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

衛輝慢生活

"

衛輝慢生活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半江漁火


方言是什麼?顧名思義,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獨有的語言,俗稱地方語。專家學者將其比喻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其實說白了,方言就是純正的家鄉土話(母語)。大凡遠離故鄉的遊子都對方言有著較深的體驗和記憶。我離開故鄉衛輝迄今已近五十個年頭,每當說起或聽到故鄉的方言,都會勾起我久久的眷戀與回憶,因為方言裡有著遊子揮之不去濃濃的鄉愁情結!

前些時,我通過關注衛輝幾個微信公眾平臺,有幸拜讀了 《不是衛輝人你念不懂》、《只有衛輝人才能看得懂》、《衛輝方言速成班,一篇讀罷讓你變成衛輝通》、《衛輝奶奶教孫子看圖識字》等有關涉及衛輝方言的精美圖文, 心中頓然升起對那些嘔心瀝血收集整理繼承發揚衛輝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給予點贊並表示由衷的敬意!讀後再三回味,欲罷不能,彷彿一下子咂麼出那麼多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甜個蕩”的味道!不過讀罷還總難免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和仍不過癮的遺憾,於是突然萌發和產生了想要對其進行“狗尾續貂”完善衛輝方言的衝動。想想也是,假如自己能盡一點綿薄之力,能對文章中未能收集全的方言給予些許的補充,豈不是一樁善舉?於是通過回憶,有計劃地按照“衣、食、住、行”等排列順序按圖索驥開始一點點過濾收集打撈漏網的衛輝方言,從而樂此不疲,即使是晚上睡覺時突然想起一、二句方言,也要趕緊把它記錄下來,以便不斷尋找和積累兒時的記憶……

"

衛輝慢生活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半江漁火


方言是什麼?顧名思義,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獨有的語言,俗稱地方語。專家學者將其比喻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其實說白了,方言就是純正的家鄉土話(母語)。大凡遠離故鄉的遊子都對方言有著較深的體驗和記憶。我離開故鄉衛輝迄今已近五十個年頭,每當說起或聽到故鄉的方言,都會勾起我久久的眷戀與回憶,因為方言裡有著遊子揮之不去濃濃的鄉愁情結!

前些時,我通過關注衛輝幾個微信公眾平臺,有幸拜讀了 《不是衛輝人你念不懂》、《只有衛輝人才能看得懂》、《衛輝方言速成班,一篇讀罷讓你變成衛輝通》、《衛輝奶奶教孫子看圖識字》等有關涉及衛輝方言的精美圖文, 心中頓然升起對那些嘔心瀝血收集整理繼承發揚衛輝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給予點贊並表示由衷的敬意!讀後再三回味,欲罷不能,彷彿一下子咂麼出那麼多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甜個蕩”的味道!不過讀罷還總難免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和仍不過癮的遺憾,於是突然萌發和產生了想要對其進行“狗尾續貂”完善衛輝方言的衝動。想想也是,假如自己能盡一點綿薄之力,能對文章中未能收集全的方言給予些許的補充,豈不是一樁善舉?於是通過回憶,有計劃地按照“衣、食、住、行”等排列順序按圖索驥開始一點點過濾收集打撈漏網的衛輝方言,從而樂此不疲,即使是晚上睡覺時突然想起一、二句方言,也要趕緊把它記錄下來,以便不斷尋找和積累兒時的記憶……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戲樓街景


衛輝方言裡把“放風箏”說成是“放豪”。

記得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初春的一天,父親託人用宣紙給我糊了一隻高約三尺,寬約二尺五餘,畫工潤美,做工精緻、栩栩如生的“鳳凰”風箏。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是我有生以來見過並且曾經擁有過的堪稱獨一無二、美輪美奐、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的絕美藝術品!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學後,我拿了母親做活兒(縫補衣裳)用的一疙瘩棉線,同院裡的幾個發小,笑著喊著叫著“放豪了,放鳳凰豪了”,別提多高興了。隨後扯著風箏線沿著筆直的西箭道從南到北(貢院街口——王府街口)一連跑了幾個來回,興猶未盡,然後又朝三拱橋方向跑去(過去三拱橋附近地形比較空闊,很多人都會在那裡放風箏)。跑著跑著,誰知樂極生悲,哎呀,不好!一不留神風箏竟掛到了椿樹圪壋一戶獨門獨院裡的棗樹的樹枝上了,怎麼拉扯也沒辦法把風箏弄下來,這可怎麼辦呢?於是,只好敲門央求該院主人給予幫忙。院主人搬來“麻杌”(高凳子)不怎麼費力就把風箏抅下來了。高興之餘,連聲道謝!誰知院主人卻把臉沉了下來: 你知道不知道,“豪”掛落到誰家,誰家不吉利。再說,“豪”掛到棗樹上了,這個棗樹就要“長瘋”了(意思是不再結棗了),只能把這個“豪”壓到捶布石底下壓三天,到時候你再買一掛500頭的火鞭(鞭炮)來院裡崩崩消消災,然後才能把“豪”還給你。


"

衛輝慢生活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半江漁火


方言是什麼?顧名思義,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獨有的語言,俗稱地方語。專家學者將其比喻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其實說白了,方言就是純正的家鄉土話(母語)。大凡遠離故鄉的遊子都對方言有著較深的體驗和記憶。我離開故鄉衛輝迄今已近五十個年頭,每當說起或聽到故鄉的方言,都會勾起我久久的眷戀與回憶,因為方言裡有著遊子揮之不去濃濃的鄉愁情結!

前些時,我通過關注衛輝幾個微信公眾平臺,有幸拜讀了 《不是衛輝人你念不懂》、《只有衛輝人才能看得懂》、《衛輝方言速成班,一篇讀罷讓你變成衛輝通》、《衛輝奶奶教孫子看圖識字》等有關涉及衛輝方言的精美圖文, 心中頓然升起對那些嘔心瀝血收集整理繼承發揚衛輝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給予點贊並表示由衷的敬意!讀後再三回味,欲罷不能,彷彿一下子咂麼出那麼多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甜個蕩”的味道!不過讀罷還總難免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和仍不過癮的遺憾,於是突然萌發和產生了想要對其進行“狗尾續貂”完善衛輝方言的衝動。想想也是,假如自己能盡一點綿薄之力,能對文章中未能收集全的方言給予些許的補充,豈不是一樁善舉?於是通過回憶,有計劃地按照“衣、食、住、行”等排列順序按圖索驥開始一點點過濾收集打撈漏網的衛輝方言,從而樂此不疲,即使是晚上睡覺時突然想起一、二句方言,也要趕緊把它記錄下來,以便不斷尋找和積累兒時的記憶……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戲樓街景


衛輝方言裡把“放風箏”說成是“放豪”。

記得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初春的一天,父親託人用宣紙給我糊了一隻高約三尺,寬約二尺五餘,畫工潤美,做工精緻、栩栩如生的“鳳凰”風箏。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是我有生以來見過並且曾經擁有過的堪稱獨一無二、美輪美奐、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的絕美藝術品!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學後,我拿了母親做活兒(縫補衣裳)用的一疙瘩棉線,同院裡的幾個發小,笑著喊著叫著“放豪了,放鳳凰豪了”,別提多高興了。隨後扯著風箏線沿著筆直的西箭道從南到北(貢院街口——王府街口)一連跑了幾個來回,興猶未盡,然後又朝三拱橋方向跑去(過去三拱橋附近地形比較空闊,很多人都會在那裡放風箏)。跑著跑著,誰知樂極生悲,哎呀,不好!一不留神風箏竟掛到了椿樹圪壋一戶獨門獨院裡的棗樹的樹枝上了,怎麼拉扯也沒辦法把風箏弄下來,這可怎麼辦呢?於是,只好敲門央求該院主人給予幫忙。院主人搬來“麻杌”(高凳子)不怎麼費力就把風箏抅下來了。高興之餘,連聲道謝!誰知院主人卻把臉沉了下來: 你知道不知道,“豪”掛落到誰家,誰家不吉利。再說,“豪”掛到棗樹上了,這個棗樹就要“長瘋”了(意思是不再結棗了),只能把這個“豪”壓到捶布石底下壓三天,到時候你再買一掛500頭的火鞭(鞭炮)來院裡崩崩消消災,然後才能把“豪”還給你。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秀才衚衕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了許多道歉的話,人家終於答應了還回風箏。當院主人吃力地把壓著風箏的一塊石頭挪開的時候,我一下子傻眼了,原本受到皮毛小傷的風箏已變成了骨斷筋連、體無完膚、異常可憐的“豪”了!

若干年後,當我又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我都會突發奇想,假如我的“鳳凰”風箏當時不是掛在棗樹上,而是掛在他家的梧桐樹上的話,豈不是我的“鳳凰”不但可以“涅槃”,而那家主人說不定還要感激我一輩子呢!

又是一個新的春天,一個“放豪”的季節”來臨了,有《風箏》詩為證:

立春時節趁東風,

鷹鶩爭高沒昊空。

幾處九天垂玉線,

不釣錦鱗釣兒童。


酷愛戶外活動的我絲毫不曾減少放風箏的興趣,遂將過年拜年得到的壓歲錢加上平日一分二分積攢的零碎錢,湊足了五毛錢整數,毫不猶豫地跑到南馬市街路東竹器社門口的竹編店買了一隻綠油油的“青蛙”風箏。為了吸取上次在背街小巷放風箏被掛樹枝的教訓,於是叫上小夥伴直接到三拱橋上放風箏去!小夥伴幫我架著風箏,我一邊放線一邊喊“鬆手”,我扯著長長的線拽著風箏直接就往三拱橋上跑,風箏真是輕巧,一下子就竄到半空中。誰料此時不知何故只見風箏在空中劃了一條弧線,緊接著像飛機俯衝一樣,一頭直接扎進了結著薄薄一層冰的玉帶河裡。哎呀,糟糕!災難又一次降臨了!怎麼這麼倒黴呢?難道我真的與風箏無緣嗎?老天爺為什麼這麼折磨我呢?我難過的只想大哭一場,可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是一個個幸災樂禍地笑個不停!此時,圍觀者的人群中一位長者高聲調侃道: 小孩兒的“蛤蟆豪”有靈性丫!玉帶河裡的水是有靈氣的丫,那是蛤蟆的家丫,蛤蟆看見水能不往裡跳嗎?小孩兒你是在做善事丫,你這不是叫“放豪”,你這是在“放生”丫……

"

衛輝慢生活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半江漁火


方言是什麼?顧名思義,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獨有的語言,俗稱地方語。專家學者將其比喻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其實說白了,方言就是純正的家鄉土話(母語)。大凡遠離故鄉的遊子都對方言有著較深的體驗和記憶。我離開故鄉衛輝迄今已近五十個年頭,每當說起或聽到故鄉的方言,都會勾起我久久的眷戀與回憶,因為方言裡有著遊子揮之不去濃濃的鄉愁情結!

前些時,我通過關注衛輝幾個微信公眾平臺,有幸拜讀了 《不是衛輝人你念不懂》、《只有衛輝人才能看得懂》、《衛輝方言速成班,一篇讀罷讓你變成衛輝通》、《衛輝奶奶教孫子看圖識字》等有關涉及衛輝方言的精美圖文, 心中頓然升起對那些嘔心瀝血收集整理繼承發揚衛輝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給予點贊並表示由衷的敬意!讀後再三回味,欲罷不能,彷彿一下子咂麼出那麼多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甜個蕩”的味道!不過讀罷還總難免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和仍不過癮的遺憾,於是突然萌發和產生了想要對其進行“狗尾續貂”完善衛輝方言的衝動。想想也是,假如自己能盡一點綿薄之力,能對文章中未能收集全的方言給予些許的補充,豈不是一樁善舉?於是通過回憶,有計劃地按照“衣、食、住、行”等排列順序按圖索驥開始一點點過濾收集打撈漏網的衛輝方言,從而樂此不疲,即使是晚上睡覺時突然想起一、二句方言,也要趕緊把它記錄下來,以便不斷尋找和積累兒時的記憶……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戲樓街景


衛輝方言裡把“放風箏”說成是“放豪”。

記得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初春的一天,父親託人用宣紙給我糊了一隻高約三尺,寬約二尺五餘,畫工潤美,做工精緻、栩栩如生的“鳳凰”風箏。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是我有生以來見過並且曾經擁有過的堪稱獨一無二、美輪美奐、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的絕美藝術品!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學後,我拿了母親做活兒(縫補衣裳)用的一疙瘩棉線,同院裡的幾個發小,笑著喊著叫著“放豪了,放鳳凰豪了”,別提多高興了。隨後扯著風箏線沿著筆直的西箭道從南到北(貢院街口——王府街口)一連跑了幾個來回,興猶未盡,然後又朝三拱橋方向跑去(過去三拱橋附近地形比較空闊,很多人都會在那裡放風箏)。跑著跑著,誰知樂極生悲,哎呀,不好!一不留神風箏竟掛到了椿樹圪壋一戶獨門獨院裡的棗樹的樹枝上了,怎麼拉扯也沒辦法把風箏弄下來,這可怎麼辦呢?於是,只好敲門央求該院主人給予幫忙。院主人搬來“麻杌”(高凳子)不怎麼費力就把風箏抅下來了。高興之餘,連聲道謝!誰知院主人卻把臉沉了下來: 你知道不知道,“豪”掛落到誰家,誰家不吉利。再說,“豪”掛到棗樹上了,這個棗樹就要“長瘋”了(意思是不再結棗了),只能把這個“豪”壓到捶布石底下壓三天,到時候你再買一掛500頭的火鞭(鞭炮)來院裡崩崩消消災,然後才能把“豪”還給你。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秀才衚衕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了許多道歉的話,人家終於答應了還回風箏。當院主人吃力地把壓著風箏的一塊石頭挪開的時候,我一下子傻眼了,原本受到皮毛小傷的風箏已變成了骨斷筋連、體無完膚、異常可憐的“豪”了!

若干年後,當我又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我都會突發奇想,假如我的“鳳凰”風箏當時不是掛在棗樹上,而是掛在他家的梧桐樹上的話,豈不是我的“鳳凰”不但可以“涅槃”,而那家主人說不定還要感激我一輩子呢!

又是一個新的春天,一個“放豪”的季節”來臨了,有《風箏》詩為證:

立春時節趁東風,

鷹鶩爭高沒昊空。

幾處九天垂玉線,

不釣錦鱗釣兒童。


酷愛戶外活動的我絲毫不曾減少放風箏的興趣,遂將過年拜年得到的壓歲錢加上平日一分二分積攢的零碎錢,湊足了五毛錢整數,毫不猶豫地跑到南馬市街路東竹器社門口的竹編店買了一隻綠油油的“青蛙”風箏。為了吸取上次在背街小巷放風箏被掛樹枝的教訓,於是叫上小夥伴直接到三拱橋上放風箏去!小夥伴幫我架著風箏,我一邊放線一邊喊“鬆手”,我扯著長長的線拽著風箏直接就往三拱橋上跑,風箏真是輕巧,一下子就竄到半空中。誰料此時不知何故只見風箏在空中劃了一條弧線,緊接著像飛機俯衝一樣,一頭直接扎進了結著薄薄一層冰的玉帶河裡。哎呀,糟糕!災難又一次降臨了!怎麼這麼倒黴呢?難道我真的與風箏無緣嗎?老天爺為什麼這麼折磨我呢?我難過的只想大哭一場,可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是一個個幸災樂禍地笑個不停!此時,圍觀者的人群中一位長者高聲調侃道: 小孩兒的“蛤蟆豪”有靈性丫!玉帶河裡的水是有靈氣的丫,那是蛤蟆的家丫,蛤蟆看見水能不往裡跳嗎?小孩兒你是在做善事丫,你這不是叫“放豪”,你這是在“放生”丫……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街


此時,我又忽然回憶起了童年的一樁糗事……

衛輝方言裡把蜻蜓叫做“老虰”,把用色誘捕捉蜻蜓的手段、方法、技巧稱之為“告老虰”(“告老虰”的“告”字我實在覺得不夠妥當,音同字不符,翻閱了多種工具書也沒查出恰如其分的字眼,只好權且暫用“告”字代替)。六十年代的衛輝生態環境非常優良,凡是有坑塘的地方就能看見到處款款飛舞的“小精靈”,就連楊氏坑那樣的小水坑也不例外。當時蜻蜓的花色品種還特別多,有綠的、紅的、黃的、藍的、黑的、灰的、花的等大大小小諸多品種。為了“告老虰”我幾乎跑遍了城裡城外所有的坑塘,同時發現蜻蜓較多的坑塘聚集地有三拱橋,健康橋,天主教堂北面玉帶河中的小島,一中後操場西邊的葦塘,還有大戲院東邊的水坑……

文革第二年,也就是我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告老虰”使我一度成癮,併成了我酷愛戶外活動的一個必玩選項,每每“告”到了一枚“老虰”,無外乎就像愛釣魚的人釣到了一條大魚一樣的激動!(大家現在都知道蜻蜓是吃蚊子的益蟲,因當時年齡小,還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我為此曾禍害了不少的蜻蜓,現在想想真是有一種痛心的負罪感)。

"

衛輝慢生活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半江漁火


方言是什麼?顧名思義,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獨有的語言,俗稱地方語。專家學者將其比喻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其實說白了,方言就是純正的家鄉土話(母語)。大凡遠離故鄉的遊子都對方言有著較深的體驗和記憶。我離開故鄉衛輝迄今已近五十個年頭,每當說起或聽到故鄉的方言,都會勾起我久久的眷戀與回憶,因為方言裡有著遊子揮之不去濃濃的鄉愁情結!

前些時,我通過關注衛輝幾個微信公眾平臺,有幸拜讀了 《不是衛輝人你念不懂》、《只有衛輝人才能看得懂》、《衛輝方言速成班,一篇讀罷讓你變成衛輝通》、《衛輝奶奶教孫子看圖識字》等有關涉及衛輝方言的精美圖文, 心中頓然升起對那些嘔心瀝血收集整理繼承發揚衛輝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給予點贊並表示由衷的敬意!讀後再三回味,欲罷不能,彷彿一下子咂麼出那麼多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甜個蕩”的味道!不過讀罷還總難免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和仍不過癮的遺憾,於是突然萌發和產生了想要對其進行“狗尾續貂”完善衛輝方言的衝動。想想也是,假如自己能盡一點綿薄之力,能對文章中未能收集全的方言給予些許的補充,豈不是一樁善舉?於是通過回憶,有計劃地按照“衣、食、住、行”等排列順序按圖索驥開始一點點過濾收集打撈漏網的衛輝方言,從而樂此不疲,即使是晚上睡覺時突然想起一、二句方言,也要趕緊把它記錄下來,以便不斷尋找和積累兒時的記憶……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戲樓街景


衛輝方言裡把“放風箏”說成是“放豪”。

記得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初春的一天,父親託人用宣紙給我糊了一隻高約三尺,寬約二尺五餘,畫工潤美,做工精緻、栩栩如生的“鳳凰”風箏。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是我有生以來見過並且曾經擁有過的堪稱獨一無二、美輪美奐、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的絕美藝術品!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學後,我拿了母親做活兒(縫補衣裳)用的一疙瘩棉線,同院裡的幾個發小,笑著喊著叫著“放豪了,放鳳凰豪了”,別提多高興了。隨後扯著風箏線沿著筆直的西箭道從南到北(貢院街口——王府街口)一連跑了幾個來回,興猶未盡,然後又朝三拱橋方向跑去(過去三拱橋附近地形比較空闊,很多人都會在那裡放風箏)。跑著跑著,誰知樂極生悲,哎呀,不好!一不留神風箏竟掛到了椿樹圪壋一戶獨門獨院裡的棗樹的樹枝上了,怎麼拉扯也沒辦法把風箏弄下來,這可怎麼辦呢?於是,只好敲門央求該院主人給予幫忙。院主人搬來“麻杌”(高凳子)不怎麼費力就把風箏抅下來了。高興之餘,連聲道謝!誰知院主人卻把臉沉了下來: 你知道不知道,“豪”掛落到誰家,誰家不吉利。再說,“豪”掛到棗樹上了,這個棗樹就要“長瘋”了(意思是不再結棗了),只能把這個“豪”壓到捶布石底下壓三天,到時候你再買一掛500頭的火鞭(鞭炮)來院裡崩崩消消災,然後才能把“豪”還給你。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秀才衚衕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了許多道歉的話,人家終於答應了還回風箏。當院主人吃力地把壓著風箏的一塊石頭挪開的時候,我一下子傻眼了,原本受到皮毛小傷的風箏已變成了骨斷筋連、體無完膚、異常可憐的“豪”了!

若干年後,當我又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我都會突發奇想,假如我的“鳳凰”風箏當時不是掛在棗樹上,而是掛在他家的梧桐樹上的話,豈不是我的“鳳凰”不但可以“涅槃”,而那家主人說不定還要感激我一輩子呢!

又是一個新的春天,一個“放豪”的季節”來臨了,有《風箏》詩為證:

立春時節趁東風,

鷹鶩爭高沒昊空。

幾處九天垂玉線,

不釣錦鱗釣兒童。


酷愛戶外活動的我絲毫不曾減少放風箏的興趣,遂將過年拜年得到的壓歲錢加上平日一分二分積攢的零碎錢,湊足了五毛錢整數,毫不猶豫地跑到南馬市街路東竹器社門口的竹編店買了一隻綠油油的“青蛙”風箏。為了吸取上次在背街小巷放風箏被掛樹枝的教訓,於是叫上小夥伴直接到三拱橋上放風箏去!小夥伴幫我架著風箏,我一邊放線一邊喊“鬆手”,我扯著長長的線拽著風箏直接就往三拱橋上跑,風箏真是輕巧,一下子就竄到半空中。誰料此時不知何故只見風箏在空中劃了一條弧線,緊接著像飛機俯衝一樣,一頭直接扎進了結著薄薄一層冰的玉帶河裡。哎呀,糟糕!災難又一次降臨了!怎麼這麼倒黴呢?難道我真的與風箏無緣嗎?老天爺為什麼這麼折磨我呢?我難過的只想大哭一場,可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是一個個幸災樂禍地笑個不停!此時,圍觀者的人群中一位長者高聲調侃道: 小孩兒的“蛤蟆豪”有靈性丫!玉帶河裡的水是有靈氣的丫,那是蛤蟆的家丫,蛤蟆看見水能不往裡跳嗎?小孩兒你是在做善事丫,你這不是叫“放豪”,你這是在“放生”丫……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街


此時,我又忽然回憶起了童年的一樁糗事……

衛輝方言裡把蜻蜓叫做“老虰”,把用色誘捕捉蜻蜓的手段、方法、技巧稱之為“告老虰”(“告老虰”的“告”字我實在覺得不夠妥當,音同字不符,翻閱了多種工具書也沒查出恰如其分的字眼,只好權且暫用“告”字代替)。六十年代的衛輝生態環境非常優良,凡是有坑塘的地方就能看見到處款款飛舞的“小精靈”,就連楊氏坑那樣的小水坑也不例外。當時蜻蜓的花色品種還特別多,有綠的、紅的、黃的、藍的、黑的、灰的、花的等大大小小諸多品種。為了“告老虰”我幾乎跑遍了城裡城外所有的坑塘,同時發現蜻蜓較多的坑塘聚集地有三拱橋,健康橋,天主教堂北面玉帶河中的小島,一中後操場西邊的葦塘,還有大戲院東邊的水坑……

文革第二年,也就是我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告老虰”使我一度成癮,併成了我酷愛戶外活動的一個必玩選項,每每“告”到了一枚“老虰”,無外乎就像愛釣魚的人釣到了一條大魚一樣的激動!(大家現在都知道蜻蜓是吃蚊子的益蟲,因當時年齡小,還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我為此曾禍害了不少的蜻蜓,現在想想真是有一種痛心的負罪感)。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玉帶河上三孔橋遺蹟


在那個時期,在小夥伴們的朋友圈裡,因為“告老虰”我曾獲得過“老虰大王”的美稱。有《告蜻蜓》詩為證:

少年赤膊似飛翎,

三尺竹梢系誘虰。

毒日墨人全不顧,

繞塘傍葦告蜻蜓。


我所採取誘捕蜻蜓的工具和方法實際上非常簡單,一根一米左右長短的竹梢子(其它的小棍兒也行),竹梢上拴一根齊竿長的棉線,棉線的一頭用活捆兒將捉來的綠色大蜻蜓(不論公母,不論死活)從兩對翅膀中間攔腰將其套住以充當誘餌。“告老虰”針對的主要對象就是綠色大蜻蜓。當你站在河邊發現正在河上飛舞的綠色大蜻蜓距你較近時,揮竿把誘餌放出去在胸前劃圓引誘其前來上鉤,揮竿劃圓的速度是獲取獵物的關鍵技巧。蜻蜓的領地意識比較強,河上飛來飛去的大多是公蜻蜓,而且公蜻蜓特別好色,只要它發現了母蜻蜓,它就會毫不猶豫、鍥而不捨、拼命追逐母蜻蜓尋求交配。所以,當你揮竿拋出誘餌引誘獵物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公蜻蜓是那麼的色膽包天、求偶心切。正因為蜻蜓秉性使然,才會導致它鬼迷心竅,分不清引誘的對象是公還是母,十有八九它就會上當受騙中你的“美人計”而被你俘獲!一旦“告”到蜻蜓後,就要把蜻蜓的翅膀合攏起來,將蜻蜓肚子朝上,把翅膀夾在手指縫裡,這樣既便於攜帶又不會傷害到蜻蜓。

"

衛輝慢生活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半江漁火


方言是什麼?顧名思義,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獨有的語言,俗稱地方語。專家學者將其比喻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其實說白了,方言就是純正的家鄉土話(母語)。大凡遠離故鄉的遊子都對方言有著較深的體驗和記憶。我離開故鄉衛輝迄今已近五十個年頭,每當說起或聽到故鄉的方言,都會勾起我久久的眷戀與回憶,因為方言裡有著遊子揮之不去濃濃的鄉愁情結!

前些時,我通過關注衛輝幾個微信公眾平臺,有幸拜讀了 《不是衛輝人你念不懂》、《只有衛輝人才能看得懂》、《衛輝方言速成班,一篇讀罷讓你變成衛輝通》、《衛輝奶奶教孫子看圖識字》等有關涉及衛輝方言的精美圖文, 心中頓然升起對那些嘔心瀝血收集整理繼承發揚衛輝方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者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給予點贊並表示由衷的敬意!讀後再三回味,欲罷不能,彷彿一下子咂麼出那麼多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甜個蕩”的味道!不過讀罷還總難免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和仍不過癮的遺憾,於是突然萌發和產生了想要對其進行“狗尾續貂”完善衛輝方言的衝動。想想也是,假如自己能盡一點綿薄之力,能對文章中未能收集全的方言給予些許的補充,豈不是一樁善舉?於是通過回憶,有計劃地按照“衣、食、住、行”等排列順序按圖索驥開始一點點過濾收集打撈漏網的衛輝方言,從而樂此不疲,即使是晚上睡覺時突然想起一、二句方言,也要趕緊把它記錄下來,以便不斷尋找和積累兒時的記憶……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戲樓街景


衛輝方言裡把“放風箏”說成是“放豪”。

記得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初春的一天,父親託人用宣紙給我糊了一隻高約三尺,寬約二尺五餘,畫工潤美,做工精緻、栩栩如生的“鳳凰”風箏。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是我有生以來見過並且曾經擁有過的堪稱獨一無二、美輪美奐、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的絕美藝術品!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學後,我拿了母親做活兒(縫補衣裳)用的一疙瘩棉線,同院裡的幾個發小,笑著喊著叫著“放豪了,放鳳凰豪了”,別提多高興了。隨後扯著風箏線沿著筆直的西箭道從南到北(貢院街口——王府街口)一連跑了幾個來回,興猶未盡,然後又朝三拱橋方向跑去(過去三拱橋附近地形比較空闊,很多人都會在那裡放風箏)。跑著跑著,誰知樂極生悲,哎呀,不好!一不留神風箏竟掛到了椿樹圪壋一戶獨門獨院裡的棗樹的樹枝上了,怎麼拉扯也沒辦法把風箏弄下來,這可怎麼辦呢?於是,只好敲門央求該院主人給予幫忙。院主人搬來“麻杌”(高凳子)不怎麼費力就把風箏抅下來了。高興之餘,連聲道謝!誰知院主人卻把臉沉了下來: 你知道不知道,“豪”掛落到誰家,誰家不吉利。再說,“豪”掛到棗樹上了,這個棗樹就要“長瘋”了(意思是不再結棗了),只能把這個“豪”壓到捶布石底下壓三天,到時候你再買一掛500頭的火鞭(鞭炮)來院裡崩崩消消災,然後才能把“豪”還給你。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秀才衚衕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

央求無果,傷心地哭著回到家裡懇求父親出面幫我去討要風箏。父親向人家說了許多道歉的話,人家終於答應了還回風箏。當院主人吃力地把壓著風箏的一塊石頭挪開的時候,我一下子傻眼了,原本受到皮毛小傷的風箏已變成了骨斷筋連、體無完膚、異常可憐的“豪”了!

若干年後,當我又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我都會突發奇想,假如我的“鳳凰”風箏當時不是掛在棗樹上,而是掛在他家的梧桐樹上的話,豈不是我的“鳳凰”不但可以“涅槃”,而那家主人說不定還要感激我一輩子呢!

又是一個新的春天,一個“放豪”的季節”來臨了,有《風箏》詩為證:

立春時節趁東風,

鷹鶩爭高沒昊空。

幾處九天垂玉線,

不釣錦鱗釣兒童。


酷愛戶外活動的我絲毫不曾減少放風箏的興趣,遂將過年拜年得到的壓歲錢加上平日一分二分積攢的零碎錢,湊足了五毛錢整數,毫不猶豫地跑到南馬市街路東竹器社門口的竹編店買了一隻綠油油的“青蛙”風箏。為了吸取上次在背街小巷放風箏被掛樹枝的教訓,於是叫上小夥伴直接到三拱橋上放風箏去!小夥伴幫我架著風箏,我一邊放線一邊喊“鬆手”,我扯著長長的線拽著風箏直接就往三拱橋上跑,風箏真是輕巧,一下子就竄到半空中。誰料此時不知何故只見風箏在空中劃了一條弧線,緊接著像飛機俯衝一樣,一頭直接扎進了結著薄薄一層冰的玉帶河裡。哎呀,糟糕!災難又一次降臨了!怎麼這麼倒黴呢?難道我真的與風箏無緣嗎?老天爺為什麼這麼折磨我呢?我難過的只想大哭一場,可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是一個個幸災樂禍地笑個不停!此時,圍觀者的人群中一位長者高聲調侃道: 小孩兒的“蛤蟆豪”有靈性丫!玉帶河裡的水是有靈氣的丫,那是蛤蟆的家丫,蛤蟆看見水能不往裡跳嗎?小孩兒你是在做善事丫,你這不是叫“放豪”,你這是在“放生”丫……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內王府街


此時,我又忽然回憶起了童年的一樁糗事……

衛輝方言裡把蜻蜓叫做“老虰”,把用色誘捕捉蜻蜓的手段、方法、技巧稱之為“告老虰”(“告老虰”的“告”字我實在覺得不夠妥當,音同字不符,翻閱了多種工具書也沒查出恰如其分的字眼,只好權且暫用“告”字代替)。六十年代的衛輝生態環境非常優良,凡是有坑塘的地方就能看見到處款款飛舞的“小精靈”,就連楊氏坑那樣的小水坑也不例外。當時蜻蜓的花色品種還特別多,有綠的、紅的、黃的、藍的、黑的、灰的、花的等大大小小諸多品種。為了“告老虰”我幾乎跑遍了城裡城外所有的坑塘,同時發現蜻蜓較多的坑塘聚集地有三拱橋,健康橋,天主教堂北面玉帶河中的小島,一中後操場西邊的葦塘,還有大戲院東邊的水坑……

文革第二年,也就是我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告老虰”使我一度成癮,併成了我酷愛戶外活動的一個必玩選項,每每“告”到了一枚“老虰”,無外乎就像愛釣魚的人釣到了一條大魚一樣的激動!(大家現在都知道蜻蜓是吃蚊子的益蟲,因當時年齡小,還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我為此曾禍害了不少的蜻蜓,現在想想真是有一種痛心的負罪感)。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玉帶河上三孔橋遺蹟


在那個時期,在小夥伴們的朋友圈裡,因為“告老虰”我曾獲得過“老虰大王”的美稱。有《告蜻蜓》詩為證:

少年赤膊似飛翎,

三尺竹梢系誘虰。

毒日墨人全不顧,

繞塘傍葦告蜻蜓。


我所採取誘捕蜻蜓的工具和方法實際上非常簡單,一根一米左右長短的竹梢子(其它的小棍兒也行),竹梢上拴一根齊竿長的棉線,棉線的一頭用活捆兒將捉來的綠色大蜻蜓(不論公母,不論死活)從兩對翅膀中間攔腰將其套住以充當誘餌。“告老虰”針對的主要對象就是綠色大蜻蜓。當你站在河邊發現正在河上飛舞的綠色大蜻蜓距你較近時,揮竿把誘餌放出去在胸前劃圓引誘其前來上鉤,揮竿劃圓的速度是獲取獵物的關鍵技巧。蜻蜓的領地意識比較強,河上飛來飛去的大多是公蜻蜓,而且公蜻蜓特別好色,只要它發現了母蜻蜓,它就會毫不猶豫、鍥而不捨、拼命追逐母蜻蜓尋求交配。所以,當你揮竿拋出誘餌引誘獵物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公蜻蜓是那麼的色膽包天、求偶心切。正因為蜻蜓秉性使然,才會導致它鬼迷心竅,分不清引誘的對象是公還是母,十有八九它就會上當受騙中你的“美人計”而被你俘獲!一旦“告”到蜻蜓後,就要把蜻蜓的翅膀合攏起來,將蜻蜓肚子朝上,把翅膀夾在手指縫裡,這樣既便於攜帶又不會傷害到蜻蜓。

新鄉故事:故鄉衛輝方言裡的鄉愁

衛輝城護城河景


記得有一次我去到教堂北邊的小島附近“告老虰”。玩興正濃時,突然隱約聽到了下午上課的預備鐘聲,於是我攜帶著誘捕到的數枚戰利品撒丫子就往學校跑,好在離學校不是很遠,終於在正式上課的鐘聲停息前跑進了教室。為了防止老師發現我的祕密,我就把夾著蜻蜓的左手伸到課桌的抽斗裡隱藏起來。可能是由於疲勞的緣故,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我竟不知不覺趴在課桌上睡著了。一陣“啪啪啪”教鞭敲擊課桌的聲音使我猛然驚醒,迷迷瞪瞪就聽到了一聲“站起來”!由於突然受到驚嚇過於緊張,在慌亂站起來的同時不知所措下意識地鬆開了夾著蜻蜓的手,結果是蜻蜓一下子全都得到了解脫,幾隻蜻蜓呼啦啦、呼啦啦飛的滿教室都是,於是轟然間引起了同學們此起彼伏的尖叫聲、鬨笑聲和口哨聲,課堂秩序大亂。這一下不當緊我闖禍了!我的無心過錯激怒了老師!老師厲聲責問我剛才講課的內容,我弱弱地回答說“不知道”(可能是方言的緣故,我把不知道的“道”,發音成了“刀”),這一下子更不得了,教鞭敲擊桌子的聲音更大了,老師簡直在吼:“不知刀?不知刀?你知剪的不知?你知鏟的不知?” …… 於是後來“知剪的不知,知鏟的不知”竟然成了同班同學之間異常流行的相互取笑的譏語!

五十年過去了,不知當年的老師是否還記得一個調皮學生的這樁糗事呢?不管老師記不記得,我都想在此向老師表示懺悔:“尊敬的老師,當年您的學生我年幼無知,課堂上惹您生氣了,真是對不住您呀!學生我再次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有來生,我還願意再次做您的學生,在您的課堂上,一定努力學習,再不會說`不知刀’這句話!同時,我相信您也不再會責問我`知剪的不知,知鏟的不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