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參考消息

在位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的伯明翰,矗立著一座高達56英尺(超過17米)的武爾坎(羅馬神話中“火神”)雕像,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鑄造金屬雕像。假設你是當地人,如果向陌生人介紹伯明翰,你或許可以說:伯明翰就是那個有巨大火神雕像的地方。

當然,介紹伯明翰這個地方,還有個拿得出手的談資——這裡出過一位頗有名氣的美國國務卿,名叫康多莉扎·賴斯。這位國務卿名氣大不僅因為是美國曆史上第二位非裔國務卿(第一位是鮑威爾)和第二位女性國務卿(第一位是奧爾布賴特),還因為她的鷹派風格。她與其他幾位美國鷹派政治人物一起,構成了小布什總統任期時的內閣核心——該內閣被後人冠以“戰爭內閣”(war cabinet)的名號(至於是褒義還是貶義讀者自己體會)。正因為賴斯家鄉有個巨大火神雕像的緣故,有人便將當時圍繞在小布什身邊以賴斯為代表的這批鷹派人士戲稱為“火神派”(The Vulcans)。

“火神派”還包括切尼(時任副總統)、拉姆斯菲爾德(時任國防部長)等人。那麼在這批新保守主義者主導決策的時期,美國外交的最大特徵是什麼呢?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的話總結說,那一時期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假定美國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在許多問題上單打獨鬥,其他國家可能會在美國展示的實力和決心恐嚇下順從。沃爾特還提到一點,妥協(compromises)和結盟(coalition-building)被認為是懦夫和姑息之舉。

如今“火神派”已然退出美國政治舞臺,但在沃爾特看來,自約翰·博爾頓成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和邁克·蓬佩奧接任國務卿以來,無論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最初的直覺是什麼,他們的到來標誌著白宮迴歸到小布什第一個總統任期的特徵: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of unilateralism)。

沃爾特指出,這些政策背後的基本假設是,美國施加的壓力最終將迫使公認的對手去做美國要求它們做的任何事情,而其他國家將無法躲避、阻撓、轉移、削弱、避免、阻礙或以其他方式否定華盛頓試圖做的事情。

簡而言之,這種假設認為,世界仍生活在冷戰後的單極(unipolar)階段。

但這與現實相符嗎?英國《金融時報》首席政治評論員菲利普·斯蒂芬斯顯然不這麼看,他認為,美國的單極時刻已經匆匆過去,就如同它在冷戰結束時匆匆出現那樣。美國勢力受到了制約,並且———相對而言———處在穩定的衰落中。

當然,“華盛頓尚未作出心理上的改變”,斯蒂芬斯也一針見血地指出。

"

來源:參考消息

在位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的伯明翰,矗立著一座高達56英尺(超過17米)的武爾坎(羅馬神話中“火神”)雕像,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鑄造金屬雕像。假設你是當地人,如果向陌生人介紹伯明翰,你或許可以說:伯明翰就是那個有巨大火神雕像的地方。

當然,介紹伯明翰這個地方,還有個拿得出手的談資——這裡出過一位頗有名氣的美國國務卿,名叫康多莉扎·賴斯。這位國務卿名氣大不僅因為是美國曆史上第二位非裔國務卿(第一位是鮑威爾)和第二位女性國務卿(第一位是奧爾布賴特),還因為她的鷹派風格。她與其他幾位美國鷹派政治人物一起,構成了小布什總統任期時的內閣核心——該內閣被後人冠以“戰爭內閣”(war cabinet)的名號(至於是褒義還是貶義讀者自己體會)。正因為賴斯家鄉有個巨大火神雕像的緣故,有人便將當時圍繞在小布什身邊以賴斯為代表的這批鷹派人士戲稱為“火神派”(The Vulcans)。

“火神派”還包括切尼(時任副總統)、拉姆斯菲爾德(時任國防部長)等人。那麼在這批新保守主義者主導決策的時期,美國外交的最大特徵是什麼呢?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的話總結說,那一時期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假定美國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在許多問題上單打獨鬥,其他國家可能會在美國展示的實力和決心恐嚇下順從。沃爾特還提到一點,妥協(compromises)和結盟(coalition-building)被認為是懦夫和姑息之舉。

如今“火神派”已然退出美國政治舞臺,但在沃爾特看來,自約翰·博爾頓成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和邁克·蓬佩奧接任國務卿以來,無論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最初的直覺是什麼,他們的到來標誌著白宮迴歸到小布什第一個總統任期的特徵: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of unilateralism)。

沃爾特指出,這些政策背後的基本假設是,美國施加的壓力最終將迫使公認的對手去做美國要求它們做的任何事情,而其他國家將無法躲避、阻撓、轉移、削弱、避免、阻礙或以其他方式否定華盛頓試圖做的事情。

簡而言之,這種假設認為,世界仍生活在冷戰後的單極(unipolar)階段。

但這與現實相符嗎?英國《金融時報》首席政治評論員菲利普·斯蒂芬斯顯然不這麼看,他認為,美國的單極時刻已經匆匆過去,就如同它在冷戰結束時匆匆出現那樣。美國勢力受到了制約,並且———相對而言———處在穩定的衰落中。

當然,“華盛頓尚未作出心理上的改變”,斯蒂芬斯也一針見血地指出。

醒醒吧!“一國聯盟”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在他看來,現在美國的心態就如同二戰結束時的英國:那場戰爭“讓英國破了產”。和平標誌了西方領導權向美國的正式轉移。英國發現,這種心理調整是漫長而痛苦的。

“對一個霸權大國來說,最困難的事情便是目睹自己統治地位的式微。”

The hardest thing for a hegemonic power is to see its dominance wane.

現在輪到美國了。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克斯·布特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特朗普總統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外交政策背後的前提是,美國非常強大,只要展示實力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以前的美國總統們之所以未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是全球主義者和失敗者(globalists and losers)。

然而,布特也近乎無情地指出,特朗普的前任們知道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美國並非無所不能(The United States isn’t omnipotent)。

"

來源:參考消息

在位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的伯明翰,矗立著一座高達56英尺(超過17米)的武爾坎(羅馬神話中“火神”)雕像,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鑄造金屬雕像。假設你是當地人,如果向陌生人介紹伯明翰,你或許可以說:伯明翰就是那個有巨大火神雕像的地方。

當然,介紹伯明翰這個地方,還有個拿得出手的談資——這裡出過一位頗有名氣的美國國務卿,名叫康多莉扎·賴斯。這位國務卿名氣大不僅因為是美國曆史上第二位非裔國務卿(第一位是鮑威爾)和第二位女性國務卿(第一位是奧爾布賴特),還因為她的鷹派風格。她與其他幾位美國鷹派政治人物一起,構成了小布什總統任期時的內閣核心——該內閣被後人冠以“戰爭內閣”(war cabinet)的名號(至於是褒義還是貶義讀者自己體會)。正因為賴斯家鄉有個巨大火神雕像的緣故,有人便將當時圍繞在小布什身邊以賴斯為代表的這批鷹派人士戲稱為“火神派”(The Vulcans)。

“火神派”還包括切尼(時任副總統)、拉姆斯菲爾德(時任國防部長)等人。那麼在這批新保守主義者主導決策的時期,美國外交的最大特徵是什麼呢?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的話總結說,那一時期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假定美國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在許多問題上單打獨鬥,其他國家可能會在美國展示的實力和決心恐嚇下順從。沃爾特還提到一點,妥協(compromises)和結盟(coalition-building)被認為是懦夫和姑息之舉。

如今“火神派”已然退出美國政治舞臺,但在沃爾特看來,自約翰·博爾頓成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和邁克·蓬佩奧接任國務卿以來,無論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最初的直覺是什麼,他們的到來標誌著白宮迴歸到小布什第一個總統任期的特徵: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of unilateralism)。

沃爾特指出,這些政策背後的基本假設是,美國施加的壓力最終將迫使公認的對手去做美國要求它們做的任何事情,而其他國家將無法躲避、阻撓、轉移、削弱、避免、阻礙或以其他方式否定華盛頓試圖做的事情。

簡而言之,這種假設認為,世界仍生活在冷戰後的單極(unipolar)階段。

但這與現實相符嗎?英國《金融時報》首席政治評論員菲利普·斯蒂芬斯顯然不這麼看,他認為,美國的單極時刻已經匆匆過去,就如同它在冷戰結束時匆匆出現那樣。美國勢力受到了制約,並且———相對而言———處在穩定的衰落中。

當然,“華盛頓尚未作出心理上的改變”,斯蒂芬斯也一針見血地指出。

醒醒吧!“一國聯盟”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在他看來,現在美國的心態就如同二戰結束時的英國:那場戰爭“讓英國破了產”。和平標誌了西方領導權向美國的正式轉移。英國發現,這種心理調整是漫長而痛苦的。

“對一個霸權大國來說,最困難的事情便是目睹自己統治地位的式微。”

The hardest thing for a hegemonic power is to see its dominance wane.

現在輪到美國了。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克斯·布特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特朗普總統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外交政策背後的前提是,美國非常強大,只要展示實力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以前的美國總統們之所以未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是全球主義者和失敗者(globalists and losers)。

然而,布特也近乎無情地指出,特朗普的前任們知道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美國並非無所不能(The United States isn’t omnipotent)。

醒醒吧!“一國聯盟”

美國總統特朗普( 《華盛頓郵報》)

退群毀約、摒棄共識、極限施壓……從近兩年美國政府一系列外交舉動來看,“單邊主義”已成其外交政策主要標籤之一,且毫無退潮跡象。

但事實上,布特認為,美國對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追求反而暴露了美國單邊主義的侷限性——美國不是無所不能的。

布特特意用“一國聯盟”("coalition of one")來形容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他認為“一國聯盟”打敗不了它認定的對手。

沃爾特也持相同的看法,他不否認美國的強大,比如美國仍然是一個巨大而有價值的市場,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美國的許多盟友不願做可能促使美國撤回支持的事情。但是,他也指出,美國不像它想的那樣強大,美國的實力是有限度的。

沃爾特給出了四點理由,筆者認為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第一,就連弱小得多的國家也不願意屈服於敲詐,以避免面對永無止境的要求。

Even much weaker states are loath to succumb to blackmail.

第二,欺負幾乎所有人會使建立強大聯盟變得困難得多。

Bullying nearly everyone makes it much harder construct powerful coalitions.

第三,其他國家不喜歡依賴別國的異想天開,尤其是當別國行為自私、反覆無常,毫不掩飾對別國利益的蔑視時。

Other states don’t like being beholden to the whims of others.

第四,恃強凌弱會促使對手出於自身利益而聯手,同時讓潛在盟友有更多理由保持距離。

Being a bully encourages adversaries to join forces out of their own self-interest, while giving potential allies more reason to keep their distance.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沃爾特指出,美國恃強凌弱的做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重大外交政策成功,而且今後也不大可能取得重大勝利的原因甚至更多。

他提出忠告說,美國不可能恐嚇其他國家卑躬屈膝,有效和持久的國際協議需要一定程度的相互妥協,甚至是與對手妥協。

看完前面的分析,該回答筆者提出問題了:美國到底有多強大?

它仍然是一個單極大國,能夠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手、盟友和中立國,迫使它們———無論多麼不情願———贊同它們認為愚蠢、危險或完全違背它們利益的政策嗎?

還是說,美國的實力存在明顯而重大的侷限性,表明它在制定目標和追求目標時應該更具選擇性和戰略性?

筆者以為,看過前面的分析,諸位聰明的讀者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