯,渾然天成。杯壁最薄處被打磨得僅有2-3毫米,在長時間的使用下,甚至如瓷釉般光滑,很難想象以當時的條件,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得此一件成品。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韓非子·和氏》中說:“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玉雕角杯,今天得以成為傳承中華民族血脈的一件國寶,是璞玉之幸,更是中華之幸。

"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閃耀登場的。

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工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座古代墓室,便立即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文物專家趕來後,經過初步確認,建築工地的地基是一座西漢石室古墓,由於挖掘公寓地基時已經動搖了墓室結構,考古隊馬上對其展開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其中,一方印有“文帝行璽”的金印,以及一方印有“趙眜”的玉印,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和漢代的許多王侯墓葬一樣,墓主人趙眜穿著華貴的金縷玉衣,在黑暗中沉眠了2000年。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趙眜金縷玉衣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眾所周知,南越王墓此後被譽為“中國近代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後來也就地建設了南越王墓博物館,然而,這兩方印並不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越王墓中最令人驚歎的寶物,是這件出土時無法直立的玉杯。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很明顯,它是一件酒器。用珍貴的玉材雕琢酒杯,起源於當時的兩大民俗寓意——其一,漢代人認為用玉製成的容器飲酒,酒的味道會更加醇美;其二,獨角獸犀牛在古代是神獸,用它的角製成的杯子,據說可以解毒,以此飲酒就不怕有人下毒了。

但想見一眼犀牛,在當時可不是容易的事兒,所以往往使用別的材質,比如玉,以高超的雕工,還原犀角的形象,這一類產物,通稱角杯。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原來,這是因為戰漢時期南越民風彪悍,飲酒往往率性而為,這件玉杯便是當地粗獷飲酒習俗的具現化——由於玉杯不設底座,所以酒一旦入杯,就只能由持有者一飲而盡後才可能放下,決不允許“養魚”的情況發生。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在2002年,這件玉雕角杯登上“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如此地位,當然不光是它背後蘊含的這些酒文化,而是因為它真的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寶”。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首先,這件玉角杯,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其次,玉杯的材質是當時尚且產量不高的新疆和田玉。由一整塊上好的和田玉玉材雕琢而成,工匠就和田玉的特殊外形施刀,才成就了這件專供南越王使用的角杯。

其次,工匠在杯身上巧妙地佈局了各式各樣的紋飾,不突兀又非常明顯,渾然天成。杯壁最薄處被打磨得僅有2-3毫米,在長時間的使用下,甚至如瓷釉般光滑,很難想象以當時的條件,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得此一件成品。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韓非子·和氏》中說:“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玉雕角杯,今天得以成為傳承中華民族血脈的一件國寶,是璞玉之幸,更是中華之幸。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