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t渭河干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 甘肅省段

流經甘肅省中部,東南部和陝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於渭源縣西南豁豁山,彙集山區眾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長30多公里,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於渭源縣西鳥鼠山,河流短小,為間歇性河流,東流與西源合後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再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再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再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陝西省境。

"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t渭河干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 甘肅省段

流經甘肅省中部,東南部和陝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於渭源縣西南豁豁山,彙集山區眾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長30多公里,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於渭源縣西鳥鼠山,河流短小,為間歇性河流,東流與西源合後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再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再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再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陝西省境。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其中:在甘肅省定西市境內,發源於定西市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高程1383米 ,幹流由西向東流經渭源縣、隴西縣後,於鴨兒峽注入天水。境內集水面積10241.78平方千米,佔渭河總面積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輸沙量5044萬噸,境內侵蝕模數5100噸評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內,渭河干流流經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兩縣一區,全長270公里。

  1. 陝西省段
"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t渭河干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 甘肅省段

流經甘肅省中部,東南部和陝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於渭源縣西南豁豁山,彙集山區眾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長30多公里,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於渭源縣西鳥鼠山,河流短小,為間歇性河流,東流與西源合後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再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再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再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陝西省境。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其中:在甘肅省定西市境內,發源於定西市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高程1383米 ,幹流由西向東流經渭源縣、隴西縣後,於鴨兒峽注入天水。境內集水面積10241.78平方千米,佔渭河總面積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輸沙量5044萬噸,境內侵蝕模數5100噸評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內,渭河干流流經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兩縣一區,全長270公里。

  1. 陝西省段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渭河

渭河干流在陝境內,流長502.4公里,流域面積67108平方公里,佔陝境黃河流域總面積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03.7億立方米,其中陝境產流62.66億立方米;每年輸入黃河泥沙達5.8億多噸,約佔黃河泥沙總量的1/3。渭河干流從天水出甘肅省,東流至天水與寶雞接壤,經寶雞市的陳倉、渭濱、金臺、岐山、眉縣、扶風,咸陽市的楊陵、武功、興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戶縣、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渭南市的臨渭、大荔、華縣、華陰等22個縣(市、區),至潼關的港口入黃。


徑流變化

渭河中下游徑流的年際變化,表現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嶺山地年徑流量豐富而年際變化小;北岸黃土區年徑流小而年際變化大。年徑流的變差係數,秦嶺北坡一般為0.30~0.40,其中石頭河、清姜河等僅為0.30,黑河、澇河及灃河等為0.40,再往東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減少到0.35。最大年與最小年的比值為3.0~4.0,在秦嶺北坡的分佈情況與變差係數的分佈相適應。黃土塬區的變化最大,變差係數為0.45~0.60,最大年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4~6倍。渭河干流水量大,徑流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小,變差係數0.30~0.35。

"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t渭河干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 甘肅省段

流經甘肅省中部,東南部和陝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於渭源縣西南豁豁山,彙集山區眾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長30多公里,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於渭源縣西鳥鼠山,河流短小,為間歇性河流,東流與西源合後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再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再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再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陝西省境。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其中:在甘肅省定西市境內,發源於定西市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高程1383米 ,幹流由西向東流經渭源縣、隴西縣後,於鴨兒峽注入天水。境內集水面積10241.78平方千米,佔渭河總面積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輸沙量5044萬噸,境內侵蝕模數5100噸評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內,渭河干流流經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兩縣一區,全長270公里。

  1. 陝西省段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渭河

渭河干流在陝境內,流長502.4公里,流域面積67108平方公里,佔陝境黃河流域總面積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03.7億立方米,其中陝境產流62.66億立方米;每年輸入黃河泥沙達5.8億多噸,約佔黃河泥沙總量的1/3。渭河干流從天水出甘肅省,東流至天水與寶雞接壤,經寶雞市的陳倉、渭濱、金臺、岐山、眉縣、扶風,咸陽市的楊陵、武功、興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戶縣、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渭南市的臨渭、大荔、華縣、華陰等22個縣(市、區),至潼關的港口入黃。


徑流變化

渭河中下游徑流的年際變化,表現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嶺山地年徑流量豐富而年際變化小;北岸黃土區年徑流小而年際變化大。年徑流的變差係數,秦嶺北坡一般為0.30~0.40,其中石頭河、清姜河等僅為0.30,黑河、澇河及灃河等為0.40,再往東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減少到0.35。最大年與最小年的比值為3.0~4.0,在秦嶺北坡的分佈情況與變差係數的分佈相適應。黃土塬區的變化最大,變差係數為0.45~0.60,最大年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4~6倍。渭河干流水量大,徑流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小,變差係數0.30~0.35。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渭河徑流的季節變化明顯,幹流以秋季流量最大,約佔年徑流的38%~40%,夏季佔32.8%~34.2%,春季佔17.7%~19.1%,冬季為8.3%~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的河流,以夏季徑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東的河流則以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徑流的比重較大,可佔到21%~27.3%。北岸支流以千河徑流的年內分佈最不均勻,秋季徑流佔52.6%,夏季徑流只佔23.5%,春季徑流也較低,為14.6%。漆水河徑流的年內分配比較均勻,春季佔23.2%,與夏季25.1%相近,冬季徑流高達15.8%,比千河春季徑流還高,其原因在於下墊面因素的影響。


堤防工程
  • 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誌·古蹟》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t渭河干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 甘肅省段

流經甘肅省中部,東南部和陝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於渭源縣西南豁豁山,彙集山區眾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長30多公里,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於渭源縣西鳥鼠山,河流短小,為間歇性河流,東流與西源合後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再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再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再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陝西省境。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其中:在甘肅省定西市境內,發源於定西市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高程1383米 ,幹流由西向東流經渭源縣、隴西縣後,於鴨兒峽注入天水。境內集水面積10241.78平方千米,佔渭河總面積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輸沙量5044萬噸,境內侵蝕模數5100噸評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內,渭河干流流經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兩縣一區,全長270公里。

  1. 陝西省段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渭河

渭河干流在陝境內,流長502.4公里,流域面積67108平方公里,佔陝境黃河流域總面積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03.7億立方米,其中陝境產流62.66億立方米;每年輸入黃河泥沙達5.8億多噸,約佔黃河泥沙總量的1/3。渭河干流從天水出甘肅省,東流至天水與寶雞接壤,經寶雞市的陳倉、渭濱、金臺、岐山、眉縣、扶風,咸陽市的楊陵、武功、興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戶縣、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渭南市的臨渭、大荔、華縣、華陰等22個縣(市、區),至潼關的港口入黃。


徑流變化

渭河中下游徑流的年際變化,表現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嶺山地年徑流量豐富而年際變化小;北岸黃土區年徑流小而年際變化大。年徑流的變差係數,秦嶺北坡一般為0.30~0.40,其中石頭河、清姜河等僅為0.30,黑河、澇河及灃河等為0.40,再往東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減少到0.35。最大年與最小年的比值為3.0~4.0,在秦嶺北坡的分佈情況與變差係數的分佈相適應。黃土塬區的變化最大,變差係數為0.45~0.60,最大年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4~6倍。渭河干流水量大,徑流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小,變差係數0.30~0.35。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渭河徑流的季節變化明顯,幹流以秋季流量最大,約佔年徑流的38%~40%,夏季佔32.8%~34.2%,春季佔17.7%~19.1%,冬季為8.3%~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的河流,以夏季徑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東的河流則以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徑流的比重較大,可佔到21%~27.3%。北岸支流以千河徑流的年內分佈最不均勻,秋季徑流佔52.6%,夏季徑流只佔23.5%,春季徑流也較低,為14.6%。漆水河徑流的年內分配比較均勻,春季佔23.2%,與夏季25.1%相近,冬季徑流高達15.8%,比千河春季徑流還高,其原因在於下墊面因素的影響。


堤防工程
  • 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誌·古蹟》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準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

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 當代堤防

1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t渭河干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 甘肅省段

流經甘肅省中部,東南部和陝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於渭源縣西南豁豁山,彙集山區眾多支流,為常年性河流,長30多公里,東北流至渭源縣清源鎮與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於渭源縣西鳥鼠山,河流短小,為間歇性河流,東流與西源合後始稱渭河。東流過隴西縣。再東南流入武山縣,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匯入,再東流入甘谷縣,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蘆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來匯,再東匯牛頭河。過小隴山,入陝西省境。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其中:在甘肅省定西市境內,發源於定西市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高程1383米 ,幹流由西向東流經渭源縣、隴西縣後,於鴨兒峽注入天水。境內集水面積10241.78平方千米,佔渭河總面積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輸沙量5044萬噸,境內侵蝕模數5100噸評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內,渭河干流流經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兩縣一區,全長270公里。

  1. 陝西省段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渭河

渭河干流在陝境內,流長502.4公里,流域面積67108平方公里,佔陝境黃河流域總面積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03.7億立方米,其中陝境產流62.66億立方米;每年輸入黃河泥沙達5.8億多噸,約佔黃河泥沙總量的1/3。渭河干流從天水出甘肅省,東流至天水與寶雞接壤,經寶雞市的陳倉、渭濱、金臺、岐山、眉縣、扶風,咸陽市的楊陵、武功、興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戶縣、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渭南市的臨渭、大荔、華縣、華陰等22個縣(市、區),至潼關的港口入黃。


徑流變化

渭河中下游徑流的年際變化,表現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嶺山地年徑流量豐富而年際變化小;北岸黃土區年徑流小而年際變化大。年徑流的變差係數,秦嶺北坡一般為0.30~0.40,其中石頭河、清姜河等僅為0.30,黑河、澇河及灃河等為0.40,再往東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減少到0.35。最大年與最小年的比值為3.0~4.0,在秦嶺北坡的分佈情況與變差係數的分佈相適應。黃土塬區的變化最大,變差係數為0.45~0.60,最大年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4~6倍。渭河干流水量大,徑流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小,變差係數0.30~0.35。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渭河徑流的季節變化明顯,幹流以秋季流量最大,約佔年徑流的38%~40%,夏季佔32.8%~34.2%,春季佔17.7%~19.1%,冬季為8.3%~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的河流,以夏季徑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東的河流則以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徑流的比重較大,可佔到21%~27.3%。北岸支流以千河徑流的年內分佈最不均勻,秋季徑流佔52.6%,夏季徑流只佔23.5%,春季徑流也較低,為14.6%。漆水河徑流的年內分配比較均勻,春季佔23.2%,與夏季25.1%相近,冬季徑流高達15.8%,比千河春季徑流還高,其原因在於下墊面因素的影響。


堤防工程
  • 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誌·古蹟》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準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

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 當代堤防

1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細講“八水繞長安”之一渭河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乾,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