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八臺山上“一碗水”'

""原創 | 八臺山上“一碗水”

八臺山位於大巴山南麓和川渝兩地交界處,最高峰海拔2300多米。八臺山不是孤零零的八個臺地,而是一片綿延起伏、層迭上升的山脈,每個臺地都要繞過幾個或十多個小山頭,蜿蜒幾公里、幾十公里,然後盤旋著繞上山頂。

山頂也是寬闊延伸的臺地,每個頂包和窪地幾乎不長樹、不長草,清一色鋪滿一人多深的蓼葉。風吹過來,淺淺的綠浪高低不平,此起彼伏,從身後的遠山漫來,朝前方的遠山漫去。叉腰站在這裡,極目四望,有一種“一覽眾山小”、“心潮逐浪高”的感覺。

早年從八臺山西側的四川省萬源市到東側的重慶市城口縣,只有一條山區公路可行。那公路我真想用“羊腸小道”來形容:土路,單車道,路上是重車碾出的兩道轍,中間拱著土坎,底盤低的小車別想開上去。遇到會車,得老遠就找個稍寬一點的拐彎處停著,耐起性子等上坡的車慢吞吞地挪上來。三天一班的客車,坐上去就得做好上山兩小時、下山兩小時的思想準備。冬天坐車,公路上底下是冰,面上是雪,客車綁上防滑鏈也無濟於事,經常能碰上車輪轉不動、直接滑到裡側邊溝或外側巖邊的情景。

但無論行車多麼艱難,貨車司機來到山頂臺地處,總要停下來歇歇腳,抽根菸喝口水。客車行至山頂,經司機或當地人一指點,乘客們也會停下來,蜂擁至一個地方去喝水、洗漱。

什麼地方呢?一碗水!

一碗水就在八臺山頂的一個低窪處,窪地的底部是一方碩大的整石,石頭上有一個坦平的大窩,直徑約有一米,看起來像個“大碗”。“碗”裡常年盛著滿滿的泉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也不結冰),沁涼甘冽,從不幹涸,從不溢出。神奇的是,“碗”裡“碗”外,四圍周遭,竟沒有一個來水處,也沒有一個洩水處。

自然界有些奇事奇景有時是解釋不清的。大約這一碗水和這裡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地表水位升降有關吧!或許這片山頂窪地、這塊盛水的岩石恰好就處在那條特殊的“線”上、那個特殊的“點”上呢?

我在城口縣文化館工作時,曾數次到八臺山進行考查。相傳,當年紅軍的一個團部曾駐紮在八臺山上,敵軍將這裡包圍了數日,想困死紅軍,紅軍卻在山上安然無恙。後來,紅軍撤離八臺山,敵軍才爬上山來,弄清了究竟。我下鄉採風時還蒐集整理了一首與一碗水有關的紅軍歌謠:

一碗水,蜜蜜甜,

紅軍再舀也不幹,

前頭喝了千千碗,

後頭清水冒了尖,

一碗一碗莫得完。

灰軍(指敵軍)想喝一碗水,

前七後八擁上前,

嘴巴還沒杵得攏,

一碗清水全不見,

渴得龜兒冒青煙。

當年川陝蘇區人民對紅軍的感情、對革命的感情,在這首歌謠中可見一斑。

前面說到那條翻越八臺山的獨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是連接城口、萬源的必經之路。

我老家在長江之濱的萬州,我在城口待了20年,出差或探親時,曾無數次乘車經過八臺山,甚至還有一兩次步行翻越八臺山的經歷。

記得那年,因公路塌方,客車停運,我只好從城口步行,需要走100多公里,才能翻越八臺山走到萬源,搭上經達州去萬州的客車。我和兩個夥伴抄小路走呀走,蹚過石子磨腳的小河,猴子一樣爬上陡峭的“手扒巖”,手腳並用滑下令人眩暈的“勾鼻子河”……一路上,那些山窪處偶爾可見的農家,似乎是被人棄落在碩大曠野間的一粒粒塵屑,感覺遙遠得很,死寂得很,可憐得很。

八臺山西側山下有個白沙工農區。這兒原是萬源的一個僻遠鄉場,閉塞、冷清、落後、貧窮。白沙早先不叫“區”,那年從上海遷來好多好多年輕人,有的還拖家帶口,當地人叫他們“內遷職工”,說是到這裡來支援“大三線建設”。山民也不知道他們具體在幹什麼,只知道來了就搭住棚、起鍋灶,然後建廠房、修住房,一股安營紮寨、立志創業的勁頭。

那會兒,大貨車每天都拉來鑿巖鑽山的機械,在山岩中鑽啊鑽,終於開出了深深的隧道。打那以後,車輛進進出出就沒斷過,沉悶的轟鳴聲從隧道里不時隱隱傳出。後來,白沙就建成了一個區,還冠以“工農”二字。漸漸地,房子一年年多起來了,人氣也一年年旺起來了。

日月飛轉,光陰似箭。八臺山還是把它那穩穩的身軀篤在那裡,山上的一碗水還是冷眼看著這世界,滿滿地不溢也不幹,可它們周邊的環境已經發生鉅變了,八臺山這座界樑發揮的作用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我還是從當年出山探親、走路乘車的方向說起吧。從城口縣城修過來的高等級快速通道,穿過八臺山底部6000多米長的隧道,在隧道的中段便暗中進行了重慶市和四川省的連接,然後在萬源地段連上了川陝、渝陝等高速公路,一路暢行無阻。正在建設中的渝(重慶)西(西安)高鐵也將從八臺山側畔沿萬源、城口地界揚長而過。值得注意的是,多少年來,城、萬兩地道路的交接地點都是擺在明處,擺在八臺山頂上,都由一碗水用閃著春波、泛著夏波、遞著秋波、凝著冬波的多情的眼睛注視著、見證著。而今,超越縣界、省界的現代化交通不用再上坡下坎、東彎西繞那麼繁瑣了,而是直接穿山過水、不顯山不露水地“接上了頭”,而我們這些與八臺山有瓜葛有交情有緣分的人,從八臺山肚子裡通過省界、縣界的那一刻,還是會感覺到高高的頭頂上,八臺山的巍峨厚重,能聽到一碗水的簌簌水聲……

不過還是可以上山去。八臺山地區現在已經開發成大巴山風景旅遊區,河谷到山頂的峽谷風光和高山景觀,誘人的紅軍遺蹟和故事傳說,組成了極其豐富的旅遊景觀帶,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遠近遊人前來觀賞遊玩。聽當地人介紹,八臺山上的山民早已整體搬遷,住進了政府統一修建的安置房裡。不過,也有一些山民在山下城鎮住不慣,仍然保留著山上的居所,將房屋改造成農家樂,吃起“旅遊飯”來。

那麼一碗水呢,還是滿滿地盛著嗎?還是冷冷地看著嗎?

據不久前傳來的消息說,那多少年來不枯不溢的泉水,那春夏秋冬老是珠光瑩瑩的眼睛,已在前幾年幹了、閉了。唉,一碗水,神奇的一碗水,這一方建設搞起來了,旅遊開發出來了,環境改觀了,你怎麼就枯萎了呢?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榮譽副主席)

"原創 | 八臺山上“一碗水”

八臺山位於大巴山南麓和川渝兩地交界處,最高峰海拔2300多米。八臺山不是孤零零的八個臺地,而是一片綿延起伏、層迭上升的山脈,每個臺地都要繞過幾個或十多個小山頭,蜿蜒幾公里、幾十公里,然後盤旋著繞上山頂。

山頂也是寬闊延伸的臺地,每個頂包和窪地幾乎不長樹、不長草,清一色鋪滿一人多深的蓼葉。風吹過來,淺淺的綠浪高低不平,此起彼伏,從身後的遠山漫來,朝前方的遠山漫去。叉腰站在這裡,極目四望,有一種“一覽眾山小”、“心潮逐浪高”的感覺。

早年從八臺山西側的四川省萬源市到東側的重慶市城口縣,只有一條山區公路可行。那公路我真想用“羊腸小道”來形容:土路,單車道,路上是重車碾出的兩道轍,中間拱著土坎,底盤低的小車別想開上去。遇到會車,得老遠就找個稍寬一點的拐彎處停著,耐起性子等上坡的車慢吞吞地挪上來。三天一班的客車,坐上去就得做好上山兩小時、下山兩小時的思想準備。冬天坐車,公路上底下是冰,面上是雪,客車綁上防滑鏈也無濟於事,經常能碰上車輪轉不動、直接滑到裡側邊溝或外側巖邊的情景。

但無論行車多麼艱難,貨車司機來到山頂臺地處,總要停下來歇歇腳,抽根菸喝口水。客車行至山頂,經司機或當地人一指點,乘客們也會停下來,蜂擁至一個地方去喝水、洗漱。

什麼地方呢?一碗水!

一碗水就在八臺山頂的一個低窪處,窪地的底部是一方碩大的整石,石頭上有一個坦平的大窩,直徑約有一米,看起來像個“大碗”。“碗”裡常年盛著滿滿的泉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也不結冰),沁涼甘冽,從不幹涸,從不溢出。神奇的是,“碗”裡“碗”外,四圍周遭,竟沒有一個來水處,也沒有一個洩水處。

自然界有些奇事奇景有時是解釋不清的。大約這一碗水和這裡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地表水位升降有關吧!或許這片山頂窪地、這塊盛水的岩石恰好就處在那條特殊的“線”上、那個特殊的“點”上呢?

我在城口縣文化館工作時,曾數次到八臺山進行考查。相傳,當年紅軍的一個團部曾駐紮在八臺山上,敵軍將這裡包圍了數日,想困死紅軍,紅軍卻在山上安然無恙。後來,紅軍撤離八臺山,敵軍才爬上山來,弄清了究竟。我下鄉採風時還蒐集整理了一首與一碗水有關的紅軍歌謠:

一碗水,蜜蜜甜,

紅軍再舀也不幹,

前頭喝了千千碗,

後頭清水冒了尖,

一碗一碗莫得完。

灰軍(指敵軍)想喝一碗水,

前七後八擁上前,

嘴巴還沒杵得攏,

一碗清水全不見,

渴得龜兒冒青煙。

當年川陝蘇區人民對紅軍的感情、對革命的感情,在這首歌謠中可見一斑。

前面說到那條翻越八臺山的獨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是連接城口、萬源的必經之路。

我老家在長江之濱的萬州,我在城口待了20年,出差或探親時,曾無數次乘車經過八臺山,甚至還有一兩次步行翻越八臺山的經歷。

記得那年,因公路塌方,客車停運,我只好從城口步行,需要走100多公里,才能翻越八臺山走到萬源,搭上經達州去萬州的客車。我和兩個夥伴抄小路走呀走,蹚過石子磨腳的小河,猴子一樣爬上陡峭的“手扒巖”,手腳並用滑下令人眩暈的“勾鼻子河”……一路上,那些山窪處偶爾可見的農家,似乎是被人棄落在碩大曠野間的一粒粒塵屑,感覺遙遠得很,死寂得很,可憐得很。

八臺山西側山下有個白沙工農區。這兒原是萬源的一個僻遠鄉場,閉塞、冷清、落後、貧窮。白沙早先不叫“區”,那年從上海遷來好多好多年輕人,有的還拖家帶口,當地人叫他們“內遷職工”,說是到這裡來支援“大三線建設”。山民也不知道他們具體在幹什麼,只知道來了就搭住棚、起鍋灶,然後建廠房、修住房,一股安營紮寨、立志創業的勁頭。

那會兒,大貨車每天都拉來鑿巖鑽山的機械,在山岩中鑽啊鑽,終於開出了深深的隧道。打那以後,車輛進進出出就沒斷過,沉悶的轟鳴聲從隧道里不時隱隱傳出。後來,白沙就建成了一個區,還冠以“工農”二字。漸漸地,房子一年年多起來了,人氣也一年年旺起來了。

日月飛轉,光陰似箭。八臺山還是把它那穩穩的身軀篤在那裡,山上的一碗水還是冷眼看著這世界,滿滿地不溢也不幹,可它們周邊的環境已經發生鉅變了,八臺山這座界樑發揮的作用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我還是從當年出山探親、走路乘車的方向說起吧。從城口縣城修過來的高等級快速通道,穿過八臺山底部6000多米長的隧道,在隧道的中段便暗中進行了重慶市和四川省的連接,然後在萬源地段連上了川陝、渝陝等高速公路,一路暢行無阻。正在建設中的渝(重慶)西(西安)高鐵也將從八臺山側畔沿萬源、城口地界揚長而過。值得注意的是,多少年來,城、萬兩地道路的交接地點都是擺在明處,擺在八臺山頂上,都由一碗水用閃著春波、泛著夏波、遞著秋波、凝著冬波的多情的眼睛注視著、見證著。而今,超越縣界、省界的現代化交通不用再上坡下坎、東彎西繞那麼繁瑣了,而是直接穿山過水、不顯山不露水地“接上了頭”,而我們這些與八臺山有瓜葛有交情有緣分的人,從八臺山肚子裡通過省界、縣界的那一刻,還是會感覺到高高的頭頂上,八臺山的巍峨厚重,能聽到一碗水的簌簌水聲……

不過還是可以上山去。八臺山地區現在已經開發成大巴山風景旅遊區,河谷到山頂的峽谷風光和高山景觀,誘人的紅軍遺蹟和故事傳說,組成了極其豐富的旅遊景觀帶,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遠近遊人前來觀賞遊玩。聽當地人介紹,八臺山上的山民早已整體搬遷,住進了政府統一修建的安置房裡。不過,也有一些山民在山下城鎮住不慣,仍然保留著山上的居所,將房屋改造成農家樂,吃起“旅遊飯”來。

那麼一碗水呢,還是滿滿地盛著嗎?還是冷冷地看著嗎?

據不久前傳來的消息說,那多少年來不枯不溢的泉水,那春夏秋冬老是珠光瑩瑩的眼睛,已在前幾年幹了、閉了。唉,一碗水,神奇的一碗水,這一方建設搞起來了,旅遊開發出來了,環境改觀了,你怎麼就枯萎了呢?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榮譽副主席)

原創 | 八臺山上“一碗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