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VS美元,世界貨幣爭霸賽

外匯 經濟 歐洲 美國 臧否春秋 2017-05-01

文/杜博奇

有人認為,歐元是為了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而生的。

也有人說,歐元是歐洲一體化的里程碑,為了振興歐洲市場而生。

可以肯定的是,歐元也是伴著爭議質疑而生的——歐元誕生伊始,格林斯潘便斷言:“歐元存在的時間不會太久”。弗裡德曼也認為,歐元將走向“災難性的毀滅”。

然而,歐元並未如此脆弱。

2002年元旦,一個排隊兌換歐元的荷蘭人興奮地說:“我感覺荷蘭變大了,歐元使荷蘭的疆域‘擴大’到了整個歐元區。”

歐元帶來的當然不止國家疆域的“擴大”。它消除了貨幣匯率壁壘,降低了通脹率和流通成本,推動歐元區內部交易,促進各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強化了各成員的聯繫度。切實的利益令每一個成員國感同身受,也吸引更多的歐洲國家加入進來。

2011年元旦,當愛沙尼亞啟用歐元時,歐元區壯大到17個成員國,流通人口超過3億。

歐元崛起,推動歐元區經濟一體化的同時,衍生一個無可避免的結果:美元遭受衝擊。

歐元啟動後,歐元成員國自然啟用歐元取代美元作為國際支付手段,紛紛拋售多餘的美元儲備。與此同時,與歐洲經濟密切相關的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採用歐元支付,把外匯儲備從美元變為歐元。歐元紙幣的發行量在2006年便超越美元,2009年經濟危機爆發前歐元持續走強,在各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連年上升。相比之下,美元比重則持續下滑,承受極大貶值壓力。

對此,格林斯潘曾不無憂慮地指出:“歐元必將取代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儲備貨幣”。

從2002年開始,歐元對美元匯率進入上升期,期間雖有小幅度波動和下挫,但直到次貸危機爆發前,總體處於升值趨勢。在此期間,美國經濟因歐元升值備受壓力。歐盟與美國均在各自出口市場中佔據很大比重,歐元流通降低了歐元區內部交易成本,強化了歐元區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歐元對美元匯率的升值,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進一步拉大。美國經濟學家保爾·克魯格曼估計,歐元開始流通的最初5年,美國GDP每年損失1到5個千分點。

金融危機更凸顯了歐元的強勢。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後,美元大幅貶值,未加入歐元區的冰島、匈牙利相繼陷入貨幣危機。而依託歐元建立的廣闊的統一市場,歐元區國家得以緩衝危機衝擊。正如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所言:“歐元的庇廕,使不少企業不用再像以往般受到外幣兌換率急劇波動的衝擊。”歐洲央行減息措施也有助於刺激了經濟復甦,削弱金融風暴的影響。

歐元的穩定表現證明了自身的價值。

曾經一度,英國人也開始考慮放棄英鎊,換用歐元。《金融時報》在全球經濟危機時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歐洲人對歐元信心極大,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歐元將在未來5年超越美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