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文物 古墓 南宋 考古 瑪瑙 我在宮裡做廚師 楠木 編鐘 金邊 廣西衛視收藏馬未都 2019-09-07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考古人員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經過進一步清理,發現這只不起眼的小碗是由瑪瑙所制,更在豬圈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墓。後來這座墓被命名為胡母圩古墓。

胡母圩古墓規模並不大,墓室頂部為小磚拱砌而成。墓室裡留著一具楠木棺材,沒有棺材蓋。棺材裡面也沒有骸骨。考古學家猜測,這是一座職位低微的官員或是某位富商的墓,而且已經被不知哪個時代的盜墓賊洗劫一空。

不過,在古墓中依然發現了兩件盜墓賊沒有注意到或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及拿走的文物,除了文初所說的瑪瑙碗,還有一件金釵。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考古人員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經過進一步清理,發現這只不起眼的小碗是由瑪瑙所制,更在豬圈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墓。後來這座墓被命名為胡母圩古墓。

胡母圩古墓規模並不大,墓室頂部為小磚拱砌而成。墓室裡留著一具楠木棺材,沒有棺材蓋。棺材裡面也沒有骸骨。考古學家猜測,這是一座職位低微的官員或是某位富商的墓,而且已經被不知哪個時代的盜墓賊洗劫一空。

不過,在古墓中依然發現了兩件盜墓賊沒有注意到或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及拿走的文物,除了文初所說的瑪瑙碗,還有一件金釵。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根據出土墓磚和文物特徵的交叉鑑定結果,判斷此墓大約是南宋淳熙年間建造的,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另從出土的金釵分析,墓主可能是女性,是南宋時期官宦家眷或富裕人家的女眷。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考古人員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經過進一步清理,發現這只不起眼的小碗是由瑪瑙所制,更在豬圈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墓。後來這座墓被命名為胡母圩古墓。

胡母圩古墓規模並不大,墓室頂部為小磚拱砌而成。墓室裡留著一具楠木棺材,沒有棺材蓋。棺材裡面也沒有骸骨。考古學家猜測,這是一座職位低微的官員或是某位富商的墓,而且已經被不知哪個時代的盜墓賊洗劫一空。

不過,在古墓中依然發現了兩件盜墓賊沒有注意到或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及拿走的文物,除了文初所說的瑪瑙碗,還有一件金釵。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根據出土墓磚和文物特徵的交叉鑑定結果,判斷此墓大約是南宋淳熙年間建造的,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另從出土的金釵分析,墓主可能是女性,是南宋時期官宦家眷或富裕人家的女眷。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回過頭來看這隻“其貌不揚”的瑪瑙小碗:小碗高5.9釐米,口徑13.2釐米,底徑7.5釐米,碗的形體規整,圓形大敞口,整個碗身由一整塊瑪瑙挖空、雕琢而成。

碗內掏膛乾淨,器壁較薄,厚約0.2釐米。碗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顯現出瑪瑙的自然紋理與柔和嫵媚的光澤,讓人為之驚歎。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考古人員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經過進一步清理,發現這只不起眼的小碗是由瑪瑙所制,更在豬圈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墓。後來這座墓被命名為胡母圩古墓。

胡母圩古墓規模並不大,墓室頂部為小磚拱砌而成。墓室裡留著一具楠木棺材,沒有棺材蓋。棺材裡面也沒有骸骨。考古學家猜測,這是一座職位低微的官員或是某位富商的墓,而且已經被不知哪個時代的盜墓賊洗劫一空。

不過,在古墓中依然發現了兩件盜墓賊沒有注意到或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及拿走的文物,除了文初所說的瑪瑙碗,還有一件金釵。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根據出土墓磚和文物特徵的交叉鑑定結果,判斷此墓大約是南宋淳熙年間建造的,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另從出土的金釵分析,墓主可能是女性,是南宋時期官宦家眷或富裕人家的女眷。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回過頭來看這隻“其貌不揚”的瑪瑙小碗:小碗高5.9釐米,口徑13.2釐米,底徑7.5釐米,碗的形體規整,圓形大敞口,整個碗身由一整塊瑪瑙挖空、雕琢而成。

碗內掏膛乾淨,器壁較薄,厚約0.2釐米。碗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顯現出瑪瑙的自然紋理與柔和嫵媚的光澤,讓人為之驚歎。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如果說這僅僅是匠心巧技,那接下來要說的這一點恐怕就是神技了——在這隻瑪瑙小碗的口沿處,鑲嵌有一圈薄薄的窄邊黃金條飾,即所謂“金釦”,口鑲金邊與瑪瑙晶瑩光澤相輝映,顯得典雅又華貴。於是專家將它命名為“南宋鑲金邊瑪瑙碗”。

俗話說,“千種瑪瑙萬種玉,有錢難買金鑲玉”。瑪瑙性脆、質硬,可塑性差,不易製作成可供盛置用途的器物,畢竟要在這麼硬的材質上掏出一個空間在古代是非常費事費力的,工藝要求很高。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考古人員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經過進一步清理,發現這只不起眼的小碗是由瑪瑙所制,更在豬圈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墓。後來這座墓被命名為胡母圩古墓。

胡母圩古墓規模並不大,墓室頂部為小磚拱砌而成。墓室裡留著一具楠木棺材,沒有棺材蓋。棺材裡面也沒有骸骨。考古學家猜測,這是一座職位低微的官員或是某位富商的墓,而且已經被不知哪個時代的盜墓賊洗劫一空。

不過,在古墓中依然發現了兩件盜墓賊沒有注意到或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及拿走的文物,除了文初所說的瑪瑙碗,還有一件金釵。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根據出土墓磚和文物特徵的交叉鑑定結果,判斷此墓大約是南宋淳熙年間建造的,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另從出土的金釵分析,墓主可能是女性,是南宋時期官宦家眷或富裕人家的女眷。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回過頭來看這隻“其貌不揚”的瑪瑙小碗:小碗高5.9釐米,口徑13.2釐米,底徑7.5釐米,碗的形體規整,圓形大敞口,整個碗身由一整塊瑪瑙挖空、雕琢而成。

碗內掏膛乾淨,器壁較薄,厚約0.2釐米。碗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顯現出瑪瑙的自然紋理與柔和嫵媚的光澤,讓人為之驚歎。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如果說這僅僅是匠心巧技,那接下來要說的這一點恐怕就是神技了——在這隻瑪瑙小碗的口沿處,鑲嵌有一圈薄薄的窄邊黃金條飾,即所謂“金釦”,口鑲金邊與瑪瑙晶瑩光澤相輝映,顯得典雅又華貴。於是專家將它命名為“南宋鑲金邊瑪瑙碗”。

俗話說,“千種瑪瑙萬種玉,有錢難買金鑲玉”。瑪瑙性脆、質硬,可塑性差,不易製作成可供盛置用途的器物,畢竟要在這麼硬的材質上掏出一個空間在古代是非常費事費力的,工藝要求很高。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而想要在這樣的材質上,使金邊牢牢附著,金扣瑪瑙碗顯示出的技藝更讓人驚歎不已——畢竟,歷經800年的地下時光,這口沿的一圈金邊,依然牢牢附著在瑪瑙之上,毫無鬆動之意。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考古人員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經過進一步清理,發現這只不起眼的小碗是由瑪瑙所制,更在豬圈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墓。後來這座墓被命名為胡母圩古墓。

胡母圩古墓規模並不大,墓室頂部為小磚拱砌而成。墓室裡留著一具楠木棺材,沒有棺材蓋。棺材裡面也沒有骸骨。考古學家猜測,這是一座職位低微的官員或是某位富商的墓,而且已經被不知哪個時代的盜墓賊洗劫一空。

不過,在古墓中依然發現了兩件盜墓賊沒有注意到或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及拿走的文物,除了文初所說的瑪瑙碗,還有一件金釵。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根據出土墓磚和文物特徵的交叉鑑定結果,判斷此墓大約是南宋淳熙年間建造的,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另從出土的金釵分析,墓主可能是女性,是南宋時期官宦家眷或富裕人家的女眷。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回過頭來看這隻“其貌不揚”的瑪瑙小碗:小碗高5.9釐米,口徑13.2釐米,底徑7.5釐米,碗的形體規整,圓形大敞口,整個碗身由一整塊瑪瑙挖空、雕琢而成。

碗內掏膛乾淨,器壁較薄,厚約0.2釐米。碗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顯現出瑪瑙的自然紋理與柔和嫵媚的光澤,讓人為之驚歎。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如果說這僅僅是匠心巧技,那接下來要說的這一點恐怕就是神技了——在這隻瑪瑙小碗的口沿處,鑲嵌有一圈薄薄的窄邊黃金條飾,即所謂“金釦”,口鑲金邊與瑪瑙晶瑩光澤相輝映,顯得典雅又華貴。於是專家將它命名為“南宋鑲金邊瑪瑙碗”。

俗話說,“千種瑪瑙萬種玉,有錢難買金鑲玉”。瑪瑙性脆、質硬,可塑性差,不易製作成可供盛置用途的器物,畢竟要在這麼硬的材質上掏出一個空間在古代是非常費事費力的,工藝要求很高。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而想要在這樣的材質上,使金邊牢牢附著,金扣瑪瑙碗顯示出的技藝更讓人驚歎不已——畢竟,歷經800年的地下時光,這口沿的一圈金邊,依然牢牢附著在瑪瑙之上,毫無鬆動之意。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1994年,“金扣瑪瑙碗”被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鑑定組認定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如今,它作為八件鎮館之寶之一藏於安徽博物院,去安博打卡的朋友,別忘了看看這隻“名不見經傳”的國寶哦。


"

說起國寶文物,往往都有一個名聲與地位都與之相符的來源,比如清宮舊藏的歷朝頂級書畫、來自南越王墓的瑪瑙角杯、曾侯乙墓的編鐘等等,但今天要說的這件國寶瑪瑙碗,卻來自一個規格普通的墓葬。

1972年,安徽省某個村莊的農民在蓋豬圈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隻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考古人員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經過進一步清理,發現這只不起眼的小碗是由瑪瑙所制,更在豬圈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墓。後來這座墓被命名為胡母圩古墓。

胡母圩古墓規模並不大,墓室頂部為小磚拱砌而成。墓室裡留著一具楠木棺材,沒有棺材蓋。棺材裡面也沒有骸骨。考古學家猜測,這是一座職位低微的官員或是某位富商的墓,而且已經被不知哪個時代的盜墓賊洗劫一空。

不過,在古墓中依然發現了兩件盜墓賊沒有注意到或是因為時間倉促沒來及拿走的文物,除了文初所說的瑪瑙碗,還有一件金釵。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根據出土墓磚和文物特徵的交叉鑑定結果,判斷此墓大約是南宋淳熙年間建造的,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另從出土的金釵分析,墓主可能是女性,是南宋時期官宦家眷或富裕人家的女眷。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回過頭來看這隻“其貌不揚”的瑪瑙小碗:小碗高5.9釐米,口徑13.2釐米,底徑7.5釐米,碗的形體規整,圓形大敞口,整個碗身由一整塊瑪瑙挖空、雕琢而成。

碗內掏膛乾淨,器壁較薄,厚約0.2釐米。碗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顯現出瑪瑙的自然紋理與柔和嫵媚的光澤,讓人為之驚歎。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如果說這僅僅是匠心巧技,那接下來要說的這一點恐怕就是神技了——在這隻瑪瑙小碗的口沿處,鑲嵌有一圈薄薄的窄邊黃金條飾,即所謂“金釦”,口鑲金邊與瑪瑙晶瑩光澤相輝映,顯得典雅又華貴。於是專家將它命名為“南宋鑲金邊瑪瑙碗”。

俗話說,“千種瑪瑙萬種玉,有錢難買金鑲玉”。瑪瑙性脆、質硬,可塑性差,不易製作成可供盛置用途的器物,畢竟要在這麼硬的材質上掏出一個空間在古代是非常費事費力的,工藝要求很高。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而想要在這樣的材質上,使金邊牢牢附著,金扣瑪瑙碗顯示出的技藝更讓人驚歎不已——畢竟,歷經800年的地下時光,這口沿的一圈金邊,依然牢牢附著在瑪瑙之上,毫無鬆動之意。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1994年,“金扣瑪瑙碗”被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鑑定組認定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如今,它作為八件鎮館之寶之一藏於安徽博物院,去安博打卡的朋友,別忘了看看這隻“名不見經傳”的國寶哦。


村民挖豬圈挖到小碗一隻,如今成了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