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鑑定一票否決制,是利是弊?

文物 陶瓷 博物館 亞洲 鑑藏天下 鑑藏天下 2017-08-29

某展現出售區,為了到達其所謂“公平、公平、合理、可信"的社會認可作用,延聘了十位頗有威望的專家成立了“展銷品判定小組”,並向全社會作出穩重許諾:“對一切送展藏品採納一票否決制”,即只需其中有一個專家對某展品予以否決,則該展品就不予上展。

古董鑑定一票否決制,是利是弊?

古董鑑定一票否決制,是利是弊?

主辦方的意思是向社會表明自己把關的嚴厲性,不明該行的人初初聽來,似乎會對主辦方的鄭重其事的把關精力肅然起敬。可我認為,此規則大概是出自一位不懂該行規則的領導之意。我先暫且認可這十位專家都具有必定的鑑賞水平。但是有一個不爭的實際:即各位專家所具的判定眼力必定各不相同,有高有低。為了更簡明地闡述如下觀念,我先將十位專家分為十等級,那不同等級眼力的專家必定只能認可自己眼力所認規模內的東西,高於自己眼力所認的藏品,必定投否決票,那麼,其結果,最終全票通過的藏品只剩最等級低的東西了。

其實,這樣的“一票否決制”也並非該展銷區某領導的創始,我們很多博物館在蒐集藏品中也大多采納此辦法,其主旨也是為了確保入藏品的真。我認為此斟選辦法,必定導致藏品等級的低下,而那些精、尖、稀的稀有之物,即使有單個眼力好的真正專家認可也獨木難成林,只好忍氣屈服一票否決的嚴酷實際,被一票排擠出去。難怪一些博物館,除了現場考古開掘的東西尚可稱頌外,少見精尖稀、真善美的從民間蒐集的好東西。說白了,這辦法也是判定範疇變相的“大鍋飯”。人人擔任最終人人不擔任!

古董鑑定一票否決制,是利是弊?

這裡邊還隱藏著一個反科學的實際,特別是對古陶瓷的判定,根本不能用如此簡略的辦法定真偽。我們知道中國古陶瓷包括面那麼廣,朝代長遠,幅度廣闊,窯口很多,故沒有一位專家敢誇下海口說能對一切種類和一切窰口均能判定。有的對宋瓷特有造就;有的對元青花格外拿手;有的致力於明過渡期的研討;有的只專心龍泉窯的考證等等,那你讓不同特長的專家來對同一件藏品表決,其結果必定形成被否決的結果。假定一個收藏家,他蒐集藏品也採納這個“一票否決”的辦法,去延聘十位專家掌眼,恐怕買不成一件東西。當然,很少見到如此的收藏家,原因呢收藏家掏的是自己的口袋,他會很穩重,深知此辦法的不可取。只需不必掏自己口袋又有必要不遭人譴責,只求安全但求無過的部分人,才會想出如此的保險辦法。表面上看是對工作的高度擔任,實際上是最不負職責的一種不敢擔當職責的情緒。

現行制度形成的慵懶,連文博體系也不能倖免。博物館展現的東西,好壞好壞沒有人去查核它,殘寒酸一眼清的東西無人質疑,而精尖稀的寶物認的人少,質疑聲多,會引來不必要的費事,犯不著拿自己的紗帽去押與己無益之“寶”。由此我想到國外博物館所推廣的部主任“一票職責制”的合理性,你是亞洲部主任,那有關亞洲的藝術品蒐集和選定全由你一人擔任,挑選錯了你逃脫不了職責,這就強逼你在平常有必要努力學習,仔細研究,由不得半點大意和失誤,尤其是在開始部主任人選的挑選上,往往作過嚴厲仔細地鑑別,從資格到眼力,從實踐到理論無不一一查核,一旦斷定,必是該規模的佼佼者。而國內基本上是以工齡時間的長短和有否理論作品來給予頭銜和職稱。

古董鑑定一票否決制,是利是弊?

古董鑑定一票否決制,是利是弊?

以上仍是樹立在對十個專家都有必定判定眼力的假定上,而實際中還存在根本不具備判定眼力的專家。一旦如此的專家混跡其間,那一票否決不就讓一切真品全成了屈死的冤魂?

實際中就呈現過相似的事情:一位資深藏家受某主辦方之邀,期望他先將藏品的圖片提供給專家組初選,那藏家先將蘇富比、佳士德拍來的幾件藏品發去,競都被專家組否決了,他一氣之下,又發去幾張從臺北故宮和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截圖,果然又被專家組斷為仿品。我不敢說此專家組沒一人具有識真品的眼力,但只需其中有一位濫竽充數的偽專家,那高精尖的東西就必然遭到否決的命運,這位資深藏家藏品的遭受就是“一票否決制”下的犧牲品。

濫竽充數這個典故是對“一票否決制”最形象的描述。一旦某一天遇上了喜愛聽一人演奏的湣王式的領導,他們就矇混不下去了。

(文章來自網絡,作者:蔡暄民,版權歸原作者一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