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

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紮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禦為主的大漢王朝並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

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紮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禦為主的大漢王朝並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元光二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在馬邑設伏伏擊匈奴單于的軍隊時也意味著漢王朝的忍耐已經結束了。從此漢王朝不再是任匈奴宰割的羔羊了,雖然此次伏擊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宣誓了漢王朝的決心。但是由此開始也造就了李廣的悲劇,因為此前漢王朝一直以防禦為主,而李廣本人是防禦型的將領。

當漢武帝決定出塞攻擊匈奴之時,其兩方的攻守態勢已經變了。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很大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戰術戰法。而因此漢武帝則必須要選擇銳意進取,擅於進攻的將領。就在此等情況之下,衛青登場了。

衛青在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因為姐姐衛子夫的緣故而遭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也因此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到軍中去任職。

大漢的軍功制度承接的是大秦的,沒有軍功而身居高位是很容易被鄙視的,更何況衛青是靠著自己的姐姐衛子夫上位的。這更加令許多沙場老將不爽,但是此時的衛青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受到了委屈,而是默默的等待機會。

其實也從這可以看出後來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後期的衛青可以說的確稱得上權傾朝野,在當時那個愛好養門客的年代,衛青做人反而是小心謹慎,沒有用權利而為所欲為。

"

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紮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禦為主的大漢王朝並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元光二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在馬邑設伏伏擊匈奴單于的軍隊時也意味著漢王朝的忍耐已經結束了。從此漢王朝不再是任匈奴宰割的羔羊了,雖然此次伏擊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宣誓了漢王朝的決心。但是由此開始也造就了李廣的悲劇,因為此前漢王朝一直以防禦為主,而李廣本人是防禦型的將領。

當漢武帝決定出塞攻擊匈奴之時,其兩方的攻守態勢已經變了。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很大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戰術戰法。而因此漢武帝則必須要選擇銳意進取,擅於進攻的將領。就在此等情況之下,衛青登場了。

衛青在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因為姐姐衛子夫的緣故而遭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也因此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到軍中去任職。

大漢的軍功制度承接的是大秦的,沒有軍功而身居高位是很容易被鄙視的,更何況衛青是靠著自己的姐姐衛子夫上位的。這更加令許多沙場老將不爽,但是此時的衛青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受到了委屈,而是默默的等待機會。

其實也從這可以看出後來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後期的衛青可以說的確稱得上權傾朝野,在當時那個愛好養門客的年代,衛青做人反而是小心謹慎,沒有用權利而為所欲為。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當然這也可能和他的出身有關,他本身就是個私生子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長大後又因為出身卑賤所以只能去給人家去當騎奴。但是正是這些經歷讓後世的兵家將領都以超越衛青霍去病為榮。

很多的將領也都是出身於窮苦,為了能一步一步的達到心中的那個高度就會給立一個榜樣。而千載之前的衛青以奴隸之身能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將軍,那麼自己也可以。

好像扯遠了,那麼言歸正傳。在馬邑之圍後,匈奴對漢朝那舉動異常的憤怒。在他們眼裡,漢朝應該還是以往那順服的羔羊,卻沒有想到這批羔羊也敢做出這樣的舉動。

"

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紮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禦為主的大漢王朝並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元光二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在馬邑設伏伏擊匈奴單于的軍隊時也意味著漢王朝的忍耐已經結束了。從此漢王朝不再是任匈奴宰割的羔羊了,雖然此次伏擊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宣誓了漢王朝的決心。但是由此開始也造就了李廣的悲劇,因為此前漢王朝一直以防禦為主,而李廣本人是防禦型的將領。

當漢武帝決定出塞攻擊匈奴之時,其兩方的攻守態勢已經變了。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很大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戰術戰法。而因此漢武帝則必須要選擇銳意進取,擅於進攻的將領。就在此等情況之下,衛青登場了。

衛青在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因為姐姐衛子夫的緣故而遭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也因此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到軍中去任職。

大漢的軍功制度承接的是大秦的,沒有軍功而身居高位是很容易被鄙視的,更何況衛青是靠著自己的姐姐衛子夫上位的。這更加令許多沙場老將不爽,但是此時的衛青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受到了委屈,而是默默的等待機會。

其實也從這可以看出後來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後期的衛青可以說的確稱得上權傾朝野,在當時那個愛好養門客的年代,衛青做人反而是小心謹慎,沒有用權利而為所欲為。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當然這也可能和他的出身有關,他本身就是個私生子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長大後又因為出身卑賤所以只能去給人家去當騎奴。但是正是這些經歷讓後世的兵家將領都以超越衛青霍去病為榮。

很多的將領也都是出身於窮苦,為了能一步一步的達到心中的那個高度就會給立一個榜樣。而千載之前的衛青以奴隸之身能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將軍,那麼自己也可以。

好像扯遠了,那麼言歸正傳。在馬邑之圍後,匈奴對漢朝那舉動異常的憤怒。在他們眼裡,漢朝應該還是以往那順服的羔羊,卻沒有想到這批羔羊也敢做出這樣的舉動。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或許此時的匈奴人認為自己還是草原上那群孤高的野狼吧,因此對於這群被他們看做是羔羊的漢朝展開了瘋狂的報復。

他們拒絕了此時漢王朝欲再一次和親的舉動,他們在邊境瘋狂的劫掠財物,或者出兵襲擊漢朝的邊塞城市,一時間整個漢朝邊境處處限於戰火之中,百姓深受其害。

《通典》記載:“自是後匈奴絕和親,攻盜入邊,不可勝數”。

元光六年,此時距離馬邑之圍已經過去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間,漢朝的邊塞沒有一天消停的日子,每一天都有無辜的大漢百姓被匈奴人所殺。但是因為當時漢朝內部的時局還不穩定,因此漢武帝還騰不出手來對付匈奴。此時朝廷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已經大部分肅清,而對匈奴的戰事也提上了漢武帝的日程。

"

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紮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禦為主的大漢王朝並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元光二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在馬邑設伏伏擊匈奴單于的軍隊時也意味著漢王朝的忍耐已經結束了。從此漢王朝不再是任匈奴宰割的羔羊了,雖然此次伏擊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宣誓了漢王朝的決心。但是由此開始也造就了李廣的悲劇,因為此前漢王朝一直以防禦為主,而李廣本人是防禦型的將領。

當漢武帝決定出塞攻擊匈奴之時,其兩方的攻守態勢已經變了。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很大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戰術戰法。而因此漢武帝則必須要選擇銳意進取,擅於進攻的將領。就在此等情況之下,衛青登場了。

衛青在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因為姐姐衛子夫的緣故而遭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也因此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到軍中去任職。

大漢的軍功制度承接的是大秦的,沒有軍功而身居高位是很容易被鄙視的,更何況衛青是靠著自己的姐姐衛子夫上位的。這更加令許多沙場老將不爽,但是此時的衛青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受到了委屈,而是默默的等待機會。

其實也從這可以看出後來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後期的衛青可以說的確稱得上權傾朝野,在當時那個愛好養門客的年代,衛青做人反而是小心謹慎,沒有用權利而為所欲為。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當然這也可能和他的出身有關,他本身就是個私生子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長大後又因為出身卑賤所以只能去給人家去當騎奴。但是正是這些經歷讓後世的兵家將領都以超越衛青霍去病為榮。

很多的將領也都是出身於窮苦,為了能一步一步的達到心中的那個高度就會給立一個榜樣。而千載之前的衛青以奴隸之身能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將軍,那麼自己也可以。

好像扯遠了,那麼言歸正傳。在馬邑之圍後,匈奴對漢朝那舉動異常的憤怒。在他們眼裡,漢朝應該還是以往那順服的羔羊,卻沒有想到這批羔羊也敢做出這樣的舉動。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或許此時的匈奴人認為自己還是草原上那群孤高的野狼吧,因此對於這群被他們看做是羔羊的漢朝展開了瘋狂的報復。

他們拒絕了此時漢王朝欲再一次和親的舉動,他們在邊境瘋狂的劫掠財物,或者出兵襲擊漢朝的邊塞城市,一時間整個漢朝邊境處處限於戰火之中,百姓深受其害。

《通典》記載:“自是後匈奴絕和親,攻盜入邊,不可勝數”。

元光六年,此時距離馬邑之圍已經過去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間,漢朝的邊塞沒有一天消停的日子,每一天都有無辜的大漢百姓被匈奴人所殺。但是因為當時漢朝內部的時局還不穩定,因此漢武帝還騰不出手來對付匈奴。此時朝廷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已經大部分肅清,而對匈奴的戰事也提上了漢武帝的日程。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為了反擊匈奴對大漢朝的報復,漢武帝派出李廣、公孫賀、公孫敖以及衛青四人各自率領一萬軍騎出擊匈奴。

依現在看來,漢武帝的這個舉動還是很大膽的。為什麼?這四員將領中,除了李廣可以說是沙場宿將之外,其餘三人都可謂是初出茅廬。而且這一次出擊他們用的全部都是騎兵,拋棄了以往的車騎並用的戰術。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大漢朝此前還未曾用過這樣的方法來對付這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而且此次戰鬥沒有具體的戰略目標,漢武帝讓他們深入敵境之後自行尋找戰機,來顯示漢家騎兵的神威。

"

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紮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禦為主的大漢王朝並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元光二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在馬邑設伏伏擊匈奴單于的軍隊時也意味著漢王朝的忍耐已經結束了。從此漢王朝不再是任匈奴宰割的羔羊了,雖然此次伏擊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宣誓了漢王朝的決心。但是由此開始也造就了李廣的悲劇,因為此前漢王朝一直以防禦為主,而李廣本人是防禦型的將領。

當漢武帝決定出塞攻擊匈奴之時,其兩方的攻守態勢已經變了。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很大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戰術戰法。而因此漢武帝則必須要選擇銳意進取,擅於進攻的將領。就在此等情況之下,衛青登場了。

衛青在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因為姐姐衛子夫的緣故而遭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也因此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到軍中去任職。

大漢的軍功制度承接的是大秦的,沒有軍功而身居高位是很容易被鄙視的,更何況衛青是靠著自己的姐姐衛子夫上位的。這更加令許多沙場老將不爽,但是此時的衛青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受到了委屈,而是默默的等待機會。

其實也從這可以看出後來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後期的衛青可以說的確稱得上權傾朝野,在當時那個愛好養門客的年代,衛青做人反而是小心謹慎,沒有用權利而為所欲為。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當然這也可能和他的出身有關,他本身就是個私生子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長大後又因為出身卑賤所以只能去給人家去當騎奴。但是正是這些經歷讓後世的兵家將領都以超越衛青霍去病為榮。

很多的將領也都是出身於窮苦,為了能一步一步的達到心中的那個高度就會給立一個榜樣。而千載之前的衛青以奴隸之身能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將軍,那麼自己也可以。

好像扯遠了,那麼言歸正傳。在馬邑之圍後,匈奴對漢朝那舉動異常的憤怒。在他們眼裡,漢朝應該還是以往那順服的羔羊,卻沒有想到這批羔羊也敢做出這樣的舉動。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或許此時的匈奴人認為自己還是草原上那群孤高的野狼吧,因此對於這群被他們看做是羔羊的漢朝展開了瘋狂的報復。

他們拒絕了此時漢王朝欲再一次和親的舉動,他們在邊境瘋狂的劫掠財物,或者出兵襲擊漢朝的邊塞城市,一時間整個漢朝邊境處處限於戰火之中,百姓深受其害。

《通典》記載:“自是後匈奴絕和親,攻盜入邊,不可勝數”。

元光六年,此時距離馬邑之圍已經過去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間,漢朝的邊塞沒有一天消停的日子,每一天都有無辜的大漢百姓被匈奴人所殺。但是因為當時漢朝內部的時局還不穩定,因此漢武帝還騰不出手來對付匈奴。此時朝廷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已經大部分肅清,而對匈奴的戰事也提上了漢武帝的日程。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為了反擊匈奴對大漢朝的報復,漢武帝派出李廣、公孫賀、公孫敖以及衛青四人各自率領一萬軍騎出擊匈奴。

依現在看來,漢武帝的這個舉動還是很大膽的。為什麼?這四員將領中,除了李廣可以說是沙場宿將之外,其餘三人都可謂是初出茅廬。而且這一次出擊他們用的全部都是騎兵,拋棄了以往的車騎並用的戰術。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大漢朝此前還未曾用過這樣的方法來對付這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而且此次戰鬥沒有具體的戰略目標,漢武帝讓他們深入敵境之後自行尋找戰機,來顯示漢家騎兵的神威。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這四人就各自領著自己的一萬軍騎就出發了。

最終事實結果如何,大家也都知道了,此戰除了衛青突襲了匈奴人的聖地龍城之外。另外三路人馬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其中最慘的無過於李廣,因為他名聲在外,所以遭到了匈奴數支主力部隊的圍攻,所屬部隊全軍覆沒不說,本人也被匈奴人俘虜;公孫敖部折損七千人也可謂是損兵折將;而公孫賀所部只是再匈奴境內轉了一圈就回來了,既沒有損失也沒有收貨,但是比起李廣和公孫敖來說他還是挺幸運的。

因為後世很多人對李廣所受到的待遇感到不公平,所以很多人過分的往衛青身上潑髒水,認為若非李廣拖住了匈奴的大部分主力,衛青不可能獲勝。

在小編看來,正是李廣的失敗才更讓人看清楚李廣和衛青直接的差距。

此次龍城之戰四路大軍可以說都是孤軍深入,而且漢武帝沒有下達具體的作戰任務,從這就能體現出將領都水平了。

我們都知道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為何?因為要深入敵境作戰所以四面都是敵人,那麼這時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報能力了。

但是李廣本人打仗有一個特點:李廣打仗從不派崗哨偵查敵情,而且夜間也從不安排人站崗觀察敵情。但是李廣打起仗來很勇敢,經常身先士卒,而且他本人卻樂於和士兵打成一片,所以李廣打仗不是大勝就是大敗。而這一次李廣也同樣用了這樣的方法去對付匈奴,所以這就造成了他的悲劇。

"

說起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大家想到的無非就是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

但是李廣的存在往往就是襯托衛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成就。李廣難封的典故讓很多人為李廣抱不平的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的那種心境。但是李廣難封的確也有他生不逢時的緣故,但是更多的原因也是其本人造成的。

在和匈奴的對抗中,大漢王朝前期都是以防禦為主,而此時的李廣是大漢朝最耀眼的星星。他所駐紮的領地讓匈奴人都不敢前進半步。 可是匈奴終究是大漢朝的心腹之患,前期一直以防禦為主的大漢王朝並非不敢和匈奴對抗,只是時機未到。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元光二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定在馬邑設伏伏擊匈奴單于的軍隊時也意味著漢王朝的忍耐已經結束了。從此漢王朝不再是任匈奴宰割的羔羊了,雖然此次伏擊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宣誓了漢王朝的決心。但是由此開始也造就了李廣的悲劇,因為此前漢王朝一直以防禦為主,而李廣本人是防禦型的將領。

當漢武帝決定出塞攻擊匈奴之時,其兩方的攻守態勢已經變了。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很大了,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戰術戰法。而因此漢武帝則必須要選擇銳意進取,擅於進攻的將領。就在此等情況之下,衛青登場了。

衛青在當時還是個毛頭小子,因為姐姐衛子夫的緣故而遭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也因此被漢武帝委以重任到軍中去任職。

大漢的軍功制度承接的是大秦的,沒有軍功而身居高位是很容易被鄙視的,更何況衛青是靠著自己的姐姐衛子夫上位的。這更加令許多沙場老將不爽,但是此時的衛青沒有因為這些而感受到了委屈,而是默默的等待機會。

其實也從這可以看出後來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不是沒有原因的。後期的衛青可以說的確稱得上權傾朝野,在當時那個愛好養門客的年代,衛青做人反而是小心謹慎,沒有用權利而為所欲為。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當然這也可能和他的出身有關,他本身就是個私生子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長大後又因為出身卑賤所以只能去給人家去當騎奴。但是正是這些經歷讓後世的兵家將領都以超越衛青霍去病為榮。

很多的將領也都是出身於窮苦,為了能一步一步的達到心中的那個高度就會給立一個榜樣。而千載之前的衛青以奴隸之身能成為萬人敬仰的大將軍,那麼自己也可以。

好像扯遠了,那麼言歸正傳。在馬邑之圍後,匈奴對漢朝那舉動異常的憤怒。在他們眼裡,漢朝應該還是以往那順服的羔羊,卻沒有想到這批羔羊也敢做出這樣的舉動。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或許此時的匈奴人認為自己還是草原上那群孤高的野狼吧,因此對於這群被他們看做是羔羊的漢朝展開了瘋狂的報復。

他們拒絕了此時漢王朝欲再一次和親的舉動,他們在邊境瘋狂的劫掠財物,或者出兵襲擊漢朝的邊塞城市,一時間整個漢朝邊境處處限於戰火之中,百姓深受其害。

《通典》記載:“自是後匈奴絕和親,攻盜入邊,不可勝數”。

元光六年,此時距離馬邑之圍已經過去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間,漢朝的邊塞沒有一天消停的日子,每一天都有無辜的大漢百姓被匈奴人所殺。但是因為當時漢朝內部的時局還不穩定,因此漢武帝還騰不出手來對付匈奴。此時朝廷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已經大部分肅清,而對匈奴的戰事也提上了漢武帝的日程。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為了反擊匈奴對大漢朝的報復,漢武帝派出李廣、公孫賀、公孫敖以及衛青四人各自率領一萬軍騎出擊匈奴。

依現在看來,漢武帝的這個舉動還是很大膽的。為什麼?這四員將領中,除了李廣可以說是沙場宿將之外,其餘三人都可謂是初出茅廬。而且這一次出擊他們用的全部都是騎兵,拋棄了以往的車騎並用的戰術。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大漢朝此前還未曾用過這樣的方法來對付這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而且此次戰鬥沒有具體的戰略目標,漢武帝讓他們深入敵境之後自行尋找戰機,來顯示漢家騎兵的神威。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這四人就各自領著自己的一萬軍騎就出發了。

最終事實結果如何,大家也都知道了,此戰除了衛青突襲了匈奴人的聖地龍城之外。另外三路人馬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其中最慘的無過於李廣,因為他名聲在外,所以遭到了匈奴數支主力部隊的圍攻,所屬部隊全軍覆沒不說,本人也被匈奴人俘虜;公孫敖部折損七千人也可謂是損兵折將;而公孫賀所部只是再匈奴境內轉了一圈就回來了,既沒有損失也沒有收貨,但是比起李廣和公孫敖來說他還是挺幸運的。

因為後世很多人對李廣所受到的待遇感到不公平,所以很多人過分的往衛青身上潑髒水,認為若非李廣拖住了匈奴的大部分主力,衛青不可能獲勝。

在小編看來,正是李廣的失敗才更讓人看清楚李廣和衛青直接的差距。

此次龍城之戰四路大軍可以說都是孤軍深入,而且漢武帝沒有下達具體的作戰任務,從這就能體現出將領都水平了。

我們都知道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為何?因為要深入敵境作戰所以四面都是敵人,那麼這時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報能力了。

但是李廣本人打仗有一個特點:李廣打仗從不派崗哨偵查敵情,而且夜間也從不安排人站崗觀察敵情。但是李廣打起仗來很勇敢,經常身先士卒,而且他本人卻樂於和士兵打成一片,所以李廣打仗不是大勝就是大敗。而這一次李廣也同樣用了這樣的方法去對付匈奴,所以這就造成了他的悲劇。

龍城之戰為何只有衛青能夠獲勝,李廣和衛青的差距在哪?

李廣本人在匈奴名聲很響亮,匈奴單于為了慎重起見派了四支主力部隊去對付他,而因為他的打仗風格,所以毫無疑問他掉進了匈奴人的包圍圈,所以這也造就了他此戰的悲劇。

而衛青則不同,當時他因為初出茅廬,所以匈奴各部都沒有看得起他,而衛青本人也樂於見到此等這種情況。

但是就算如此衛青本人也沒有輕視,孤軍深入本就是兵家大忌,一個不慎就會和李廣一樣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衛青將打擊匈奴人的目標定在了龍城,為何是龍城?因為龍城距離漢朝邊境相隔甚遠,所以駐守在那裡的軍隊不會太多,而且漢朝此前還從未做過這麼遠距離的長途奔襲,更重要的是這裡是匈奴的祖宗聖地,這裡被攻擊可以彰顯出大漢鐵騎遠征的能力。

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但是另一方面卻也意味著險中求勝。衛青從雲中到龍城的這段距離足足有數百里,這數百里難道沒有匈奴的主力部隊呢?難道匈奴的主力部隊都派去打李廣了嗎?不可能吧。這時候恰恰就體現了衛青對情報工作的重視,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一路上衛青能如此暢通無阻的到達龍城,恐怕就很說明問題了。

所以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龍城之戰衛青能夠勝利不是沒用理由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