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

文物 博物館 考古 江蘇新聞廣播 2017-07-17

博物館傳奇·第四季

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

宿遷市博物館,是一座仿漢代建築;宿遷,收藏了久遠的漢代的歷史,館中漢代文物十分珍稀,其中韘(she攝)形白玉佩,是鎮館之寶,也讓人們認識了兩漢時期的泗水國。

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

兩漢時期,在今淮水以北,古泗水東岸,存在著一個神祕的國度,泗水國。漢代韘(she攝)形白玉佩的出土,掀起了泗水國面紗的一角。

2002年1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宿遷市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泗陽縣三莊鄉的陳墩漢墓、大青墩漢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

在發掘過程中,一件玉佩的出土讓考古隊員們十分驚豔。這塊玉佩形狀是扁平長方,長大約10釐米,白玉質地,通體純潔無暇。紋路是用鏤空、陰刻等技法雕琢,兩側鏤雕“S”形龍鳳,形體修長,十分精美。

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

經考古人員辨認,這件玉佩是西漢時期的韘形佩。韘形佩,俗稱雞心佩,多是長橢圓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圓孔,因近似雞心而得名。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韘”字的解釋是:“韘:射決也。”“射決”就是射箭時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射程,同時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屬於武器型玉器。

韘作為射御工具,至少在商代已經出現,目前發現最早的韘,出現在商代殷墟婦好墓中。到了戰國時期,韘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作為射具繼續使用,另一部分則演變成權力的象徵性器物,韘上原有的小孔也漸漸消失了。

韘,從射御工具,到權力的象徵性器物,再到後來的純粹裝飾性玉器,這些變化,又反映了怎樣的歷史和社會變遷呢?

到了西漢,部分成為佩飾的韘發生演變,喪失了實用性和象徵意義,變成了純粹的裝飾品韘形佩。韘形佩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依然很流行。

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

漢代畫石像

宋朝的人對韘已經有了隔膜,當時的韘形佩已經被看作古玉器了,名字也改了,被人稱為蟠螭佩。

元朝的人視韘形佩為古玉,稱雕玉蟠螭,認為是環一類的東西。韘形佩在明、清兩個朝代依然盛行,稱螭玦、雞心玦,清朝後期稱雞心佩。玉韘自漢以後甚為罕見,在清代漸漸發展為扳指。

從“韘,到韘形佩,再到扳指”的演變過程中,韘的功能實現了“實用性器具到完全裝飾性飾品”的轉變,這也是中國玉器從制度性向藝術性生活性的演變過程,側面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社會觀念的進步,它融合了自然條件、政治、軍事、工藝美術等多種因素。

出土這件韘形佩的泗陽縣三莊漢墓群,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泗陽縣三莊鄉北到橡樹村,南到李莊村,東西寬500米、南北長7000米的長方形範圍內,分佈著漢代的土墩墓40多座。它們都是以一個大墓為中心,大墓的佔地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根據勘測,大墓是古泗水國國王的王陵,周圍的土墩墓都是貴族和官員的陪葬墓。隨著考古和研究的繼續,我們終將揭開古泗水國的神祕面紗。

宿遷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來是它「博物館傳奇」

作者 徐仁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