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inshang

引言

萬達、印力又一次來到同一賽道。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來源 | 商業地產頭條(ID:Dtoutiao

作者 | 蘇珊(行業分析師)

萬科、萬達年紀相仿,前者生於1984,後者生於1988。兜兜轉轉三十多年,命運給了他們兩次交叉點

對接上資本後,王石、鬱亮掌舵下的萬科活成了中國最會做住宅的瓷實“農民”,而萬達雖回A前路遙遙,但頭頂上商業NO.1光環依舊熠熠,說它是本中國商業地產教科書一點不為過。

2000年間,“北萬達,南萬科”說法圈內流行。只不過,二人在住宅江湖並駕齊驅的日子,倏的停在了這個神奇年份。

之後,萬科繼續馳騁住宅,商業作補充;而萬達一騎絕塵轉型商業地產,而後徹底揮別“地產”。

2017年8月10日,萬達集團官微在《解密萬達最新大動作:變輕的萬達正在駛向藍海,你看懂了嗎?》一文中,用加粗文字宣佈:

萬達徹底告別了房地產,從此大步走上了輕資產之路。

戲劇的是,“任性”不到一天,萬達就默默將上文刪除了。往後王健林低調的15天內,接班王石的鬱亮養精蓄銳,準備大幹一場。

“目前(萬科商業)排在第三位,目標是往第一第二來發展的。”2017年中期業績推介會,被鬱亮歸為“優勢業務”的商業,無不透露著“老大”情結

終於,時隔17年,萬達、萬科再次坐上了同一張桌子,只不過大家閒談的不再是住宅,而是商業。

01

萬達VS萬科,誰家商業牌面大?

2000年,住宅地產正熱,萬達足球聲望登頂。突然,王健林給了個急剎車,退出足球圈,住宅轉型商業,租售並舉。因為這樣,“年年收租金,擁有長期穩定現金流”。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這19年來,萬達模式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從只做開發過渡到租售並舉,就像從淺水區挺進深海遠洋,至少要駛過三個關鍵錨點

  • 可複製的產品模版、商業模式,通過雄厚的資金實力實現快速規模化;

  • 開始內生增長,降低對外部融資的依賴,融資方式多元化來避免系統性風險;

  • 均衡配置現金流,優化物業結構。

這三個錨點,萬達都淌過了,儘管幾多周折。可做商業,他家依舊是國內NO.1。只是現在,身後有了個狂追不捨的萬科。二者曾在千禧年的中國住宅市場上平分秋色,“北萬達,南萬科”霸氣露出。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來源:公司年報、贏商大數據、公開報道 製作:遊樂樂 Tommy

從上圖可以看出,商業地產領域,論規模,萬達是毫無疑問的王者。坐上住宅地產第一把交椅的萬科,囿於商業地產週期模式會挑戰其“高週轉”邏輯,商業一直髮力不明顯。

據研究,假設投資物業的毛租金回報率10%,淨租金回報率5%,投資物業在總資產中佔比每上升10個百分點,降低的週轉率和槓桿率將導致開發物業銷售額增速下降30%。這是導致萬科持有物業佔比增長緩慢的核心原因: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來源:萬科年報,wind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於是乎,想要做商業地產,萬科需要通過金融模式創新來化解問題。第一招,學步鐵獅門做小股操盤。以期通過品牌輸出提升無形資產盈利能力,進而帶動淨資產溢價率上揚。

2015年,萬科的獨立商管公司問世,各區域公司已通過“賽馬機制”開業和在建25個項目,但各地商業項目的招商和運營標準參差不齊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來源:高通智庫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直到萬科收購印力。印力向凱德學習過規則,向西蒙學習過運營,向黑石學習過資本運作,無疑當下萬科可選的好標的。

整合印力集團成萬科商業唯一運作平臺後,萬科商業正式公佈引入投資基金的資本運作方案。

通過下屬公司與其他兩家公司共同設立兩支專業商業地產投資基金,出資比例39%撬動129億元,投資萬科所持有的42個商業地產項目,為資產證券化預留通道。

02

殊途同歸,為什麼是輕資產?

第一回合較量,萬達憑著較強綜合實力,略勝一籌。可同時享受著地產開發和資產雙重溢價的它,有著兩大無可避及的難題:

  • 快速完成“租售並舉”轉型,將風險具體到每個項目上,會讓公司現金流極為緊張。

以香港新鴻基為例,發力投資物業前,足足準備了11年,然後用了30年實現從純開發到租售並舉轉型。前期,新鴻基開發與投資物業現金流配置比為8:2,中期為2:8,後期則變為5:5(即租售平衡期)。而萬達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產品,只花了5年。

此外,新鴻基強調公司層面”以售養租“平衡現金流,而萬達的側重點在項目上(在一個綜合體內部賣住宅和寫字樓,來支持自持的商業項目和酒店運營)。

  • 規模化標準化是萬達的優點,但不顧地域的同質化則是其最大缺陷。

快速上升期,攻城略地佔領市場。但規模展開,萬達可選的城市越來越少。而其想要回歸A股,必須提高公司整體資產回報率和ROE,重資產模式不可持續。輕資產,勢在必行。

按照公司理論,企業存在本身的最終目標,是讓股東價值最大化。因此淨資產收益率ROE(又稱為股東權益報酬率)是財務分析裡最核心的指標之一。用杜邦分析法分解ROE:

淨資產收益率ROE=利潤率×週轉率×槓桿率。利潤率和週轉率一般負向變動。2014年前,地產行業高利潤率主要來自土地升值收益。

據2015年萬達招股書,”公司投資性房地產主要為公司自身開發並運營的持有型商業物業,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最近三年及一期末,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分別為218.98 億元、154.44 億元、134.55億元和39.10 億元,分別佔當期利潤總額的58.37%、45.03%、38.98%和53.02%,對當期淨利潤貢獻較大。“

就ROE整體回報水平,在行業快速上升期,資產升值速度超越了資本成本,重資產模式就是理性選擇。但當房價受到抑制,持有資產的回報率不足以彌補其資本成本時,做輕資產是順勢而為。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房地產進入下半場,“產銷模式”到“資管模式”更迭

(圖片資料來源:招商證券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如果說萬達做輕資產的動因是為了提升ROE,而萬科作為A股的中流砥柱之一,想維持穩健的ROE,用輕資產做商業,是條不錯的路子。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數據來源:萬達招股書,萬科年報,wind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畢竟當下,一線城市純住宅地塊供應更少,各地政府越來越多推出商住地。如果不拿商辦用地,投入商業項目,被擠出市中心是早晚的事。而地域邊緣化,最終可能導致企業的邊緣化。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2013年,鬱亮支持下,萬科第一個社區商業項目東莞松山湖萬科生活廣場開業。隨後,萬科一邊增加商業地塊儲備,尤其是純商業地塊;一邊試水社區商業外的新產品線——商業綜合體。

相較於萬達以商業之名的單一輕資產路徑,萬科屬於複合派。先學師鐵獅門的小股操盤,再收購印力集團,後成立基金運作,步步為營“輕量化”。鬱亮首推資本運作、房企金融化與基金投資的美式思路。

可輕資產並不是一劑毫無副作用的良藥,該模式下,房企拿地優勢被淡化,轉而放大效率優勢。

03

規模高企後,何以一擊制勝?

規模高企後的高回報,是“雙萬”的理想。可理想,總碰上骨感現實。

目前,存在大量低效物業,行業集中度很低。服務能力和專業化能力突出的專業開發商、資管商,未來的專業價值和資源整合能力將指數增長。

專業能力、資源積累疊加資金門檻,可預見的是,商業地產領域未來向頭部玩家聚攏。綜合目前宏觀和行業因素推演,以下為重點:

  • 全產業鏈融合,匹配不同業態現金流,構建更好的商業模型;

  • 多元業態經營拓寬流量入口,以獲取盈利彈性;

  • 併購和合作是重要的擴張模式,越早開始利用資本市場資金槓桿和平臺優勢,將越早掌握主動權。

企業資源稟賦不同,則戰略不一。以下為參考框架,規模高企後,萬達萬科系商業,誰能一擊制勝?

  • 業務產品線: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市場環境,企業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個或者幾個產品線,是住宅、商業地產、工業地產還是其它;

  • 價值鏈定位:人力資本構成和行業對標不同,決定著企業不同的價值鏈定位(特別是超額回報環節),並可藉助商業模式創新,放大效率優勢;

  • 商業模式選擇:要進一步放大效率優勢,擴大市場份額,還需藉助資本槓桿(資本資源的整合平臺),包括像基金、私募債權、證券化等平臺。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 商業物業產品線豐富度:萬科系商業多於萬達,而且在進一步拓展。

2018年,萬科和印力聯合Triwater基金收購凱德20家購物中心,並表示會繼續尋找更多的存量資產併購機會; 印力新增了mega產品線,對標華潤萬象城系列,且新成立了社區商業管理部門來整合萬科商業資源。

  • 專業運營、資源整合能力:萬達優於印力

截止2018年底,萬達廣場已開業超280家;業務佈局城市超60個。

招商能力同樣強悍,“先租後建、滿場開業”,在萬達開店數100以上的品牌超過60個、超過200的品牌有近30個。並與騰訊合作,圍繞萬達廣場的線下場景進行數字化升級,幫助商業中心提升效能和消費者體驗。

而印力正奮起直追,動作頻頻。一是佈局數字化,藉助數據智能分析挖掘用戶的行為模式, 提升運營能力;二是發起新零售基金,推動創新型企業在印力體系內孵化、拓展和資源整合。

  • 金融地產融合度,資金支持力度及運用效率:印力優勢明顯

如今,4個春秋已過。金融,依舊成了王健林繞不過的坎兒。相較之下,萬科靠著印力的強大金融、資管能力,來勢洶洶。有著強大深國投基因的印力,其資本運作的經驗積累會產生長效資源效應。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 企業文化

萬達是一個目標完成型的企業,內部一般都是王健林說了算,頗有“一言堂”的意思。王健林曾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他在乎的是高效的制度建設,不在乎人。

萬科則不同。無論是王石、還是鬱亮時代,皆強調通過內部討論,在大範圍內儘可能地建立共識,在業務創新上開放包容。雖說今年萬科強調“收斂聚焦”,但商業和物流仍是萬科重要的業務板塊。

只不過,此前這兩塊一直進展緩慢,直到收購了印力和普洛斯,迅速長而大之。至此,萬科的野心,噴薄而出,不再優雅。商業,劍指行業第一第二;物流,目標全球第一。

最終,萬科系商業的夢想與光榮主要落在印力身上。丁力業與王健林,又再來到同一賽道,巧合命運雜糅著逐鹿舞曲。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投稿、爆料、洽談合作

聯繫小編:winshangxb

推薦閱讀 」

✎ 迪士尼在中國最大的對手來了...

✎ 海底撈也“跟風”賣奶茶了……

✎ 曾經的國民品牌,明明靠情懷火了,卻“毀”在抄襲上!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因為微信改版,你可能會錯過之前的推送

做商業,印力是萬達的對手嗎?

請戳閱讀原文,查看我們的精選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