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

早上,小松有點不想起床。

外婆妥協了,說:“那就再睡五分鐘吧。五分鐘後必須起來,好不好?”

我聽見了,說:“不行,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得起來。我們看看誰先穿好衣服!”

小松一聽,趕緊爬起來,跟我比賽穿衣服。

這讓我聯想到,有很多家長吐槽,孩子上了小學後,真是各種問題出來了。

最明顯的是,早上的時間變得超級緊張,如果哪天交通狀況不佳,再碰上孩子稍微磨蹭一點,那情況更是瘋狂像打戰一般了。

所以,為什麼不能多躺五分鐘呢?

因為這五分鐘是集中培養一個孩子拖延症的五分鐘。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很舒服,因為可以躺著,不用起床;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又很痛苦,因為時間在一點一點地過去,他最終還是得起床。

  • 在這種痛苦的襯托下,這種短暫的舒服又會顯得特別舒服。
  • 在這樣的舒服和痛苦中,孩子毫無收穫,只是在強化和醞釀拖延的心理。


漸漸地他會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拖延的,而且會拖延得非常舒服。


"

早上,小松有點不想起床。

外婆妥協了,說:“那就再睡五分鐘吧。五分鐘後必須起來,好不好?”

我聽見了,說:“不行,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得起來。我們看看誰先穿好衣服!”

小松一聽,趕緊爬起來,跟我比賽穿衣服。

這讓我聯想到,有很多家長吐槽,孩子上了小學後,真是各種問題出來了。

最明顯的是,早上的時間變得超級緊張,如果哪天交通狀況不佳,再碰上孩子稍微磨蹭一點,那情況更是瘋狂像打戰一般了。

所以,為什麼不能多躺五分鐘呢?

因為這五分鐘是集中培養一個孩子拖延症的五分鐘。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很舒服,因為可以躺著,不用起床;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又很痛苦,因為時間在一點一點地過去,他最終還是得起床。

  • 在這種痛苦的襯托下,這種短暫的舒服又會顯得特別舒服。
  • 在這樣的舒服和痛苦中,孩子毫無收穫,只是在強化和醞釀拖延的心理。


漸漸地他會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拖延的,而且會拖延得非常舒服。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小孩子拖拉磨蹭,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當拖延症小孩,遇上了急脾氣的大人,一個會覺得生活好緊張好有壓力,一個覺得過得好累好心煩,兩個人都要崩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叫做拖延,孩子做事拖拉是正常的嗎?

什麼叫做拖延?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總是在最後期限前才完成,甚至沒辦法按時完成,這種行為就叫做拖延行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慢並不一定意味著拖延。

因為受先天氣質影響,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特質和生活節奏。有的孩子性子比較慢,所以同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會比較多,但不一定就是他拖延,就好像烏龜和兔子,我們不能說烏龜比兔子更拖延,因為它們做事的速度和節奏不一樣。

所以,這也需要家長們對於慢性子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拖延?


一、自我認知的原因

有的孩子時間觀念較弱,做事缺乏緊迫感。

從自我認知上,孩子不認為拖拉對自己有什麼不好,有的孩子全部依賴父母長輩催促,自己根本不上心。或者家庭中有不良示範存在,例如有的家長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有的家長自己就喜歡懶床不起,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沒有時間概念,表現散漫、任性、規則意識淡漠。

第二、情緒的原因

情緒類根據性格不同又分兩種,一種性情較緩的孩子。跟不上父母或周圍人的節奏;或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亦或朝令夕改,孩子思維被拉扯,無所適從,還常被催逼、斥責。

長期下來,孩子事事沒勁頭,有一點破罐子破摔,從不主動適應周圍環境,表現懶散,拖拉、消極、被動。

另一種孩子性格不慢,除了自己特別想做的事之外,其餘的事總是拖拉。他通過拖拉行為與父母、老師抗爭,以獲得自己學習、生活的主控權,這類孩子要自己說了算,渴望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

這兩類孩子內心有一定的自我認知,但做事不在狀態,缺少動力,表現較被動。


"

早上,小松有點不想起床。

外婆妥協了,說:“那就再睡五分鐘吧。五分鐘後必須起來,好不好?”

我聽見了,說:“不行,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得起來。我們看看誰先穿好衣服!”

小松一聽,趕緊爬起來,跟我比賽穿衣服。

這讓我聯想到,有很多家長吐槽,孩子上了小學後,真是各種問題出來了。

最明顯的是,早上的時間變得超級緊張,如果哪天交通狀況不佳,再碰上孩子稍微磨蹭一點,那情況更是瘋狂像打戰一般了。

所以,為什麼不能多躺五分鐘呢?

因為這五分鐘是集中培養一個孩子拖延症的五分鐘。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很舒服,因為可以躺著,不用起床;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又很痛苦,因為時間在一點一點地過去,他最終還是得起床。

  • 在這種痛苦的襯托下,這種短暫的舒服又會顯得特別舒服。
  • 在這樣的舒服和痛苦中,孩子毫無收穫,只是在強化和醞釀拖延的心理。


漸漸地他會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拖延的,而且會拖延得非常舒服。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小孩子拖拉磨蹭,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當拖延症小孩,遇上了急脾氣的大人,一個會覺得生活好緊張好有壓力,一個覺得過得好累好心煩,兩個人都要崩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叫做拖延,孩子做事拖拉是正常的嗎?

什麼叫做拖延?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總是在最後期限前才完成,甚至沒辦法按時完成,這種行為就叫做拖延行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慢並不一定意味著拖延。

因為受先天氣質影響,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特質和生活節奏。有的孩子性子比較慢,所以同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會比較多,但不一定就是他拖延,就好像烏龜和兔子,我們不能說烏龜比兔子更拖延,因為它們做事的速度和節奏不一樣。

所以,這也需要家長們對於慢性子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拖延?


一、自我認知的原因

有的孩子時間觀念較弱,做事缺乏緊迫感。

從自我認知上,孩子不認為拖拉對自己有什麼不好,有的孩子全部依賴父母長輩催促,自己根本不上心。或者家庭中有不良示範存在,例如有的家長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有的家長自己就喜歡懶床不起,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沒有時間概念,表現散漫、任性、規則意識淡漠。

第二、情緒的原因

情緒類根據性格不同又分兩種,一種性情較緩的孩子。跟不上父母或周圍人的節奏;或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亦或朝令夕改,孩子思維被拉扯,無所適從,還常被催逼、斥責。

長期下來,孩子事事沒勁頭,有一點破罐子破摔,從不主動適應周圍環境,表現懶散,拖拉、消極、被動。

另一種孩子性格不慢,除了自己特別想做的事之外,其餘的事總是拖拉。他通過拖拉行為與父母、老師抗爭,以獲得自己學習、生活的主控權,這類孩子要自己說了算,渴望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

這兩類孩子內心有一定的自我認知,但做事不在狀態,缺少動力,表現較被動。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第三、能力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表現得很拖拉,其實是想逃避做這件事情。

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孩子以前學習習慣很好,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作業寫得特別慢,這是怎麼回事?

後來和孩子溝通完以後才知道,原來媽媽每次在他完成作業以後,會給他佈置額外的課外作業,他只能通過拖拉磨時間來逃避這些作業。

其實我們自己或多或少也有過這種體會,心裡很牴觸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懷著僥倖心理企圖躲過去,孩子也是這樣的。

怎樣應對孩子的拖延?

針對拖延症產生的這幾種原因,家長們可以怎樣來應對呢?

■ 首先,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孩子作為家庭的中心,本該自己做的事情都有大人代勞。長此以往,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變強。

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放棄依賴性。

如收拾書包、整理玩具,家長要儘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

■ 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

家長可以先預估一下孩子做這件事大概所需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來制定計劃表,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決定權。

並且記得餘出時間給孩子自己來安排他想做的事情。

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放學回家後的時間安排表,先一起來討論放學以後有哪些任務需要完成,如寫作業、閱讀、打球散步、練琴等等;然後和孩子一起預估做每件事所需要花的時間,做成時間計劃表。

這樣,就能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掌控感,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也能讓孩子更願意去執行。


"

早上,小松有點不想起床。

外婆妥協了,說:“那就再睡五分鐘吧。五分鐘後必須起來,好不好?”

我聽見了,說:“不行,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得起來。我們看看誰先穿好衣服!”

小松一聽,趕緊爬起來,跟我比賽穿衣服。

這讓我聯想到,有很多家長吐槽,孩子上了小學後,真是各種問題出來了。

最明顯的是,早上的時間變得超級緊張,如果哪天交通狀況不佳,再碰上孩子稍微磨蹭一點,那情況更是瘋狂像打戰一般了。

所以,為什麼不能多躺五分鐘呢?

因為這五分鐘是集中培養一個孩子拖延症的五分鐘。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很舒服,因為可以躺著,不用起床;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又很痛苦,因為時間在一點一點地過去,他最終還是得起床。

  • 在這種痛苦的襯托下,這種短暫的舒服又會顯得特別舒服。
  • 在這樣的舒服和痛苦中,孩子毫無收穫,只是在強化和醞釀拖延的心理。


漸漸地他會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拖延的,而且會拖延得非常舒服。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小孩子拖拉磨蹭,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當拖延症小孩,遇上了急脾氣的大人,一個會覺得生活好緊張好有壓力,一個覺得過得好累好心煩,兩個人都要崩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叫做拖延,孩子做事拖拉是正常的嗎?

什麼叫做拖延?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總是在最後期限前才完成,甚至沒辦法按時完成,這種行為就叫做拖延行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慢並不一定意味著拖延。

因為受先天氣質影響,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特質和生活節奏。有的孩子性子比較慢,所以同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會比較多,但不一定就是他拖延,就好像烏龜和兔子,我們不能說烏龜比兔子更拖延,因為它們做事的速度和節奏不一樣。

所以,這也需要家長們對於慢性子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拖延?


一、自我認知的原因

有的孩子時間觀念較弱,做事缺乏緊迫感。

從自我認知上,孩子不認為拖拉對自己有什麼不好,有的孩子全部依賴父母長輩催促,自己根本不上心。或者家庭中有不良示範存在,例如有的家長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有的家長自己就喜歡懶床不起,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沒有時間概念,表現散漫、任性、規則意識淡漠。

第二、情緒的原因

情緒類根據性格不同又分兩種,一種性情較緩的孩子。跟不上父母或周圍人的節奏;或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亦或朝令夕改,孩子思維被拉扯,無所適從,還常被催逼、斥責。

長期下來,孩子事事沒勁頭,有一點破罐子破摔,從不主動適應周圍環境,表現懶散,拖拉、消極、被動。

另一種孩子性格不慢,除了自己特別想做的事之外,其餘的事總是拖拉。他通過拖拉行為與父母、老師抗爭,以獲得自己學習、生活的主控權,這類孩子要自己說了算,渴望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

這兩類孩子內心有一定的自我認知,但做事不在狀態,缺少動力,表現較被動。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第三、能力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表現得很拖拉,其實是想逃避做這件事情。

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孩子以前學習習慣很好,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作業寫得特別慢,這是怎麼回事?

後來和孩子溝通完以後才知道,原來媽媽每次在他完成作業以後,會給他佈置額外的課外作業,他只能通過拖拉磨時間來逃避這些作業。

其實我們自己或多或少也有過這種體會,心裡很牴觸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懷著僥倖心理企圖躲過去,孩子也是這樣的。

怎樣應對孩子的拖延?

針對拖延症產生的這幾種原因,家長們可以怎樣來應對呢?

■ 首先,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孩子作為家庭的中心,本該自己做的事情都有大人代勞。長此以往,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變強。

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放棄依賴性。

如收拾書包、整理玩具,家長要儘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

■ 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

家長可以先預估一下孩子做這件事大概所需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來制定計劃表,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決定權。

並且記得餘出時間給孩子自己來安排他想做的事情。

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放學回家後的時間安排表,先一起來討論放學以後有哪些任務需要完成,如寫作業、閱讀、打球散步、練琴等等;然後和孩子一起預估做每件事所需要花的時間,做成時間計劃表。

這樣,就能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掌控感,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也能讓孩子更願意去執行。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 強化孩子對時間的概念

很多孩子做事情磨蹭,是因為真的沒有時間概念,不知不覺就過了截止時間了,這就需要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時間觀。

一般來說,從孩子3、4歲開始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了。

比如,小松有時候會在IPAD上看視頻故事繪本,每次在看之前我就會和他約定好看多長時間,然後一定會在手機上設定好鬧鈴,鬧鈴一響他就會自覺地關上IPAD。

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他的自控力,另一方面也能讓他有一些時間概念,5分鐘大概是多久?10分鐘又是多久?並且,長此以往,孩子做事情就會更加有計劃性,更加有條理,對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 理解與鼓勵

另外,爸爸媽媽們的理解和鼓勵對於孩子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性子比較慢和有些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

有些孩子性格比較慢熱,做事情很有耐心,但是速度比較慢,如果爸爸媽媽這時候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是給孩子貼上了“拖拉磨蹭”的負面標籤,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以後做事情反而越來越慢、越來越沒自信。

所以對於慢熱型的孩子,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根據孩子的節奏來設定目標,多去理解孩子。

而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都很高,這時候如果爸爸媽媽因為拖拉而去嚴厲地指責他們,只會讓他們更加沒自信,更加沒有勇氣邁出去。

相反,對待自我要求過高的孩子,家長需要多去鼓勵他們,讓他們看見每個人都有犯錯和不完美的地方,幫助他們更好地接納自己。


"

早上,小松有點不想起床。

外婆妥協了,說:“那就再睡五分鐘吧。五分鐘後必須起來,好不好?”

我聽見了,說:“不行,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得起來。我們看看誰先穿好衣服!”

小松一聽,趕緊爬起來,跟我比賽穿衣服。

這讓我聯想到,有很多家長吐槽,孩子上了小學後,真是各種問題出來了。

最明顯的是,早上的時間變得超級緊張,如果哪天交通狀況不佳,再碰上孩子稍微磨蹭一點,那情況更是瘋狂像打戰一般了。

所以,為什麼不能多躺五分鐘呢?

因為這五分鐘是集中培養一個孩子拖延症的五分鐘。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很舒服,因為可以躺著,不用起床;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又很痛苦,因為時間在一點一點地過去,他最終還是得起床。

  • 在這種痛苦的襯托下,這種短暫的舒服又會顯得特別舒服。
  • 在這樣的舒服和痛苦中,孩子毫無收穫,只是在強化和醞釀拖延的心理。


漸漸地他會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拖延的,而且會拖延得非常舒服。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小孩子拖拉磨蹭,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當拖延症小孩,遇上了急脾氣的大人,一個會覺得生活好緊張好有壓力,一個覺得過得好累好心煩,兩個人都要崩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叫做拖延,孩子做事拖拉是正常的嗎?

什麼叫做拖延?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總是在最後期限前才完成,甚至沒辦法按時完成,這種行為就叫做拖延行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慢並不一定意味著拖延。

因為受先天氣質影響,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特質和生活節奏。有的孩子性子比較慢,所以同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會比較多,但不一定就是他拖延,就好像烏龜和兔子,我們不能說烏龜比兔子更拖延,因為它們做事的速度和節奏不一樣。

所以,這也需要家長們對於慢性子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拖延?


一、自我認知的原因

有的孩子時間觀念較弱,做事缺乏緊迫感。

從自我認知上,孩子不認為拖拉對自己有什麼不好,有的孩子全部依賴父母長輩催促,自己根本不上心。或者家庭中有不良示範存在,例如有的家長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有的家長自己就喜歡懶床不起,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沒有時間概念,表現散漫、任性、規則意識淡漠。

第二、情緒的原因

情緒類根據性格不同又分兩種,一種性情較緩的孩子。跟不上父母或周圍人的節奏;或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亦或朝令夕改,孩子思維被拉扯,無所適從,還常被催逼、斥責。

長期下來,孩子事事沒勁頭,有一點破罐子破摔,從不主動適應周圍環境,表現懶散,拖拉、消極、被動。

另一種孩子性格不慢,除了自己特別想做的事之外,其餘的事總是拖拉。他通過拖拉行為與父母、老師抗爭,以獲得自己學習、生活的主控權,這類孩子要自己說了算,渴望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

這兩類孩子內心有一定的自我認知,但做事不在狀態,缺少動力,表現較被動。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第三、能力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表現得很拖拉,其實是想逃避做這件事情。

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孩子以前學習習慣很好,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作業寫得特別慢,這是怎麼回事?

後來和孩子溝通完以後才知道,原來媽媽每次在他完成作業以後,會給他佈置額外的課外作業,他只能通過拖拉磨時間來逃避這些作業。

其實我們自己或多或少也有過這種體會,心裡很牴觸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懷著僥倖心理企圖躲過去,孩子也是這樣的。

怎樣應對孩子的拖延?

針對拖延症產生的這幾種原因,家長們可以怎樣來應對呢?

■ 首先,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孩子作為家庭的中心,本該自己做的事情都有大人代勞。長此以往,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變強。

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放棄依賴性。

如收拾書包、整理玩具,家長要儘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

■ 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

家長可以先預估一下孩子做這件事大概所需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來制定計劃表,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決定權。

並且記得餘出時間給孩子自己來安排他想做的事情。

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放學回家後的時間安排表,先一起來討論放學以後有哪些任務需要完成,如寫作業、閱讀、打球散步、練琴等等;然後和孩子一起預估做每件事所需要花的時間,做成時間計劃表。

這樣,就能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掌控感,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也能讓孩子更願意去執行。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 強化孩子對時間的概念

很多孩子做事情磨蹭,是因為真的沒有時間概念,不知不覺就過了截止時間了,這就需要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時間觀。

一般來說,從孩子3、4歲開始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了。

比如,小松有時候會在IPAD上看視頻故事繪本,每次在看之前我就會和他約定好看多長時間,然後一定會在手機上設定好鬧鈴,鬧鈴一響他就會自覺地關上IPAD。

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他的自控力,另一方面也能讓他有一些時間概念,5分鐘大概是多久?10分鐘又是多久?並且,長此以往,孩子做事情就會更加有計劃性,更加有條理,對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 理解與鼓勵

另外,爸爸媽媽們的理解和鼓勵對於孩子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性子比較慢和有些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

有些孩子性格比較慢熱,做事情很有耐心,但是速度比較慢,如果爸爸媽媽這時候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是給孩子貼上了“拖拉磨蹭”的負面標籤,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以後做事情反而越來越慢、越來越沒自信。

所以對於慢熱型的孩子,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根據孩子的節奏來設定目標,多去理解孩子。

而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都很高,這時候如果爸爸媽媽因為拖拉而去嚴厲地指責他們,只會讓他們更加沒自信,更加沒有勇氣邁出去。

相反,對待自我要求過高的孩子,家長需要多去鼓勵他們,讓他們看見每個人都有犯錯和不完美的地方,幫助他們更好地接納自己。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 適當賦權

我在鍾思嘉所著的《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這本書中,看到有專門提到一個“自主時間”的概念。

“自主”指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在心理學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時間就是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沒有干擾他人,對他人、對自己都沒有危害的行為都可以做,即使發呆、發愣、躺著、幼稚行為、晃來晃去、無所事事都可以,父母無權干涉。當然,他也可以讀書、看報、運動、玩遊戲、看電視、打電話、上網等等,只要沒有違反你們的約定就可以。 摘自《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


可以看出,這個自主時間其實就是專門留出來給孩子放鬆神經的。

如果孩子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以外一直都在一個個的目標和任務中度過,他就一直會處在緊張狀態。

沒機會放鬆,這必然導致孩子會不受控制地自我“放鬆”起來,具體表現就是在不該放鬆的時候,比如做作業的時候,他擠出時間來“自主”,開始發呆、走神、拖延磨蹭、搗亂等等,其實他這些行為都是在放鬆神經。

長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了。

"

早上,小松有點不想起床。

外婆妥協了,說:“那就再睡五分鐘吧。五分鐘後必須起來,好不好?”

我聽見了,說:“不行,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得起來。我們看看誰先穿好衣服!”

小松一聽,趕緊爬起來,跟我比賽穿衣服。

這讓我聯想到,有很多家長吐槽,孩子上了小學後,真是各種問題出來了。

最明顯的是,早上的時間變得超級緊張,如果哪天交通狀況不佳,再碰上孩子稍微磨蹭一點,那情況更是瘋狂像打戰一般了。

所以,為什麼不能多躺五分鐘呢?

因為這五分鐘是集中培養一個孩子拖延症的五分鐘。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很舒服,因為可以躺著,不用起床;

在這五分鐘裡,孩子又很痛苦,因為時間在一點一點地過去,他最終還是得起床。

  • 在這種痛苦的襯托下,這種短暫的舒服又會顯得特別舒服。
  • 在這樣的舒服和痛苦中,孩子毫無收穫,只是在強化和醞釀拖延的心理。


漸漸地他會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拖延的,而且會拖延得非常舒服。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小孩子拖拉磨蹭,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當拖延症小孩,遇上了急脾氣的大人,一個會覺得生活好緊張好有壓力,一個覺得過得好累好心煩,兩個人都要崩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叫做拖延,孩子做事拖拉是正常的嗎?

什麼叫做拖延?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做事情時,總是在最後期限前才完成,甚至沒辦法按時完成,這種行為就叫做拖延行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慢並不一定意味著拖延。

因為受先天氣質影響,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特質和生活節奏。有的孩子性子比較慢,所以同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會比較多,但不一定就是他拖延,就好像烏龜和兔子,我們不能說烏龜比兔子更拖延,因為它們做事的速度和節奏不一樣。

所以,這也需要家長們對於慢性子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拖延?


一、自我認知的原因

有的孩子時間觀念較弱,做事缺乏緊迫感。

從自我認知上,孩子不認為拖拉對自己有什麼不好,有的孩子全部依賴父母長輩催促,自己根本不上心。或者家庭中有不良示範存在,例如有的家長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有的家長自己就喜歡懶床不起,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沒有時間概念,表現散漫、任性、規則意識淡漠。

第二、情緒的原因

情緒類根據性格不同又分兩種,一種性情較緩的孩子。跟不上父母或周圍人的節奏;或父母教育觀念不一致、亦或朝令夕改,孩子思維被拉扯,無所適從,還常被催逼、斥責。

長期下來,孩子事事沒勁頭,有一點破罐子破摔,從不主動適應周圍環境,表現懶散,拖拉、消極、被動。

另一種孩子性格不慢,除了自己特別想做的事之外,其餘的事總是拖拉。他通過拖拉行為與父母、老師抗爭,以獲得自己學習、生活的主控權,這類孩子要自己說了算,渴望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

這兩類孩子內心有一定的自我認知,但做事不在狀態,缺少動力,表現較被動。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第三、能力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表現得很拖拉,其實是想逃避做這件事情。

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孩子以前學習習慣很好,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作業寫得特別慢,這是怎麼回事?

後來和孩子溝通完以後才知道,原來媽媽每次在他完成作業以後,會給他佈置額外的課外作業,他只能通過拖拉磨時間來逃避這些作業。

其實我們自己或多或少也有過這種體會,心裡很牴觸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懷著僥倖心理企圖躲過去,孩子也是這樣的。

怎樣應對孩子的拖延?

針對拖延症產生的這幾種原因,家長們可以怎樣來應對呢?

■ 首先,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孩子作為家庭的中心,本該自己做的事情都有大人代勞。長此以往,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變強。

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放棄依賴性。

如收拾書包、整理玩具,家長要儘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獨立的習慣。

■ 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

家長可以先預估一下孩子做這件事大概所需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來制定計劃表,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決定權。

並且記得餘出時間給孩子自己來安排他想做的事情。

比如說,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放學回家後的時間安排表,先一起來討論放學以後有哪些任務需要完成,如寫作業、閱讀、打球散步、練琴等等;然後和孩子一起預估做每件事所需要花的時間,做成時間計劃表。

這樣,就能讓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掌控感,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也能讓孩子更願意去執行。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 強化孩子對時間的概念

很多孩子做事情磨蹭,是因為真的沒有時間概念,不知不覺就過了截止時間了,這就需要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時間觀。

一般來說,從孩子3、4歲開始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了。

比如,小松有時候會在IPAD上看視頻故事繪本,每次在看之前我就會和他約定好看多長時間,然後一定會在手機上設定好鬧鈴,鬧鈴一響他就會自覺地關上IPAD。

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他的自控力,另一方面也能讓他有一些時間概念,5分鐘大概是多久?10分鐘又是多久?並且,長此以往,孩子做事情就會更加有計劃性,更加有條理,對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 理解與鼓勵

另外,爸爸媽媽們的理解和鼓勵對於孩子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於性子比較慢和有些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

有些孩子性格比較慢熱,做事情很有耐心,但是速度比較慢,如果爸爸媽媽這時候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是給孩子貼上了“拖拉磨蹭”的負面標籤,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以後做事情反而越來越慢、越來越沒自信。

所以對於慢熱型的孩子,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根據孩子的節奏來設定目標,多去理解孩子。

而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都很高,這時候如果爸爸媽媽因為拖拉而去嚴厲地指責他們,只會讓他們更加沒自信,更加沒有勇氣邁出去。

相反,對待自我要求過高的孩子,家長需要多去鼓勵他們,讓他們看見每個人都有犯錯和不完美的地方,幫助他們更好地接納自己。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 適當賦權

我在鍾思嘉所著的《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這本書中,看到有專門提到一個“自主時間”的概念。

“自主”指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在心理學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時間就是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沒有干擾他人,對他人、對自己都沒有危害的行為都可以做,即使發呆、發愣、躺著、幼稚行為、晃來晃去、無所事事都可以,父母無權干涉。當然,他也可以讀書、看報、運動、玩遊戲、看電視、打電話、上網等等,只要沒有違反你們的約定就可以。 摘自《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


可以看出,這個自主時間其實就是專門留出來給孩子放鬆神經的。

如果孩子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以外一直都在一個個的目標和任務中度過,他就一直會處在緊張狀態。

沒機會放鬆,這必然導致孩子會不受控制地自我“放鬆”起來,具體表現就是在不該放鬆的時候,比如做作業的時候,他擠出時間來“自主”,開始發呆、走神、拖延磨蹭、搗亂等等,其實他這些行為都是在放鬆神經。

長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了。

每天五分鐘,你成功培養出了孩子的拖延症


另外,我們也要適當的讓孩子感受到拖延的後果,為自己的拖拉行為買單。

比如早上穿衣服這件事,很多家長總要督促孩子快點穿衣服,要遲到了,可孩子呢,總是不急不忙的,有些心急的家長直接就自己給孩子穿了,所以孩子就有了一種'我不穿媽媽會幫我穿‘的心態,這樣他根本不急。

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穿,如果他拖拉,到時去學校就會遲到,走在路上,看到沒有一個小朋友,這時他就要心急了,到了學校老師還要說他,那他就會知道,下次再也不能這樣拖拉了,如果拖拉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當孩子發現拖延並不會造成一些嚴重的後果時,孩子反而會更加青睞這種行為,但適當的讓孩子吃一回拖延的虧,孩子才能夠明白拖延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受到小挫折後,孩子對待拖延的態度也就會發生改變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