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樓 古建一絕

名樓,一般講"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它們皆以文聞名於世,如崔顥的《黃鶴樓》詩、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但最遠的朝代也只是唐朝,今天我要講的秋風樓,遠在漢朝,比它們遠多了,而且,它也有文,是漢武帝劉徹親自作的《秋風辭》。這"江南'三大名樓'"都傍依水邊——長江、洞庭湖、贛江,秋風樓也是如此,緊傍黃河、汾水。

秋風樓 古建一絕

那麼,秋風樓在哪兒呢?就在山西萬榮后土祠正殿之後,因樓上藏有漢武帝劉徹《秋風辭》碑而得名。

秋風樓鶴立雞群,獨闢蹊徑,構思奇巧,工藝超群,雄偉壯觀,與眾不同,堪稱神州古建一絕。整體結構分兩大部分,下面憑河而立築有高大的臺基,橫跨在一條貫通東西的深溝古道上,磚臺上建女牆,東西兩廂各雕橫匾,東曰"瞻魯", 西曰"望秦",門額鑲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圖,均以秋風樓為背景,描繪出武將英勇彪悍,文官儒雅聰慧,真實再現了當年"漢武帝喜得寶鼎"和"宋真宗祭祀后土"的盛況。

秋風樓 古建一絕

門裡還有一神龕,上面篆刻"掃地壇"三個字,說是最早軒轅皇帝掃地為壇祭祀后土的遺蹟。

下部有一貫通東西的深溝古道,據說,張儀是魏國安邑人,即現在萬榮人,當年出遊列國,西渡黃河,直奔咸陽,就途徑這裡,人稱張儀古道。

秋風樓 古建一絕

女牆內伏樓體,樓體分三層,每層面闊五間,四周圍廊,飛簷明柱,斗拱精巧,玲瓏勁秀,形態雅異,轉圜有度,特別是那藻井下的垂花,更是獨特長長垂下。真可謂"傍水懸空一古樓,居高臨險聳雲端"、"千尋嵋嶺演天亙,一曲黃河卷地來"。

秋風樓 古建一絕

樓梯口很窄,只能容一人一人攀登。上了二樓,北面牆上鑲嵌一石碑,字體剛勁,內容生動,"秋風一辭,感慨悲壯,千古絕調,刻石建亭於汾陰脽上之汾陰祠後,淪於汾復建樓而儲之誠,三晉名碑中之一也!餘昔曾讀其辭,每值蘭秀菊芳追念景仰不已時,以未得親觀為憾。丁卯秋移宰汾陰下車後,即登斯脽樓已蕩然無存。訪諸父老鹹為餘指,洪濤巨浪中當年遺址所在,方知又浸於黃因不勝滄桑之感,而時復值秋風蕭颯,鴻雁北來,更令我撫今懷古,事與願違,越六載癸酉迂興汾陰祠於善地,仍建秋風樓刻辭於石而跋其後,以續數千年鴻軌云爾。誥授朝議大夫升用知府知榮河縣事上元戴儒珍謹跋。夏縣耿蔭樾書丹,大清同治十三年歲次早戌八月朔日立"。可見秋風樓風雨飄搖,幾經淹沒,幾經復修,歷盡滄桑。

秋風樓 古建一絕

再上三樓,北面存放有漢武帝《秋風辭》碑。漢武帝自改汾陰廟為后土祠以後,每隔三年必要親自前往後土祠進行祭拜。這年正值深秋時節,已接近70歲晚年的漢武帝,又一次前往後土祠進行祭拜。途中,見秋風蕭瑟,草木枯黃,葉落飄零,鴻雁南歸,不由感秋傷老,勾起對后土的懷念,生出一首千古絕唱的《秋風辭》來:

秋風樓 古建一絕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樓 古建一絕

感懷思念,情真意切,表現了漢武帝的憂患意識和倔強性格,正因為這首《秋風辭》,後人才在后土祠後面建立了這座秋風樓,經久不衰。

這裡,還曾拍攝過一部以抗日題材為內容的電影《血濺秋風樓》,宣揚愛國主義,振奮民族精神,突出了秋風樓在歷史上的厚重感。

秋風樓 古建一絕

站在秋風樓上四處眺望,心情並不是那麼舒暢。現在的黃河,再也沒有了那種"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概,不由生出一些傷感,"近望黃河一小湫,秋風樓上鎖眉頭。並非環保皆虛幻,生態危機水斷流。非聳聽,莫胡說,美伊戰爭為石油。將來人類再宣戰,水是禍根爭不休。"填一首詞"鷓鴣天·秋風樓"。

秋風樓 古建一絕

黃河就剩那麼一點水了,汾河又常斷流,怎麼不叫人擔憂,如此下去,人類生存需要水,萬物生長需要水,怎麼得了?水的問題,亟待解決。

秋風樓 古建一絕

1958年,毛主席在成都會議上曾對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說過,"------當時水大,漢武帝還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航行呢,現在水都幹了,我們愧對晉民啊"。

秋風樓 古建一絕

當年當兵,在汾河邊待時間長了,我真盼著"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旁"。不過,我還是又填了一首詞"卜算子":"漢武悲秋風,樓雉匿張道。后土皇天摶造人,送子娘娘廟。盛世枯逢春,舊地換新貌。海外尋根祭祖源,華夏同榮耀。"

九口2019-5-1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