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封丘能仁寺'

"

封丘零距離

封丘古為封父國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堪多。能仁寺位於封曹路中段路南的魯崗鎮內,與魯崗完小相鄰。傳說該寺初建於唐長壽年間(公元692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據現存明代碑文記載,當時能仁寺所建水陸閣,乃封丘八景之一。該寺佔地70多畝,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手千眼佛殿、藏經閣等,常住僧人70多人。古寺曾在明、清、民國時期屢次重修,後在文革中遭遇浩劫,文物和房屋慘遭毀壞。自二十世紀以來,一直為學校佔用。


"

封丘零距離

封丘古為封父國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堪多。能仁寺位於封曹路中段路南的魯崗鎮內,與魯崗完小相鄰。傳說該寺初建於唐長壽年間(公元692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據現存明代碑文記載,當時能仁寺所建水陸閣,乃封丘八景之一。該寺佔地70多畝,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手千眼佛殿、藏經閣等,常住僧人70多人。古寺曾在明、清、民國時期屢次重修,後在文革中遭遇浩劫,文物和房屋慘遭毀壞。自二十世紀以來,一直為學校佔用。


新鄉故事:封丘能仁寺

寺外有古碑幾通,有的碑下是神龜底座,神龜雕刻傳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殘碑為民國時期所立,碑刻《重修能仁寺前大殿記》。碑文記載:開封縣,河北東,魯崗集佛祖能仁寺,不知創自何時,歷經久遠,重修屢屢至中,中華民國七年終。首事,王郡臣卿,李君芳修矣。風雨侵蝕、殿宇損壞、神像摧殘……此碑立於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巳季秋上旬。據碑文可知,當時魯崗集屬開封縣管轄。寺內另有一殘碑,為清朝嘉慶十四年重修碑,碑文有:祥符縣,儒生學員……據此碑推測,在嘉慶時,封丘名為“祥符縣”,具體情況,有待考證。只可惜,兩碑已斷,現伏於地,字跡模糊不清。九十年代後,眾居士、善男信女籌措資金,在原址外陸續修建了佛祖殿、三聖殿及地藏殿。

走進寺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身大肚彌勒佛像,佛像坦腹而坐,笑容可掬,真是大度大量,笑口常開。正大殿是三聖殿,西大殿為地藏殿,殿中間佛像為南無地藏王菩薩,諸佛像立於東西兩側。東殿為觀音殿,東側為佛祖殿,這尊佛像為石質,高1.77米,須彌坐上為三層仰蓮,下一層為俯蓮,呈長方形,左右寬0.77米,前後長0.65米,石像雕工古樸,面部鼻子上有殘跡。此佛像保存至今,不知經歷了多少磨難,可稱得上鎮寺之寶。

寺院內,綠樹成蔭,清淨優雅,經聲悅耳,木魚陣陣,香菸繚繞,行於寺內讓人有心曠神怡之感。願這座千年古寺佑一方平安,香火永駐,與日月同存。

"

封丘零距離

封丘古為封父國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堪多。能仁寺位於封曹路中段路南的魯崗鎮內,與魯崗完小相鄰。傳說該寺初建於唐長壽年間(公元692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據現存明代碑文記載,當時能仁寺所建水陸閣,乃封丘八景之一。該寺佔地70多畝,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手千眼佛殿、藏經閣等,常住僧人70多人。古寺曾在明、清、民國時期屢次重修,後在文革中遭遇浩劫,文物和房屋慘遭毀壞。自二十世紀以來,一直為學校佔用。


新鄉故事:封丘能仁寺

寺外有古碑幾通,有的碑下是神龜底座,神龜雕刻傳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殘碑為民國時期所立,碑刻《重修能仁寺前大殿記》。碑文記載:開封縣,河北東,魯崗集佛祖能仁寺,不知創自何時,歷經久遠,重修屢屢至中,中華民國七年終。首事,王郡臣卿,李君芳修矣。風雨侵蝕、殿宇損壞、神像摧殘……此碑立於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巳季秋上旬。據碑文可知,當時魯崗集屬開封縣管轄。寺內另有一殘碑,為清朝嘉慶十四年重修碑,碑文有:祥符縣,儒生學員……據此碑推測,在嘉慶時,封丘名為“祥符縣”,具體情況,有待考證。只可惜,兩碑已斷,現伏於地,字跡模糊不清。九十年代後,眾居士、善男信女籌措資金,在原址外陸續修建了佛祖殿、三聖殿及地藏殿。

走進寺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身大肚彌勒佛像,佛像坦腹而坐,笑容可掬,真是大度大量,笑口常開。正大殿是三聖殿,西大殿為地藏殿,殿中間佛像為南無地藏王菩薩,諸佛像立於東西兩側。東殿為觀音殿,東側為佛祖殿,這尊佛像為石質,高1.77米,須彌坐上為三層仰蓮,下一層為俯蓮,呈長方形,左右寬0.77米,前後長0.65米,石像雕工古樸,面部鼻子上有殘跡。此佛像保存至今,不知經歷了多少磨難,可稱得上鎮寺之寶。

寺院內,綠樹成蔭,清淨優雅,經聲悅耳,木魚陣陣,香菸繚繞,行於寺內讓人有心曠神怡之感。願這座千年古寺佑一方平安,香火永駐,與日月同存。

新鄉故事:封丘能仁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