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一條長征路 牽掛一個苗家寨

文天祥 文物 雕塑 道光 新湖南 2017-07-17

新湖南客戶端7月14日訊(記者 宛俊餘)7月,通道轉兵紀念館迎來暑期紅色旅遊高峰,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在這裡瞻仰、緬懷、合影留念。在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黨委書記劉華勇總會在工作之餘來這裡走走,對於8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紅軍轉兵故事,他能比館內的講解員說得更加詳細。對於關係國家命運的歷史,在他看來,只有最誠懇地去銘記,才能有一個國家未來的振興。紅軍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是一枚枚記載著一個民族自強不息、奮勇向前的烙印。

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湖南通道時,召開了通道會議,會議決定轉道貴州,放棄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這次轉兵挽救了一個黨、一支軍隊、一場革命。

守護一條長征路 牽掛一個苗家寨

在3000多平米的通道轉兵紀念館,遊客能通過圖文、繪畫、雕塑、沙盤、聲光電、情景復原等方式瞭解到在艱苦的歲月裡,紅軍經歷了太多艱難險阻,但鮮有人知的是,在距離轉兵紀念地不遠的兵書閣村,有一條通向西邊的蜿蜒山路——這是紅軍當年挺進貴州時,行軍走過的長征路。

大半個世紀過去,因為無人探訪,雜草漸漸漫過了小道。劉華勇站在小土坡上,深感遺憾:這是一塊熱土,在槍林彈雨中,它沒有畏懼;在惡劣環境裡,它始終堅守;可是,它會害怕冰冷的黃土,它會寂寞。紅軍長征中侗苗百姓熱情相迎、軍民魚水一家親的場景是它見證過的最幸福的感受。

兵書閣村,是縣溪鎮下轄的一個苗族貧困村,靠天吃飯的農耕經濟讓這裡的村民生活並不寬裕。作為一名基層黨委書記,劉華勇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有讓寨裡的村民看到外面的世界,改變傳統的生產思路,才有希望甩掉貧困的帽子。

紅軍已經遠去,但是紅軍留下的精神,像一顆種子,在村寨裡慢慢發芽。至今,兵書閣的村民仍保留著當年的淳樸,他們目光天真,言辭詳和,村民的微笑像彩筆畫出來一樣可愛;遠方客人來了,他們會拿出最好的油茶米酒招待。

守好這條長征路,帶著這個苗寨脫貧,劉華勇寫進了自己的工作本。

通道,這個湘西南的美麗小縣,擁有著萬佛山、恭城書院、皇都侗文化村、芋頭侗寨等諸多景點,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到訪觀光。一次偶然的機會,劉華勇認識了來自省城的旅遊公司負責人。遊覽完轉兵紀念館,旅行團隊打算離開。劉華勇問負責人:“你們願意體驗一下真正的長征路嗎?”團隊瞬時激動起來。

之後的日子裡,劉華勇的工作又多了另外一項任務:去兵書閣村除草、夯路、給村民們“上課”。

盛夏,太陽直射通道。劉華勇在食堂吃完簡單的午餐,帶著鎮裡幹部,開著已是陳舊的越野吉普車準備進山。在此之前,劉華勇已經記不清去了多少次兵書閣,但這次,卻有著不一樣的感受——一支身著紅軍服的遊客將在次日進村徒步體驗長征路。他們會在村裡停留過夜,和村民一起生火做飯,唱歌聯歡,更重要的是,遊客臨走時,能買走村民家的農產品。

進村的盤山小路在美麗的大山間環繞,劉華勇沒有時間欣賞,他希望儘快抵達村寨,因為接下來的工作任務還很重。村裡潘支書和幾個村民已在村口等候。劉華勇下車,沒有寒暄,直接帶著大家做最後的檢查。

小路邊雜草已除去,破損的青石板也被夯實。為了讓遊客有更好的活動空間,村民們甚至把堆在路邊的柴火都搬進了自家屋內。村裡整理出數十間木屋打掃一新,置辦好簡單的傢俱,乾淨整潔。山間涼風吹進屋內,劉華勇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在兵書閣和文星橋邊,劉華勇又一次駐足在了一塊石碑前,他拿出手機打開了一張碑文圖片,對照著石碑仔細研究起來。兵書閣和文星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兵書閣村因此得名。一年前,劉華勇的朋友無意找到一副兵書閣賦文,拍照發給了他。劉華勇深信,這張賦文就來自於這塊石碑。因為石碑修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刻文已經模糊不清,僅憑肉眼,難以辨認。然而這次,劉華勇有了收穫。憑著照片比對,碑文上能依稀辨讀的文字和賦文圖片都全部吻合。原來兵書閣村的吳氏一支祖上來自於江西,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為其家譜寫下跋文,但吳氏家族與文天祥的淵源,卻在碑文中沒能記載。在一旁的小廟,供奉著一尊神像,香火不斷,其服飾造型與文天祥畫像有著驚人的相似。那麼,文星橋中的“文星”是不是就是在紀念文曲星文天祥呢?

潘支書講起了發生在20多年前的一個故事:那夜風雨交加,一棵古樹的樹幹被巨雷劈斷,這根樹幹下面便是兵書閣的屋頂,樹幹下落眼瞅就要砸穿頂棚,突然一股狂風吹來,樹幹落在閣樓以外的平地。這並不是一個傳說,年長村民眼裡看見的,都是紮紮實實的真實現場,不帶渲染。從此,村民堅信,兵書閣的平安度險,一定得到了小廟裡神仙的庇佑。

劉華勇拜託老支書:“這裡一閣一橋一廟都有故事,不論如何,希望能找回歷史,讓更多的遊客來這裡聽聽。”

翌日,身著紅軍軍裝的體驗團隊走進了苗寨,村裡花苗媽媽們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唱歌苗歌,給“紅軍戰士”們端上了熱騰騰油茶。大家一起載歌載舞,圍桌吃飯,“軍民”一家親的感人場景在苗寨裡重現。

守護一條長征路 牽掛一個苗家寨

一位遊客問:“阿姨,您家的油茶真是太好吃了,我能買一些帶走嗎?我想讓家人也嚐嚐。”

另幾個遊客則看中了寨子覓食的土雞:這雞養得真肥,一會千萬記得買幾隻帶回去。

享用完美味的苗寨午餐,遊客們把劉華勇圍住了:“書記書記,給我們講講紅軍過通道的故事吧。”

劉華勇搬來小板凳坐下:“當年紅軍過通道,夜裡在鎮裡休整,時值冬天非常寒冷,戰士們都躲在屋簷下睡覺。天亮後,鄉民打開屋門,看到滿街蜷縮而睡的紅軍非常感動。這是他們見過唯一不擾民的軍隊,鄉親們紛紛把紅軍戰士請進家,煮好熱飯熱菜招待,找來鄉醫給紅軍傷員包紮換藥……”大家聽得入神,彷彿眼前就是當年軍民互愛一條心的畫面。劉華勇拉過潘支書:“我講的不好,來,還是讓老書記來講,他的祖輩們都是見過紅軍的……”

兩天的“長征”生活,讓體驗團隊收穫滿滿,記住了一段國家的歷史,喜歡上了一個淳樸的苗寨。臨走前,大夥買夠了村裡的農產品,旅遊大巴的司機都笑著“抱怨”道:“你們都把我這兒都當貨車了。”

不久的幾日,另外一批重走長征路的團隊會來到這裡,苗寨的村民又將迎來新一輪的忙碌,村民說:“日子以後會慢慢好起來的。”

回到鎮裡,已是黃昏,劉華勇打開工作本,寫道:希望紅色文化旅遊成為遊客進入通道的理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