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朋友都沒有經歷過A股那段炒垃圾,炒題材的光輝歲月。在如今價值投資的時代,有人買平安實現了三年一倍。但在那個炒垃圾的遠古時代,同樣有人靠垃圾實現三年一倍(實際更多)。

在2016年,一個非常牛X的交易策略刷屏全網站,引導了很多朋友開始量化交易。它,就是小市值輪動策略。

在被市場充分教育後三年的今天,小市值≈垃圾股,垃圾股=小市值。很多人在選股模型裡面加入了一條參數,10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統統滾粗。但在三年前的時候,這條參數是反過來的,而且是,30億市值以上的公司就要滾蛋。

我當年也設計過一個小市值輪動策略,回測從2007年1月開始,截止到2016年9月,同期滬深300指數累計漲幅不過46.35%,小市值輪動策略收益18427.15%。對,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寫錯,就是這麼多。最高點在2017年1月,累計收益超過25000%...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雖然在2017年後因環境突變,小市值策略遭遇大幅虧損。但由於在前面幾年表現突出,截止至今,年化收益率依然有47%。在小市值策略對比之下,滬深300活得就像根直線

當然了,這是在2007年一直持有小市值輪動策略的年化收益率。如果在2017年1月才開始小市值輪動,至今收益率-50%

小市值輪動策略為什麼表現這麼好?我當年也是給朋友們總結過的:

①市值小的股票,更容易被資金推動

②A股的借殼制度,讓小市值股票被重組的概率大大提高

③小市值股票對應的公司業績基數小,利潤爆發力強,成長性高(容易講故事)

④市值越小,波動越嗨。漲起來了,就換入下一隻更嗨的,持續嗨,天天嗨(獲取輪動收益)

但這四條交易邏輯在後來都逐一被粉碎:

①A股2017年的借殼制度,因為當時加快了IPO的節奏,變相實現註冊制,打擊借殼上市炒作,小市值的殼資源估值大大下降,對應第二條邏輯粉碎

重組新規是2016年9月出臺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創業板與上證50之間逐漸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但如果把前面幾年行情也納入進來,實際上並不是上證50與創業板拉開鴻溝,而是創業板清算了當年留下的泡沫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②2017年6月,A股入摩(MSCI)成功,外資開始加速流入。外資的不斷流入,加上政策引導,國家隊時不時地冒泡護盤。“價值投資”賺錢效應開始放大,大市值股票得到了外資增援,小市值股票反而失去了當日榮光,對應第一條邏輯粉碎了。

③進入2018年,大部分人應該還有人印象。中小企業融資難,銀行只願意貸款給大型企業。小市值公司在信貸收縮環境下舉步維艱,利潤暴跌,商譽炸雷,資產計提鉅額損失,存款現金去向不明。小市值公司的故事都變成了“鬼故事”,對應第三條邏輯粉碎。

④這個時候,輪動策略反而成為了價值毀滅策略。不斷在垃圾之間輪動,尋找最垃圾的垃圾,試圖成為垃圾之王,駕馭垃圾中的戰鬥機。對應第四條邏輯也不存在了。

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在2014、2015年、2016年那幾只收益奇高的量化基金。其中一隻叫長信量化先鋒,使用的也是類似的策略。在2014年-2016年,同類基金排名前列,業績優秀,很多朋友追捧。但因為同樣的原因,在2017-2018年虧到墊底。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最巔峰的時期同樣在2017年1月,淨資產達到109億,如今卻只有27.15億。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昨晚,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這次的徵求意見稿,是對之前的諸多封印解開,可以幫助已經殺了三年估值的中小創修復情緒。但已經被市場教育了三年的各路資金,還是否留下當年那些“垃圾”的記憶?這是我猜不到的。

可能有朋友想知道我那個小市值輪動策略今天表現怎樣了?那當然是滿倉漲停啊

策略我是已經沒用很久了,只是看我的量化模型模擬持倉。持倉是天龍光電、華凱創意、長城動漫,市值都在15億附近,今天都漲停了。看來昨晚消息出來之後,大家都把床底下的武功祕籍翻出來用了。

.......

其實無論是美股市場,還是A股市場,都會出現題材炒作。題材炒作,是因為市場相信,科技革新將成為驅動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的動力。但歷史證明,隨著投機情緒不斷高漲,這些預期無疑都被誇大了。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市場最熱炒的概念也是併購重組。高市盈率的公司通過併購裝入資產,讓裝入的資產按照公司原本的估值計算,讓公司股價大漲。當時的美國公司還四處鼓吹,讓市場相信併購能夠帶來1+1>2的協同效應。大家當時都相信併購重組後的公司,應該被賦予更高的估值。

當時只要有併購,股價就火箭發射。

到6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出現明顯下滑,電子股投資熱退潮,所謂成長股的業績邏輯被證偽。當年吹過的牛逼,如今要統一清賬,成長股大暴跌。

這時候,人們開始轉變邏輯,追求防禦性強,確定性高的藍籌股。

我記得前幾年有人說過A股“坐牢十年”組合。意思是,假如我們被人抓進去了,十年期間不能操作,組合裡面的股票也能獲取豐厚的回報。

這對比當年華爾街還是有點差距。美國的說法更誇張,叫“一輩子”投資組合。意思是,我們一生人就買入一次股票,之後拿著它就行了。機構們選出50只具有代表性的藍籌股,放入組合裡,後世稱“漂亮50”。

這些股票的確很快受到市場追捧,在之後的三年裡面,藍籌股確實大幅跑贏了中小盤股,但部分藍籌股的估值卻漲到了60倍PE以上。當時美國經濟還沒復甦,消費還處於低迷,是梁靜茹給了美國投資者的勇氣嗎?

漂亮50行情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美國很快在1975年迎來了長達6年的滯漲期。在這6年裡面,美股整體持續震盪,像極了我們一直在3000點徘徊的上證指數。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在1983年走出滯漲後,美國經濟復甦,市場又逐漸開始追捧那些生物科技股、互聯網科技股。整體上與當年追捧電子科技股沒太大區別。

眾所周知了,2000年,科網股泡沫破裂。納斯達克100指數在2000年創下的高位,在下一輪美股牛市都沒能填上,山頂站崗的朋友,要等到2016年才能解套。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類似的,在2008年買了中石油的朋友,難道要等到2024年才能解套?

最後總結一個規律:

經濟復甦,信貸寬鬆,監管力度減弱的週期裡面,資金總是青睞能夠講故事的成長股。在經濟下行,信貸收縮,監管力度加強的週期裡面,資金會轉而喜歡那些現金流與盈利能力穩定的藍籌股

資金永遠是逐利的,並沒風格之分。變的,是市場背後的邏輯。無論是炒垃圾,還是買價值,勝者為王。

一批年化47%收益率的垃圾股之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