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文物 明朝 考古 董其昌 華說非遺 2017-04-06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明 宣德爐

關於宣德爐

明代結束蒙古族統治後,漢族恢復本族禮儀制度成為迫切需求,恢復禮儀制度,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器物,這一切從明初就開始了。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最終在明宣宗親自督導下,宣德三年第一批銅爐鑄造完成,據記載黃銅經過十二次的精煉,並加入金等貴金屬,最後得到的材料不足原料的四分之一,質地細膩、燦若黃金,散發著珠光寶氣。

器型則嚴格參照《宣和博古圖》《考古圖》中記錄的青銅器及宋代瓷器,最終由明宣宗親自審定,每一款都端莊典雅。

宣德爐誕生之初就備受追捧,明清兩代官方及民間的仿製從未停止,因宣德本年官造器無法確認,於是所有遵從當年形制用失蠟法鑄造的黃銅香爐統稱為宣德爐

而日本更是將按照傳統方法制作的黃銅稱為宣德銅。

造型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器型源自青銅器:簋。

簋:商周宴享和祭祀的重要禮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整體造型,爐身將簋的器型簡化凝練成桶型,底部微微收足,最簡潔的方式保留了簋的基本特徵。兩耳則採用了方正的形狀,類似古兵器戟,立邊的弧形設計以及邊角的圓滑處理使得方形兩耳與圓形桶身統一起來,整體器型威嚴沉穩。

款識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底款楷書“誠意齋制”四字,一筆一劃簡單明瞭,整體平衡穩重,細節上的處理十分精彩,筆畫雖粗重,卻沒有沉重的感覺,反而透露出一絲灑脫,符合明代書法的特徵。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誠字臥勾與董其昌書法對比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齋字上部與董其昌書法對比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款識中橫筆與董其昌書法對比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制字豎筆與董其昌書法對比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制字撇橫組合寫法與董其昌書法對比

書法中的時代特徵,是鑑定中有力的依據,將款識與東京都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作品《行書 項墨林墓誌銘卷》進行對比時代特徵吻合!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款識上可以透露出很多內容,對比清代款識,可以看出明代更注重字體,書法更見功力,所以瞭解歷代款識是鑑別的基本功課。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底款刻畫雕鑿痕跡清晰,這些細微的痕跡是判斷物品的關鍵

而款識宛如手寫的並不是直接鑄造得到的,而是鑄造後對款識雕鑿修整的結果,這背後不僅有技藝高超的工匠更有書法大家指點,依此可以推測這件器物來歷不凡。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而私家款,實際是相對有年號的官方款識來說的。

宣德爐面世之後,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對它青睞有加,因官方鑄造的宣德爐數量稀少難以獲得,於是委託工匠依照相同的形制和工藝鑄造宣德爐,底部的款識往往使用個人名號或書齋名稱。

古代銅爐的鑄造製作成本高昂,因此私家款宣德爐不存在批量製作,其中的精品也是孤品,價格最近幾年扶搖直上。

四 材質

宣德爐由黃銅鑄造,精品經過多次精煉,並加入金等貴金屬,質地細膩,色比黃金!

而表面的顏色,俗稱皮色是在鑄造完成後用藥液熬煮,或者用水銀和其他金屬一起對錶面處理而產生的,顏色多達十多種。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所以本身的材質必須通過底部或底足磨損處來判斷:上圖爐底經多年使用,露出的材質色如黃金,質地細膩。

另外由於多次精煉並加入貴金屬使得宣德爐中的精品擁有兩個特點:比重很高(手感比普通銅器沉綴),不易生銅斑綠鏽。

當然這也意味著製作之初更高昂的

價值

明代宣德爐的鑄造工藝,代表了黃銅器物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而器物造型,以及底部款識可以瞭解到明代自上而下的審美取向。

同時宣德爐也是瞭解書齋文化及焚香文化的載體。

華慶:明宣德爐鑑定考證研究

六 總結

明宣德爐一直都是拍賣市場的重器,價格也逐年遞增,2010年匡時秋拍“孟博氏”戟耳爐以582萬成交,點燃了收藏市場,因為其工藝已失傳,所以可以預知明宣德爐的價格還將不斷向上攀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