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拿回家的玩具回到班裡—聽障兒童品德教育案例'

玩具 發現佩奇 親子游戲 不完美媽媽 海之聲徐州驗配中心 2019-08-10
"

聽覺口語康復教師既是聽障兒童語言的啟蒙者,又是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引導者。我發現有時孩子們會把班裡的玩具帶回家,如何做到既保護聾孩子純淨無暇的心靈又達到有效的品德教育效果把玩具拿會來呢?靠單一的說教是無法實現的,它需要老師合理的教育和引導。因此,在注重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各環節的相互滲透的同時,從小事做起,不焦不燥,付出愛心,淺移默化至關重要。

一、在遊戲中讓孩子得到教育

將生硬的說教內容,悄悄的滲透或轉移到形式靈活多樣的活動中去,使德育教育目標,在已被悄悄轉化了的活動中得以實現。

1、藉助故事的啟迪

小孩子對新鮮玩具很感興趣,有時難免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把玩具帶回家,但事後又害羞或害怕將玩具送回來。根據此種現象,我與家長進行了溝通,以表演童話故事《小象要回家》的形式共同引導幼兒。表演中,把玩具小象要回家的迫切心情、焦急狀態及最後小女孩把小象還回康復中心玩具櫃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聾兒受到感染。

2、在遊戲中,通過實際行動,糾正錯誤行為

在故事的啟迪下,孩子們萌發了同情心,於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將故事推向高潮,開展了一次既有趣又有意義的親子游戲活動——《幫老師找玩具》。 這是一個有準備的活動,事先已經通知家長,將孩子帶回家的玩具放在書包或口袋裡,當孩子在歡快的音樂聲中進行找玩具的遊戲時,暗示孩子,找一找自己的書包或口袋裡,在孩子驚奇的發現的同時,鼓勵並同他們一起快快的把玩具送給老師。 老師給聾兒以鼓勵後,他們的熱情更高了,有的還在床下、門後、桌子下面找到了玩具。

3、師生共同商量,制定切實可行的、孩子們自己的常規

以上活動的開展,使孩子們深有感觸,為制定常規預先積累了經驗。當我提出:怎樣才能幫老師保管好玩具時,孩子們想出了以下辦法:(1)不亂扔玩具。(2)玩過玩具後把玩具放好。(3)不把玩具帶回家。(4)要把帶回家的玩具帶回來。(5)不把玩具弄壞。這是孩子們通過實踐自定的常規,執行起來更便於接受和實現。所以班上再沒有把玩具帶回家的情況了,小主人越來越多了。

二、在教育中保護孩子的本性

在以上教育活動中,不但側重於教育過程及教育效果,還要避免對孩子純潔的心靈產生不良影響。發現把玩具拿回家的情況不急不燥,注意表達及處理方式。堅決不用對他們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的詞彙。這是我對孩子們實施以上各種教育之前,所做的心理準備及基本原則。

當我第一次發現這種情況時,我就暗暗告誡自己:一定不能以常人界定的詞彙描述或確定孩子的行為。其實,孩子對“偷”這種行為尚未理解,尤其是有些聽障兒童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這一詞,如果我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將這一現象描述或確定為“偷”或“壞孩子”,而對孩子們進行簡單的教育,那將適得其反,所以我就設計了以上的“看似無心似有心”教育形式,以避免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孩子從小就不喜歡“赤裸裸”的教育方法,這是孩子的本性。我遵循著這條原則設計的系列滲透、轉移教育活動,雖然其中沒有對孩子們提出任何改正錯誤的要求,但他們在活動中已經感受到了失主的焦急心情,由此產生了同情心,也明白了玩教具丟失的後果,在同情心的作用下,引發了一系列改正行為。使孩子們在認知和情感上產生了充分的、豐富的相互刺激,印象深刻,也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實,聽障兒童品德教育形式是靈活多樣的,需要多發現、多思考、多用心,那麼所謂的“不聽話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