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市場

儘管當下的中國,我們喝可口可樂,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我們開奔馳、寶馬、豐田,我們用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我們身處全球化的大潮當中。但即便已經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可口可樂、寶潔、奔馳、豐田等跨國公司,也不能夠深刻讀懂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即便這些跨國公司早已完成絕大多數員工的本土化變革,也常常面對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最早讀不懂中國市場的恐怕是日本家電企業,曾經世界聞名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等日本家電巨頭們,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倍加推崇、趨之若鶩。然而,不知不覺間,中國的海爾、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奧克斯等迅速崛起,這些在日本企業眼裡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沒市場的中國本土品牌,不但把家電價格打到最低點,而且還掌握了世界級的核心技術。如今,不但中國市場,就連世界市場都在享受著中國家電品牌崛起的紅利。有人說,歐美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空調,因為它的價格是中國的幾倍;還有人說,歐美家庭即便買得起也安不起,安裝空調的費用是購買空調費用的兩倍,而在中國安裝空調是免費的。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市場

儘管當下的中國,我們喝可口可樂,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我們開奔馳、寶馬、豐田,我們用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我們身處全球化的大潮當中。但即便已經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可口可樂、寶潔、奔馳、豐田等跨國公司,也不能夠深刻讀懂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即便這些跨國公司早已完成絕大多數員工的本土化變革,也常常面對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最早讀不懂中國市場的恐怕是日本家電企業,曾經世界聞名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等日本家電巨頭們,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倍加推崇、趨之若鶩。然而,不知不覺間,中國的海爾、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奧克斯等迅速崛起,這些在日本企業眼裡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沒市場的中國本土品牌,不但把家電價格打到最低點,而且還掌握了世界級的核心技術。如今,不但中國市場,就連世界市場都在享受著中國家電品牌崛起的紅利。有人說,歐美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空調,因為它的價格是中國的幾倍;還有人說,歐美家庭即便買得起也安不起,安裝空調的費用是購買空調費用的兩倍,而在中國安裝空調是免費的。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相信,如今蘋果和三星也讀不懂中國市場,儘管兩家公司都明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無限潛力。可以說,拋開中國市場之外,世界上賣得最好的兩個智能手機品牌,卻在中國市場上排不進前幾名,甚至在統計數據上淪為其他品牌。

有人從公共關係上進行解讀,品牌100分把它稱為“情緒營銷”。如何讀懂中國市場情緒,尤其是消費者市場情緒,極其重要。中國消費者可以為優衣庫一款99元的T恤瘋狂搶購,中國消費者也可以讓你“門前冷落車馬稀”。

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情緒,對內對外同樣如此。中國人的情緒可以讓孫宇晨吃不上巴菲特的午餐,也可以讓聯想始終不敢“抬頭挺胸”,更可以讓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幾近歸零,還可以讓亞馬遜、谷歌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市場

儘管當下的中國,我們喝可口可樂,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我們開奔馳、寶馬、豐田,我們用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我們身處全球化的大潮當中。但即便已經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可口可樂、寶潔、奔馳、豐田等跨國公司,也不能夠深刻讀懂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即便這些跨國公司早已完成絕大多數員工的本土化變革,也常常面對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最早讀不懂中國市場的恐怕是日本家電企業,曾經世界聞名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等日本家電巨頭們,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倍加推崇、趨之若鶩。然而,不知不覺間,中國的海爾、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奧克斯等迅速崛起,這些在日本企業眼裡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沒市場的中國本土品牌,不但把家電價格打到最低點,而且還掌握了世界級的核心技術。如今,不但中國市場,就連世界市場都在享受著中國家電品牌崛起的紅利。有人說,歐美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空調,因為它的價格是中國的幾倍;還有人說,歐美家庭即便買得起也安不起,安裝空調的費用是購買空調費用的兩倍,而在中國安裝空調是免費的。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相信,如今蘋果和三星也讀不懂中國市場,儘管兩家公司都明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無限潛力。可以說,拋開中國市場之外,世界上賣得最好的兩個智能手機品牌,卻在中國市場上排不進前幾名,甚至在統計數據上淪為其他品牌。

有人從公共關係上進行解讀,品牌100分把它稱為“情緒營銷”。如何讀懂中國市場情緒,尤其是消費者市場情緒,極其重要。中國消費者可以為優衣庫一款99元的T恤瘋狂搶購,中國消費者也可以讓你“門前冷落車馬稀”。

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情緒,對內對外同樣如此。中國人的情緒可以讓孫宇晨吃不上巴菲特的午餐,也可以讓聯想始終不敢“抬頭挺胸”,更可以讓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幾近歸零,還可以讓亞馬遜、谷歌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速度

歐美企業和產業都是經歷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因此他們很難理解“速度”一詞的意義。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短短几年時間,就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企業短短几年時間,就能夠棲身世界500強榜單(小米公司);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孫楊和蘇炳添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站在最高領獎臺。

開個玩笑,目前來看,除了中國足球之外,只要中國人關注到的事情,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世界領先,這就是中國速度。

當歐美人還在以質疑的眼光審視中國高鐵之時,轉眼間卻發現,中國高鐵網絡已經遍佈全國,而且速度驚人。

當美國人還以互聯網老子天下第一自驕之時,中國已經由模仿美國模式發展到創新互聯網模式階段,移動支付、今日頭條、抖音、外賣、遊戲、社交等眾多領域,都是中國企業率先創新,然後美國人開始模仿。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市場

儘管當下的中國,我們喝可口可樂,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我們開奔馳、寶馬、豐田,我們用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我們身處全球化的大潮當中。但即便已經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可口可樂、寶潔、奔馳、豐田等跨國公司,也不能夠深刻讀懂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即便這些跨國公司早已完成絕大多數員工的本土化變革,也常常面對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最早讀不懂中國市場的恐怕是日本家電企業,曾經世界聞名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等日本家電巨頭們,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倍加推崇、趨之若鶩。然而,不知不覺間,中國的海爾、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奧克斯等迅速崛起,這些在日本企業眼裡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沒市場的中國本土品牌,不但把家電價格打到最低點,而且還掌握了世界級的核心技術。如今,不但中國市場,就連世界市場都在享受著中國家電品牌崛起的紅利。有人說,歐美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空調,因為它的價格是中國的幾倍;還有人說,歐美家庭即便買得起也安不起,安裝空調的費用是購買空調費用的兩倍,而在中國安裝空調是免費的。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相信,如今蘋果和三星也讀不懂中國市場,儘管兩家公司都明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無限潛力。可以說,拋開中國市場之外,世界上賣得最好的兩個智能手機品牌,卻在中國市場上排不進前幾名,甚至在統計數據上淪為其他品牌。

有人從公共關係上進行解讀,品牌100分把它稱為“情緒營銷”。如何讀懂中國市場情緒,尤其是消費者市場情緒,極其重要。中國消費者可以為優衣庫一款99元的T恤瘋狂搶購,中國消費者也可以讓你“門前冷落車馬稀”。

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情緒,對內對外同樣如此。中國人的情緒可以讓孫宇晨吃不上巴菲特的午餐,也可以讓聯想始終不敢“抬頭挺胸”,更可以讓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幾近歸零,還可以讓亞馬遜、谷歌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速度

歐美企業和產業都是經歷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因此他們很難理解“速度”一詞的意義。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短短几年時間,就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企業短短几年時間,就能夠棲身世界500強榜單(小米公司);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孫楊和蘇炳添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站在最高領獎臺。

開個玩笑,目前來看,除了中國足球之外,只要中國人關注到的事情,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世界領先,這就是中國速度。

當歐美人還在以質疑的眼光審視中國高鐵之時,轉眼間卻發現,中國高鐵網絡已經遍佈全國,而且速度驚人。

當美國人還以互聯網老子天下第一自驕之時,中國已經由模仿美國模式發展到創新互聯網模式階段,移動支付、今日頭條、抖音、外賣、遊戲、社交等眾多領域,都是中國企業率先創新,然後美國人開始模仿。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當歐美人以為切斷操作系統和芯片供應中國科技公司就將俯首稱臣時,不想華為打開百寶箱,亮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和芯片等備胎,短短几個月時間,中興發佈5G芯片,阿里巴巴平頭哥發佈RISC-V處理器玄鐵910,百度發佈鴻鵠人工智能芯片·····一時之間,中國芯遍佈華夏。

有人說,中國人做事一向低調內斂,就像華為寧願將自己的高科技束之高閣,也要保持與歐美科技公司維持比較好的合作供應關係。但千萬別逼中國,“一逼就強”已經成為中國的標誌性特徵。當年的北斗導航,當年的國際空間站,皆因歐美人不帶中國人玩,才使得中國被迫搞一套自己的系統,未來幾十年當中,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導航系統,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太空空間站。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市場

儘管當下的中國,我們喝可口可樂,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我們開奔馳、寶馬、豐田,我們用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我們身處全球化的大潮當中。但即便已經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可口可樂、寶潔、奔馳、豐田等跨國公司,也不能夠深刻讀懂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即便這些跨國公司早已完成絕大多數員工的本土化變革,也常常面對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最早讀不懂中國市場的恐怕是日本家電企業,曾經世界聞名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等日本家電巨頭們,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倍加推崇、趨之若鶩。然而,不知不覺間,中國的海爾、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奧克斯等迅速崛起,這些在日本企業眼裡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沒市場的中國本土品牌,不但把家電價格打到最低點,而且還掌握了世界級的核心技術。如今,不但中國市場,就連世界市場都在享受著中國家電品牌崛起的紅利。有人說,歐美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空調,因為它的價格是中國的幾倍;還有人說,歐美家庭即便買得起也安不起,安裝空調的費用是購買空調費用的兩倍,而在中國安裝空調是免費的。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相信,如今蘋果和三星也讀不懂中國市場,儘管兩家公司都明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無限潛力。可以說,拋開中國市場之外,世界上賣得最好的兩個智能手機品牌,卻在中國市場上排不進前幾名,甚至在統計數據上淪為其他品牌。

有人從公共關係上進行解讀,品牌100分把它稱為“情緒營銷”。如何讀懂中國市場情緒,尤其是消費者市場情緒,極其重要。中國消費者可以為優衣庫一款99元的T恤瘋狂搶購,中國消費者也可以讓你“門前冷落車馬稀”。

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情緒,對內對外同樣如此。中國人的情緒可以讓孫宇晨吃不上巴菲特的午餐,也可以讓聯想始終不敢“抬頭挺胸”,更可以讓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幾近歸零,還可以讓亞馬遜、谷歌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速度

歐美企業和產業都是經歷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因此他們很難理解“速度”一詞的意義。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短短几年時間,就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企業短短几年時間,就能夠棲身世界500強榜單(小米公司);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孫楊和蘇炳添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站在最高領獎臺。

開個玩笑,目前來看,除了中國足球之外,只要中國人關注到的事情,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世界領先,這就是中國速度。

當歐美人還在以質疑的眼光審視中國高鐵之時,轉眼間卻發現,中國高鐵網絡已經遍佈全國,而且速度驚人。

當美國人還以互聯網老子天下第一自驕之時,中國已經由模仿美國模式發展到創新互聯網模式階段,移動支付、今日頭條、抖音、外賣、遊戲、社交等眾多領域,都是中國企業率先創新,然後美國人開始模仿。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當歐美人以為切斷操作系統和芯片供應中國科技公司就將俯首稱臣時,不想華為打開百寶箱,亮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和芯片等備胎,短短几個月時間,中興發佈5G芯片,阿里巴巴平頭哥發佈RISC-V處理器玄鐵910,百度發佈鴻鵠人工智能芯片·····一時之間,中國芯遍佈華夏。

有人說,中國人做事一向低調內斂,就像華為寧願將自己的高科技束之高閣,也要保持與歐美科技公司維持比較好的合作供應關係。但千萬別逼中國,“一逼就強”已經成為中國的標誌性特徵。當年的北斗導航,當年的國際空間站,皆因歐美人不帶中國人玩,才使得中國被迫搞一套自己的系統,未來幾十年當中,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導航系統,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太空空間站。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一窩蜂”

中國並沒有多少市場調查,但中國的任何事情,只要你看懂中國教育,就看懂了中國的世間百態。其中一個歐美人看不懂便是“一窩蜂”。如果請歐美人看看中國的教育,便能夠清楚。

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華為中興事件之後,使得很多今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一窩蜂式地選擇報考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專業。前幾年中國小學生一窩蜂式地學習奧數,差點使得奧數成為語數外之外的小學第四門主科,更是成就了無數的教育培訓機構。如今,各種各樣的少兒編程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繼外語、奧數之外最重要的校外培訓科目。

品牌100分在這裡並不是提倡做什麼事情扎堆一窩蜂,但也恰恰是這樣的“舉國之力”,才使得我們任何表現出來的不足得以迅速彌補。中興華為事件之後,中國似乎一夜之間出現了數不勝數的芯片設計與研發的科技公司。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市場

儘管當下的中國,我們喝可口可樂,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我們開奔馳、寶馬、豐田,我們用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我們身處全球化的大潮當中。但即便已經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可口可樂、寶潔、奔馳、豐田等跨國公司,也不能夠深刻讀懂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即便這些跨國公司早已完成絕大多數員工的本土化變革,也常常面對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最早讀不懂中國市場的恐怕是日本家電企業,曾經世界聞名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等日本家電巨頭們,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倍加推崇、趨之若鶩。然而,不知不覺間,中國的海爾、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奧克斯等迅速崛起,這些在日本企業眼裡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沒市場的中國本土品牌,不但把家電價格打到最低點,而且還掌握了世界級的核心技術。如今,不但中國市場,就連世界市場都在享受著中國家電品牌崛起的紅利。有人說,歐美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空調,因為它的價格是中國的幾倍;還有人說,歐美家庭即便買得起也安不起,安裝空調的費用是購買空調費用的兩倍,而在中國安裝空調是免費的。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相信,如今蘋果和三星也讀不懂中國市場,儘管兩家公司都明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無限潛力。可以說,拋開中國市場之外,世界上賣得最好的兩個智能手機品牌,卻在中國市場上排不進前幾名,甚至在統計數據上淪為其他品牌。

有人從公共關係上進行解讀,品牌100分把它稱為“情緒營銷”。如何讀懂中國市場情緒,尤其是消費者市場情緒,極其重要。中國消費者可以為優衣庫一款99元的T恤瘋狂搶購,中國消費者也可以讓你“門前冷落車馬稀”。

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情緒,對內對外同樣如此。中國人的情緒可以讓孫宇晨吃不上巴菲特的午餐,也可以讓聯想始終不敢“抬頭挺胸”,更可以讓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幾近歸零,還可以讓亞馬遜、谷歌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速度

歐美企業和產業都是經歷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因此他們很難理解“速度”一詞的意義。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短短几年時間,就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企業短短几年時間,就能夠棲身世界500強榜單(小米公司);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孫楊和蘇炳添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站在最高領獎臺。

開個玩笑,目前來看,除了中國足球之外,只要中國人關注到的事情,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世界領先,這就是中國速度。

當歐美人還在以質疑的眼光審視中國高鐵之時,轉眼間卻發現,中國高鐵網絡已經遍佈全國,而且速度驚人。

當美國人還以互聯網老子天下第一自驕之時,中國已經由模仿美國模式發展到創新互聯網模式階段,移動支付、今日頭條、抖音、外賣、遊戲、社交等眾多領域,都是中國企業率先創新,然後美國人開始模仿。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當歐美人以為切斷操作系統和芯片供應中國科技公司就將俯首稱臣時,不想華為打開百寶箱,亮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和芯片等備胎,短短几個月時間,中興發佈5G芯片,阿里巴巴平頭哥發佈RISC-V處理器玄鐵910,百度發佈鴻鵠人工智能芯片·····一時之間,中國芯遍佈華夏。

有人說,中國人做事一向低調內斂,就像華為寧願將自己的高科技束之高閣,也要保持與歐美科技公司維持比較好的合作供應關係。但千萬別逼中國,“一逼就強”已經成為中國的標誌性特徵。當年的北斗導航,當年的國際空間站,皆因歐美人不帶中國人玩,才使得中國被迫搞一套自己的系統,未來幾十年當中,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導航系統,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太空空間站。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一窩蜂”

中國並沒有多少市場調查,但中國的任何事情,只要你看懂中國教育,就看懂了中國的世間百態。其中一個歐美人看不懂便是“一窩蜂”。如果請歐美人看看中國的教育,便能夠清楚。

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華為中興事件之後,使得很多今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一窩蜂式地選擇報考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專業。前幾年中國小學生一窩蜂式地學習奧數,差點使得奧數成為語數外之外的小學第四門主科,更是成就了無數的教育培訓機構。如今,各種各樣的少兒編程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繼外語、奧數之外最重要的校外培訓科目。

品牌100分在這裡並不是提倡做什麼事情扎堆一窩蜂,但也恰恰是這樣的“舉國之力”,才使得我們任何表現出來的不足得以迅速彌補。中興華為事件之後,中國似乎一夜之間出現了數不勝數的芯片設計與研發的科技公司。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從改革開放40年來看,當我們的製造業落後時,中國的“一窩蜂”精神,使得中國已經成為當下世界製造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製造業中心;當我們上世紀90年代還在為進入世界500強而愁眉不展之時,如今我們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已經世界第一;當上世紀末我們還在羨慕歐美日的先進基礎設施之時,如今我們已經擁有世界最大數量、最優質量、最先進的機場、高速、高鐵、地鐵、高樓大廈,公路村村通。

"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你特麼“美”啥?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我們勤勞能幹。很多歐美西方人看不懂一件事——中國聚集效應,俗稱“一窩蜂”——即只要什麼事情被中國人盯上了,歐美人就沒機會了。中國人會把這件事做出大格局、大市場、物美價廉,把歐美人眼裡的高大上做成大眾普及化。於是,歐美人便失去了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中國人像變戲法一樣,使歐美高大上的產業由超額利潤到普通利潤,由普通利潤到逼近成本線,由盈虧平衡到賠本虧損,由賠本虧損到逐步退出。

歐美人始終搞不懂,為什麼中國商品零售價遠低於他們的製造成本還能賺錢?為什麼一個高毛利產業中國人一來利潤就沒了?為什麼他們眼裡的高科技中國人卻把它做成大眾化?原因何在?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文化

談起歐美人讀不懂,根基來自於他們永遠搞不懂的神祕中國文化。歐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而言,在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英語教育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於歐美文化了如執掌。各行各業當中,都有熟練掌握歐美文化的專業精英。相反,儘管歐美國家眾多,各國人口總量加起來也與中國人口總量相當,但歐美人對於中國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卻只是“皮毛”。歐美人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並不在少數,但能夠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卻少之又少。有人問為什麼?品牌100分反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為什麼要學習大量的古詩文?理解了這個問題,就能夠清楚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說普通話卻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精髓。

以中興和華為先後受到美國製裁事件的反應為例,便足以體現中國文化的深邃內涵。按照歐美人的直線思維模式,這兩家業務重合度極強的中國科技公司(都是世界5G技術的領先企業),在面對美國科技和商品制裁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至少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事實並非像美國人想的那樣簡單,兩家公司在面對困難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截然不同——中興選擇忍辱負重,為自己迎得砥礪前行的機會;華為則選擇強硬反擊,拿出“備胎”奮力前行。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兩種選擇無所謂孰優孰劣。中國經歷過太多的變故和磨難,既有如三國時劉備式的寄人籬下,以求東山再起,又有如周瑜般錚錚鐵骨,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另外需要談一下中國的第一文化。歐美西方人完全不懂得中國獎狀的意義,為什麼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變著法兒地為孩子們頒發獎狀?這源於中國人的第一文化。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追求著第一。這區別於歐美人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

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樣的成績,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接受和滿足,偏偏在中國,凡是知道GDP概念的中國人,心裡都會想著一個問題:什麼時候中國GDP能夠世界第一?當2019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之時,中國人又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入選世界500強企業質量上如何世界第一。

不管這種追求是好是壞,中國人始終在不懈地追求著第一。儘管學校裡已經不允許學生成績排名,儘管每個班、每個年級、每個城市、每個省份只能擁有一個第一,但人們對於第一的追求卻從未放棄,哪怕是那些對於第一可望而不可及的中下等生。

有人把這稱為攀比文化,覺得不好,但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歐美國家稱之為競爭。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市場

儘管當下的中國,我們喝可口可樂,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我們開奔馳、寶馬、豐田,我們用蘋果手機蘋果電腦,我們身處全球化的大潮當中。但即便已經進入中國幾十年的可口可樂、寶潔、奔馳、豐田等跨國公司,也不能夠深刻讀懂理解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即便這些跨國公司早已完成絕大多數員工的本土化變革,也常常面對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最早讀不懂中國市場的恐怕是日本家電企業,曾經世界聞名的松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等日本家電巨頭們,也曾經被中國消費者倍加推崇、趨之若鶩。然而,不知不覺間,中國的海爾、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奧克斯等迅速崛起,這些在日本企業眼裡要技術沒技術、要資金沒資金、要市場沒市場的中國本土品牌,不但把家電價格打到最低點,而且還掌握了世界級的核心技術。如今,不但中國市場,就連世界市場都在享受著中國家電品牌崛起的紅利。有人說,歐美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空調,因為它的價格是中國的幾倍;還有人說,歐美家庭即便買得起也安不起,安裝空調的費用是購買空調費用的兩倍,而在中國安裝空調是免費的。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相信,如今蘋果和三星也讀不懂中國市場,儘管兩家公司都明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和無限潛力。可以說,拋開中國市場之外,世界上賣得最好的兩個智能手機品牌,卻在中國市場上排不進前幾名,甚至在統計數據上淪為其他品牌。

有人從公共關係上進行解讀,品牌100分把它稱為“情緒營銷”。如何讀懂中國市場情緒,尤其是消費者市場情緒,極其重要。中國消費者可以為優衣庫一款99元的T恤瘋狂搶購,中國消費者也可以讓你“門前冷落車馬稀”。

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情緒,對內對外同樣如此。中國人的情緒可以讓孫宇晨吃不上巴菲特的午餐,也可以讓聯想始終不敢“抬頭挺胸”,更可以讓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幾近歸零,還可以讓亞馬遜、谷歌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速度

歐美企業和產業都是經歷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因此他們很難理解“速度”一詞的意義。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短短几年時間,就掌握了某項核心技術;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企業短短几年時間,就能夠棲身世界500強榜單(小米公司);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孫楊和蘇炳添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站在最高領獎臺。

開個玩笑,目前來看,除了中國足球之外,只要中國人關注到的事情,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世界領先,這就是中國速度。

當歐美人還在以質疑的眼光審視中國高鐵之時,轉眼間卻發現,中國高鐵網絡已經遍佈全國,而且速度驚人。

當美國人還以互聯網老子天下第一自驕之時,中國已經由模仿美國模式發展到創新互聯網模式階段,移動支付、今日頭條、抖音、外賣、遊戲、社交等眾多領域,都是中國企業率先創新,然後美國人開始模仿。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當歐美人以為切斷操作系統和芯片供應中國科技公司就將俯首稱臣時,不想華為打開百寶箱,亮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和芯片等備胎,短短几個月時間,中興發佈5G芯片,阿里巴巴平頭哥發佈RISC-V處理器玄鐵910,百度發佈鴻鵠人工智能芯片·····一時之間,中國芯遍佈華夏。

有人說,中國人做事一向低調內斂,就像華為寧願將自己的高科技束之高閣,也要保持與歐美科技公司維持比較好的合作供應關係。但千萬別逼中國,“一逼就強”已經成為中國的標誌性特徵。當年的北斗導航,當年的國際空間站,皆因歐美人不帶中國人玩,才使得中國被迫搞一套自己的系統,未來幾十年當中,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導航系統,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將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太空空間站。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歐美人讀不懂的中國“一窩蜂”

中國並沒有多少市場調查,但中國的任何事情,只要你看懂中國教育,就看懂了中國的世間百態。其中一個歐美人看不懂便是“一窩蜂”。如果請歐美人看看中國的教育,便能夠清楚。

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華為中興事件之後,使得很多今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一窩蜂式地選擇報考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專業。前幾年中國小學生一窩蜂式地學習奧數,差點使得奧數成為語數外之外的小學第四門主科,更是成就了無數的教育培訓機構。如今,各種各樣的少兒編程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繼外語、奧數之外最重要的校外培訓科目。

品牌100分在這裡並不是提倡做什麼事情扎堆一窩蜂,但也恰恰是這樣的“舉國之力”,才使得我們任何表現出來的不足得以迅速彌補。中興華為事件之後,中國似乎一夜之間出現了數不勝數的芯片設計與研發的科技公司。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從改革開放40年來看,當我們的製造業落後時,中國的“一窩蜂”精神,使得中國已經成為當下世界製造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製造業中心;當我們上世紀90年代還在為進入世界500強而愁眉不展之時,如今我們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已經世界第一;當上世紀末我們還在羨慕歐美日的先進基礎設施之時,如今我們已經擁有世界最大數量、最優質量、最先進的機場、高速、高鐵、地鐵、高樓大廈,公路村村通。

歐美人看不懂:中國速度/中國科技/中國質量,源於大國文化和尊嚴

結束語

中國人一向低調內斂、勤勞肯幹、不張揚、不吹噓,然而,中國人卻最注重尊嚴和麵子,逼急了什麼都幹得出來。或許這就是中國文化最通俗的解讀,歐美人讀不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