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網遊 英雄聯盟 Steam 信用卡 電玩巴士 電玩巴士 2017-09-15

遊戲曾經是被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存在,儘管隨著近些年電子遊戲產業的發展而有所改善,但在許多老一輩的家長眼中,遊戲依然不是什麼好東西,而對於孩子在遊戲上花錢,那更是深惡痛絕了。

“你居然在遊戲上花錢?”

“家裡都這麼窮了,你還把錢花在遊戲上!”

“你就不考慮下把你花的錢,拿來為家裡做點貢獻嗎?”

“錢多的沒地方花了?你倒是區找個女朋友幫你花啊!”

最後一條暴擊……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其實要說最初大家玩遊戲是基本不花錢的——因為滿大街都是盜版,而自從版權意識的廣泛倡導,以及大家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日漸提高,使得玩家們對於正版遊戲的支持力度也不斷變強,steam平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G胖:計劃通)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而相比一次性收費的單機(DLC:嗯?)和獨立遊戲,網遊和手遊的消費氪金點就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各種新裝備、新卡牌、新活動層出不窮,宛如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無時不刻地在勾引著玩家的消費慾望。

而如今在手遊裡花錢又有了一個時髦的特稱——“氪金”。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氪金一詞來源自日本手遊的特色扭蛋系統“gacha”,玩家通過充值取得十連抽獎的資格,從而有機會獲取稀有道具。事實上這種行為近乎於賭博,而玩家也的確會獲得一種賭博的刺激快感,而這種感覺容易上癮:一次抽不到就想再抽一次,再抽不到就繼續充值,如此反覆。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拿最近的熱點舉例,由B站代理的手遊《Fate/Grand Order》(國服翻譯:命運冠位指定)近期開放了第六章劇情卡池,尤其在昨日開放的“白槍呆”阿爾託莉雅卡池吸引了大批氪金玩家,一天之內就衝到了ios遊戲氪金榜的第三位,而在此之前,FGO還排在40名左右。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而這種模式現在不僅在手遊中大行其道,網遊也開始採取這種模式來從玩家錢包裡吸金了,比如lol經常展開的抽皮膚活動,dnf開盒子等等。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許多人就覺得很奇怪了:你花錢買單機遊戲還可以理解,畢竟買來以後都可以玩,還可以收藏。而手遊氪了一大筆錢,等到了遊戲關服的時候,你的一切都隨著數據消除煙消雲散,到最後什麼也沒得到,有什麼意義呢?

有的人會說:這是支持我喜歡的遊戲!遊戲製作方也是要吃飯的啊!有的人也會就是享受氪金抽獎的快感,為此覺得花錢也是值得的。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女人經常逛街買衣服買鞋子堆一櫃子,也沒見她們都穿,就放在那裡吃灰,和我花錢玩手遊有什麼不一樣?”也有人持這樣的觀點。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其實這個也要因人而異,對於月入百萬的土豪大佬來說,花點錢氪金抽卡根本小case;但對於一般上班族或者學生黨,工作學習忙碌之餘,本想小抽一發怡情,卻管不住雙手重氪灰飛煙滅,那就是很有問題了。尤其是拿父母的錢去充值、打賞主播的熊孩子,送到楊教授那裡去接受下教育都不為過。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說穿了,在遊戲花錢上,終究還是要結合自身實際所能承擔的消費能力來實施,並且要具備一定的剋制力,尤其是信用卡這東西,能不辦就別辦。在小編我熟悉的朋友裡就有不少人,在辦了信用卡後完全壓制不住消費的慾望,最後欠了一屁股債還要讓父母來還。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還有一點,就是關於“投入與回報是否成正比”的問題,這又分為遊戲內與遊戲外兩種回報。

遊戲內回報是指RMB能否在遊戲裡換回同等價值的裝備材料屬性加成等等(時裝類如果不帶屬性加成我從來不買),遊戲外回報是指如果有一天我放棄這個遊戲的時候,能夠收回成本。這點適合於網遊,但手遊卻不適用——因為大部分手遊是禁止玩家之間自由交易的。

我們為什麼愛往遊戲裡充錢?在氪金裡我們得到了什麼?

對於投入與回報是否能滿足預期的要求,除了物質層面也還有精神層面,也就是前面說的有人單純為了滿足消費快感的需求或是支持自己喜歡的遊戲,提升到這個層面就不能單單用金錢去衡量了。

最後提醒廣大玩家:凡是遊戲中帶有隨機性的消費項目,都一定要謹慎小心!精煉窮三代、附魔毀一生這句從十幾年前的網遊就流傳下來的名句,也是適用於任何手遊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