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喚醒文物 讓故宮走進生活

文物 單霽翔 故宮 博物館 南海網 2017-04-01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喚醒文物 讓故宮走進生活

故宮文創作品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喚醒文物 讓故宮走進生活

單霽翔正在向海南聽眾介紹倦勤齋。 徐晗溪 攝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喚醒文物 讓故宮走進生活

3月23日,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的單霽翔在接受採訪。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編者按

3月23日,海南省政府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為目標,立足故宮資源優勢和海南文化特色,在文物保護、展覽交流、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強密切合作,促進海南在博物館陳列展覽、文創產品開發、學術研究、文物修復、古建修繕等領域加快發展,增強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當天上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受邀來到海南大學思源學堂做講座。63歲的他全程站立,用700多張照片PPT,一口氣講了近3個小時。600年的星月輪轉,72萬平方米的恢宏宮闕,浩如煙海的文物和歷史,繁似叢林的管理與協調,在他脫口而出的敘述中舒展開來,凝集在這場《公共文化設施的表情》講座之中——

從“故宮跑” 到有尊嚴地參觀博物館

身著白衣黑褲的單霽翔,樸素而低調,可他一開口,臺下聽眾忍俊不禁頻頻捧腹,明明是來聽嚴肅的學術講座,卻不料聽到了“單口相聲脫口秀”。

“每次去故宮都是人山人海,從來看不見故宮的地長什麼樣,因為都是擠著走的。”單霽翔一開場就“黑”了故宮。在早些年的大眾印象中,故宮博物院總是和“排隊”“人山人海”等詞語聯繫在一起。單霽翔出任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後,突然有一天,媒體上又出了一個新詞,叫做“故宮跑”。

原來,201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慶《石渠寶笈》特展,不僅展出了十年一現的《清明上河圖》,還有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五牛圖》等國寶級展品。因為大家觀展熱情高漲,曾出現過早晨午門一開就有千人跑步衝向武英殿的情形,被網友戲稱“故宮跑”。

有位70歲的老人向單霽翔提意見,“雖然穿了球鞋,還是沒跑過年輕人,你們博物院辦展怎麼跟運動會一樣。”第二天,博物院就把2000多個胸牌分發給遊客,並讓工作人員舉著“第幾組”的牌子站在前面,依次引領遊客入場參觀。“我敢說,全世界唯一參觀排隊像運動會開幕式的,就是故宮。”

“過去我們總是自豪地說,故宮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但70%都不開放;十多萬件藏品,有99%的藏品遊客不能看到;遊客眾多,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南一直都走北的話,那就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博物館。”因此,單霽翔下決心,“讓遊客能有尊嚴地遊覽,我們要改變。”

為了解決參觀標識牌不清楚的問題,博物院更新了495塊指示牌;為了解決遊客沒地方休息的問題,博物院在故宮各處放置了1400把實木椅子,遊客們終於可以不用圍坐在樹洞裡了;為了解決前三殿、後三宮的光線問題,博物院安裝了LED冷光光源,不但保護了文物,也讓遊客們可以清晰看到大殿裡的一切……

傳承工匠精神 把故宮交給下一代人

“當今人民談工匠精神言必稱德國和日本,其實故宮博物院裡數以百萬計的文物藏品,就是中國工匠精神的最好代表。”在單霽翔看來,故宮浩瀚的文物藏品,是歷代工匠匠心獨具的彙總。如今要做的,就是把古代工匠所傳承下來的精神,真正融入到現代生活。

“《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豆瓣評分是9.4分,超過《琅琊榜》。”最令他感動的是,70%的觀眾都是18歲到22歲的人,年輕人能從修復的過程中體會到一種文化精神,這也是他最期盼的。

影片中,文物修復師巧奪天工,還原了一件件價值連城的文物,歷史也在他們手中完美地被重現。事實上,古建築修復一直是故宮工作的重心,傳統工匠則是修繕工程的主力,而這裡頭所需要的堅守以及細緻的工作態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以乾隆花園(寧壽宮花園)的修繕為例。這個紫禁城東北部的長方形院落長160米、寬38米,對整個院落的修繕是一個很大的工程。當時的修繕工程計劃為七年。每道工序都要進行詳細的記錄,並且寫出修繕報告。每件文物都要根據原材料、原記錄進行修繕。

倦勤齋是乾隆花園的一部分,是乾隆退位後的住所,深隱在一片“竹林”之中。南方的竹子無法在北京的氣候下存活,而倦勤齋是用楠木做出竹林的模樣,然後在楠木上著色繪畫,甚至細到把竹節都畫上了。於是乎,這一片原本用楠木做出的“竹林”幾可亂真,晃眼看去,曲徑通幽的倦勤齋隱於一片竹林之中。

由此便可想見修復難度之大。其室內嵌竹絲掛簷,鑲玉透繡扇,最令人矚目的是室內頂棚及西牆、北牆上滿繪的巨幅絹面通景畫,修繕時工匠們發現它背面裱的那層壁畫是一種植物做的,估計當年採自於安徽的山裡。

為把倦勤齋的通景畫背紙“修舊如舊”,時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靜樓跑了六趟安徽深山,請古法制紙的匠人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才做出達到“如舊”要求的桑皮紙。將通景畫重裱後,桑皮紙是被覆蓋掉的。在這裡,所有的努力是看不見的,因為都被畫掩蓋了。

那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在單霽翔看來,這就是今天我們工匠精神必須秉持的,為未來保護今天的歷史、今天的文化,把壯美的故宮交給下一代人。“就是為了兩百年以後,三百年以後,我們的後人再修倦勤齋的時候,能夠知道當年是用什麼樣的工藝、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材料。”

建數字故宮社區 網上公佈180多萬件藏品

過去,故宮的產品比較注重歷史感、知識性,但給人的感覺比較“沉重”,也缺少故宮特色,從2012年開始,故宮對文創產品進行重新定位——有意義、令人愉悅或者有繼續教育價值。

據單霽翔介紹,故宮的文創產品都是以藏品研究成果為基礎的。例如“海水江崖”系列產品設計元素,提取自寓意“社稷永固、江山一統”的織繡龍袍以及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藏品;“動意盎然”系列領帶設計元素,源自院藏郎世寧繪畫作品《弘曆射獵圖像軸》中飛奔的白色駿馬。

2013年,故宮針對兒童推出一款APP,以增加孩子們對文物和古代文化的瞭解。其中《皇帝的一天》,是故宮博物院近年來文化創意產品“萌系列”風格的巔峰之作。單霽翔說,“小孩玩過這個APP後,就知道當皇帝都要幹什麼,也會明白當皇帝也不容易。我希望故宮能夠在孩子們心中留有一席之地,並對他們未來的文化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來,單霽翔致力於讓故宮融入到人們社會生活之中,積極地創造文化空間,希望故宮能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片綠洲,而身處互聯網時代無疑給了他更多可能性。

故宮網站每天的點擊率100萬人次以上,在全國的博物館裡率先把180多萬件文物藏品全部在網上公佈,人們在網上能查閱到故宮博物院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我們組織強大的團隊,用高清攝像手段把藏品的信息、古建築信息攝像後進入網站、進入微信。故宮博物院用三年的時間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這個平臺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最強大的一個數字平臺。”

故宮博物院應有著怎樣的臉譜表情呢?單霽翔給出了答案:誠心、清心、安心、匠心、稱心、開心、舒心、熱心。“到2020年,紫禁城整整600歲,如何確保故宮文化遺產的安全,確保每個觀眾的參觀感受和自身安全,是故宮博物院的責任所在。”

“一千二百座建築,九千多間房屋,呈現出不同的文化景觀。當你遊走在故宮裡,會感受到春夏秋冬,每一天的早中晚都有不同的景色。”在他眼中,故宮不是沉睡的古老建築,而是一個鮮活跳動著的生命體,“你要呵護它,尊重它。每一塊瓦、每一塊磚,都是歷史的積澱,就像樹木有年輪一樣,每一座建築都有年輪。”

單霽翔說他的職責就是,看護好故宮的文物珍品,看護好故宮的古建築群,看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產。或許,這不僅僅是他的職責,更是他的幸福,正如他自己所言,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他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故宮的幸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