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2 理解未來的趨勢分析

理解未來真的那麼必要嗎?如果我理解未來,是不是就會被未來淘汰呢?

是的,理解未來當然很重要。大凡成功的人,都要具備對未來的理解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夠理解未來的人,都成為殿堂級人物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譽為“神算子”。在他的“預測”下,多次帶領蜀漢打勝仗。其中,“借東風”打劉備的故事,就展現了諸葛亮能提前預知風向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也是出了名的“懂預測”之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來的塑料玩具廠面臨倒閉。他翻閱報紙時,瞭解到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製作塑料花向歐洲銷售。

於是,他結合二戰以來,歐美的經濟狀況,預測到短期內,塑料花必將被大量使用,於是馬上轉型做塑料花外銷。也正是靠著這次的成功,使他慢慢成為香港首富。

所以說,理解未來,並不是一拍腦門的熱血、也不是戲謔之詞,它是一種綜合各種狀況,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反觀自己,有多久沒看書、沒聽新聞了呢?是否已經跟身邊人搭不上話了呢?是否已習慣了現在的舒適?因為不理解未來,所以對當下的舒適生活,就沒有危機感。危機產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對應。

·理論驗證分析

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曾提出,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有效預測是英明決策的前提,這被稱為儒佛爾定律。

他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明,想要決策自由,是需要學會提前預測的。只有準確的預測,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也提出了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書中的觀點:“你不去做的,別人就去做。”想要有超人之想,驚人之舉,就一定要掌握理解未來的能力。

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提出了理解未來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看,理解未來勢在必行。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2 理解未來的趨勢分析

理解未來真的那麼必要嗎?如果我理解未來,是不是就會被未來淘汰呢?

是的,理解未來當然很重要。大凡成功的人,都要具備對未來的理解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夠理解未來的人,都成為殿堂級人物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譽為“神算子”。在他的“預測”下,多次帶領蜀漢打勝仗。其中,“借東風”打劉備的故事,就展現了諸葛亮能提前預知風向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也是出了名的“懂預測”之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來的塑料玩具廠面臨倒閉。他翻閱報紙時,瞭解到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製作塑料花向歐洲銷售。

於是,他結合二戰以來,歐美的經濟狀況,預測到短期內,塑料花必將被大量使用,於是馬上轉型做塑料花外銷。也正是靠著這次的成功,使他慢慢成為香港首富。

所以說,理解未來,並不是一拍腦門的熱血、也不是戲謔之詞,它是一種綜合各種狀況,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反觀自己,有多久沒看書、沒聽新聞了呢?是否已經跟身邊人搭不上話了呢?是否已習慣了現在的舒適?因為不理解未來,所以對當下的舒適生活,就沒有危機感。危機產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對應。

·理論驗證分析

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曾提出,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有效預測是英明決策的前提,這被稱為儒佛爾定律。

他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明,想要決策自由,是需要學會提前預測的。只有準確的預測,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也提出了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書中的觀點:“你不去做的,別人就去做。”想要有超人之想,驚人之舉,就一定要掌握理解未來的能力。

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提出了理解未來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看,理解未來勢在必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中國時代背景分析

物價上漲、人們消費水平也隨之不得不上漲。房貸、教育費、醫療費、養老費,每筆費用的開銷都很大。開銷大,生活壓力也會隨之增加。

下面這個表格,是2018年各省秋季求職的平均薪資,其中,北京的平均薪資是10670元,而北京2018年的房價是,62753/平。

我們懷著滿腔熱血,打算北漂紮根在北京,卻發現理想很豐滿,行動真骨感。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以這個工資,買房子的話,按60平米算,你需要30年以上。

所以,現實告訴你,單純的依靠工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掌握其它賺錢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又能學會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那你就能做別人做不到事,用別人想不到的視點,思考問題。

這樣,或許你離60平的房子就不遠了。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2 理解未來的趨勢分析

理解未來真的那麼必要嗎?如果我理解未來,是不是就會被未來淘汰呢?

是的,理解未來當然很重要。大凡成功的人,都要具備對未來的理解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夠理解未來的人,都成為殿堂級人物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譽為“神算子”。在他的“預測”下,多次帶領蜀漢打勝仗。其中,“借東風”打劉備的故事,就展現了諸葛亮能提前預知風向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也是出了名的“懂預測”之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來的塑料玩具廠面臨倒閉。他翻閱報紙時,瞭解到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製作塑料花向歐洲銷售。

於是,他結合二戰以來,歐美的經濟狀況,預測到短期內,塑料花必將被大量使用,於是馬上轉型做塑料花外銷。也正是靠著這次的成功,使他慢慢成為香港首富。

所以說,理解未來,並不是一拍腦門的熱血、也不是戲謔之詞,它是一種綜合各種狀況,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反觀自己,有多久沒看書、沒聽新聞了呢?是否已經跟身邊人搭不上話了呢?是否已習慣了現在的舒適?因為不理解未來,所以對當下的舒適生活,就沒有危機感。危機產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對應。

·理論驗證分析

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曾提出,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有效預測是英明決策的前提,這被稱為儒佛爾定律。

他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明,想要決策自由,是需要學會提前預測的。只有準確的預測,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也提出了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書中的觀點:“你不去做的,別人就去做。”想要有超人之想,驚人之舉,就一定要掌握理解未來的能力。

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提出了理解未來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看,理解未來勢在必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中國時代背景分析

物價上漲、人們消費水平也隨之不得不上漲。房貸、教育費、醫療費、養老費,每筆費用的開銷都很大。開銷大,生活壓力也會隨之增加。

下面這個表格,是2018年各省秋季求職的平均薪資,其中,北京的平均薪資是10670元,而北京2018年的房價是,62753/平。

我們懷著滿腔熱血,打算北漂紮根在北京,卻發現理想很豐滿,行動真骨感。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以這個工資,買房子的話,按60平米算,你需要30年以上。

所以,現實告訴你,單純的依靠工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掌握其它賺錢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又能學會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那你就能做別人做不到事,用別人想不到的視點,思考問題。

這樣,或許你離60平的房子就不遠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3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理解未來,從確定性開始

1999年,馬雲洞悉到了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所以創建了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經歷了很多坎坷。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未來的變化。當他將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說給投資方時,甚至有很多投資大咖、商業巨頭為他唱衰。

但,20年後的今天,馬雲搭乘互聯網的快車,使淘寶不僅成為改變購物方式的先驅,也讓阿里巴巴一躍成為了電商龍頭。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看得更清、看得更遠。想要理解未來,就要學會如何看清這些規律。作者在說書中提到了週期性規律、線性規律、硬趨勢、軟趨勢。

這麼多的專有名詞,我舉個栗子,你就全明白了。

四季更替,潮漲潮落,房價升升降降、股票漲漲跌跌等,這些變化有一定週期性的,就稱為週期性變化。

人的年齡只增不減、電腦處理速度會越來越快、科技會越來越發達等,這些呈單一方向發展的變化,就稱為線性變化。

那什麼是硬趨勢和軟趨勢呢?

比如說,10年後,你一定會老10歲,這就是硬趨勢。

但是,10年後你的身體,會變好?變壞?還是維持現狀?就無法推測了,這也就是軟趨勢。軟趨勢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卻可以通過現在的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它。

具體怎麼做呢?

·列出影響生活的週期性變化和線性變化。

·再根據自己從事的行業,將硬趨勢和軟趨勢列出來。

·綜合各方意見,共創未來。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2 理解未來的趨勢分析

理解未來真的那麼必要嗎?如果我理解未來,是不是就會被未來淘汰呢?

是的,理解未來當然很重要。大凡成功的人,都要具備對未來的理解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夠理解未來的人,都成為殿堂級人物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譽為“神算子”。在他的“預測”下,多次帶領蜀漢打勝仗。其中,“借東風”打劉備的故事,就展現了諸葛亮能提前預知風向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也是出了名的“懂預測”之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來的塑料玩具廠面臨倒閉。他翻閱報紙時,瞭解到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製作塑料花向歐洲銷售。

於是,他結合二戰以來,歐美的經濟狀況,預測到短期內,塑料花必將被大量使用,於是馬上轉型做塑料花外銷。也正是靠著這次的成功,使他慢慢成為香港首富。

所以說,理解未來,並不是一拍腦門的熱血、也不是戲謔之詞,它是一種綜合各種狀況,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反觀自己,有多久沒看書、沒聽新聞了呢?是否已經跟身邊人搭不上話了呢?是否已習慣了現在的舒適?因為不理解未來,所以對當下的舒適生活,就沒有危機感。危機產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對應。

·理論驗證分析

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曾提出,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有效預測是英明決策的前提,這被稱為儒佛爾定律。

他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明,想要決策自由,是需要學會提前預測的。只有準確的預測,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也提出了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書中的觀點:“你不去做的,別人就去做。”想要有超人之想,驚人之舉,就一定要掌握理解未來的能力。

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提出了理解未來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看,理解未來勢在必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中國時代背景分析

物價上漲、人們消費水平也隨之不得不上漲。房貸、教育費、醫療費、養老費,每筆費用的開銷都很大。開銷大,生活壓力也會隨之增加。

下面這個表格,是2018年各省秋季求職的平均薪資,其中,北京的平均薪資是10670元,而北京2018年的房價是,62753/平。

我們懷著滿腔熱血,打算北漂紮根在北京,卻發現理想很豐滿,行動真骨感。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以這個工資,買房子的話,按60平米算,你需要30年以上。

所以,現實告訴你,單純的依靠工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掌握其它賺錢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又能學會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那你就能做別人做不到事,用別人想不到的視點,思考問題。

這樣,或許你離60平的房子就不遠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3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理解未來,從確定性開始

1999年,馬雲洞悉到了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所以創建了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經歷了很多坎坷。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未來的變化。當他將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說給投資方時,甚至有很多投資大咖、商業巨頭為他唱衰。

但,20年後的今天,馬雲搭乘互聯網的快車,使淘寶不僅成為改變購物方式的先驅,也讓阿里巴巴一躍成為了電商龍頭。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看得更清、看得更遠。想要理解未來,就要學會如何看清這些規律。作者在說書中提到了週期性規律、線性規律、硬趨勢、軟趨勢。

這麼多的專有名詞,我舉個栗子,你就全明白了。

四季更替,潮漲潮落,房價升升降降、股票漲漲跌跌等,這些變化有一定週期性的,就稱為週期性變化。

人的年齡只增不減、電腦處理速度會越來越快、科技會越來越發達等,這些呈單一方向發展的變化,就稱為線性變化。

那什麼是硬趨勢和軟趨勢呢?

比如說,10年後,你一定會老10歲,這就是硬趨勢。

但是,10年後你的身體,會變好?變壞?還是維持現狀?就無法推測了,這也就是軟趨勢。軟趨勢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卻可以通過現在的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它。

具體怎麼做呢?

·列出影響生活的週期性變化和線性變化。

·再根據自己從事的行業,將硬趨勢和軟趨勢列出來。

·綜合各方意見,共創未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洞察先機

2004年印度洋發生海嘯,15個國家遭受重創,約有25萬人死亡。但是,卻在不同的三個地點,有三群人倖免於難。

這三群人,是看到了什麼別人沒看到的異常情況,才會躲過一劫嗎?答案就是,他們都看到了海水倒退。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未來如同海嘯。很多人看不到海水倒退,就會陷入亂象中;而能看到海水倒退,知道海嘯將近的人們,就會發現契機。

能發現“海嘯”的人,被稱為是可以洞察先機的人。他們能主動並先發制人。如果你不想炒冷飯,就一定要學會洞察先機。

如何才能洞察先機呢?

經常問自己:“我將面臨什麼問題?”“我身邊的人會遇到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變革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但凡是出現一項新的技術或事物,市場上,很快就會出現複製品。很多企業生怕自己被落下,所以,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嗅到蛛絲馬跡,就疲於改變,每天都在救火。

實際上,真正不被落下的企業,是那些推動變革的企業。比如1996年,蘋果公司提出的iPod,改變了們聽音樂的方式;亞馬遜書店,改變了人們的購書方式等。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的需求和慾望也在不斷擴大。未來,你不變化,就會有人變化;你不變革,就會被人變革。

怎樣才能推動變革呢?

經常問自己。

·“現在的這些變革,我們可以如何利用,來創新我們的生活呢?”

·“怎樣才能讓自己所在的領域和企業,在未來成功變革呢?”等等。然後再起草戰略,實施創新性變革。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2 理解未來的趨勢分析

理解未來真的那麼必要嗎?如果我理解未來,是不是就會被未來淘汰呢?

是的,理解未來當然很重要。大凡成功的人,都要具備對未來的理解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夠理解未來的人,都成為殿堂級人物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譽為“神算子”。在他的“預測”下,多次帶領蜀漢打勝仗。其中,“借東風”打劉備的故事,就展現了諸葛亮能提前預知風向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也是出了名的“懂預測”之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來的塑料玩具廠面臨倒閉。他翻閱報紙時,瞭解到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製作塑料花向歐洲銷售。

於是,他結合二戰以來,歐美的經濟狀況,預測到短期內,塑料花必將被大量使用,於是馬上轉型做塑料花外銷。也正是靠著這次的成功,使他慢慢成為香港首富。

所以說,理解未來,並不是一拍腦門的熱血、也不是戲謔之詞,它是一種綜合各種狀況,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反觀自己,有多久沒看書、沒聽新聞了呢?是否已經跟身邊人搭不上話了呢?是否已習慣了現在的舒適?因為不理解未來,所以對當下的舒適生活,就沒有危機感。危機產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對應。

·理論驗證分析

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曾提出,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有效預測是英明決策的前提,這被稱為儒佛爾定律。

他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明,想要決策自由,是需要學會提前預測的。只有準確的預測,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也提出了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書中的觀點:“你不去做的,別人就去做。”想要有超人之想,驚人之舉,就一定要掌握理解未來的能力。

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提出了理解未來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看,理解未來勢在必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中國時代背景分析

物價上漲、人們消費水平也隨之不得不上漲。房貸、教育費、醫療費、養老費,每筆費用的開銷都很大。開銷大,生活壓力也會隨之增加。

下面這個表格,是2018年各省秋季求職的平均薪資,其中,北京的平均薪資是10670元,而北京2018年的房價是,62753/平。

我們懷著滿腔熱血,打算北漂紮根在北京,卻發現理想很豐滿,行動真骨感。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以這個工資,買房子的話,按60平米算,你需要30年以上。

所以,現實告訴你,單純的依靠工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掌握其它賺錢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又能學會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那你就能做別人做不到事,用別人想不到的視點,思考問題。

這樣,或許你離60平的房子就不遠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3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理解未來,從確定性開始

1999年,馬雲洞悉到了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所以創建了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經歷了很多坎坷。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未來的變化。當他將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說給投資方時,甚至有很多投資大咖、商業巨頭為他唱衰。

但,20年後的今天,馬雲搭乘互聯網的快車,使淘寶不僅成為改變購物方式的先驅,也讓阿里巴巴一躍成為了電商龍頭。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看得更清、看得更遠。想要理解未來,就要學會如何看清這些規律。作者在說書中提到了週期性規律、線性規律、硬趨勢、軟趨勢。

這麼多的專有名詞,我舉個栗子,你就全明白了。

四季更替,潮漲潮落,房價升升降降、股票漲漲跌跌等,這些變化有一定週期性的,就稱為週期性變化。

人的年齡只增不減、電腦處理速度會越來越快、科技會越來越發達等,這些呈單一方向發展的變化,就稱為線性變化。

那什麼是硬趨勢和軟趨勢呢?

比如說,10年後,你一定會老10歲,這就是硬趨勢。

但是,10年後你的身體,會變好?變壞?還是維持現狀?就無法推測了,這也就是軟趨勢。軟趨勢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卻可以通過現在的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它。

具體怎麼做呢?

·列出影響生活的週期性變化和線性變化。

·再根據自己從事的行業,將硬趨勢和軟趨勢列出來。

·綜合各方意見,共創未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洞察先機

2004年印度洋發生海嘯,15個國家遭受重創,約有25萬人死亡。但是,卻在不同的三個地點,有三群人倖免於難。

這三群人,是看到了什麼別人沒看到的異常情況,才會躲過一劫嗎?答案就是,他們都看到了海水倒退。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未來如同海嘯。很多人看不到海水倒退,就會陷入亂象中;而能看到海水倒退,知道海嘯將近的人們,就會發現契機。

能發現“海嘯”的人,被稱為是可以洞察先機的人。他們能主動並先發制人。如果你不想炒冷飯,就一定要學會洞察先機。

如何才能洞察先機呢?

經常問自己:“我將面臨什麼問題?”“我身邊的人會遇到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變革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但凡是出現一項新的技術或事物,市場上,很快就會出現複製品。很多企業生怕自己被落下,所以,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嗅到蛛絲馬跡,就疲於改變,每天都在救火。

實際上,真正不被落下的企業,是那些推動變革的企業。比如1996年,蘋果公司提出的iPod,改變了們聽音樂的方式;亞馬遜書店,改變了人們的購書方式等。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的需求和慾望也在不斷擴大。未來,你不變化,就會有人變化;你不變革,就會被人變革。

怎樣才能推動變革呢?

經常問自己。

·“現在的這些變革,我們可以如何利用,來創新我們的生活呢?”

·“怎樣才能讓自己所在的領域和企業,在未來成功變革呢?”等等。然後再起草戰略,實施創新性變革。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跳出面臨問題

1865年,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預言,未來10年內,工業革命將會使煤炭產量達到高峰。帝國也會因此衰敗。

10年內,煤炭產量是達到了高峰,可英國卻並沒有衰敗。他們還學會了使用新燃料,石油。

實際上,煤炭短缺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需要跳過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開發新資源,讓工業革命延續。

跳過眼前的問題,並非是哲學上的否定迴避,而是一種概念上的柔術,使以前看不見的危機公開化,讓我們可以採取果斷的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反其道而行

交朋友,我們最不喜歡唱反調的人,從來都是和脾氣相投的人在一起玩。但實際上,越是和我們觀點不同的人,越容易和我們碰撞出新鮮的火花。

生活中也是一樣,假如你所在的公司人員流動特別大,老闆只把壓力給HR,讓他去招人,是會出問題。真正的解決辦法是,反其道而行,從薪資體制、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等方面研究下可以留住員工的方法。

具體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列出競爭對手正在做的事情

·列出所在領域所有人的關鍵要素,逐一檢索創新的方式。

·思考下所在行業的主流思想,再反向思考,尋找機會。

·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有沒有方法與人合作,讓工作更有效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重新定義及再創造

大白兔和美加淨聯手推出奶味潤脣膏,你用了嗎?旺旺和潮牌TYAKASHA(塔卡沙)聯名推出服裝,你會買嗎?......

這些老品牌憑藉自己的知名度,將產品結合當下流行趨勢,重新定義和創造,讓大白兔不止可以賣糖,還可以賣潤脣膏;旺旺不止有牛奶,還有潮牌服裝等等。

漫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是再創造;舊衣服改成傢俱用品也是再創造;咖啡館不再只賣咖啡,還能看書、休息,更是再創造。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再創造的事情,只要你願意發現,就一定可以實現再創造。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2 理解未來的趨勢分析

理解未來真的那麼必要嗎?如果我理解未來,是不是就會被未來淘汰呢?

是的,理解未來當然很重要。大凡成功的人,都要具備對未來的理解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夠理解未來的人,都成為殿堂級人物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譽為“神算子”。在他的“預測”下,多次帶領蜀漢打勝仗。其中,“借東風”打劉備的故事,就展現了諸葛亮能提前預知風向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也是出了名的“懂預測”之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來的塑料玩具廠面臨倒閉。他翻閱報紙時,瞭解到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製作塑料花向歐洲銷售。

於是,他結合二戰以來,歐美的經濟狀況,預測到短期內,塑料花必將被大量使用,於是馬上轉型做塑料花外銷。也正是靠著這次的成功,使他慢慢成為香港首富。

所以說,理解未來,並不是一拍腦門的熱血、也不是戲謔之詞,它是一種綜合各種狀況,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反觀自己,有多久沒看書、沒聽新聞了呢?是否已經跟身邊人搭不上話了呢?是否已習慣了現在的舒適?因為不理解未來,所以對當下的舒適生活,就沒有危機感。危機產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對應。

·理論驗證分析

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曾提出,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有效預測是英明決策的前提,這被稱為儒佛爾定律。

他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明,想要決策自由,是需要學會提前預測的。只有準確的預測,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也提出了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書中的觀點:“你不去做的,別人就去做。”想要有超人之想,驚人之舉,就一定要掌握理解未來的能力。

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提出了理解未來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看,理解未來勢在必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中國時代背景分析

物價上漲、人們消費水平也隨之不得不上漲。房貸、教育費、醫療費、養老費,每筆費用的開銷都很大。開銷大,生活壓力也會隨之增加。

下面這個表格,是2018年各省秋季求職的平均薪資,其中,北京的平均薪資是10670元,而北京2018年的房價是,62753/平。

我們懷著滿腔熱血,打算北漂紮根在北京,卻發現理想很豐滿,行動真骨感。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以這個工資,買房子的話,按60平米算,你需要30年以上。

所以,現實告訴你,單純的依靠工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掌握其它賺錢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又能學會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那你就能做別人做不到事,用別人想不到的視點,思考問題。

這樣,或許你離60平的房子就不遠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3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理解未來,從確定性開始

1999年,馬雲洞悉到了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所以創建了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經歷了很多坎坷。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未來的變化。當他將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說給投資方時,甚至有很多投資大咖、商業巨頭為他唱衰。

但,20年後的今天,馬雲搭乘互聯網的快車,使淘寶不僅成為改變購物方式的先驅,也讓阿里巴巴一躍成為了電商龍頭。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看得更清、看得更遠。想要理解未來,就要學會如何看清這些規律。作者在說書中提到了週期性規律、線性規律、硬趨勢、軟趨勢。

這麼多的專有名詞,我舉個栗子,你就全明白了。

四季更替,潮漲潮落,房價升升降降、股票漲漲跌跌等,這些變化有一定週期性的,就稱為週期性變化。

人的年齡只增不減、電腦處理速度會越來越快、科技會越來越發達等,這些呈單一方向發展的變化,就稱為線性變化。

那什麼是硬趨勢和軟趨勢呢?

比如說,10年後,你一定會老10歲,這就是硬趨勢。

但是,10年後你的身體,會變好?變壞?還是維持現狀?就無法推測了,這也就是軟趨勢。軟趨勢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卻可以通過現在的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它。

具體怎麼做呢?

·列出影響生活的週期性變化和線性變化。

·再根據自己從事的行業,將硬趨勢和軟趨勢列出來。

·綜合各方意見,共創未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洞察先機

2004年印度洋發生海嘯,15個國家遭受重創,約有25萬人死亡。但是,卻在不同的三個地點,有三群人倖免於難。

這三群人,是看到了什麼別人沒看到的異常情況,才會躲過一劫嗎?答案就是,他們都看到了海水倒退。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未來如同海嘯。很多人看不到海水倒退,就會陷入亂象中;而能看到海水倒退,知道海嘯將近的人們,就會發現契機。

能發現“海嘯”的人,被稱為是可以洞察先機的人。他們能主動並先發制人。如果你不想炒冷飯,就一定要學會洞察先機。

如何才能洞察先機呢?

經常問自己:“我將面臨什麼問題?”“我身邊的人會遇到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變革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但凡是出現一項新的技術或事物,市場上,很快就會出現複製品。很多企業生怕自己被落下,所以,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嗅到蛛絲馬跡,就疲於改變,每天都在救火。

實際上,真正不被落下的企業,是那些推動變革的企業。比如1996年,蘋果公司提出的iPod,改變了們聽音樂的方式;亞馬遜書店,改變了人們的購書方式等。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的需求和慾望也在不斷擴大。未來,你不變化,就會有人變化;你不變革,就會被人變革。

怎樣才能推動變革呢?

經常問自己。

·“現在的這些變革,我們可以如何利用,來創新我們的生活呢?”

·“怎樣才能讓自己所在的領域和企業,在未來成功變革呢?”等等。然後再起草戰略,實施創新性變革。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跳出面臨問題

1865年,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預言,未來10年內,工業革命將會使煤炭產量達到高峰。帝國也會因此衰敗。

10年內,煤炭產量是達到了高峰,可英國卻並沒有衰敗。他們還學會了使用新燃料,石油。

實際上,煤炭短缺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需要跳過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開發新資源,讓工業革命延續。

跳過眼前的問題,並非是哲學上的否定迴避,而是一種概念上的柔術,使以前看不見的危機公開化,讓我們可以採取果斷的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反其道而行

交朋友,我們最不喜歡唱反調的人,從來都是和脾氣相投的人在一起玩。但實際上,越是和我們觀點不同的人,越容易和我們碰撞出新鮮的火花。

生活中也是一樣,假如你所在的公司人員流動特別大,老闆只把壓力給HR,讓他去招人,是會出問題。真正的解決辦法是,反其道而行,從薪資體制、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等方面研究下可以留住員工的方法。

具體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列出競爭對手正在做的事情

·列出所在領域所有人的關鍵要素,逐一檢索創新的方式。

·思考下所在行業的主流思想,再反向思考,尋找機會。

·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有沒有方法與人合作,讓工作更有效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重新定義及再創造

大白兔和美加淨聯手推出奶味潤脣膏,你用了嗎?旺旺和潮牌TYAKASHA(塔卡沙)聯名推出服裝,你會買嗎?......

這些老品牌憑藉自己的知名度,將產品結合當下流行趨勢,重新定義和創造,讓大白兔不止可以賣糖,還可以賣潤脣膏;旺旺不止有牛奶,還有潮牌服裝等等。

漫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是再創造;舊衣服改成傢俱用品也是再創造;咖啡館不再只賣咖啡,還能看書、休息,更是再創造。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再創造的事情,只要你願意發現,就一定可以實現再創造。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主導未來

回顧上面的六個原則,非常有條理。如果你一一實踐的話,就會產生一個驚人的能力,也就是遠見力。“遠見力”就是,通過轉變視角,願意彎下腰和膝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看到並掌握目前及未來的趨勢。

擁有遠見力的人,才是可以理解未來並主導未來的人。在主導未來的過程中,請記住三個能量,即溝通、合作、信任。

溝通並不是簡單的知識搬運,要轉化成知識和智慧;合作也不是簡單的協作,要相互配合;信任則是要說到做到。

電子經濟時代,如果忘記了這三點,那麼就很難真正的主導未來。

04 總結

我們總以為,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隨大流,但實際上卻潛藏著危機。複製和模仿,是一種偷懶。今天偷過的懶,未來一定會找回來。

就像36歲,高速公路收費員下崗時,說的那樣,“我的青春都獻給這裡了,現在我也不知道能幹什麼。”

聽上去雖然很可憐,仔細想想,如果這位收費員有遠見力的話,就會知道,未來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機械化的工作,早晚會被代替。就應該早早著手學習技能,也就不會遇到“下崗危機”。

未來就是變不可能為可能,變不可見為可見。

擁抱你靈光一現的“遠見力”吧,它會帶你以全新的、強有力的方式理解未來、預知未來,並最終成為人生贏家。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你覺得呢?

"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身邊的阿牛整天出國逍遙自在啦;隔壁的阿花又在朋友圈晒吃吃喝喝啦;同事小王又買了一個大鑽戒啦......我們開始納悶也開始羨慕別人的生活。

合上手機,你嘆了一口氣,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越變越好,而你卻捉襟見肘。你安慰自己,根據“二八原則”,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手裡。你遺憾自己不是那20%,那你就不再努努了嗎?

於是,你想去算一卦,看看自己什麼時候能發財。可是,轉念一想,算卦的要是那麼靈,他還算卦幹什麼呢?

你嘆了一口氣,心想:“要是能預知未來就好了。”

如果你真的可以預知未來,那你的生活是不是會不同呢?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教你“預知未來”,助你成為人生贏家,你想看嘛?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1 作者與“理解未來”的關係

我們常以為,未來遙不可及,是沒辦法掌握的。“預知未來”這樣的技能,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活躍在金字塔尖上的大咖,都是通過“預知”未來,才抓住的商機,先人一步、搶佔市場的。

本書的作者之一丹尼爾·伯勒斯,就是一位大“預言家”,準確地說,是科學未來學家。他領導的機構,曾數百次準確預測過大變革

比如,1993年的時候,他就預言:“兩三年內,會出現網絡書店。”結果,1994年,亞馬遜成立了第一家虛擬書店和虛擬百貨商店。再比如,1996年,作者預言:“十年內,人們能通過智能手機瀏覽網頁。”結果,1996年,諾基亞9000,成為最早的掌上電腦手機。2006年,智能手機以數百萬的速度增加。

丹尼爾還是一名創新專家、也是科學發展領域的諮詢師。多年來,他專門給財富五百強的企業提供幫助。比如,幫助它們發現財富機會、解決經營難題等等。

只不過,有些企業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於是,就生生地打爛了一把好牌。就比如說東芝。在應該投資到筆記本電腦的最好時間,將錢全部放到了臺式電腦上,以至於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丹尼爾用行動和事實告訴我們,未來不是失控的,是可控的。只要你還想給平凡的日子,加點顏色,就一定不要錯過《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戴維·曼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出版了很多成功學的相關的書籍,他用冷靜、客觀的文字,結合丹尼爾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給我們勾畫了一副理解未來的美好藍圖。

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美國商界精英的追捧,不僅被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評為暢銷書,還榮登了亞馬遜排行榜的榜首。

那本書為什麼不叫《預知未來的7個原則》呢?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講究的是,瞭解敵方布兵排陣的習慣;對待未來也是一樣,你要能理解未來,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況且,理解是前提,預知是結果。沒有前提,根本談不上結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2 理解未來的趨勢分析

理解未來真的那麼必要嗎?如果我理解未來,是不是就會被未來淘汰呢?

是的,理解未來當然很重要。大凡成功的人,都要具備對未來的理解力。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夠理解未來的人,都成為殿堂級人物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被譽為“神算子”。在他的“預測”下,多次帶領蜀漢打勝仗。其中,“借東風”打劉備的故事,就展現了諸葛亮能提前預知風向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也是出了名的“懂預測”之人。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嘉誠來的塑料玩具廠面臨倒閉。他翻閱報紙時,瞭解到當地一家小塑料廠將製作塑料花向歐洲銷售。

於是,他結合二戰以來,歐美的經濟狀況,預測到短期內,塑料花必將被大量使用,於是馬上轉型做塑料花外銷。也正是靠著這次的成功,使他慢慢成為香港首富。

所以說,理解未來,並不是一拍腦門的熱血、也不是戲謔之詞,它是一種綜合各種狀況,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反觀自己,有多久沒看書、沒聽新聞了呢?是否已經跟身邊人搭不上話了呢?是否已習慣了現在的舒適?因為不理解未來,所以對當下的舒適生活,就沒有危機感。危機產生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對應。

·理論驗證分析

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曾提出,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有效預測是英明決策的前提,這被稱為儒佛爾定律。

他從理論上,進一步證明,想要決策自由,是需要學會提前預測的。只有準確的預測,才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除此之外,美國管理學家韋特萊,也提出了韋特萊法則:成功者所從事的工作,是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後有驚人之舉,能不落俗套,可不同凡響。

這也就進一步驗證了書中的觀點:“你不去做的,別人就去做。”想要有超人之想,驚人之舉,就一定要掌握理解未來的能力。

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提出了理解未來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看,理解未來勢在必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中國時代背景分析

物價上漲、人們消費水平也隨之不得不上漲。房貸、教育費、醫療費、養老費,每筆費用的開銷都很大。開銷大,生活壓力也會隨之增加。

下面這個表格,是2018年各省秋季求職的平均薪資,其中,北京的平均薪資是10670元,而北京2018年的房價是,62753/平。

我們懷著滿腔熱血,打算北漂紮根在北京,卻發現理想很豐滿,行動真骨感。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以這個工資,買房子的話,按60平米算,你需要30年以上。

所以,現實告訴你,單純的依靠工資,是不行的,你必須要掌握其它賺錢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又能學會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那你就能做別人做不到事,用別人想不到的視點,思考問題。

這樣,或許你離60平的房子就不遠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03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理解未來,從確定性開始

1999年,馬雲洞悉到了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所以創建了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經歷了很多坎坷。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未來的變化。當他將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說給投資方時,甚至有很多投資大咖、商業巨頭為他唱衰。

但,20年後的今天,馬雲搭乘互聯網的快車,使淘寶不僅成為改變購物方式的先驅,也讓阿里巴巴一躍成為了電商龍頭。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看得更清、看得更遠。想要理解未來,就要學會如何看清這些規律。作者在說書中提到了週期性規律、線性規律、硬趨勢、軟趨勢。

這麼多的專有名詞,我舉個栗子,你就全明白了。

四季更替,潮漲潮落,房價升升降降、股票漲漲跌跌等,這些變化有一定週期性的,就稱為週期性變化。

人的年齡只增不減、電腦處理速度會越來越快、科技會越來越發達等,這些呈單一方向發展的變化,就稱為線性變化。

那什麼是硬趨勢和軟趨勢呢?

比如說,10年後,你一定會老10歲,這就是硬趨勢。

但是,10年後你的身體,會變好?變壞?還是維持現狀?就無法推測了,這也就是軟趨勢。軟趨勢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卻可以通過現在的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它。

具體怎麼做呢?

·列出影響生活的週期性變化和線性變化。

·再根據自己從事的行業,將硬趨勢和軟趨勢列出來。

·綜合各方意見,共創未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洞察先機

2004年印度洋發生海嘯,15個國家遭受重創,約有25萬人死亡。但是,卻在不同的三個地點,有三群人倖免於難。

這三群人,是看到了什麼別人沒看到的異常情況,才會躲過一劫嗎?答案就是,他們都看到了海水倒退。

如今,科技發展迅速,未來如同海嘯。很多人看不到海水倒退,就會陷入亂象中;而能看到海水倒退,知道海嘯將近的人們,就會發現契機。

能發現“海嘯”的人,被稱為是可以洞察先機的人。他們能主動並先發制人。如果你不想炒冷飯,就一定要學會洞察先機。

如何才能洞察先機呢?

經常問自己:“我將面臨什麼問題?”“我身邊的人會遇到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變革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但凡是出現一項新的技術或事物,市場上,很快就會出現複製品。很多企業生怕自己被落下,所以,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嗅到蛛絲馬跡,就疲於改變,每天都在救火。

實際上,真正不被落下的企業,是那些推動變革的企業。比如1996年,蘋果公司提出的iPod,改變了們聽音樂的方式;亞馬遜書店,改變了人們的購書方式等。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的需求和慾望也在不斷擴大。未來,你不變化,就會有人變化;你不變革,就會被人變革。

怎樣才能推動變革呢?

經常問自己。

·“現在的這些變革,我們可以如何利用,來創新我們的生活呢?”

·“怎樣才能讓自己所在的領域和企業,在未來成功變革呢?”等等。然後再起草戰略,實施創新性變革。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跳出面臨問題

1865年,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預言,未來10年內,工業革命將會使煤炭產量達到高峰。帝國也會因此衰敗。

10年內,煤炭產量是達到了高峰,可英國卻並沒有衰敗。他們還學會了使用新燃料,石油。

實際上,煤炭短缺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需要跳過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開發新資源,讓工業革命延續。

跳過眼前的問題,並非是哲學上的否定迴避,而是一種概念上的柔術,使以前看不見的危機公開化,讓我們可以採取果斷的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反其道而行

交朋友,我們最不喜歡唱反調的人,從來都是和脾氣相投的人在一起玩。但實際上,越是和我們觀點不同的人,越容易和我們碰撞出新鮮的火花。

生活中也是一樣,假如你所在的公司人員流動特別大,老闆只把壓力給HR,讓他去招人,是會出問題。真正的解決辦法是,反其道而行,從薪資體制、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等方面研究下可以留住員工的方法。

具體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列出競爭對手正在做的事情

·列出所在領域所有人的關鍵要素,逐一檢索創新的方式。

·思考下所在行業的主流思想,再反向思考,尋找機會。

·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有沒有方法與人合作,讓工作更有效果?”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重新定義及再創造

大白兔和美加淨聯手推出奶味潤脣膏,你用了嗎?旺旺和潮牌TYAKASHA(塔卡沙)聯名推出服裝,你會買嗎?......

這些老品牌憑藉自己的知名度,將產品結合當下流行趨勢,重新定義和創造,讓大白兔不止可以賣糖,還可以賣潤脣膏;旺旺不止有牛奶,還有潮牌服裝等等。

漫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是再創造;舊衣服改成傢俱用品也是再創造;咖啡館不再只賣咖啡,還能看書、休息,更是再創造。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再創造的事情,只要你願意發現,就一定可以實現再創造。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主導未來

回顧上面的六個原則,非常有條理。如果你一一實踐的話,就會產生一個驚人的能力,也就是遠見力。“遠見力”就是,通過轉變視角,願意彎下腰和膝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看到並掌握目前及未來的趨勢。

擁有遠見力的人,才是可以理解未來並主導未來的人。在主導未來的過程中,請記住三個能量,即溝通、合作、信任。

溝通並不是簡單的知識搬運,要轉化成知識和智慧;合作也不是簡單的協作,要相互配合;信任則是要說到做到。

電子經濟時代,如果忘記了這三點,那麼就很難真正的主導未來。

04 總結

我們總以為,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隨大流,但實際上卻潛藏著危機。複製和模仿,是一種偷懶。今天偷過的懶,未來一定會找回來。

就像36歲,高速公路收費員下崗時,說的那樣,“我的青春都獻給這裡了,現在我也不知道能幹什麼。”

聽上去雖然很可憐,仔細想想,如果這位收費員有遠見力的話,就會知道,未來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機械化的工作,早晚會被代替。就應該早早著手學習技能,也就不會遇到“下崗危機”。

未來就是變不可能為可能,變不可見為可見。

擁抱你靈光一現的“遠見力”吧,它會帶你以全新的、強有力的方式理解未來、預知未來,並最終成為人生贏家。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你覺得呢?

讀《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我們都曾被未來“騙”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