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濟寧市>汶上縣 汶上鎮

汶上鎮位於汶上縣政府駐地,縣境中部,地處105國道、兗樑公路和汶金公路的交匯處。全鎮耕地3867公頃,轄13個社區,33個行政村,7.9萬人。

汶上鎮夏商置厥國,周代為魯中都邑。西漢甘露二年(前52年),屬東平陸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平陸為中都縣,移今治;金泰和八年(1208年)始名汶上,明清分屬四鄉。1951年屬第七區。1956年稱城關鎮。1958年9月成立紅旗公社。1982年3月改稱城關鎮。2000年11月為汶上鎮至今。

春秋時期,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唐宋時期,汶上為佛教聖地。

太子靈蹤塔坐落在汶上縣城西北隅寶相寺內,始建於北宋。塔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建築,高45.5米。塔頂呈葫蘆蓮花形,底層東、西、南三面各砌有佛龕,外簷每面有四羅斗拱,上刻薄片方升,四層塔簷八面雕蓮花座;塔剎由黃色琉璃燒製而成,金光耀目,有“黃金塔”之美稱。太子靈蹤塔原稱寶相寺塔,因寶相寺而得名。寶相寺始建於唐代,原名昭寺,佔地25畝。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重建,易名為寶相寺。因年久失修,毀於1946年。

1993年汶上縣葺修寶相寺塔時,在地宮內發現佛“舍利”、捧真身菩薩、銀菩薩等141件稀世文物,始知此塔名為“太子靈蹤塔”。之後,汶上政府重建寶相寺供奉聖物,修復太子靈蹤塔、供奉殿、塔宮、迴廊、地下通道、園林等。重塑的十八羅漢,皆為大青石獨立雕刻而成,每塊重約三、四千公斤,造型獨特,氣宇軒昂。

明代兵部尚書路迎,祖籍汶上鎮路林村。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為兵部尚書。其墓在今汶上鎮路林村,墓地今存“享堂”一座。

汶上鎮地處南北泉河、小汶河交匯處。當地流傳有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據傳唐朝皇室成員李元吉的妃子和兒子,為躲避“玄武門之禍”從長安逃到今汶上鎮草橋村落戶。至明洪武初年,傳至李家仁這一代。經呂洞賓點撥,李妻賈氏所生嬰孩尾根處長有肉狀尾巴。孩子長成後人稱這禿尾巴老李,別號李黑龍。李黑龍雖容貌古怪,卻心地善良、嫉惡如仇,助水利專家白英疏挖河道,用身軀拱出了小汶河,治理洪水,解救眾生。為協助明英宗駕御親征,用身軀作橋,血染河水。為救鄉親於水火,打死了小白龍,把淹山東改為淹關東。

羊角蔥為汶上鎮特色蔬菜品種。原名叫養家蔥,以路林、崗子片為主。這種蔥形似羊角,所以又叫羊角蔥。其主要特點是蔥白長,口感舒適,味道純正。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此地,吃到羊角蔥,感覺味道不錯,於是就下了一道聖旨,將羊角蔥作為貢品,年年進貢。


「鄉村記憶」濟寧市>汶上縣 汶上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