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關於“文物醫院”的概念,就是像醫院病歷一樣,為文物修復過程建立詳細的檔案。類似醫生會診,每一個修復工作都先檢測,做好評估風險;然後設計起草修復方案,包括應急預案,專家組論證方案可行性,把控進度和時間節點;修復完成後,要進行效果評估,再驗收;最後進行電子存檔。

一切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經得起歷史檢驗,也為後世再修復提供參考。

人生於世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十年“後宮”歲月,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地伺候一堆老舊的文物,有過傳說中的職業倦怠期嗎?

每張畫都不一樣,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都不同。楊澤華滿意地說,我們這行永遠有新鮮感、挑戰性和成就感。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關於“文物醫院”的概念,就是像醫院病歷一樣,為文物修復過程建立詳細的檔案。類似醫生會診,每一個修復工作都先檢測,做好評估風險;然後設計起草修復方案,包括應急預案,專家組論證方案可行性,把控進度和時間節點;修復完成後,要進行效果評估,再驗收;最後進行電子存檔。

一切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經得起歷史檢驗,也為後世再修復提供參考。

人生於世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十年“後宮”歲月,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地伺候一堆老舊的文物,有過傳說中的職業倦怠期嗎?

每張畫都不一樣,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都不同。楊澤華滿意地說,我們這行永遠有新鮮感、挑戰性和成就感。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雖然撰寫方案時,對面臨的各種情況都有大概預判,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新情況,也總能發現新問題,這些都需要逐一克服。解決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過程。

三十多年的“後宮生涯”,楊澤華已經不記得一共修了多少件書畫,有大修也有小修,有合作也有獨立。但修過的每件作品他都記得,像明代《錢貢藤王閣圖》、明代《劉鎮梅花書屋圖》等,都是引以為豪的得意之作。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關於“文物醫院”的概念,就是像醫院病歷一樣,為文物修復過程建立詳細的檔案。類似醫生會診,每一個修復工作都先檢測,做好評估風險;然後設計起草修復方案,包括應急預案,專家組論證方案可行性,把控進度和時間節點;修復完成後,要進行效果評估,再驗收;最後進行電子存檔。

一切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經得起歷史檢驗,也為後世再修復提供參考。

人生於世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十年“後宮”歲月,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地伺候一堆老舊的文物,有過傳說中的職業倦怠期嗎?

每張畫都不一樣,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都不同。楊澤華滿意地說,我們這行永遠有新鮮感、挑戰性和成就感。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雖然撰寫方案時,對面臨的各種情況都有大概預判,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新情況,也總能發現新問題,這些都需要逐一克服。解決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過程。

三十多年的“後宮生涯”,楊澤華已經不記得一共修了多少件書畫,有大修也有小修,有合作也有獨立。但修過的每件作品他都記得,像明代《錢貢藤王閣圖》、明代《劉鎮梅花書屋圖》等,都是引以為豪的得意之作。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印象最深的是2003~2008年,修復倦勤齋的一幅郎世寧學生的《通景畫》。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難度係數太大了!這是用西式畫法和中國傳統顏料作畫,色彩不穩定,尺幅又特別大。最大的挑戰是碰到了原狀文物的概念,與以往修復的概念不一樣。師傅們通力合作,歷時五年。想了很多方法,最後成功修復。將此畫已經復原回庫。

這個案例在個人成長方面,就學到好多東西,探索出新的方法,動用了以前從沒有的手段,最大化地發揮了集體智慧的,是對修復團隊實力的檢驗。這種喜悅感真是無以言表。

人生於世,不就是要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嘛。楊澤華說。

故宮工作的人都有一種感情

某種程度講,故宮博物院最大的優勢和資源是人才,人員規模在世界上的皇宮博物館中都是首屈一指,他們面臨被挖角被惦記的風險嗎?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關於“文物醫院”的概念,就是像醫院病歷一樣,為文物修復過程建立詳細的檔案。類似醫生會診,每一個修復工作都先檢測,做好評估風險;然後設計起草修復方案,包括應急預案,專家組論證方案可行性,把控進度和時間節點;修復完成後,要進行效果評估,再驗收;最後進行電子存檔。

一切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經得起歷史檢驗,也為後世再修復提供參考。

人生於世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十年“後宮”歲月,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地伺候一堆老舊的文物,有過傳說中的職業倦怠期嗎?

每張畫都不一樣,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都不同。楊澤華滿意地說,我們這行永遠有新鮮感、挑戰性和成就感。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雖然撰寫方案時,對面臨的各種情況都有大概預判,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新情況,也總能發現新問題,這些都需要逐一克服。解決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過程。

三十多年的“後宮生涯”,楊澤華已經不記得一共修了多少件書畫,有大修也有小修,有合作也有獨立。但修過的每件作品他都記得,像明代《錢貢藤王閣圖》、明代《劉鎮梅花書屋圖》等,都是引以為豪的得意之作。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印象最深的是2003~2008年,修復倦勤齋的一幅郎世寧學生的《通景畫》。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難度係數太大了!這是用西式畫法和中國傳統顏料作畫,色彩不穩定,尺幅又特別大。最大的挑戰是碰到了原狀文物的概念,與以往修復的概念不一樣。師傅們通力合作,歷時五年。想了很多方法,最後成功修復。將此畫已經復原回庫。

這個案例在個人成長方面,就學到好多東西,探索出新的方法,動用了以前從沒有的手段,最大化地發揮了集體智慧的,是對修復團隊實力的檢驗。這種喜悅感真是無以言表。

人生於世,不就是要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嘛。楊澤華說。

故宮工作的人都有一種感情

某種程度講,故宮博物院最大的優勢和資源是人才,人員規模在世界上的皇宮博物館中都是首屈一指,他們面臨被挖角被惦記的風險嗎?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碎片

從第一代前輩口傳心授,都是代代相傳手把手地教。文保行業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就是經驗。楊澤華說,我是故宮修文物的第三代傳承人。我們科室還有五位第二代老師傅在返聘。事實上,社會確實有很多人來請,修古畫行當肯定是越老越吃香。但他們看重的肯定不是錢,因為返聘工資沒多少,為什麼留在故宮?因為每一天每一年在此工作,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凡是在故宮工作的人,無論什麼崗位和工種,都有一種感情,一種熟悉、親切和熱愛!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關於“文物醫院”的概念,就是像醫院病歷一樣,為文物修復過程建立詳細的檔案。類似醫生會診,每一個修復工作都先檢測,做好評估風險;然後設計起草修復方案,包括應急預案,專家組論證方案可行性,把控進度和時間節點;修復完成後,要進行效果評估,再驗收;最後進行電子存檔。

一切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經得起歷史檢驗,也為後世再修復提供參考。

人生於世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十年“後宮”歲月,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地伺候一堆老舊的文物,有過傳說中的職業倦怠期嗎?

每張畫都不一樣,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都不同。楊澤華滿意地說,我們這行永遠有新鮮感、挑戰性和成就感。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雖然撰寫方案時,對面臨的各種情況都有大概預判,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新情況,也總能發現新問題,這些都需要逐一克服。解決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過程。

三十多年的“後宮生涯”,楊澤華已經不記得一共修了多少件書畫,有大修也有小修,有合作也有獨立。但修過的每件作品他都記得,像明代《錢貢藤王閣圖》、明代《劉鎮梅花書屋圖》等,都是引以為豪的得意之作。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印象最深的是2003~2008年,修復倦勤齋的一幅郎世寧學生的《通景畫》。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難度係數太大了!這是用西式畫法和中國傳統顏料作畫,色彩不穩定,尺幅又特別大。最大的挑戰是碰到了原狀文物的概念,與以往修復的概念不一樣。師傅們通力合作,歷時五年。想了很多方法,最後成功修復。將此畫已經復原回庫。

這個案例在個人成長方面,就學到好多東西,探索出新的方法,動用了以前從沒有的手段,最大化地發揮了集體智慧的,是對修復團隊實力的檢驗。這種喜悅感真是無以言表。

人生於世,不就是要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嘛。楊澤華說。

故宮工作的人都有一種感情

某種程度講,故宮博物院最大的優勢和資源是人才,人員規模在世界上的皇宮博物館中都是首屈一指,他們面臨被挖角被惦記的風險嗎?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碎片

從第一代前輩口傳心授,都是代代相傳手把手地教。文保行業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就是經驗。楊澤華說,我是故宮修文物的第三代傳承人。我們科室還有五位第二代老師傅在返聘。事實上,社會確實有很多人來請,修古畫行當肯定是越老越吃香。但他們看重的肯定不是錢,因為返聘工資沒多少,為什麼留在故宮?因為每一天每一年在此工作,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凡是在故宮工作的人,無論什麼崗位和工種,都有一種感情,一種熟悉、親切和熱愛!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缺失情況

隨著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物理性修復需要新設備進行檢測,用以診斷。除了美術專業的,科室有意識地專門招進檢測方面的人才,理工科畢業生都有,團隊裡各種相關專業都要配齊。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關於“文物醫院”的概念,就是像醫院病歷一樣,為文物修復過程建立詳細的檔案。類似醫生會診,每一個修復工作都先檢測,做好評估風險;然後設計起草修復方案,包括應急預案,專家組論證方案可行性,把控進度和時間節點;修復完成後,要進行效果評估,再驗收;最後進行電子存檔。

一切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經得起歷史檢驗,也為後世再修復提供參考。

人生於世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十年“後宮”歲月,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地伺候一堆老舊的文物,有過傳說中的職業倦怠期嗎?

每張畫都不一樣,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都不同。楊澤華滿意地說,我們這行永遠有新鮮感、挑戰性和成就感。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雖然撰寫方案時,對面臨的各種情況都有大概預判,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新情況,也總能發現新問題,這些都需要逐一克服。解決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過程。

三十多年的“後宮生涯”,楊澤華已經不記得一共修了多少件書畫,有大修也有小修,有合作也有獨立。但修過的每件作品他都記得,像明代《錢貢藤王閣圖》、明代《劉鎮梅花書屋圖》等,都是引以為豪的得意之作。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印象最深的是2003~2008年,修復倦勤齋的一幅郎世寧學生的《通景畫》。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難度係數太大了!這是用西式畫法和中國傳統顏料作畫,色彩不穩定,尺幅又特別大。最大的挑戰是碰到了原狀文物的概念,與以往修復的概念不一樣。師傅們通力合作,歷時五年。想了很多方法,最後成功修復。將此畫已經復原回庫。

這個案例在個人成長方面,就學到好多東西,探索出新的方法,動用了以前從沒有的手段,最大化地發揮了集體智慧的,是對修復團隊實力的檢驗。這種喜悅感真是無以言表。

人生於世,不就是要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嘛。楊澤華說。

故宮工作的人都有一種感情

某種程度講,故宮博物院最大的優勢和資源是人才,人員規模在世界上的皇宮博物館中都是首屈一指,他們面臨被挖角被惦記的風險嗎?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碎片

從第一代前輩口傳心授,都是代代相傳手把手地教。文保行業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就是經驗。楊澤華說,我是故宮修文物的第三代傳承人。我們科室還有五位第二代老師傅在返聘。事實上,社會確實有很多人來請,修古畫行當肯定是越老越吃香。但他們看重的肯定不是錢,因為返聘工資沒多少,為什麼留在故宮?因為每一天每一年在此工作,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凡是在故宮工作的人,無論什麼崗位和工種,都有一種感情,一種熟悉、親切和熱愛!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缺失情況

隨著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物理性修復需要新設備進行檢測,用以診斷。除了美術專業的,科室有意識地專門招進檢測方面的人才,理工科畢業生都有,團隊裡各種相關專業都要配齊。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加固

當前,傳統師徒制也受到新企業制度的衝擊,但整體是團隊,仍要明確師徒的結對關係,甚至要簽訂師徒合同來明確權責利,這是傳統上行之有效的方式。退休老師傅返聘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帶徒弟,還有我們這些高級職稱的都要帶,就是要做好經驗和技藝的傳承。

"

穿著隨意,一身輕鬆;性情隨和,未言先笑。

原本默默無聞從事幕後工作的楊澤華,在紫禁城最深處修護文物三十年,享受工作,樂在其中,平靜專注,心不旁騖。不想有一天遭遇網絡媒體,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他的工作場景和情景,一下子展現在網絡。

又因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和樂天知命、活潑開朗的生活態度,使他知名度迅速提高,吸粉無數,甚至有人開始稱他為“男神”了。對於這些猝不及防的變化,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澤華,懷有怎樣的心態呢?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初冬的一天,楊澤華亮相福州。作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在一個博覽會上做題為《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及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原定一小時的演講,他隨性地脫稿講了近兩小時,卻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會後,我們採訪了他。

“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2015年,在故宮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展出一幅寬2.8米、高4.6米的卷軸大畫,令參觀者紛紛駐足讚歎。為什麼如此轟動?

如果熟悉這幅畫的前世今生,那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這是乾隆在符望閣收藏的董誥作品《花卉貼落》。乾隆年間一共收藏了董誥、董邦達父子的五幅畫作。楊澤華形容當時看到這幅畫時“心裡咯噔一下”。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修復後的《花卉貼落》

“就是一堆碎片!”

完全破碎,慘不忍睹,修復過程就像拼圖遊戲,但是又壓根不知道尺寸是多少,內容和畫意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簡直無從下手,修復難度不言而喻。別人問什麼時候修完,他開玩笑說“在我瘋了之前修復它”。

修復的週期一般都很長。楊澤華說,沒有一定熱愛真的很難堅持下來。

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的基本流程和手法,但因該畫破損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資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花卉貼落》碎片的加固處理

過程細節就不贅述了,楊澤華說,這幅畫的成功修復,是為修復此類文物摸索出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古書畫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

從文物修復廠到“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方面相當於國家隊,應該是最具實力與權威的,那麼有沒有失手的時候呢?

從沒有失手過,因為文物修復不允許失敗。楊澤華斷然否認,不像別的工作有試錯機會,我們沒有這個學費可交。

從建國後成立的文物修復廠,到1959年成立的修復組,到1988年更名為文保科技部,一直到現在“文物醫院”的概念,不僅僅是稱謂的變化,從粘補到修復,內涵日益豐富,儀器設備的大量應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關於“文物醫院”的概念,就是像醫院病歷一樣,為文物修復過程建立詳細的檔案。類似醫生會診,每一個修復工作都先檢測,做好評估風險;然後設計起草修復方案,包括應急預案,專家組論證方案可行性,把控進度和時間節點;修復完成後,要進行效果評估,再驗收;最後進行電子存檔。

一切程序都是科學的嚴謹的,經得起歷史檢驗,也為後世再修復提供參考。

人生於世就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十年“後宮”歲月,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地伺候一堆老舊的文物,有過傳說中的職業倦怠期嗎?

每張畫都不一樣,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都不同。楊澤華滿意地說,我們這行永遠有新鮮感、挑戰性和成就感。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雖然撰寫方案時,對面臨的各種情況都有大概預判,但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新情況,也總能發現新問題,這些都需要逐一克服。解決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過程。

三十多年的“後宮生涯”,楊澤華已經不記得一共修了多少件書畫,有大修也有小修,有合作也有獨立。但修過的每件作品他都記得,像明代《錢貢藤王閣圖》、明代《劉鎮梅花書屋圖》等,都是引以為豪的得意之作。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通景畫》

印象最深的是2003~2008年,修復倦勤齋的一幅郎世寧學生的《通景畫》。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難度係數太大了!這是用西式畫法和中國傳統顏料作畫,色彩不穩定,尺幅又特別大。最大的挑戰是碰到了原狀文物的概念,與以往修復的概念不一樣。師傅們通力合作,歷時五年。想了很多方法,最後成功修復。將此畫已經復原回庫。

這個案例在個人成長方面,就學到好多東西,探索出新的方法,動用了以前從沒有的手段,最大化地發揮了集體智慧的,是對修復團隊實力的檢驗。這種喜悅感真是無以言表。

人生於世,不就是要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嘛。楊澤華說。

故宮工作的人都有一種感情

某種程度講,故宮博物院最大的優勢和資源是人才,人員規模在世界上的皇宮博物館中都是首屈一指,他們面臨被挖角被惦記的風險嗎?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碎片

從第一代前輩口傳心授,都是代代相傳手把手地教。文保行業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就是經驗。楊澤華說,我是故宮修文物的第三代傳承人。我們科室還有五位第二代老師傅在返聘。事實上,社會確實有很多人來請,修古畫行當肯定是越老越吃香。但他們看重的肯定不是錢,因為返聘工資沒多少,為什麼留在故宮?因為每一天每一年在此工作,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凡是在故宮工作的人,無論什麼崗位和工種,都有一種感情,一種熟悉、親切和熱愛!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缺失情況

隨著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物理性修復需要新設備進行檢測,用以診斷。除了美術專業的,科室有意識地專門招進檢測方面的人才,理工科畢業生都有,團隊裡各種相關專業都要配齊。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加固

當前,傳統師徒制也受到新企業制度的衝擊,但整體是團隊,仍要明確師徒的結對關係,甚至要簽訂師徒合同來明確權責利,這是傳統上行之有效的方式。退休老師傅返聘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帶徒弟,還有我們這些高級職稱的都要帶,就是要做好經驗和技藝的傳承。

楊澤華:“後宮生涯三十年”,我不是男神,我只是在故宮修文物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修復後

動員全社會力量保護傳統技藝

以故宮特有的神祕性和特殊性,“故宮人”倒是沒有大家想象的驕慢,那他們是怎麼想到參與紀錄片製作,又怎麼接受一系列網絡新媒體的合作呢?

他說,對外宣傳,能夠對傳統技藝推廣和保護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發展,古老的技藝也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傳播方面,網絡媒體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我們也虛心接受。積極利用新媒體優勢,包括展訊和講座信息。

其實,2013年第一次舉辦非遺特展後,我們一直定期舉辦故宮講壇,目前已經超過100多期了。此外還不定期舉辦專家專題演講,院內院外都有講座。但故宮辦活動確實受限制,觀眾來聽講座還需要排隊買票進來。我們也一直積極想辦法,比如現在與國際職業學校合作,“走出去”在故宮外辦文物修護班等等。

雖然目前引起更多年輕朋友關注,但對個人生活沒發生任何影響,我還是該幹嘛幹嘛,各種工作正常開展。包括這次博博會我們設有展臺,主動出來宣傳,目的就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對傳統技藝進行保護。

這也是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之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