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王懿榮在萊陽獲贈戚繼光寶刀'

"
"
「人物檔案」王懿榮在萊陽獲贈戚繼光寶刀

王懿榮(1845-1900年)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藏家、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戚繼光(1528-1588年),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徐壽基,江蘇武進人,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任萊陽縣令,光緒二十四年復任萊陽縣令。

這三個人的名字能夠聯繫在一起,緣起於一把寶刀,而萊陽,就是這把寶刀重現鋒芒之地,王懿榮有詩為證:“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公堂,徐侯寶刀舉相贈,知餘團練兼御防。千金掛樹生不惜,楚弓楚得千古奇。”

作為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慷慨報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王懿榮從小就十分仰慕這位“煙臺老鄉”,為搜求其遺著,曾苦苦搜覓十餘年,最終刊刻使其傳世。王懿榮在興辦團練抗倭之時,意外地在萊陽得到了戚繼光寶刀,他深信這是冥冥之中戚繼光對自己的激勵。

這個故事,在王常師的《海蠡閣叢談》中描述甚詳。

戚家刀揚名中國軍事史

作為戰功卓著的武將,戚繼光自然非常重視練兵,非常重視軍械尤其是軍刀的質量,他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裡專門寫道,鍛造軍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在長期的作戰實踐中,戚繼光發現傳統的中國軍刀在質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開始研究並且借鑑日本刀,試圖對中國軍刀進行改良。

在其要求下,將中國軍刀刀身加長、寬度縮小,弧度加大,並在質量上嚴格把關,從而鍛造出名噪一時的“戚家刀”。

在戚繼光的努力和影響下,中國刀的使用和在戰爭中的地位達到了唐以後的又一個高峰。可以說,戚家軍之所以能讓敵人聞風喪膽,與他們手中鋒利的戚家刀不無關係。

王懿榮搜書刻書紀先賢

"
「人物檔案」王懿榮在萊陽獲贈戚繼光寶刀

王懿榮(1845-1900年)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藏家、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戚繼光(1528-1588年),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徐壽基,江蘇武進人,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任萊陽縣令,光緒二十四年復任萊陽縣令。

這三個人的名字能夠聯繫在一起,緣起於一把寶刀,而萊陽,就是這把寶刀重現鋒芒之地,王懿榮有詩為證:“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公堂,徐侯寶刀舉相贈,知餘團練兼御防。千金掛樹生不惜,楚弓楚得千古奇。”

作為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慷慨報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王懿榮從小就十分仰慕這位“煙臺老鄉”,為搜求其遺著,曾苦苦搜覓十餘年,最終刊刻使其傳世。王懿榮在興辦團練抗倭之時,意外地在萊陽得到了戚繼光寶刀,他深信這是冥冥之中戚繼光對自己的激勵。

這個故事,在王常師的《海蠡閣叢談》中描述甚詳。

戚家刀揚名中國軍事史

作為戰功卓著的武將,戚繼光自然非常重視練兵,非常重視軍械尤其是軍刀的質量,他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裡專門寫道,鍛造軍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在長期的作戰實踐中,戚繼光發現傳統的中國軍刀在質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開始研究並且借鑑日本刀,試圖對中國軍刀進行改良。

在其要求下,將中國軍刀刀身加長、寬度縮小,弧度加大,並在質量上嚴格把關,從而鍛造出名噪一時的“戚家刀”。

在戚繼光的努力和影響下,中國刀的使用和在戰爭中的地位達到了唐以後的又一個高峰。可以說,戚家軍之所以能讓敵人聞風喪膽,與他們手中鋒利的戚家刀不無關係。

王懿榮搜書刻書紀先賢

「人物檔案」王懿榮在萊陽獲贈戚繼光寶刀

作為戚繼光的同鄉,王懿榮對戚家軍鴛鴦陣大敗倭寇的故事從小就耳熟能詳,對戚繼光更是十分敬拜。

童年時,王懿榮就讀遍了戚繼光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等兵書。戚繼光的傳世著作,除這些兵書外,還有一部《止止堂集》,王懿榮幾欲讀之,想探知這位一代名將的內心世界,然苦苦搜尋,卻一時難覓。

清光緒五年(1879),登州府編算《登州府志》,向戚繼光族人徵求此書仍未求得。王懿榮聽說此事後,更留心搜求此書。

又過了三四年,當時王懿榮任翰林院編修,有機會得以閱覽翰林院藏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懿榮終於在院藏書中找到了明刻本戚繼光文集《止止堂集》。

那一刻,王懿榮欣喜若狂!為了從容研讀,王懿榮專門僱人把此書抄了一部。

光緒十五年(1889),王懿榮在濟南拜見山東巡撫張曜,席間談及戚繼光的豐功偉績,又談及自己尋訪到的《止止堂集》。

巧的是,當時山東書局正徵求珍稀文獻以刊印傳世。《止止堂集》作為重要的山東文獻,豈能不刊刻傳世!

張曜、王懿榮一拍即合,由王懿榮提供底本,張曜責成山東書局刊刻此書。為此,王懿榮撰寫了《重刻明威武毅公<止止堂集>敘》,載於此書卷端,敘述了此書的刊刻經過。

從此,此書得以傳世。

在萊陽喜獲戚氏寶刀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火很快燃燒到山東半島,王懿榮向光緒皇帝表奏在煙臺興辦團練的戰略意義,獲批迴鄉辦理團練,為了解當時登州府的軍備情況,王懿榮用半個月的時間考察了登州府所屬十多個州縣,可謂嘔心瀝血。

在巡視萊陽縣時,巧遇一位熟人:縣令徐壽基,恰是王懿榮中光緒庚辰年進土時的同年。

徐壽基,字寶桂,四川人,他曾在濟南古玩市場上,花費重金淘到一把戚繼光所造寶刀,刀上刻“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兩行小字。

這是一代名將戚繼光用過的寶刀,當是繼光任葡鎮總兵時鑄造的。徐壽基對這把寶刀十分珍愛,真是珍若拱璧。

在科舉時代,士人們無不格外重視同年等同學關係。

徐壽基知道王懿榮敬仰戚繼光,更為其抗擊倭寇的實際行動所感動,於是毅然割愛,把寶刀贈送給了王懿榮。

手撫戚繼光寶刀,王懿榮心潮澎湃,回想起幼時聆聽戚繼光的故事,想到自己花費十餘年時間搜尋戚繼光遺著並刊刻行世,又想到如今奉旨返鄉興辦團練以抗倭寇……這樁眼前事,與戚繼光當年在登州練兵抗擊倭寇是何其相似!

王懿榮相信,得到寶刀,這是上蒼對自己素來敬仰戚繼光的回報,是以此激勵自己興辦團練抗倭。

念及此,王懿榮欣喜若狂,做長歌《成武毅公寶刀歌》一首,以感謝同年徐壽基。此歌雲:“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戚繼光字南塘,《南塘集》即指山東書局所刻《止止堂集》。

在描寫了寶刀的鋒利之後,王懿榮敘述了喜得寶刀的經過:

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公堂。

徐侯寶刀舉相贈,知餘團練兼御防。

千金掛樹生不惜,楚弓楚得千古奇。

儘管王懿榮一番雄心壯志,苦心興辦團練,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已無心反抗。

光緒二十年(1895),滿政府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王懿榮壯志未酬,手撫戚繼光寶刀,心如刀絞,忿然寫下七絕《偶感》一首:

“豈有雄心輒請纓,念家山破自魂驚,歸來整旅蝦夷散,五夜猶聞匣劍鳴。”

懷抱寶刀以身殉國

"
「人物檔案」王懿榮在萊陽獲贈戚繼光寶刀

王懿榮(1845-1900年)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藏家、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戚繼光(1528-1588年),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徐壽基,江蘇武進人,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任萊陽縣令,光緒二十四年復任萊陽縣令。

這三個人的名字能夠聯繫在一起,緣起於一把寶刀,而萊陽,就是這把寶刀重現鋒芒之地,王懿榮有詩為證:“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公堂,徐侯寶刀舉相贈,知餘團練兼御防。千金掛樹生不惜,楚弓楚得千古奇。”

作為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慷慨報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人,王懿榮從小就十分仰慕這位“煙臺老鄉”,為搜求其遺著,曾苦苦搜覓十餘年,最終刊刻使其傳世。王懿榮在興辦團練抗倭之時,意外地在萊陽得到了戚繼光寶刀,他深信這是冥冥之中戚繼光對自己的激勵。

這個故事,在王常師的《海蠡閣叢談》中描述甚詳。

戚家刀揚名中國軍事史

作為戰功卓著的武將,戚繼光自然非常重視練兵,非常重視軍械尤其是軍刀的質量,他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裡專門寫道,鍛造軍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在長期的作戰實踐中,戚繼光發現傳統的中國軍刀在質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開始研究並且借鑑日本刀,試圖對中國軍刀進行改良。

在其要求下,將中國軍刀刀身加長、寬度縮小,弧度加大,並在質量上嚴格把關,從而鍛造出名噪一時的“戚家刀”。

在戚繼光的努力和影響下,中國刀的使用和在戰爭中的地位達到了唐以後的又一個高峰。可以說,戚家軍之所以能讓敵人聞風喪膽,與他們手中鋒利的戚家刀不無關係。

王懿榮搜書刻書紀先賢

「人物檔案」王懿榮在萊陽獲贈戚繼光寶刀

作為戚繼光的同鄉,王懿榮對戚家軍鴛鴦陣大敗倭寇的故事從小就耳熟能詳,對戚繼光更是十分敬拜。

童年時,王懿榮就讀遍了戚繼光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等兵書。戚繼光的傳世著作,除這些兵書外,還有一部《止止堂集》,王懿榮幾欲讀之,想探知這位一代名將的內心世界,然苦苦搜尋,卻一時難覓。

清光緒五年(1879),登州府編算《登州府志》,向戚繼光族人徵求此書仍未求得。王懿榮聽說此事後,更留心搜求此書。

又過了三四年,當時王懿榮任翰林院編修,有機會得以閱覽翰林院藏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懿榮終於在院藏書中找到了明刻本戚繼光文集《止止堂集》。

那一刻,王懿榮欣喜若狂!為了從容研讀,王懿榮專門僱人把此書抄了一部。

光緒十五年(1889),王懿榮在濟南拜見山東巡撫張曜,席間談及戚繼光的豐功偉績,又談及自己尋訪到的《止止堂集》。

巧的是,當時山東書局正徵求珍稀文獻以刊印傳世。《止止堂集》作為重要的山東文獻,豈能不刊刻傳世!

張曜、王懿榮一拍即合,由王懿榮提供底本,張曜責成山東書局刊刻此書。為此,王懿榮撰寫了《重刻明威武毅公<止止堂集>敘》,載於此書卷端,敘述了此書的刊刻經過。

從此,此書得以傳世。

在萊陽喜獲戚氏寶刀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火很快燃燒到山東半島,王懿榮向光緒皇帝表奏在煙臺興辦團練的戰略意義,獲批迴鄉辦理團練,為了解當時登州府的軍備情況,王懿榮用半個月的時間考察了登州府所屬十多個州縣,可謂嘔心瀝血。

在巡視萊陽縣時,巧遇一位熟人:縣令徐壽基,恰是王懿榮中光緒庚辰年進土時的同年。

徐壽基,字寶桂,四川人,他曾在濟南古玩市場上,花費重金淘到一把戚繼光所造寶刀,刀上刻“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兩行小字。

這是一代名將戚繼光用過的寶刀,當是繼光任葡鎮總兵時鑄造的。徐壽基對這把寶刀十分珍愛,真是珍若拱璧。

在科舉時代,士人們無不格外重視同年等同學關係。

徐壽基知道王懿榮敬仰戚繼光,更為其抗擊倭寇的實際行動所感動,於是毅然割愛,把寶刀贈送給了王懿榮。

手撫戚繼光寶刀,王懿榮心潮澎湃,回想起幼時聆聽戚繼光的故事,想到自己花費十餘年時間搜尋戚繼光遺著並刊刻行世,又想到如今奉旨返鄉興辦團練以抗倭寇……這樁眼前事,與戚繼光當年在登州練兵抗擊倭寇是何其相似!

王懿榮相信,得到寶刀,這是上蒼對自己素來敬仰戚繼光的回報,是以此激勵自己興辦團練抗倭。

念及此,王懿榮欣喜若狂,做長歌《成武毅公寶刀歌》一首,以感謝同年徐壽基。此歌雲:“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戚繼光字南塘,《南塘集》即指山東書局所刻《止止堂集》。

在描寫了寶刀的鋒利之後,王懿榮敘述了喜得寶刀的經過:

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公堂。

徐侯寶刀舉相贈,知餘團練兼御防。

千金掛樹生不惜,楚弓楚得千古奇。

儘管王懿榮一番雄心壯志,苦心興辦團練,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已無心反抗。

光緒二十年(1895),滿政府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王懿榮壯志未酬,手撫戚繼光寶刀,心如刀絞,忿然寫下七絕《偶感》一首:

“豈有雄心輒請纓,念家山破自魂驚,歸來整旅蝦夷散,五夜猶聞匣劍鳴。”

懷抱寶刀以身殉國

「人物檔案」王懿榮在萊陽獲贈戚繼光寶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懿榮受命於危難之時,任京師團練大臣,負責保衛京城。

六月,侵略者長驅直入,攻破北京,在京的官員紛紛做鳥獸散。

王懿榮身負團練職責,既不能保駕扈從,又不忍坦然看著侵略軍燒殺搶掠,於是,志在必死。

王懿榮讓家人把院子裡的井口鑿大,以便危急時跳井殉國。王懿榮先是吞了金子,然後躺在書房裡。

可是過了半天,翻來覆去地仍死不了。

想到多吞鴉片藥膏也能致死,他就把門人送來的鴉片膏藥全部吞了進去,可是等了片刻,儘管面色慘白,苦不堪言,卻仍不能死。

正在這時,幾個洋鬼子衝了進來。

王懿榮見狀,提起戚繼光寶刀就要自刎。那幾個洋人知道王懿榮的學者身份,對其大義凜然的行為頗為感動,向王懿榮舉起拇指表示欽佩,然後又向王懿榮鞠了一個躬,就退出了院子。

想到國家蒙辱,王懿榮已抱定必死之心,遂懷抱寶刀憤然跳井殉國,其夫人、兒媳之後也跟著跳並而亡。

王懿榮殉國後,僕人分散外逃,匪徒趁機奔入宅院大肆搶掠,把王懿榮所藏書籍古器物劫掠一空。

讓入欣慰的是,唯獨這把戚繼光寶刀,因隨王懿榮跳井殉國而得以保存。

此刀後歸中國國家博物館存藏,堪稱國寶級文物,這把見證中國兩代抗倭名人生命行跡的寶刀,如今靜靜地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供世人瞻仰。

(作者:萊陽/劉樹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