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型詩人李商隱和4C型詩人白居易 說說什麼是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前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到了“隔與不隔”的說法,我最早讀到這本書時,好半天沒有搞懂,什麼是隔?什麼是不隔呢?

後來才明白,用最通俗的說法來解釋,容易看懂就是“不隔”,看著費解就是“隔”,但是“隔”有不同的“隔”,“不隔”也有不同的”不隔“。學詩作詩,還是要掌握好“隔與不隔”的度,這樣才能做出不過於淺顯又頗有深度的作品。

至於4p與4c是怎麼回事呢?按下不表,我們先看一看什麼是王國維的“隔與不隔”說。

一、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之詩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如歐陽公《少年詠.詠春草》上半闕雲:“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人間詞話》

王國維說,南北朝時期,陶淵明、謝靈運的詩不”隔,“顏延年的詩就略微有些”隔“了。蘇軾的詩不隔,黃庭堅的詩略微有些隔了。又說南朝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的“池塘生春草”、隋朝薛道衡《昔昔鹽》“空梁落燕泥”,這兩句的好處就是在於不隔而已。歐陽修《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闋每句話都逼真得如在眼前,便是不隔。

王國維接著說,歐陽修這首《少年遊·詠春草》的下半闕就隔了:

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拔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有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人間詞話》

除了“謝家池上,江淹浦畔”, 王國維還用南宋姜夔的《翠樓吟》舉例,說有一部分不隔,但是有一部分隔。南宋詞即使有不隔的地方,但是比起北宋(王國維所說的前人,或許包括唐五代),也有淺深厚薄的區別。

王國維為什麼這樣說呢?

4P型詩人李商隱和4C型詩人白居易 說說什麼是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二、用典與不用典 都會有隔與不隔

1、用典的隔

我們先看看王國維舉例的歐陽修《少年詠.詠春草》:

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讀完了這首詞以後,根據學識的不同,會有人感覺到隔與不隔。王國維說的隔是指“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因為這裡用了兩個典故,假如不理解的話,對於這首詞就只能讀懂一半。

知道謝靈運“謝家池上”的故事,自然會聯想到春草。據《南史·惠連傳》載,族兄靈運激賞惠連之才思,嘗於永嘉西堂思詩競不成,忽夢見惠連,即得句雲:“池塘生春草。”

讀過江淹的《別賦》,也會聯想到春草。江淹《別賦》中有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這就是“江淹浦畔”的意思。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八個字沒有提到春草,但是其含義句句不離春草,假如你不瞭解這兩個典故,根本就理解不了歐陽修的深意,所以王國維說“隔”。

2、不用典的隔

用典可能會產生“隔”,但是不用典也一樣可能產生“隔”,王國維認為姜夔的《翠樓吟》中下半闕前面不隔,後面隔。附宋代姜夔的《翠樓吟·淳熙丙午冬》:

詞序: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樓成,與劉去非諸友落之,度曲見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鸚鵡洲者,聞小姬歌此詞,問之,頗能道其事,還吳為餘言之;興懷昔遊,且傷今之離索也。

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漢酺初賜。新翻胡部曲,聽氈幕元戎歌吹。層樓高峙。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人姝麗,粉香吹下,夜寒風細。

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銷英氣。西山外,晚來還卷,一簾秋霽。

王國維認為“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不隔。而“酒祓清愁,花銷英氣”就有點隔。為什麼呢?在王國維《人間詞話·五十六》中的一段話,可以看作答案: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老街的理解是王國維認為“無嬌揉妝束之態”便是“不隔”,而“酒祓清愁,花銷英氣”就有點雕鏤痕跡過濃了,所以不符合王國維“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的標準,所以有些“隔”。

當然,這種觀點也有人不以為然,就不贅述了。

4P型詩人李商隱和4C型詩人白居易 說說什麼是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三、替代字的隔與不隔

除了以上兩種“隔與不隔”,王國維還講了一種“隔”:

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遊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詩詞使用代字是常見的現象,老街寫過一篇《關於古詩詞的借代 雲間趙盾不是人,青州從事什麼鬼?》,引用了陳與義的詩 《戲大光送酒》:

折得嶺頭如玉梅,對花那得欠清杯。 不煩白水真人力,便有青州從事來。

從這個題目來看,這首詩與酒有關係,但是不理解“青州從事”是什麼東東就搞不清什麼意思了。青州從事典出《世說新語·術解》:

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則令先嚐,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

東晉桓溫手下有個品酒師,他把酒力一直達到臍部的酒稱作“青州從事”,因為青州有個齊郡,齊與臍同音。酒力只能到達胸腹之間的膈,就被認為是差的酒,因為平原郡有個鬲縣,這種酒被他叫做“平原督郵”。這個閒人是不是該罵?

王國維說周邦彥《解語花》“桂華流瓦”一句境界很妙,但是對於不理解“桂華”二字的人就比較遺憾了。“桂華”代替的是月光,月光灑在屋簷的瓦片上就像流動一樣,是極美的境界。假如搞不懂“桂華”就費解了,或者以為是桂樹的花被風吹到了瓦片上,這就完全理解錯了。

4P型詩人李商隱和4C型詩人白居易 說說什麼是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四、4P與4C 李商隱與白居易

很多人工作中會接觸到4P到4C的概念,這是現代經濟社會常用的營銷理論,一個站在產品的角度看問題,一個站在顧客的角度看問題。站在產品的角度而不是站在顧客角度就容易產生“隔”。

1、4P詩人李商隱

4P理論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這是站在產品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作詩如果只顧自己的感受類似於4P,只顧自己去寫,讀者們的感受與理解跟我有什麼關係?甚至有的詩人故意寫一些隱晦令人搞不太懂的東西出來。昨天老街寫了一篇《作詩不可不學的祕訣 看錢鍾書詮釋《錦瑟》領悟李商隱的手段》,李商隱的一堆無題詩搞得大家神魂顛倒,一首《錦瑟》惹得多少人打起來筆墨官司。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2、4c詩人白居易

4C理論即顧客需求(Consumer’s Needs)、成本(Cost)、溝通(Communication)、便利性(Convenience)四要素。這是站在讀者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說典型的4c型詩人,白居易可以算一個了,南宋魏慶之著《詩人玉屑》卷八記載:

冷齋夜話雲: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故唐末之詩近於鄙俚。《詩人玉屑》卷八

魏慶之說,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的《冷齋夜話》雲白居易作詩“老嫗能解,”加入老嫗聽不懂的話,就趕緊修改。因為白居易的詩名太盛,影響到唐末的詩太過於“鄙俚”:粗俗淺陋。

又張文潛雲:世以樂天詩為得於容易,而耒嘗於洛中一士人家,見白公詩草數紙,點竄塗抹,及其成篇,殆與初作不侔。《詩人玉屑》卷八

魏慶之接著說,按照張耒(1054~1114年字文潛)的分析:大家以為白居易作詩容易,其實也是改來改去,最後的終稿與初稿差別很大。張耒是蘇軾門下四學士之一。

苕溪漁隱曰:樂天詩雖涉淺近,不至盡如冷齋所云,餘舊嘗於一小說中曾見此說,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載之詩話,是豈不思詩至於老嫗解,烏得成詩也哉!餘故以文潛所言,正其謬耳。

魏慶之最後說,南宋胡仔編撰的《苕溪漁隱叢話》認為:白居易作詩雖然淺顯,但是可不完全像惠洪《冷齋夜話》說的那樣,難道惠洪自己不想想作詩至於老嫗能解,怎麼還能成詩呢?

3、4p與4c的不同

老街覺得,這一段關於“老嫗能解”的爭議且不必參與,但是白居易能夠徵詢讀者的意見來改詩和作詩,其實和今天的生廠產家根據顧客的喜好、需求來生產產品類似,這就是4c。

今天無論是寫網絡小說,作自媒體,還是寫影視劇本等,當然以讀者(市場)為中心。假如廣大的讀者不認可,寫得再好也只能在小範圍流傳,是換不來錢的。又如學術著作和寫網絡文章因為受眾不同,表達的方式自然不同。這也是站在不同讀者角度來創作的4c表現。

假如寫自媒體文章按照學術著作的方式來寫,就有點像4p了。例如錢先生的《談藝錄》、《管錐篇》寫得再好,大家看不懂也沒有流量,因為他的受眾不是老嫗。

4P型詩人李商隱和4C型詩人白居易 說說什麼是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結束語

作詩的隔與不隔,簡單來說,就是讀者能不能看懂,能不能領悟作者表達的內容和營造的境界。我們讀蘇軾詞感覺不隔讀辛棄疾詞感覺隔;讀白居易感覺不隔讀李商隱感覺隔,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的作者喜歡用典故或者使用代字,而讀者水平參差不齊,大學教授一看就懂,但是老嫗不能解,那麼這首詩對於教授不隔,對於老嫗就隔了。

第二、作者雖然不用典,但是表達的方式不太好理解,例如李商隱的隱晦,姜白石的“嬌揉妝束”等,也會讓讀者產生隔。

第三、還有淺層的不隔與深刻的隔。我們再看看宋末元初王沂孫的詠物詞:《齊天樂·蟬》,詩人表面寫的是蟬,其實表達的是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 看不出深意的讀者自己未必覺得”隔“,但是瞭解作者深意以後,才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珮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作詩不必一定要老嫗能解,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理解自己,因此總會有“隔與不隔“的現象。根據您個人的情況,根據寫作的目的,可以適當分析一下4p和4c的區別。因為作者和讀者之間還有一層關係,這層關係決定了你是一個流量作家還是一個無名作家。

​作者:老街味道

從錢鍾書詮釋李商隱《錦瑟》 學習唐人作詩的祕密

專家們評出了前100首唐詩宋詞,如果是您會怎麼評10佳古詩詞呢?

蘇東坡次韻詠楊花勝過章質夫原唱嗎?有人不這樣認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