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老舍、何其芳、吳伯簫在萊陽

「人物檔案」老舍、何其芳、吳伯簫在萊陽

現代文學大師老舍、著名詩人何其芳和著名散文家吳伯簫都曾經在萊陽住過。萊陽人民給他們以寶貴的精神營養,他們在萊陽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一九三O年,在萊陽城西關以南的小寺廟一帶,建立了一所鄉村師範學校。當時叫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後改名為山東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一九三六年夏,吳伯簫從濟南到這所學校任校長,同年邀請何其芳來校任國文教師。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抗戰熱情,吳伯簫函邀老舍先生到萊陽講演。老舍接信後,不辭勞苦,從青島乘長途汽車到了萊陽。

這樣,萊陽這麼一個小小縣城,一時集聚著全國文壇上的三顆明星。

老舍在萊陽逗留的時間很短,但給學生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講演好用比喻,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妙趣橫生,使師生們獲益匪淺,每次講演,會場裡都爆發出熱烈掌聲。老舍先生當時已是著名的作家和教授,聲望很高,但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他除了講演之外,還給學生上過國文課。

課餘時間,喜歡和學生聊天。他對農村的事很關心,細心地問及一些貧寒學生家中的情況。老舍先生住在一間狹小的教員宿舍裡,到了晚上,他的屋裡,教師和學生總是擠得滿滿的。

「人物檔案」老舍、何其芳、吳伯簫在萊陽

何其芳三十年代初,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上學時就與李廣田,卞之琳共同出過一本詩集,到萊陽之前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已出版了。但鄉師的學生說,何其芳在鄉師的學生中從來沒提到自己的作品,學生只知道他有著作。

“在長長的送葬行列間,我埋葬我自己。”《送葬》這首詩,是詩人為舊世界送葬,也可以看作是詩人為“舊我”送葬。

抗戰爆發後,何其芳毅然奔向革命聖地延安,應當說,詩人是在萊陽挖好為革命的起跑穴的。實際上何其芳在萊陽就已經積極參加抗戰活動了,一九三六年秋,萊陽鄉師學生成立的“學生救國會”,何其芳大力支持,《告膠東同學書》就是他親自起草的。

一九三六年夏,吳伯簫到萊陽鄉師任校長的時候,正是全國處於抗戰的前夕。鄉師的進步學生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救國會,舉行演講會。

“七七”事變以後,萊陽鄉師的學生在家鄉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和《我愛蘆溝橋》等節目。這些活動往往遭到學校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和禁止,吳伯簫總是暗中保護進步學生。

「人物檔案」老舍、何其芳、吳伯簫在萊陽

“辦鄉村師範,站在學生的地位,主觀上愛護學生,免遭軍閥的逮捕殺害。”吳伯簫後來回憶說:“客觀上卻給有的學生印象是跟他們走的不是一條路,白色恐怖壓得知心朋友不敢說真話,自家人不敢認自家人呵!”

吳伯簫以後的舉動,清楚地表露了他的立場。

隨著形勢的發展,鄉師的學生分成兩派,吳伯簫率領著二百多名進步學生徒步跑到了魯南,因情況險惡,他自己沒有力量組織他們,結果四方分散,這些學生後來不少成了革命的骨幹力量。

吳伯簫到了延安之後十分後悔沒有和這些學生一道到延安。但是在延安,吳伯蕭經常懷念萊陽鄉師和鄉師的學生。

有一次他聽說膠東遊擊隊發展很好,而且借了萊陽鄉師的舊址辦了一個抗日干部學校,他非常高興:“想想看,直到如今敵人還沒有踏到萊陽縣城,母校的房子還是依然整齊完好的吧?原有的六七百套桌椅,豐富的毫未動亂的圖書正好作英雄們鍛鍊的場所。”

在萊陽鄉師,吳伯簫主要精力用於辦學,但也寫作,他的散文詩集《羽書》有一部分是在萊陽寫成的。

現在,萊陽鄉師的舊址上,已經建起萊陽劇院、果品公司大樓等宏偉壯麗的建築。(遺憾的是,因城區擴建,舊址已於2018年拆掉。)

但是在新樓群的一隅,還完好地保留了兩排平房。磚牆,沒有山牆尖,房頂是灰色的水泥瓦,是三十年代的時髦建築一一這便是萊陽鄉師的教員宿舍。

兩排平房共有三十二間,每間不過七八平方米,開一個門,沒有窗戶。後排房子東頭有一棵粗可合抱的大柳樹,筆者曾在這裡徘徊良久,猜想何其芳的散文《樹蔭下的默想》,可能就是在這棵樹下構思寫成的。

(整理:萊陽/唐風新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