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1683年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以後,整個東西歐的實力轉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從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這一年已經到了十七世紀的後半頁,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西歐開始崛起。但是我們說,在1683年這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在整個巴爾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另外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個空架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稱不上是個帝國,整個國家的重心雖然在十四世紀後開始逐漸落在了奧地利,但也是長期處於貧弱狀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1683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是相當穩固的。以至於歐洲崛起後,將巴爾幹地區稱為歐洲的土耳其,原本奧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領土是在亞洲,但由於它佔領了巴爾幹,並且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因而巴爾幹地區反過來被歐洲列強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說,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1683年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以後,整個東西歐的實力轉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從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這一年已經到了十七世紀的後半頁,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西歐開始崛起。但是我們說,在1683年這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在整個巴爾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另外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個空架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稱不上是個帝國,整個國家的重心雖然在十四世紀後開始逐漸落在了奧地利,但也是長期處於貧弱狀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1683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是相當穩固的。以至於歐洲崛起後,將巴爾幹地區稱為歐洲的土耳其,原本奧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領土是在亞洲,但由於它佔領了巴爾幹,並且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因而巴爾幹地區反過來被歐洲列強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說,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歐洲人在崛起的時候,充滿著一種躊躇滿志的思想,認為歐洲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而歐洲以外都是蠻荒之地,而當把歐洲和土耳其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這其實是個非常矛盾的詞彙,也就是說,土耳其在歐洲崛起的強國眼裡,無非就是蒙古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草原民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正是因為巴爾幹,把土耳其和歐洲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說明土耳其已經登堂入室,已經進入文明的殿堂了,所以當時歐洲的土耳其和亞洲的土耳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也可以說,在今天所有的伊斯蘭教國家,無論是突厥穆斯林還是波斯穆斯林、庫爾德穆斯林、更或者是馬來穆斯林,只有土耳其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伊斯蘭教國家。正是因為土耳其在巴爾幹長達五百年的統治,已經使其進入了西方世界,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和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奧匈帝國長期對立,但是雙方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多文化上的交往,土耳其人也逐漸步入西方殿堂,這一標誌性的舉措可說是由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國父凱穆爾搞起來的。這其中非常有意思,就像俄羅斯,最初被西方認為是蠻族,是韃靼人、蒙古人,但是俄羅斯人非常想躋身西方行列,雖然一直不被西方接受,所以我認為土耳其和俄羅斯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橫跨兩洲的國家,既不東也不西,雖然總是不被西方接受,但畢竟有著很深的西化傳統。

到了十九世紀上半頁,北邊的俄羅斯開始崛起,俄羅斯的崛起就是通過與土耳其在兩百年間打了九場俄土戰爭,最後一勞永逸的打敗了土耳其。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與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兩陣營對抗,隨著俄羅斯的崛起,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而新興的俄羅斯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心頭大患,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北風壓倒了南風,原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的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克里米亞地區被俄羅斯佔據。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原本是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後來不斷的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向北打開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彼得堡,向南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敖德薩,向東一直延伸至白令海峽。所以現在俄羅斯的三大艦隊,就是以這三個出海口為基地組建的。在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後,雙方同樣在巴爾幹形成對峙,俄羅斯在崛起過程中,同樣有著宗教和文化的考慮,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中,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說的是斯拉夫語,所以在文化上與俄羅斯有著很密切的聯繫,由此,俄羅斯在崛起中不斷向南滲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由兩軍對峙變成了三國演義。

另外有一點得說明,俄羅斯在崛起的時候,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大力支持,原因在於西方需要利用俄羅斯的崛起制衡土耳其,畢竟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對西方各國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尤其是令神聖羅馬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感到不安,但是隨著俄羅斯的日漸強大,尤其在俄羅斯擊敗了土耳其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意識到俄羅斯也並非善類,所以一改以往的對俄策略,開始聯合處於弱勢的奧斯曼土耳其共同對付俄羅斯,這就是大國之間的關係。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1683年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以後,整個東西歐的實力轉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從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這一年已經到了十七世紀的後半頁,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西歐開始崛起。但是我們說,在1683年這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在整個巴爾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另外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個空架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稱不上是個帝國,整個國家的重心雖然在十四世紀後開始逐漸落在了奧地利,但也是長期處於貧弱狀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1683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是相當穩固的。以至於歐洲崛起後,將巴爾幹地區稱為歐洲的土耳其,原本奧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領土是在亞洲,但由於它佔領了巴爾幹,並且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因而巴爾幹地區反過來被歐洲列強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說,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歐洲人在崛起的時候,充滿著一種躊躇滿志的思想,認為歐洲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而歐洲以外都是蠻荒之地,而當把歐洲和土耳其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這其實是個非常矛盾的詞彙,也就是說,土耳其在歐洲崛起的強國眼裡,無非就是蒙古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草原民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正是因為巴爾幹,把土耳其和歐洲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說明土耳其已經登堂入室,已經進入文明的殿堂了,所以當時歐洲的土耳其和亞洲的土耳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也可以說,在今天所有的伊斯蘭教國家,無論是突厥穆斯林還是波斯穆斯林、庫爾德穆斯林、更或者是馬來穆斯林,只有土耳其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伊斯蘭教國家。正是因為土耳其在巴爾幹長達五百年的統治,已經使其進入了西方世界,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和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奧匈帝國長期對立,但是雙方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多文化上的交往,土耳其人也逐漸步入西方殿堂,這一標誌性的舉措可說是由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國父凱穆爾搞起來的。這其中非常有意思,就像俄羅斯,最初被西方認為是蠻族,是韃靼人、蒙古人,但是俄羅斯人非常想躋身西方行列,雖然一直不被西方接受,所以我認為土耳其和俄羅斯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橫跨兩洲的國家,既不東也不西,雖然總是不被西方接受,但畢竟有著很深的西化傳統。

到了十九世紀上半頁,北邊的俄羅斯開始崛起,俄羅斯的崛起就是通過與土耳其在兩百年間打了九場俄土戰爭,最後一勞永逸的打敗了土耳其。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與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兩陣營對抗,隨著俄羅斯的崛起,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而新興的俄羅斯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心頭大患,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北風壓倒了南風,原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的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克里米亞地區被俄羅斯佔據。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原本是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後來不斷的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向北打開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彼得堡,向南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敖德薩,向東一直延伸至白令海峽。所以現在俄羅斯的三大艦隊,就是以這三個出海口為基地組建的。在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後,雙方同樣在巴爾幹形成對峙,俄羅斯在崛起過程中,同樣有著宗教和文化的考慮,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中,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說的是斯拉夫語,所以在文化上與俄羅斯有著很密切的聯繫,由此,俄羅斯在崛起中不斷向南滲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由兩軍對峙變成了三國演義。

另外有一點得說明,俄羅斯在崛起的時候,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大力支持,原因在於西方需要利用俄羅斯的崛起制衡土耳其,畢竟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對西方各國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尤其是令神聖羅馬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感到不安,但是隨著俄羅斯的日漸強大,尤其在俄羅斯擊敗了土耳其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意識到俄羅斯也並非善類,所以一改以往的對俄策略,開始聯合處於弱勢的奧斯曼土耳其共同對付俄羅斯,這就是大國之間的關係。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我們可以看到,在近代早期,歐洲的局勢已經預演了今天世界的國際關係,只不過當時的操盤手是英國,而今天換成美國罷了,美國今天使用的策略與英國曾經用的如出一轍,我曾經去過聖彼得堡,當時的俄羅斯導遊中文說的特別好,也是個歷史系博士生,他說我們俄羅斯人最恨的就是英國人,俄羅斯雖然和法國人、德國人發生過流血戰爭,但是這兩國還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但是雖然我們與英國從來沒有打過仗,但我們最恨的就是英國人,因為英國人經常挑撥離間,在背後煽風點火,所以俄羅斯人蔑視的把英國稱為“小英國”。

這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崛起後,開始操控整個歐洲的經濟。對於英國來說,它孤懸海外,沒有與歐洲土地接壤,所以英國可以得心應手的操控歐洲的政治與經濟,但凡哪個國家強大了,必定聯合老二和老三共同對付它,早期西班牙強大,英國便聯合法國以及德國的各邦國對付西班牙,西班牙衰落以後,拿破崙崛起,英國又故技從演,聯合德國邦國和意大利、西班牙共同對付法國。再後來俄羅斯擊敗了拿破崙,進軍歐洲,英國開始轉變政策,聯合戰敗的法國、德國、奧斯曼土耳其以對抗俄羅斯,所以到了十九世紀,俄羅斯就成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最主要的心頭大患,正是由於這種大國關係的變換,改變了巴爾幹地區的政治格局,我們接下來就談談,在夾縫中的巴爾幹,是如何導致其政局變換的。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1683年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以後,整個東西歐的實力轉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從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這一年已經到了十七世紀的後半頁,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西歐開始崛起。但是我們說,在1683年這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在整個巴爾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另外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個空架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稱不上是個帝國,整個國家的重心雖然在十四世紀後開始逐漸落在了奧地利,但也是長期處於貧弱狀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1683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是相當穩固的。以至於歐洲崛起後,將巴爾幹地區稱為歐洲的土耳其,原本奧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領土是在亞洲,但由於它佔領了巴爾幹,並且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因而巴爾幹地區反過來被歐洲列強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說,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歐洲人在崛起的時候,充滿著一種躊躇滿志的思想,認為歐洲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而歐洲以外都是蠻荒之地,而當把歐洲和土耳其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這其實是個非常矛盾的詞彙,也就是說,土耳其在歐洲崛起的強國眼裡,無非就是蒙古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草原民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正是因為巴爾幹,把土耳其和歐洲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說明土耳其已經登堂入室,已經進入文明的殿堂了,所以當時歐洲的土耳其和亞洲的土耳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也可以說,在今天所有的伊斯蘭教國家,無論是突厥穆斯林還是波斯穆斯林、庫爾德穆斯林、更或者是馬來穆斯林,只有土耳其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伊斯蘭教國家。正是因為土耳其在巴爾幹長達五百年的統治,已經使其進入了西方世界,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和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奧匈帝國長期對立,但是雙方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多文化上的交往,土耳其人也逐漸步入西方殿堂,這一標誌性的舉措可說是由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國父凱穆爾搞起來的。這其中非常有意思,就像俄羅斯,最初被西方認為是蠻族,是韃靼人、蒙古人,但是俄羅斯人非常想躋身西方行列,雖然一直不被西方接受,所以我認為土耳其和俄羅斯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橫跨兩洲的國家,既不東也不西,雖然總是不被西方接受,但畢竟有著很深的西化傳統。

到了十九世紀上半頁,北邊的俄羅斯開始崛起,俄羅斯的崛起就是通過與土耳其在兩百年間打了九場俄土戰爭,最後一勞永逸的打敗了土耳其。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與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兩陣營對抗,隨著俄羅斯的崛起,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而新興的俄羅斯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心頭大患,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北風壓倒了南風,原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的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克里米亞地區被俄羅斯佔據。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原本是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後來不斷的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向北打開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彼得堡,向南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敖德薩,向東一直延伸至白令海峽。所以現在俄羅斯的三大艦隊,就是以這三個出海口為基地組建的。在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後,雙方同樣在巴爾幹形成對峙,俄羅斯在崛起過程中,同樣有著宗教和文化的考慮,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中,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說的是斯拉夫語,所以在文化上與俄羅斯有著很密切的聯繫,由此,俄羅斯在崛起中不斷向南滲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由兩軍對峙變成了三國演義。

另外有一點得說明,俄羅斯在崛起的時候,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大力支持,原因在於西方需要利用俄羅斯的崛起制衡土耳其,畢竟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對西方各國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尤其是令神聖羅馬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感到不安,但是隨著俄羅斯的日漸強大,尤其在俄羅斯擊敗了土耳其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意識到俄羅斯也並非善類,所以一改以往的對俄策略,開始聯合處於弱勢的奧斯曼土耳其共同對付俄羅斯,這就是大國之間的關係。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我們可以看到,在近代早期,歐洲的局勢已經預演了今天世界的國際關係,只不過當時的操盤手是英國,而今天換成美國罷了,美國今天使用的策略與英國曾經用的如出一轍,我曾經去過聖彼得堡,當時的俄羅斯導遊中文說的特別好,也是個歷史系博士生,他說我們俄羅斯人最恨的就是英國人,俄羅斯雖然和法國人、德國人發生過流血戰爭,但是這兩國還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但是雖然我們與英國從來沒有打過仗,但我們最恨的就是英國人,因為英國人經常挑撥離間,在背後煽風點火,所以俄羅斯人蔑視的把英國稱為“小英國”。

這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崛起後,開始操控整個歐洲的經濟。對於英國來說,它孤懸海外,沒有與歐洲土地接壤,所以英國可以得心應手的操控歐洲的政治與經濟,但凡哪個國家強大了,必定聯合老二和老三共同對付它,早期西班牙強大,英國便聯合法國以及德國的各邦國對付西班牙,西班牙衰落以後,拿破崙崛起,英國又故技從演,聯合德國邦國和意大利、西班牙共同對付法國。再後來俄羅斯擊敗了拿破崙,進軍歐洲,英國開始轉變政策,聯合戰敗的法國、德國、奧斯曼土耳其以對抗俄羅斯,所以到了十九世紀,俄羅斯就成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最主要的心頭大患,正是由於這種大國關係的變換,改變了巴爾幹地區的政治格局,我們接下來就談談,在夾縫中的巴爾幹,是如何導致其政局變換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夾縫中的巴爾幹

首先在十九世紀的上半頁,歐洲召開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主要針對戰敗的拿破崙帝國,其形式非常像日後的開羅會議,戰後的各戰勝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所以1814年的這場維也納會議基本確定了歐洲各大國的勢力範圍,在這次的勢力劃分中,塞爾維亞獲得了獨立,此後開始不斷髮展。

而此時作為戰勝國的俄羅斯,自譽為歐洲的解放者,躊躇滿志,便開始藉助支持塞爾維亞的發展,削弱奧斯曼土耳其。隨著土耳其的實力越來越弱,1877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再次發生戰爭,一年後俄羅斯取得了戰爭的絕對勝利,當時俄軍已經推進到了君士坦丁堡,卻受到來自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嚴重抗議,警告俄羅斯,如果你膽敢拿下君士坦丁堡,那麼英法等國便無法坐視不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好作出妥協,畢竟實力比不上英國。於是在距離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聖斯特凡洛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聖斯特凡洛協定》,其內容有三點,第一: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也就是這一時刻,塞爾維亞才可以算的上真正獲得其原來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的認可,承認其獨立。第二:建立大保加利亞王國,這個王國有多大呢?當時的俄羅斯重點扶持保加利亞,因為其位置靠近土耳其,對土耳其能夠起到相當的威懾力,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的範圍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南部、塞爾維亞東部、希臘北部。所以當時的大保加利亞版圖比今天的保加利亞版圖至少大出一倍。

但是《聖斯特凡洛協定》剛簽訂,西方國家又站出來表示反對,於是1878年又在柏林簽訂了新條約——《柏林條約》,其主旨是將大保加利亞的版圖大大縮減,於是很多土地歸還了希臘、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如此便限制了大保加利亞王國的勢力。但同時《柏林條約》卻埋下了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鄰國的矛盾。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1683年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以後,整個東西歐的實力轉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從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這一年已經到了十七世紀的後半頁,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西歐開始崛起。但是我們說,在1683年這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在整個巴爾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另外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個空架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稱不上是個帝國,整個國家的重心雖然在十四世紀後開始逐漸落在了奧地利,但也是長期處於貧弱狀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1683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是相當穩固的。以至於歐洲崛起後,將巴爾幹地區稱為歐洲的土耳其,原本奧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領土是在亞洲,但由於它佔領了巴爾幹,並且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因而巴爾幹地區反過來被歐洲列強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說,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歐洲人在崛起的時候,充滿著一種躊躇滿志的思想,認為歐洲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而歐洲以外都是蠻荒之地,而當把歐洲和土耳其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這其實是個非常矛盾的詞彙,也就是說,土耳其在歐洲崛起的強國眼裡,無非就是蒙古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草原民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正是因為巴爾幹,把土耳其和歐洲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說明土耳其已經登堂入室,已經進入文明的殿堂了,所以當時歐洲的土耳其和亞洲的土耳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也可以說,在今天所有的伊斯蘭教國家,無論是突厥穆斯林還是波斯穆斯林、庫爾德穆斯林、更或者是馬來穆斯林,只有土耳其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伊斯蘭教國家。正是因為土耳其在巴爾幹長達五百年的統治,已經使其進入了西方世界,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和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奧匈帝國長期對立,但是雙方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多文化上的交往,土耳其人也逐漸步入西方殿堂,這一標誌性的舉措可說是由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國父凱穆爾搞起來的。這其中非常有意思,就像俄羅斯,最初被西方認為是蠻族,是韃靼人、蒙古人,但是俄羅斯人非常想躋身西方行列,雖然一直不被西方接受,所以我認為土耳其和俄羅斯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橫跨兩洲的國家,既不東也不西,雖然總是不被西方接受,但畢竟有著很深的西化傳統。

到了十九世紀上半頁,北邊的俄羅斯開始崛起,俄羅斯的崛起就是通過與土耳其在兩百年間打了九場俄土戰爭,最後一勞永逸的打敗了土耳其。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與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兩陣營對抗,隨著俄羅斯的崛起,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而新興的俄羅斯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心頭大患,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北風壓倒了南風,原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的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克里米亞地區被俄羅斯佔據。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原本是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後來不斷的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向北打開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彼得堡,向南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敖德薩,向東一直延伸至白令海峽。所以現在俄羅斯的三大艦隊,就是以這三個出海口為基地組建的。在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後,雙方同樣在巴爾幹形成對峙,俄羅斯在崛起過程中,同樣有著宗教和文化的考慮,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中,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說的是斯拉夫語,所以在文化上與俄羅斯有著很密切的聯繫,由此,俄羅斯在崛起中不斷向南滲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由兩軍對峙變成了三國演義。

另外有一點得說明,俄羅斯在崛起的時候,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大力支持,原因在於西方需要利用俄羅斯的崛起制衡土耳其,畢竟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對西方各國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尤其是令神聖羅馬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感到不安,但是隨著俄羅斯的日漸強大,尤其在俄羅斯擊敗了土耳其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意識到俄羅斯也並非善類,所以一改以往的對俄策略,開始聯合處於弱勢的奧斯曼土耳其共同對付俄羅斯,這就是大國之間的關係。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我們可以看到,在近代早期,歐洲的局勢已經預演了今天世界的國際關係,只不過當時的操盤手是英國,而今天換成美國罷了,美國今天使用的策略與英國曾經用的如出一轍,我曾經去過聖彼得堡,當時的俄羅斯導遊中文說的特別好,也是個歷史系博士生,他說我們俄羅斯人最恨的就是英國人,俄羅斯雖然和法國人、德國人發生過流血戰爭,但是這兩國還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但是雖然我們與英國從來沒有打過仗,但我們最恨的就是英國人,因為英國人經常挑撥離間,在背後煽風點火,所以俄羅斯人蔑視的把英國稱為“小英國”。

這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崛起後,開始操控整個歐洲的經濟。對於英國來說,它孤懸海外,沒有與歐洲土地接壤,所以英國可以得心應手的操控歐洲的政治與經濟,但凡哪個國家強大了,必定聯合老二和老三共同對付它,早期西班牙強大,英國便聯合法國以及德國的各邦國對付西班牙,西班牙衰落以後,拿破崙崛起,英國又故技從演,聯合德國邦國和意大利、西班牙共同對付法國。再後來俄羅斯擊敗了拿破崙,進軍歐洲,英國開始轉變政策,聯合戰敗的法國、德國、奧斯曼土耳其以對抗俄羅斯,所以到了十九世紀,俄羅斯就成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最主要的心頭大患,正是由於這種大國關係的變換,改變了巴爾幹地區的政治格局,我們接下來就談談,在夾縫中的巴爾幹,是如何導致其政局變換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夾縫中的巴爾幹

首先在十九世紀的上半頁,歐洲召開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主要針對戰敗的拿破崙帝國,其形式非常像日後的開羅會議,戰後的各戰勝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所以1814年的這場維也納會議基本確定了歐洲各大國的勢力範圍,在這次的勢力劃分中,塞爾維亞獲得了獨立,此後開始不斷髮展。

而此時作為戰勝國的俄羅斯,自譽為歐洲的解放者,躊躇滿志,便開始藉助支持塞爾維亞的發展,削弱奧斯曼土耳其。隨著土耳其的實力越來越弱,1877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再次發生戰爭,一年後俄羅斯取得了戰爭的絕對勝利,當時俄軍已經推進到了君士坦丁堡,卻受到來自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嚴重抗議,警告俄羅斯,如果你膽敢拿下君士坦丁堡,那麼英法等國便無法坐視不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好作出妥協,畢竟實力比不上英國。於是在距離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聖斯特凡洛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聖斯特凡洛協定》,其內容有三點,第一: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也就是這一時刻,塞爾維亞才可以算的上真正獲得其原來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的認可,承認其獨立。第二:建立大保加利亞王國,這個王國有多大呢?當時的俄羅斯重點扶持保加利亞,因為其位置靠近土耳其,對土耳其能夠起到相當的威懾力,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的範圍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南部、塞爾維亞東部、希臘北部。所以當時的大保加利亞版圖比今天的保加利亞版圖至少大出一倍。

但是《聖斯特凡洛協定》剛簽訂,西方國家又站出來表示反對,於是1878年又在柏林簽訂了新條約——《柏林條約》,其主旨是將大保加利亞的版圖大大縮減,於是很多土地歸還了希臘、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如此便限制了大保加利亞王國的勢力。但同時《柏林條約》卻埋下了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鄰國的矛盾。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到了二十世紀初,此時的土耳其已經是極度衰弱,處在俄羅斯托管狀態的保加利亞和已經擺脫土耳其統治的希臘,以及羅馬尼亞,再加上塞爾維亞、黑山,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在1912年共同對奧斯曼土耳其宣戰,因為這些國家都與土耳其有著非常複雜的領土糾葛,並且曾經都是土耳其的殖民地,有的雖然已經獲得獨立,但仍然有一部分依舊是土耳其的臣屬國,所以為了徹底擺脫土耳其的控制,於是在俄羅斯以及奧匈帝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與土耳其發生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戰敗,這些國家雖然是土耳其的臣屬,但由於受到俄羅斯等國的支持,他們的軍事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作戰使用的武器遠遠比奧斯曼土耳其的先進,如此一來,把原土耳其的很多領土分割出去了。

但是這一舉措,很快導致了戰勝國間分贓不均的矛盾,1913年,再次爆發巴爾幹戰爭,這次戰爭主要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黑山為另一方,而發生的軍事衝突。這些國家過去曾是盟友,共同對抗宗主國土耳其,現在卻為了利益拔刀相向,這其實還是《柏林條約》留下的禍根,這場戰爭的結果,保加利亞戰敗。從此以後,保加利亞與其周邊的幾個鄰國便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再往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加利亞又站在了奧匈帝國和法西斯陣營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國家雖然曾經都是奧斯曼土耳其的臣屬國,但是他們之間在獨立後,也同樣存在很激烈的領土爭端。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為什麼戰爭會因為普林西普刺殺費迪南大公而引發,其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此時已經江河日下,自身難保,同時塞爾維亞獨立,走上崛起之路。另一邊的奧匈帝國也是非常強大的,自從1867年建國後,奧匈帝國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弱,勢力不斷膨脹發展。到了二十世紀初,奧匈帝國最大的敵人已經不再是奧斯曼帝國,而是來自東邊咄咄逼人的北極熊——俄羅斯帝國。所以俄羅斯支持保加利亞獨立,奧匈帝國便開始將操控之手逐步伸向塞爾維亞,我們前面說到,塞爾維亞雖然獨立了,但其實力畢竟與奧匈帝國無法相提並論,再加上奧匈帝國又與德意志帝國聯合,強強聯手更加強大,所以塞爾維亞剛剛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如今又很有可能落入奧匈帝國的魔爪,如此一來,激起了塞爾維亞很多民族主義者很大的不滿,於是導致了1914年,拉丁橋上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大公費迪南事件,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刺殺後的一個月,奧匈帝國的軍隊開始入侵塞爾維亞,雖然塞爾維亞人擁有堅決的抵抗意志,但國力畢竟不如奧匈帝國,節節敗退。而就在塞爾維亞眼看要被奧匈帝國征服的時候,俄羅斯出兵參戰,加入塞爾維亞陣營。為什麼俄羅斯會支持塞爾維亞呢?這裡有一個背景必須說明,在十九世紀下半頁,西方各國內部矛盾很激烈,特別是在拿破崙戰爭後,1870年新崛起的德國和老牌的強國法國之間爆發了普法戰爭,結果是德國獲勝。1871年,德國為了羞辱法國,竟然在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建立,參與此事的兩個很著名的人物,一文一武,鐵血宰相俾斯麥和武將毛奇,這一事件有一幅很著名的畫作,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1683年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以後,整個東西歐的實力轉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從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這一年已經到了十七世紀的後半頁,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西歐開始崛起。但是我們說,在1683年這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在整個巴爾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另外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個空架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稱不上是個帝國,整個國家的重心雖然在十四世紀後開始逐漸落在了奧地利,但也是長期處於貧弱狀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1683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是相當穩固的。以至於歐洲崛起後,將巴爾幹地區稱為歐洲的土耳其,原本奧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領土是在亞洲,但由於它佔領了巴爾幹,並且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因而巴爾幹地區反過來被歐洲列強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說,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歐洲人在崛起的時候,充滿著一種躊躇滿志的思想,認為歐洲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而歐洲以外都是蠻荒之地,而當把歐洲和土耳其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這其實是個非常矛盾的詞彙,也就是說,土耳其在歐洲崛起的強國眼裡,無非就是蒙古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草原民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正是因為巴爾幹,把土耳其和歐洲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說明土耳其已經登堂入室,已經進入文明的殿堂了,所以當時歐洲的土耳其和亞洲的土耳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也可以說,在今天所有的伊斯蘭教國家,無論是突厥穆斯林還是波斯穆斯林、庫爾德穆斯林、更或者是馬來穆斯林,只有土耳其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伊斯蘭教國家。正是因為土耳其在巴爾幹長達五百年的統治,已經使其進入了西方世界,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和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奧匈帝國長期對立,但是雙方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多文化上的交往,土耳其人也逐漸步入西方殿堂,這一標誌性的舉措可說是由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國父凱穆爾搞起來的。這其中非常有意思,就像俄羅斯,最初被西方認為是蠻族,是韃靼人、蒙古人,但是俄羅斯人非常想躋身西方行列,雖然一直不被西方接受,所以我認為土耳其和俄羅斯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橫跨兩洲的國家,既不東也不西,雖然總是不被西方接受,但畢竟有著很深的西化傳統。

到了十九世紀上半頁,北邊的俄羅斯開始崛起,俄羅斯的崛起就是通過與土耳其在兩百年間打了九場俄土戰爭,最後一勞永逸的打敗了土耳其。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與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兩陣營對抗,隨著俄羅斯的崛起,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而新興的俄羅斯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心頭大患,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北風壓倒了南風,原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的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克里米亞地區被俄羅斯佔據。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原本是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後來不斷的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向北打開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彼得堡,向南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敖德薩,向東一直延伸至白令海峽。所以現在俄羅斯的三大艦隊,就是以這三個出海口為基地組建的。在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後,雙方同樣在巴爾幹形成對峙,俄羅斯在崛起過程中,同樣有著宗教和文化的考慮,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中,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說的是斯拉夫語,所以在文化上與俄羅斯有著很密切的聯繫,由此,俄羅斯在崛起中不斷向南滲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由兩軍對峙變成了三國演義。

另外有一點得說明,俄羅斯在崛起的時候,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大力支持,原因在於西方需要利用俄羅斯的崛起制衡土耳其,畢竟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對西方各國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尤其是令神聖羅馬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感到不安,但是隨著俄羅斯的日漸強大,尤其在俄羅斯擊敗了土耳其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意識到俄羅斯也並非善類,所以一改以往的對俄策略,開始聯合處於弱勢的奧斯曼土耳其共同對付俄羅斯,這就是大國之間的關係。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我們可以看到,在近代早期,歐洲的局勢已經預演了今天世界的國際關係,只不過當時的操盤手是英國,而今天換成美國罷了,美國今天使用的策略與英國曾經用的如出一轍,我曾經去過聖彼得堡,當時的俄羅斯導遊中文說的特別好,也是個歷史系博士生,他說我們俄羅斯人最恨的就是英國人,俄羅斯雖然和法國人、德國人發生過流血戰爭,但是這兩國還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但是雖然我們與英國從來沒有打過仗,但我們最恨的就是英國人,因為英國人經常挑撥離間,在背後煽風點火,所以俄羅斯人蔑視的把英國稱為“小英國”。

這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崛起後,開始操控整個歐洲的經濟。對於英國來說,它孤懸海外,沒有與歐洲土地接壤,所以英國可以得心應手的操控歐洲的政治與經濟,但凡哪個國家強大了,必定聯合老二和老三共同對付它,早期西班牙強大,英國便聯合法國以及德國的各邦國對付西班牙,西班牙衰落以後,拿破崙崛起,英國又故技從演,聯合德國邦國和意大利、西班牙共同對付法國。再後來俄羅斯擊敗了拿破崙,進軍歐洲,英國開始轉變政策,聯合戰敗的法國、德國、奧斯曼土耳其以對抗俄羅斯,所以到了十九世紀,俄羅斯就成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最主要的心頭大患,正是由於這種大國關係的變換,改變了巴爾幹地區的政治格局,我們接下來就談談,在夾縫中的巴爾幹,是如何導致其政局變換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夾縫中的巴爾幹

首先在十九世紀的上半頁,歐洲召開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主要針對戰敗的拿破崙帝國,其形式非常像日後的開羅會議,戰後的各戰勝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所以1814年的這場維也納會議基本確定了歐洲各大國的勢力範圍,在這次的勢力劃分中,塞爾維亞獲得了獨立,此後開始不斷髮展。

而此時作為戰勝國的俄羅斯,自譽為歐洲的解放者,躊躇滿志,便開始藉助支持塞爾維亞的發展,削弱奧斯曼土耳其。隨著土耳其的實力越來越弱,1877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再次發生戰爭,一年後俄羅斯取得了戰爭的絕對勝利,當時俄軍已經推進到了君士坦丁堡,卻受到來自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嚴重抗議,警告俄羅斯,如果你膽敢拿下君士坦丁堡,那麼英法等國便無法坐視不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好作出妥協,畢竟實力比不上英國。於是在距離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聖斯特凡洛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聖斯特凡洛協定》,其內容有三點,第一: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也就是這一時刻,塞爾維亞才可以算的上真正獲得其原來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的認可,承認其獨立。第二:建立大保加利亞王國,這個王國有多大呢?當時的俄羅斯重點扶持保加利亞,因為其位置靠近土耳其,對土耳其能夠起到相當的威懾力,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的範圍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南部、塞爾維亞東部、希臘北部。所以當時的大保加利亞版圖比今天的保加利亞版圖至少大出一倍。

但是《聖斯特凡洛協定》剛簽訂,西方國家又站出來表示反對,於是1878年又在柏林簽訂了新條約——《柏林條約》,其主旨是將大保加利亞的版圖大大縮減,於是很多土地歸還了希臘、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如此便限制了大保加利亞王國的勢力。但同時《柏林條約》卻埋下了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鄰國的矛盾。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到了二十世紀初,此時的土耳其已經是極度衰弱,處在俄羅斯托管狀態的保加利亞和已經擺脫土耳其統治的希臘,以及羅馬尼亞,再加上塞爾維亞、黑山,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在1912年共同對奧斯曼土耳其宣戰,因為這些國家都與土耳其有著非常複雜的領土糾葛,並且曾經都是土耳其的殖民地,有的雖然已經獲得獨立,但仍然有一部分依舊是土耳其的臣屬國,所以為了徹底擺脫土耳其的控制,於是在俄羅斯以及奧匈帝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與土耳其發生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戰敗,這些國家雖然是土耳其的臣屬,但由於受到俄羅斯等國的支持,他們的軍事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作戰使用的武器遠遠比奧斯曼土耳其的先進,如此一來,把原土耳其的很多領土分割出去了。

但是這一舉措,很快導致了戰勝國間分贓不均的矛盾,1913年,再次爆發巴爾幹戰爭,這次戰爭主要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黑山為另一方,而發生的軍事衝突。這些國家過去曾是盟友,共同對抗宗主國土耳其,現在卻為了利益拔刀相向,這其實還是《柏林條約》留下的禍根,這場戰爭的結果,保加利亞戰敗。從此以後,保加利亞與其周邊的幾個鄰國便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再往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加利亞又站在了奧匈帝國和法西斯陣營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國家雖然曾經都是奧斯曼土耳其的臣屬國,但是他們之間在獨立後,也同樣存在很激烈的領土爭端。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為什麼戰爭會因為普林西普刺殺費迪南大公而引發,其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此時已經江河日下,自身難保,同時塞爾維亞獨立,走上崛起之路。另一邊的奧匈帝國也是非常強大的,自從1867年建國後,奧匈帝國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弱,勢力不斷膨脹發展。到了二十世紀初,奧匈帝國最大的敵人已經不再是奧斯曼帝國,而是來自東邊咄咄逼人的北極熊——俄羅斯帝國。所以俄羅斯支持保加利亞獨立,奧匈帝國便開始將操控之手逐步伸向塞爾維亞,我們前面說到,塞爾維亞雖然獨立了,但其實力畢竟與奧匈帝國無法相提並論,再加上奧匈帝國又與德意志帝國聯合,強強聯手更加強大,所以塞爾維亞剛剛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如今又很有可能落入奧匈帝國的魔爪,如此一來,激起了塞爾維亞很多民族主義者很大的不滿,於是導致了1914年,拉丁橋上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大公費迪南事件,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刺殺後的一個月,奧匈帝國的軍隊開始入侵塞爾維亞,雖然塞爾維亞人擁有堅決的抵抗意志,但國力畢竟不如奧匈帝國,節節敗退。而就在塞爾維亞眼看要被奧匈帝國征服的時候,俄羅斯出兵參戰,加入塞爾維亞陣營。為什麼俄羅斯會支持塞爾維亞呢?這裡有一個背景必須說明,在十九世紀下半頁,西方各國內部矛盾很激烈,特別是在拿破崙戰爭後,1870年新崛起的德國和老牌的強國法國之間爆發了普法戰爭,結果是德國獲勝。1871年,德國為了羞辱法國,竟然在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建立,參與此事的兩個很著名的人物,一文一武,鐵血宰相俾斯麥和武將毛奇,這一事件有一幅很著名的畫作,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此時,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歐洲大陸上有了兩個帝國,南邊的奧匈帝國和北邊的德意志帝國,雖然這兩個強盛帝國之間也發生過戰爭,但畢竟雙方都是德語國家,所以越走越近,共同對抗法國。畢竟法國是個老牌的強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戰敗但底子依舊保存下來。另一個與法國有著矛盾的國家就是意大利,所以在十九世紀下半頁,意大利率先與奧匈帝國締結同盟,盟約規定,只要盟約簽訂方無論與哪個國家作戰,作為盟友的其他國家,必須無條件支持盟友,並且加入戰鬥。隨後不久,德意志帝國也加入同盟,從此就形成了德意奧三國同盟。

於此同時,法國為了抵抗德國,開始籠絡英國,雙方簽訂協約共同進退。不久法國和英國又各自分別與俄羅斯簽訂協約,形成了站在德意奧同盟國對立面的法英俄協約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奠定了基礎。瞭解了1914年前的這段國際形勢後,我們再回到塞爾維亞青年的刺殺事件,隨著俄羅斯的參戰,那麼意味著英法必須加入戰爭,同樣在奧匈帝國一方,意大利與德意志帝國也因為簽訂了盟約,必須出兵參戰,由此戰爭的漩渦越來越大,這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事,當戰爭逐步擴大後,意大利是個老滑頭,發現戰爭的天平有些不利於自己,所以毅然決然的擺脫同盟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這樣一來,同盟國只剩下兩個國家了,雖然當時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也加入了同盟國,但不幸的是,隨著同盟國的戰敗,對於奧斯曼帝國更是雪上加霜,變的更加弱小了,差點被西方瓜分,還好凱末爾出來革命,徹底走西方道路使得土耳其得以保存下來。

戰後的塞爾維亞由於站在了協約國一邊獲得了勝利,而對立方的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徹底崩潰,從此歐洲大陸上便沒有再出現帝國,此後塞爾維亞聯合前奧匈帝國治下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組建了一個新的國家,到了1929年,這個國家正式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此後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軸心國德國再次佔領南斯拉夫王國,而墨索里尼將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波黑等地劃歸在一起,打算建立大阿爾巴尼亞,因為阿爾巴尼亞與意大利隔海相望,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文化宗教上,很容易控制,所以當時的德國軍隊從北向南,意大利從南向北,控制了整個巴爾幹半島。

"
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越過小亞細亞,進入了巴爾幹半島,一路向西北方向擴展,把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方全部吞併,雖然羅馬尼亞也曾一度被吞併,但是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中開始逐漸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再往西北,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形成了對峙,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大致上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甚至包括波西米亞和黑山戈威亞。所以大家看巴爾幹半島這個地圖,大體上形成了一條斜線,也就是說今天從南斯拉夫分裂出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但是塞爾維亞北邊的諾維薩德地區卻不是,以諾維薩德為首府的伏伊伏丁那長期以來是屬於奧匈帝國統治的,那麼我剛才講的兩種勢力,主要是東西歐的兩種勢力,但是現在來了第三種勢力——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是東邊的突厥民族,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對於西方來說,無論是東歐還是西歐,無論斯拉夫還是日耳曼,無論拉丁還是希臘,他們之間都完全不是一回事。正是這樣,當年土耳其人把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科索沃等地區全部佔領了,只有北邊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當南斯拉夫分解後,首先獨立的是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也同樣是這兩個國家被接納入歐盟,所以隨著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覺得很麻煩,原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後來受到俄羅斯勢力範圍影響,再往後成為社會主義中堅力量的這些區域,直至今天都沒法用歐元。從地圖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越是偏西北的地區,文明越西化。中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時代,西北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已經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了,所以雙方基本就在波黑形成了這種對峙的格局,邊境線長期拉鋸。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從十四世紀以後,以波黑為分界線,東南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這塊區域設置了行省,叫魯米利亞行省,所以在沒有巴爾幹概念以前,這塊區域就被稱為魯米利亞,因為當時無論是巴爾幹南邊的希臘,還是北邊的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魯米利亞長達五百多年,他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有個特點,並不用武力的方式強迫被征服的當地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當時被土耳其人征服的魯米利亞地區有兩種宗教,偏西的地方像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下面的阿爾巴尼亞都是信奉天主教,因為海的對面就是意大利,當地在文化和宗教上受到意大利影響很深。但是在稍偏東一點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保加利亞,也包括波黑的部分地區都是保持傳統的東正教信仰。現在這些地區都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雖然統治者不強迫人們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為這些當地的異教徒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如果不信仰伊斯蘭教,需要交納很重的稅收,另外在政治上,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在這種軟壓力下,就迫使了很多原來信仰東正教或者天主教的人民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這其中阿爾巴尼亞人是改信的比較徹底的,阿爾巴尼亞人原來是信仰天主教,土耳其人來了以後,雖然當時沒有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但是有阿爾巴尼亞這個族群,今天早些時候提到的伊裡利亞人就被看做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他們在被羅馬人征服後,就開始向南,來到了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一帶,包括像馬其頓、科索沃的族群,很可能最早都是從伊裡利亞來的(伊裡利亞即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所以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和馬其頓人民絕大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但是相對偏北一點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人,在當時堅決不願意屈服於土耳其人的統治,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低頭,而另一部分則乾脆往北跑。我們知道塞爾維亞的北部,今天叫做伏伊伏丁那,這個地區當時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正是如此,很多塞爾維亞人不願意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他們就來到了伏伊伏丁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伏伊伏丁那原先以匈牙利人為主,但是今天卻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原因。所以當年科索沃獨立,而伏伊伏丁那卻沒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始終是塞爾維亞一個很重要的特區。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塞爾維亞人既不妥協,也沒有前往伏伊伏丁那,他們後來以黑山為中心,保留了塞爾維亞人的傳統,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黑山這個地區的人民,是最具有戰鬥性的,長期以來,利用黑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進行抗爭,當然也正是由於黑山的高山峻嶺,導致了黑山相對比較封閉,經濟上無法與沿海的克羅地亞等地相提並論。這就是當時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下,巴爾幹半島大致的格局。

強國交替,三足鼎立

我們之前也提到,土耳其人並沒有強制要求統治區人民改變宗教信仰,但是在經濟和政治上施行一定的壓力,此外土耳其人採用了一個辦法,將那些不信仰伊斯蘭教家庭的孩子,從小便集中起來進行訓練,讓他們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貴族的禁衛軍,慢慢的,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從小受到伊斯蘭教義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心甘情願的皈依伊斯蘭教,往後這批人在鞏固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流淌著塞爾維亞人的血。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1683年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以後,整個東西歐的實力轉向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從此一蹶不振,而西方世界開始崛起,這一年已經到了十七世紀的後半頁,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開始了一系列的重要變革,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西歐開始崛起。但是我們說,在1683年這個轉折點到來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在整個巴爾幹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另外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個空架子,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稱不上是個帝國,整個國家的重心雖然在十四世紀後開始逐漸落在了奧地利,但也是長期處於貧弱狀態。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1683年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是相當穩固的。以至於歐洲崛起後,將巴爾幹地區稱為歐洲的土耳其,原本奧斯曼土耳其的大部分領土是在亞洲,但由於它佔領了巴爾幹,並且統治了相當長的時間,因而巴爾幹地區反過來被歐洲列強稱為歐洲的土耳其。也就是說,隨著歐洲人的崛起,他們普遍認為東方人是文明程度很低的野蠻人,但是唯獨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有一塊領土,所以正因為有了巴爾幹這塊領土,土耳其便被歐洲國家認為是唯一進入文明化的東方國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歐洲人在崛起的時候,充滿著一種躊躇滿志的思想,認為歐洲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而歐洲以外都是蠻荒之地,而當把歐洲和土耳其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這其實是個非常矛盾的詞彙,也就是說,土耳其在歐洲崛起的強國眼裡,無非就是蒙古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草原民族,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正是因為巴爾幹,把土耳其和歐洲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說明土耳其已經登堂入室,已經進入文明的殿堂了,所以當時歐洲的土耳其和亞洲的土耳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另外也可以說,在今天所有的伊斯蘭教國家,無論是突厥穆斯林還是波斯穆斯林、庫爾德穆斯林、更或者是馬來穆斯林,只有土耳其是西化程度最高的伊斯蘭教國家。正是因為土耳其在巴爾幹長達五百年的統治,已經使其進入了西方世界,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和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奧匈帝國長期對立,但是雙方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多文化上的交往,土耳其人也逐漸步入西方殿堂,這一標誌性的舉措可說是由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國父凱穆爾搞起來的。這其中非常有意思,就像俄羅斯,最初被西方認為是蠻族,是韃靼人、蒙古人,但是俄羅斯人非常想躋身西方行列,雖然一直不被西方接受,所以我認為土耳其和俄羅斯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橫跨兩洲的國家,既不東也不西,雖然總是不被西方接受,但畢竟有著很深的西化傳統。

到了十九世紀上半頁,北邊的俄羅斯開始崛起,俄羅斯的崛起就是通過與土耳其在兩百年間打了九場俄土戰爭,最後一勞永逸的打敗了土耳其。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與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兩陣營對抗,隨著俄羅斯的崛起,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態勢。而新興的俄羅斯成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心頭大患,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北風壓倒了南風,原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的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克里米亞地區被俄羅斯佔據。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原本是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後來不斷的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向北打開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彼得堡,向南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敖德薩,向東一直延伸至白令海峽。所以現在俄羅斯的三大艦隊,就是以這三個出海口為基地組建的。在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後,雙方同樣在巴爾幹形成對峙,俄羅斯在崛起過程中,同樣有著宗教和文化的考慮,如今的巴爾幹半島中,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說的是斯拉夫語,所以在文化上與俄羅斯有著很密切的聯繫,由此,俄羅斯在崛起中不斷向南滲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由兩軍對峙變成了三國演義。

另外有一點得說明,俄羅斯在崛起的時候,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大力支持,原因在於西方需要利用俄羅斯的崛起制衡土耳其,畢竟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對西方各國構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尤其是令神聖羅馬帝國和後來的奧匈帝國感到不安,但是隨著俄羅斯的日漸強大,尤其在俄羅斯擊敗了土耳其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意識到俄羅斯也並非善類,所以一改以往的對俄策略,開始聯合處於弱勢的奧斯曼土耳其共同對付俄羅斯,這就是大國之間的關係。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我們可以看到,在近代早期,歐洲的局勢已經預演了今天世界的國際關係,只不過當時的操盤手是英國,而今天換成美國罷了,美國今天使用的策略與英國曾經用的如出一轍,我曾經去過聖彼得堡,當時的俄羅斯導遊中文說的特別好,也是個歷史系博士生,他說我們俄羅斯人最恨的就是英國人,俄羅斯雖然和法國人、德國人發生過流血戰爭,但是這兩國還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但是雖然我們與英國從來沒有打過仗,但我們最恨的就是英國人,因為英國人經常挑撥離間,在背後煽風點火,所以俄羅斯人蔑視的把英國稱為“小英國”。

這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英國在十八世紀崛起後,開始操控整個歐洲的經濟。對於英國來說,它孤懸海外,沒有與歐洲土地接壤,所以英國可以得心應手的操控歐洲的政治與經濟,但凡哪個國家強大了,必定聯合老二和老三共同對付它,早期西班牙強大,英國便聯合法國以及德國的各邦國對付西班牙,西班牙衰落以後,拿破崙崛起,英國又故技從演,聯合德國邦國和意大利、西班牙共同對付法國。再後來俄羅斯擊敗了拿破崙,進軍歐洲,英國開始轉變政策,聯合戰敗的法國、德國、奧斯曼土耳其以對抗俄羅斯,所以到了十九世紀,俄羅斯就成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最主要的心頭大患,正是由於這種大國關係的變換,改變了巴爾幹地區的政治格局,我們接下來就談談,在夾縫中的巴爾幹,是如何導致其政局變換的。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夾縫中的巴爾幹

首先在十九世紀的上半頁,歐洲召開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主要針對戰敗的拿破崙帝國,其形式非常像日後的開羅會議,戰後的各戰勝大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所以1814年的這場維也納會議基本確定了歐洲各大國的勢力範圍,在這次的勢力劃分中,塞爾維亞獲得了獨立,此後開始不斷髮展。

而此時作為戰勝國的俄羅斯,自譽為歐洲的解放者,躊躇滿志,便開始藉助支持塞爾維亞的發展,削弱奧斯曼土耳其。隨著土耳其的實力越來越弱,1877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再次發生戰爭,一年後俄羅斯取得了戰爭的絕對勝利,當時俄軍已經推進到了君士坦丁堡,卻受到來自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嚴重抗議,警告俄羅斯,如果你膽敢拿下君士坦丁堡,那麼英法等國便無法坐視不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好作出妥協,畢竟實力比不上英國。於是在距離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聖斯特凡洛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聖斯特凡洛協定》,其內容有三點,第一: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也就是這一時刻,塞爾維亞才可以算的上真正獲得其原來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的認可,承認其獨立。第二:建立大保加利亞王國,這個王國有多大呢?當時的俄羅斯重點扶持保加利亞,因為其位置靠近土耳其,對土耳其能夠起到相當的威懾力,這個所謂的大保加利亞的範圍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南部、塞爾維亞東部、希臘北部。所以當時的大保加利亞版圖比今天的保加利亞版圖至少大出一倍。

但是《聖斯特凡洛協定》剛簽訂,西方國家又站出來表示反對,於是1878年又在柏林簽訂了新條約——《柏林條約》,其主旨是將大保加利亞的版圖大大縮減,於是很多土地歸還了希臘、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如此便限制了大保加利亞王國的勢力。但同時《柏林條約》卻埋下了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鄰國的矛盾。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到了二十世紀初,此時的土耳其已經是極度衰弱,處在俄羅斯托管狀態的保加利亞和已經擺脫土耳其統治的希臘,以及羅馬尼亞,再加上塞爾維亞、黑山,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在1912年共同對奧斯曼土耳其宣戰,因為這些國家都與土耳其有著非常複雜的領土糾葛,並且曾經都是土耳其的殖民地,有的雖然已經獲得獨立,但仍然有一部分依舊是土耳其的臣屬國,所以為了徹底擺脫土耳其的控制,於是在俄羅斯以及奧匈帝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與土耳其發生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戰敗,這些國家雖然是土耳其的臣屬,但由於受到俄羅斯等國的支持,他們的軍事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作戰使用的武器遠遠比奧斯曼土耳其的先進,如此一來,把原土耳其的很多領土分割出去了。

但是這一舉措,很快導致了戰勝國間分贓不均的矛盾,1913年,再次爆發巴爾幹戰爭,這次戰爭主要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黑山為另一方,而發生的軍事衝突。這些國家過去曾是盟友,共同對抗宗主國土耳其,現在卻為了利益拔刀相向,這其實還是《柏林條約》留下的禍根,這場戰爭的結果,保加利亞戰敗。從此以後,保加利亞與其周邊的幾個鄰國便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再往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加利亞又站在了奧匈帝國和法西斯陣營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國家雖然曾經都是奧斯曼土耳其的臣屬國,但是他們之間在獨立後,也同樣存在很激烈的領土爭端。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為什麼戰爭會因為普林西普刺殺費迪南大公而引發,其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此時已經江河日下,自身難保,同時塞爾維亞獨立,走上崛起之路。另一邊的奧匈帝國也是非常強大的,自從1867年建國後,奧匈帝國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弱,勢力不斷膨脹發展。到了二十世紀初,奧匈帝國最大的敵人已經不再是奧斯曼帝國,而是來自東邊咄咄逼人的北極熊——俄羅斯帝國。所以俄羅斯支持保加利亞獨立,奧匈帝國便開始將操控之手逐步伸向塞爾維亞,我們前面說到,塞爾維亞雖然獨立了,但其實力畢竟與奧匈帝國無法相提並論,再加上奧匈帝國又與德意志帝國聯合,強強聯手更加強大,所以塞爾維亞剛剛擺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如今又很有可能落入奧匈帝國的魔爪,如此一來,激起了塞爾維亞很多民族主義者很大的不滿,於是導致了1914年,拉丁橋上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大公費迪南事件,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刺殺後的一個月,奧匈帝國的軍隊開始入侵塞爾維亞,雖然塞爾維亞人擁有堅決的抵抗意志,但國力畢竟不如奧匈帝國,節節敗退。而就在塞爾維亞眼看要被奧匈帝國征服的時候,俄羅斯出兵參戰,加入塞爾維亞陣營。為什麼俄羅斯會支持塞爾維亞呢?這裡有一個背景必須說明,在十九世紀下半頁,西方各國內部矛盾很激烈,特別是在拿破崙戰爭後,1870年新崛起的德國和老牌的強國法國之間爆發了普法戰爭,結果是德國獲勝。1871年,德國為了羞辱法國,竟然在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建立,參與此事的兩個很著名的人物,一文一武,鐵血宰相俾斯麥和武將毛奇,這一事件有一幅很著名的畫作,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而此時,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歐洲大陸上有了兩個帝國,南邊的奧匈帝國和北邊的德意志帝國,雖然這兩個強盛帝國之間也發生過戰爭,但畢竟雙方都是德語國家,所以越走越近,共同對抗法國。畢竟法國是個老牌的強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戰敗但底子依舊保存下來。另一個與法國有著矛盾的國家就是意大利,所以在十九世紀下半頁,意大利率先與奧匈帝國締結同盟,盟約規定,只要盟約簽訂方無論與哪個國家作戰,作為盟友的其他國家,必須無條件支持盟友,並且加入戰鬥。隨後不久,德意志帝國也加入同盟,從此就形成了德意奧三國同盟。

於此同時,法國為了抵抗德國,開始籠絡英國,雙方簽訂協約共同進退。不久法國和英國又各自分別與俄羅斯簽訂協約,形成了站在德意奧同盟國對立面的法英俄協約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奠定了基礎。瞭解了1914年前的這段國際形勢後,我們再回到塞爾維亞青年的刺殺事件,隨著俄羅斯的參戰,那麼意味著英法必須加入戰爭,同樣在奧匈帝國一方,意大利與德意志帝國也因為簽訂了盟約,必須出兵參戰,由此戰爭的漩渦越來越大,這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事,當戰爭逐步擴大後,意大利是個老滑頭,發現戰爭的天平有些不利於自己,所以毅然決然的擺脫同盟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這樣一來,同盟國只剩下兩個國家了,雖然當時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也加入了同盟國,但不幸的是,隨著同盟國的戰敗,對於奧斯曼帝國更是雪上加霜,變的更加弱小了,差點被西方瓜分,還好凱末爾出來革命,徹底走西方道路使得土耳其得以保存下來。

戰後的塞爾維亞由於站在了協約國一邊獲得了勝利,而對立方的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徹底崩潰,從此歐洲大陸上便沒有再出現帝國,此後塞爾維亞聯合前奧匈帝國治下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組建了一個新的國家,到了1929年,這個國家正式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此後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軸心國德國再次佔領南斯拉夫王國,而墨索里尼將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波黑等地劃歸在一起,打算建立大阿爾巴尼亞,因為阿爾巴尼亞與意大利隔海相望,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文化宗教上,很容易控制,所以當時的德國軍隊從北向南,意大利從南向北,控制了整個巴爾幹半島。

趙林:南斯拉夫的複雜往事(二)

在整個二戰中,克羅地亞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出現了傀儡政府,直接導向法西斯政權,所以塞爾維亞人有些瞧不起克羅地亞人,覺得克羅地亞是叛徒。所以在二戰期間,巴爾幹半島的戰鬥主要並不是針對德國和意大利,反而是針對這些賣國政府的,雖然大部分的巴爾幹國家都出現了親法西斯的傀儡政權,但希臘卻是真正抗擊德意法西斯的。二戰中,鐵托領導的游擊隊與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在科索沃附近共同對抗法西斯,到了戰爭結束後,科索沃卻成為了有爭議的地區,到底屬於阿爾巴尼亞還是南斯拉夫,其中科索沃的居民主要是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所以阿爾巴尼亞堅持認為科索沃應該屬於阿爾巴尼亞,但是南斯拉夫曾經在1389年科索沃戰爭之前,科索沃已然成為塞爾維亞王國的重心,所以在塞爾維亞人心中,科索沃是塞爾維亞靈魂的象徵地,雙方各有所詞,爭執不下。但當時鐵托領導的游擊隊畢竟實力強於阿爾巴尼亞游擊隊,經過幾次衝突,阿爾巴尼亞游擊隊撤出了科索沃,所以科索沃在當時劃歸了南斯拉夫。

鐵托在完成了對南斯拉夫的解放後,當時的共產國際採取了反對民族主義的政策,要實現英特納雄納爾的世界獨立,其實在西方,自古以來就有兩種相對立的價值取向,一種是古希臘城邦式的分離主義,另一種則是羅馬帝國式的一統江山,這兩種模式就像陰魂一樣,不斷撕咬著西方,乃至後來受西方影響的全世界政局,因為無論在巴爾幹也好,在世界範圍也罷,大民族要獨立,而大民族下面的若干小民族也要獨立,不斷的化整為零,這是一種取向,另一種大一統不以單個民族為論調,講究大民族概念。當然這是和政治意識形態分不開的,因為共產主義有一個基本觀點,是堅決反對民族主義的,共產主義的特點是無產階級無祖國,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所以當年斯大林控制著整個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便是採用的這套模式,儘量的縮小各民族的概念,放大蘇維埃聯邦的大意識。

- 未完待續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