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平和縣蘆溪鎮漳汀城隍廟龍柱

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平和縣蘆溪鎮漳汀城隍廟明朝對聯下聯

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平和縣蘆溪鎮漳汀城隍廟明朝對聯上聯

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平和縣蘆溪鎮漳汀城隍廟供奉主神王維神像

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

平和縣蘆溪鎮漳汀城隍廟全景圖

一個村有一個村的故事,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故事。而一個村似乎要演繹一座城的故事,這著實讓我們驚歎,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在平和縣蘆溪鎮漳汀村演繹的巡檢司和城隍廟的故事,卻實實在在地記錄著當時的熱鬧和輝煌。

漳汀村位於平和縣蘆溪鎮西南部,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該村以地貌風水聞名,兩龜兩虎把水口,東有覆鼎金、倒地瓶,村四周低矮環山擁抱,山巒起伏,由近及遠,有序排列,中部地勢平坦寬闊,形成小盆地。蘆溪河由東至西穿過其中,蜿蜒而來,曲折而去,流經長樂,入廣東三河合水匯韓江。

有近500年曆史的漳汀城隍廟滄桑而厚重,它坐落在美麗的青山下,雖然不大,卻典雅精緻。屋頂為懸山頂燕尾脊,石磚木結構,青磚牆砌,坐西南朝東北,佔地面積約210平方米。依次由前殿、天井、正殿組成。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柱。天井鵝卵石鋪漫,兩側帶過水廊道。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後簷牆承檁)。明間皆抬樑式木構架,置盤龍石柱,雕刻精美。前殿明間內簷懸掛“燮理陰陽”木匾一方,東側保留碑記兩通,花崗石質地,一通為“漳汀司段老爺勘語”,落款“乾隆二十六年(1761)”,另一通為“重修城隍廟碑記”,落款“光緒二十三年(1897)”。廟內外柱上刻有四對行楷字體楹聯:“聰明宰物德同立化流行,監察司民功與黃堂表裡”“到頭處是是非非曾放過誰人,舉念時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衡平曲直無差,報應纖毫不爽”“天道地道人道道道無窮,胎生卵生化生生生不已”,內容富有深刻哲理,且書法超群。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神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官至尚書右丞。所以,在城隍廟前當時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

漳汀城隍廟與九峰城隍廟除建築規模外,包括始建時間(公元1518年)、供養神明等幾乎如出一轍,並有獨特之處,由於王陽明的提議,為了體現朝廷對這一長期動盪不安、未沐皇恩之地的格外重視,同時也為了顯示朝廷對平定東南動亂有功之臣王陽明奏疏的重視,平和縣衙被恩准縣堂與文廟視同府一級建制。該廟的城隍神是一位唐代詩人——王維。這在全市甚至全國諸多的城隍神隊伍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現象。這體現了王陽明文治武功的願望及對文官制度和太平盛世的期許。

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首創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

然而遺憾的是在明朝時,曾經引起中央王朝關注的漳汀巡檢司如今找不到較有價值的遺蹟。村民陳加強告訴筆者,“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巡檢司的遺址已完全被毀壞,就連一些有刻字的石碑也基本被毀”。

這樣一個偏僻的村莊,為何會引起明中央王朝的關注?在明朝,一般是建縣衙才建城隍廟,當時為何沒建縣衙而建了巡檢司和城隍廟呢?漳汀巡檢司和城隍廟的創建是與漳州平和縣的置縣有關聯的,而平和縣的置縣,則緣於一次蘆溪人組織的農民起義,歷史的機緣使得王陽明和這一切事情的發生緊緊聯在了一起。

明朝時,漳汀村屬南靖縣清寧裡七圖,處於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管轄的漳州府與汀州府兩府邊陲、閩粵贛邊區,因此故名漳汀。明武宗正德年間,造反義軍遍及全國,各省幾乎都有農民起義,其中平和詹師傅與廣東溫火燒的起義軍,聲勢實力尤為浩大。活動在閩、粵、贛3省邊區,沉重地打擊明朝的統治者。朝廷數次派兵“征剿”,都被義軍打敗。起義軍佔領的區域不斷擴大,勢力更加雄厚。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武宗皇帝授王陽明(字守仁)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提督閩、粵、贛3省軍隊會同福建安撫胡璉,漳州天守鐘相等,由九峰紳士曾敦業父子為嚮導,於正德十二年正月“進剿”詹師傅義軍。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守仁向閩、粵、贛等省官兵發出進攻令,為平亂義軍在漳州坐鎮指揮,曾駐紮漳汀一段時間。

王陽明認為,這次農民戰爭的原因,一是明朝正德年間從朝廷到地方官府的政治腐敗,苛捐雜稅逼得民不聊生,致使貧苦農民揭竿而起;二是漳州南靖縣地域過於寬廣。發生起義的地點官府鞭長莫及,廣東、龍巖又管不到,形成一個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帶和“化外之區”。戰亂平息後,苦於幾年兵災匪息的當地老百姓紛紛向他陳言,要使這片土地得到治理,根本辦法是在這裡“添設一縣,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移風易俗,庶得久安長治”。於是,王陽明採納了當地耆老鄉賢的建議,以政治家的眼光向朝廷提出了“於河頭添設一縣治,外足以控制(廣東)饒平鄰境,內足以壓服蘆溪諸巢,又且民皆樂從,不煩官府普責,誠亦一勞永逸之事”的建縣奏疏。

“視民如傷”的王陽明經過考察之後向朝廷析置平和縣,《添設清平縣治疏》中說:“蒙漳南道督同本職與南靖縣知縣施祥,帶領耆民曾敦立等,並山人洪欽順等,親詣河頭地方。踏得大洋陂,背山面水,地勢寬平,周圍量度可六百餘丈,西接廣東饒平,北聯三團蘆溪,堪以建設縣治……及看得蘆溪枋頭阪,地勢頗雄,宜立巡檢司以為防禦……呈乞添縣治以控賊巢,建設學校以移易風俗,庶得久安長治。”朝廷批准了王陽明的請求。正德十二年底,劃出南靖縣的清寧、新安二里共十二圖建縣,取“寇平民和”之意,定名平和縣,1518年3月置縣,縣治設在河頭大洋陂(今九峰)。

儘管把縣治設在河頭,王陽明對漳汀還是情有獨鍾,建議設巡檢司、建城隍廟。據《平和縣誌》建置平和縣治疏載“及看得蘆溪枋頭阪,地勢頗雄,宜立巡檢司以為防禦。就將小溪巡檢司移建,仍量加編弓兵,點選鄉夫,協同巡邏,遇有盜賊,隨即撲捕”。“今欲於河頭添設縣治,枋頭阪移設巡檢司,外足以控制饒平鄰境,內足以壓服蘆溪諸巢”。“又據南靖縣縣丞餘道呈稱:帶同木石匠陳恩欽等前到漳汀枋頭阪地方丈量,土城周圍一百一十丈,顧募鄉夫舂築完固。給發官銀,砍辦木植,督造巡司公館前廳各一座,儀門一座,鼓樓一座,後堂各一座,各蓋完備。惟土城公館巡司廂房欠瓦,暫將茅復,候秋成農隙修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初六,小溪巡檢司移至漳州府與汀州府兩地交界處的蘆溪枋頭阪(現蘆溪漳汀村),更名漳汀巡檢司,小溪巡檢郭森前往就任,並遵制始建漳汀城隍廟。

王陽明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要求巡檢司要施仁政、重招撫。因為造反的“亂民”是被官府所迫,或是被大戶所侵,或是被豪強所奪,使得民不聊生,一時錯起念頭,誤入其中,才到山中造反搶劫。後來不敢出山,此等苦情,亦甚可憫。於是採取“重撫輕剿”的方略,將造反的詹師傅部分“亂民”包圍在山洞中圍而不剿,又派人送去米糧、酒肉、銀錢、布匹等物品進行安撫。並張貼告示,對造反的“亂民”動之以情,曉之以利害,使很多“亂民”頗受感動,致多部頭領率部投誠。

漳汀這一小村與一座城“擦肩而過”,王陽明與漳汀巡檢司、漳汀城隍廟的故事也逐漸被幾百年的歷史洪濤所淹沒。經歷過歷史風塵的漳汀村如今已成為現代的富美村落。(本文源自《閩南日報》 葉庚成 文/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