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監管,擴大資本開放力度,對股市有何影響?

原標題:三大重磅信號!股市的天,要變了!

原創: 東南偏北

在網上曾流傳過一個說法,中國有三大不死心:中國的球迷、A股的股民、樓市的看空者。

球、股、房,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專治各種不服。

不過現在看來,最有可能打破人們的固有成見的,當屬我大A股了。今年高層在股市上動作頻頻,半年以來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的“董監高”被立案調查,這個數據比去年總和還要多。除此之外,對股市的特殊關照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力度之大實屬罕見。

01

事實上,股市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有三個明顯的信號,已表明高層極有可能試圖在股市中醞釀大動作——“印股票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信號一:股市迎來史上最嚴監管

6月12日,經濟日報公佈了一組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因高管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的數據。

加強監管,擴大資本開放力度,對股市有何影響?

圖源:經濟日報

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A股共有近50家上市公司的“董監高”因違法違規行為被立案調查,而2016~2018年,被立案調查的數值僅為28家、40家和43家。

也就是說,今年還不到半年,被立案調查公司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和,創下歷史新高。

這意味著,資本市場的監管正在變嚴,未來資本市場的“垃圾公司”退市將成為常態化。

信號二:資本市場正擴大對外開放力度

證監會易主席自上臺以來,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態要讓A股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繼續加快。

今年以來,相關機構監管的開放措施逐步落地。比如取消了QFII每月資金匯出不超過上年末境內總資產20%的限制;取消QFII、RQFII本金鎖定期要求,將現存的QFII投資3個月鎖定期、RQFII非開放式基金投資3個月鎖定期全部取消...

RQFII試點區域涉及19個國家和地區,初步推斷,將為資本市場帶來19400億元增量資金。


加強監管,擴大資本開放力度,對股市有何影響?

而外資的表現也是十分積極,先是MSCI指數提升了納入A股的比例,隨後富時羅素也將於近期正式將A股納入其指數系列,表明國際投資者看好A股市場前景。

信號三:央行開始展示政策箱工具

6月11日,中辦國辦一份《通知》,提出“允許地方專項債支持重大項目資本金”,政策頒佈當天,股市當日市值就增加了1.53萬億,反映股市對政策預期的響應。

加強監管,擴大資本開放力度,對股市有何影響?

專項債可作為資本金,本質是放水搞基建,相當於政府加槓桿,銀行1:4配資。粗算下,今年專項債還剩1.3萬億,地方發債置換餘額還剩1.4萬億,合計2.7萬億,按10%的量作資本金,銀行1:4配資,拉動基建投資高達1.35萬億。

之前易主席就一直強調上邊的工具箱裡政策很多,足以維持金融市場穩定,現在發行的“專項債新規”,無疑是工具箱的第一件利器。

02

對政策稍微敏感一點的人,就能夠感覺到,上述三個政策其實是相互關聯的。

我們知道,在往年的時候監管對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更偏向於低調處理,且更多時候以警告居多。

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資本市場的違法成本太低了,頂格處罰也就60萬,哪怕上市公司進行違規披露,或者不披露重要信息,也只會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這樣的處罰對上市公司的高管來說,無異於隔靴搔癢。

但到了今年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高層對退市和st股的打壓要比往屆力度要大得多,退市制度開始趨向完善,退市的企業也開始變多,被抓的高管也比以前多了。

加強監管,擴大資本開放力度,對股市有何影響?

數據來源:中國證券報

從以上的數據就可以看出,幾乎有一大半的公司是因為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而被立案調查,以後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資金佔用、上市公司違規擔保、財務造假等違規行為,都將會被監管部門嚴厲打擊。

之所以監管部門會加大對違規的上市公司的打壓力度,有兩個最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外資的投資標準,因為只有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投資市場,才能足夠吸引外邊的各路資金。另一方面,隨著科創板的推出,A股市場的模式正在發生轉變,監管模式由“事前監管”過渡到“事後監管”,而且“脈絡”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可以推斷,以後的A股的發展模式一定是這樣的:

證監會將不在有義務去審批上市公司各項披露條件是否合規,這一步驟,將交給市場去判斷,證監會在意的是“你上市公司有沒有按照我的要求進行披露”。

如果你違規披露或者欺詐上市,那證監會可能對你實施鉅額罰款,如果行為特別惡劣,違法的高管可能把牢底坐穿。更有甚者,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直接退市的風險。

03

毫無疑問,股市的天正在變。

雖然整體上正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但同時,它也在變得更加殘酷。

大家其實心裡都明白,一個成熟健康的市場,一定會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那時候,績優股的價值就能夠真正地體現出來。

但在“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中,許多中小投資者也只會淪為犧牲品,比如你買到了欺詐上市、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雖說理論上是可以找違規的上市公司進行索賠,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上卻十分困難,最後許多投資者也只能不了了之。

比如前陣子大家都熟知的“兩康事件”,這都屬於發佈誤導信息的上市公司,正是由於上市公司的違規操作,才導致該公司個股的大幅下跌,所以中小投資者直接找上市公司出錢實施賠償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呢,很棘手。

因為上市公司進行賠償的話,是直接算在上市公司的利潤的,作為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拿出資產進行賠償時,實際上是由上市公司的全體股東按持股比例來賠償。

而“兩康事件”的案例中,實際上是作為實際控制人的大股東,編造了虛假信息欺騙了市場,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其他股東也是受害者,如果還需要這些中小股東來替大股東的行為來買單的話,就變得不太合情理。

所以更多時候,中小投資者在股市中踩雷的話,基本上只能“自負盈虧”,就算上市公司進行破產清算,也分不到散戶這個層次。

整的來說,A股更大的機會正在醞釀,但這種機會並不一定適應每個投資者,在股市永遠都是這樣,有人賺,就總會有人虧。

但如果你連財報都不會看、行情走勢也不懂分析、對各種政策更是一知半解,那憑什麼相信自己不會是虧的那個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