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報行情發酵!超百家公司業績翻倍,如何預防踩雷“偽增長”股

爆雷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僅僅在進入7月份不到十個交易日的時間裡,就有多家公司出現爆雷,而其中上市公司涉嫌財務造假這一問題也引發市場的關注。隨著進入“翻身”行情的七月,上市公司迎來2019年年中大考,也就是中報業績披露,按照規定,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將會在8月30日之前完成2019年半年報的披露。

有人歡喜有人優,每一次定期報告披露期間,總是有人笑就有人哭,隨著中報季的拉開,誰是“大咖”,誰又在“裸泳”將很快就會見分曉,而披露的半年報預告,則為投資者提前窺探上市公司業績提供了視角。

根據目前兩市共有653家公司披露半年報預告,其中業績預喜公司365家,佔比55.9%,有100家公司的業績是至少翻倍的,其中9家公司業績更是至少翻10倍。但同時,從業績同比增長上限來看,有120家公司鐵定是虧損的,其中40家公司業績同比至少下滑100%。隨著7月10日ST岩石公佈兩市首份中報,A股正式進入中報行情期。


中報行情發酵!超百家公司業績翻倍,如何預防踩雷“偽增長”股


中報行情升溫,如何掘金增長板塊?

隨著A股進入中報季,各路資金的動向備受關注,外資對於預增個股的態度也吸引了市場關注,根據數據顯示,自7月以來,北向資金也增持了多隻大幅預增個股。上述業績預增股中,7月以來有15股持股佔流通股比例增長0.1%。

在A股進入中報期後,北向資金增持了多隻大幅預增個股,但值得注意的是,7月以來,對於白馬龍頭股,北向資金卻進行了大幅減持,北向資金減持多隻白馬股的同時,兩融資金卻對白馬股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

對於這一現象,是否在向市場傳遞了某種信號?對此基岩資本副總裁範波在接受私募排排網採訪時表示,7月以來融資買入排名前五的標的跟2017年、2018年全年,2019年1-7月份融資買入額前十高度重疊,主要為白馬股,可以看到融資對白馬的“買買買”行為一直貫穿17年以來白馬行情。北向資金以機構為主,對白馬股的減持行為可能受考核制度、風險把控的約束,對白馬股的減持不一定是對白馬股後續行情的看空。總的來說,隨著科創板的推進,從邊際上來看,中等市值的科技股相對於大盤藍籌可以挖掘的機會將會更多。

金鼎資管董事長龍灝認為,北上資金對白馬股的減持更多的來源於獲利籌碼的兌現,面對市場的敏感與操作標的選擇上,特別是對國際形勢的研判上有自己獨到之處,這也是作為投資者應該重點學習的;同時北上資金對白馬股的減持也有區別對待,在資本逐利的前提下,選擇性的調倉換股現象更加明顯,而部分兩融資金卻在高位接手北上資金的籌碼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北上資金卻不斷加大對貴州茅臺、中國平安、美的集團、恆㙐醫藥、招商銀行、上海機場、伊利股份、海康鄙視與海天味業的行為來看,價值投資理論正進一步在市場中體現出來,也許這才是監管層所需要看到的現象。

對於100家業績至少翻倍公司來說,從行業分佈來看,化工和電子兩大行業公司最多,分別有13家和12家,兩者合計佔比25%。緊隨其後的,電氣設備、農林牧漁等行業公司也較多。相反,採掘、汽車等行業,在已披露半年報預告的公司中,業績翻倍的公司卻顯得略微單薄,目前均只有1家公司。


中報行情發酵!超百家公司業績翻倍,如何預防踩雷“偽增長”股


在中報季到來之際,投資者應該如何挖掘年報行情投資機會?對此基岩資本副總裁範波表示,7-8月是中報預報和中報的披露期,業績超預期的個股將主要出現在景氣擴張的行業,所謂“好賽道”,如5G中上游、人工智能、雲計算領域。為了預防踩雷,投資可規避有異常信號的標的,如交易所的問詢公告、財務指標與同行相比有明顯異常、商業模式不清晰等信號;另外,投資者可通過分散投資或購買基金產品來減少踩雷的影響。

年報來襲,如何預防踩雷 “偽增長”個股?

近日,*ST康得虛增利潤119億涉嫌財務造假的消息收到市場關注。在7月10日,獐子島涉嫌財務造假一案也終有定局。曾經,在接受調查的17個月裡,獐子島的2017年年報、2018年年報接連發布,甚至曾神奇地迎來“扭虧轉盈”。

在A股市場上無論是造假上市還是財務報表造假的行為來看,獲取財富的原罪現象依然較為嚴重,對此金鼎資管董事長龍灝認為,綜合來看從近期“偽增長”踩雷的個股,無論是當年的“樂視網”,還是現今的康得新,均存在著以下現象:股東違規減持與套現跡象明顯;無法兌現“利好公告”的虛假現象普遍;特別是會計師實務所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審計報告需要落實調查,禁止作假,實行共同擔責制度。建議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出現以上現象時,堅定迴避,防止“踩雷”。

對於財務造假問題,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認為,財務造假的問題在市場中常有出現,投資者一定要學會自我保護,對問題股、績差虧損股等上市公司需要加以謹慎。選股上建議先排除ST股,再尋找主營業務收入和淨利潤持續多年穩定增長的個股,重點選擇消費龍頭和細分行業的龍頭,尤其是估值較低,後期的上漲空間較大的底部個股。“偽增長”的業績大多來源於非主營業務收入,例如受政策補貼或出售部分資產等特殊因素帶來業績大增的,往往難以維持持續增長。還可以結合財務報表細節,例如現金流是否充沛,資產負債表是否健康,應收賬款、存貨、其他應收、在建工程、商譽、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等項目是否有異常等,減少遇到財務造假的可能。

除了*ST康得和獐子島的財務造假這一情況外,不少上市公司為了保持利潤增長會進行相應財務指標的調解和粉飾,以更好的達到自己的業績增長目標。目前在二級市場上不乏很多這樣“偽增長”的個股,投資者應該如何預防踩雷這些“偽增長”的個股呢?

對於上市公司業績“偽增長”的問題,止於至善基金經理何理向私募排排網介紹,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是經過粉飾的,只不過程度各不相同。我們在閱讀企業財報時,應該首先看審計所或者會計師事務所的陳述,看看他們願不願意擔責任,指出了什麼問題,其次要看這些負責會計核算的公司,是否有不良記錄,最後再正式進入財報閱讀。不同細分行業,也有比較大的不同,如重工業類企業很有可能將研發費用資本化來增加淨利潤,銀行業通常會使用調整撥備覆蓋率,也就是用以覆蓋不良貸款的資金來調節利潤,進而實現對於淨利潤的調節,而壽險公司可能通過一些精算過程中的數據修訂,進而調節死差、利差的損益情況,從而影響當年的淨利潤,這樣的會計操作合規又常見,因此投資者不能過度迷信財務報表,一定要結合公司所在的行業與具體情況來綜合考慮。

何理認為,財務造假和粉飾不完全一樣,後者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在會計準則與法律允許內的,儘管兩者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財務造假方面,實際上識別是非常困難的,但在理解一個行業與公司的情況下,財務報表是一個非常有效地“篩子”,如果看到報表的項目變動很大,但是解釋不充分,或者這個上市公司以前在海外有造假的經歷,對發行存在很多疑惑,就可以直接篩掉,避免陷入踩雷的風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