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要保下'敢言'的王芸生?

1948年底,應毛澤東之邀,王芸生率妻女北上

1957年,短短几個月間,全國有50餘萬知識分子被打成了右派,而以“敢言”著稱的王芸生卻倖免於難。對此,王芸生感到納悶,不解其中原由。直到1960年,王芸生才從他的黨內聯繫人楊東蓴(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那裡得知,當時是毛澤東發了話:“《大公報》的王芸生就免了吧”。毛澤東為什麼要保下王芸生呢?從歷史上王芸生同毛澤東的交往,似可窺見其中原委。

“只有你們拿我們當人”

20世紀30年代初期,國民黨曾通令各家報刊,稱共產黨為“共匪”,稱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游擊隊為“匪軍”。《大公報》沒有照辦,反而派記者範長江採訪報道紅軍長征和陝北根據地的情況。1935年至1937年,《大公報》連載範長江的西北旅行通訊和其他戰地採訪消息,首次向社會公開報道共產黨和紅軍。不僅如此,《大公報》出版部結集範長江的西北旅行通訊報道,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並7次再版;抗戰初期,又出版了範長江介紹陝北根據地情況的通信集《塞上行》。這在當時極為罕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時,王芸生在《大公報》擔任編輯主任,參與了範長江採訪稿件的刊用安排。

1944年6月,中外記者參觀團訪問延安,此時已擔任《大公報》總編輯的王芸生派記者孔昭愷前往。12日,毛澤東在邊區政府大禮堂舉行宴會,歡迎中外記者。入席前,毛澤東讓孔昭愷坐在首席,孔一再謙遜不敢上座,毛堅持要孔上座,孔只得不安地坐下了。席間,毛澤東舉杯對孔大聲說:“只有你們《大公報》拿我們共產黨當人。”

“三十六計走為上”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飛抵重慶,與國民黨舉行國共和談。當晚,王芸生在《大公報》編輯部親自安排第二天的版面,對毛澤東抵渝不僅編髮了消息和特寫,還連夜趕寫了題為《毛澤東先生來了!》的社評,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9月1日,在慶祝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的雞尾酒會上,王芸生第一次與毛澤東見面。毛澤東握著王的手,親切地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希望你們新聞界的朋友,繼續為和平宣傳”,並相約過幾日再面談。

9月5日下午,毛澤東在紅巖新村約見了《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晤談近3個小時。一見面,王芸生急切地向毛澤東詢問國共和談的進展情況。毛只是說:“來渝5日,與中央商談團結問題,目前尚未可能有確切之結果以慰國人,可以說者僅為內戰決可避免。我國政令軍令如果再不統一,的確為不得了的事體,然統一之政令軍令必需建於民主政治之基礎上。只有包括各黨各派無黨派代表人士之政治會議,始能解決當前國事,民主統一之聯合政府始能帶給全國人民以幸福。民主者,人民有力量之謂也”。毛澤東對王芸生還講了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和三者相互的關係,以及如何實現和平,如何實現民主憲政,反對獨裁,才能保護人民的基本利益,也才能達到團結建國的目的。晤談後,毛澤東與王芸生共進晚餐。

 9月20日,毛澤東再次約王芸生晤談,繼續交換對國事的看法。當晚,王芸生作為東道主,在重慶李子壩《大公報》館內的“季鸞堂”設宴招待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等中共代表團成員。經過幾次與毛澤東長談,王芸生對中共的主張有了不少了解,但對蔣介石仍存在幻想。在晚宴上,毛澤東再次對王芸生做了說服工作,並希望《大公報》能夠成為為人民大眾說話的報紙。最後,在王芸生的請求下,毛澤東欣然命筆,為《大公報》全體員工題詞“為人民服務”。

王芸生對國共和談從抱有熱望到逐漸迷茫,且開始為毛澤東的安全擔心了。為此,他專門拜訪了章士釗先生,提出既然蔣介石拿不出像樣的方案,毫無誠意,應暗示毛澤東儘快離開重慶,“三十六計走為上”。兩人不謀而合。事後當章先生向毛澤東提出離開重慶時,一再說明這是他和王芸生的建議。10月11日,毛澤東飛返延安。

《大公報》得以保留

1948年10月30日,正在上海的王芸生接到上海地下黨轉達的毛澤東的邀請,要他到北平參加正在籌備中的新政協會議。1949年3月18日,王芸生來到解放後的北平,心情無比激動,惟有對《大公報》能否繼續存在心中無底,因為此時《大公報》天津版已改名為《進步日報》了。他找到周恩來,希望能夠繼續保留《大公報》的報名。周恩來對他說:“此事我們已請示過毛主席,他說‘《大公報》不必改名’。你隨軍南下,繼續主持上海《大公報》。《大公報》還是民間報紙,你們自己經營,我們不來干涉。”

周恩來誠摯的話語,使王芸生深受感動。9月21日至30日,王芸生作為全國新聞工作者的代表,出席了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王芸生歷任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二至五屆常務委員;第一至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

1952年,王芸生又開始為上海《大公報》的生存擔憂。當時,黨報有絕對的威信,讀者對黨外報紙不屑一顧,因而報紙的銷售量下降,廣告收入驟減,報紙有些辦不下去了。怎麼辦?王芸生考慮,政治的中心在北京,重要的信息來源在北京,一份全國性的大報,報社不設在北京恐怕不行。報社遷到北京,報紙的影響和銷售量就有可能擴大。因此,他想到的出路是將報社遷京。經過反覆思考,他鄭重地寫了一封長信,託人轉交給毛澤東。信發出僅一週,北京來了長途電話,要王芸生立即進京,等候毛澤東的接見。王芸生到達北京的第三天,就由彭真、胡喬木陪同,到中南海見毛澤東。當他們來到豐澤園,剛游完泳的毛澤東招呼大家坐在藤椅上。毛澤東聽完王芸生的彙報,立即指示:“上海《大公報》與天津《進步日報》合併遷京,擇地建新址。報名仍叫《大公報》,作為全國性報紙,報道分工是國際新聞和財經政策。”王芸生聽罷愁雲頓消,毛主席見狀風趣地說:“大公王,恭喜你收復失地了啊!”1953年,上海《大公報》與天津《進步日報》合併後遷京,繼續出版北京《大公報》,王芸生擔任報社社長,直至1966年“文革”爆發,北京《大公報》停刊。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保留了《大公報》,1957年又阻止了劃王芸生為“右派”。這是否因為歷史上《大公報》和王芸生給毛澤東留下了一些好印象?至今沒人說得清楚。(王鵬文)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轉自《揚子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