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與中國夢

作者:景俊美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承載著華夏兒女的夢想與情懷,是砥礪身心的依託,更是普通人期許人生、成就未來的原動力。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文化自信的形成,是經歷了百年的曲折歷程而形成的對文化真實而準確的認知。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璀璨的文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既是舉世矚目的事實,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歷史。但是,近代以降,我們的國家與民族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和數不盡的磨難。其中,便包括文化上的毀壞和文明的摧殘。以上種種都深深留在我們民族的心理印記上,是疤痕,更是痛楚。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尤其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中華民族在經歷了打擊、抗爭、拼搏與經濟發展的積累之後,更加理性和全面地認知和定位自己的發展路徑。回首往昔,是為了堅定未來的信念。“中國夢”是我們民族思考、反思、探索和期待的一種真實表達。百年以來的沉潛與奮鬥,更是為了今日的復興。從根底上講,這又是中國文化與中國文明的復興。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復興是有“根”的復興。這“根”包括歷史的“根”、文化的“根”和文明的“根”。“中國夢”的提出,就是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中華民族對世界作出的貢獻更大。這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期許,也是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必然選擇。因此,人類歷史發展至今,之所以能不斷進步,是對宇宙自然、社會現實以及人自身不斷深化認識的結果。簡言之,文明貢獻智慧、文化創造未來。

解讀“中國夢”,首要看目標。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就是“中國夢”的目標。這裡,國家、民族和個人是一個共同體,相依相隨、同榮共進。一個個體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他的人生價值?主要在於他有什麼樣的理想追求。同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也是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只有擁有了理想與夢想,這個民族與國家才能在心理上尤其是文化心理上擁有自己的方向。“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嚮往,即在與各種文明的交匯之中,在不斷弘揚民族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社會實踐之中,實現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現代化。換句話說,“中國夢”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實現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同理,“文化自信”基於三種自信:一是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中創造的革命文化,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種文化最終圓融共鑄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進而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不斷譜寫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強國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具體路徑

“中國夢”的三個面向即“富民夢”“強國夢”與“復興夢”脣齒相依、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完整、完美、完善的“中國夢”的構想。一般地看,“中國夢”應該有多個層面,其一應該是許多中國人的個人夢,比如財富、榮譽、地位,以至宜居環境與家庭幸福等夢想;其二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國家和集體之夢,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國夢、強國夢與富國夢等等。然而細分析起來,財富、榮譽、地位等夢想,不只是大國、強國與富國夢想的細節映射,更是大國、強國與富國的必備內涵。因此,一個富強的國家,對於一個民族而言,舉足輕重。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富強是國家站立起來的基礎;而當下激烈的世界競爭又警戒著我們——真正的富強並不僅僅體現在疆域的廣博、軍事的強大、經濟的富足之上,尤其是在信息與傳媒迅猛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以其潛移默化和後勁十足的能量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因此,真正的文化自信,要通過文化強國來實現。

具體說來,首先是對傳統的接續。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積澱了深厚的文化與文明因子,正是這些優質的因子,使得中國人在歷史、現在和未來的世界舞臺上,貢獻了無窮的智慧與不盡的力量。18世紀初葉,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在其史學著作《論風俗——論各民族的精神與風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歷史》一書中,曾以極為讚許的口吻說過:“當我們還是一小群人並在阿登森林中躑躅流浪之時,中國人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帝國已經治理得像一個家庭。”另有學者陳聖來做過如下統計:“十六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的發明。”不用再細舉,幾乎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自己老祖宗曾有的輝煌。但是,近代以來的“恥辱”歷史,令很多中國人自卑心理瀰漫,起初是懷疑軍事不如人,改之、修之,未能治癒根本問題,後來又有某些“聰明者”認為是文化不如人。於是,從教育到思維習慣,從衣食住行到價值取向,我們的某些人士都是向西方去學、去模仿。俗語云:後退才能跳得高。沒有自我標識的文化,你如何表達自己的聲音?“拿來”的東西而不能熔鑄於自己的血液,又怎麼能算是你自己的東西?傳統文化是一條河流,水之不繼,文化的力量便難以彰顯。因此,守住文化根脈、接續歷史傳統,是我們強國、追夢的根本。

其次是對先進文明的汲取。因為接續傳統並不意味著要盲目排外。如果說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結果,那麼文化強國一定不能忘記要博採眾長。文化有傳承,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延續,更不是停滯不前的靜態呈現,不斷融合、創新,是其不斷髮展的前提。近代以降,中國文化雖在矯枉過正中受到一定的排擠,但其在不斷吸納、借鑑西方文明的歷史上邁步,還是獲得了很多新的源泉,進而有了汲取他者智慧、彌補自己不足的機會。今天,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們更需要以開闊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去了解世界,也要以不斷學習和謙和完善的心理去健全自身。

國家、民族、社會與個人的多維發展是“中國夢”旨歸

對古人,我們不妄論菲薄;對他者,我們要汲取優長。所謂文化不因不生、不革不成,重視傳統方能立住根本,博納眾長則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助推力量。故而,有自信力的包容精神,是文化強國的特徵之一。那麼,“自信力”的標準何在?費孝通先生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自我覺悟”與“自知之明”至少是一個參照。換句話說,實現文化強國的路徑,必不能拋棄傳統舊有之文化,更不能盲目沉溺在對外來事物迷離含混的幻想之中。相反,我們首先要堅守自己的長處,同時要懂得交流、借鑑、分殊和辨別異質文明和他者文化的“表象”與“根質”。當且僅當如此,我們才能最終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美好理想。古人云:道不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此天下所以為“大”也。

不過,實現夢想的背後從來都是步步踏實。“中國夢”具有多個維度,既體現我們民族的憂患意識,也展示了我們堅定而坦誠的自信力量。它還是一個最廣泛的民族共識,也是最強烈的民族情懷,更是最徹底的民族信念。它規模大、領域廣,並與世界共享。因此,實現“中國夢”,不是增強國家實力的單項推進,而是國家、民族、社會與個人的多維發展。文化化育新生,引領風氣之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的當下,是一個民族復興的時代。一個民族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根本。實現了馮友蘭先生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所說的“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則文化強國的理想為時不會太遠。(景俊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