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酒館:一個野生交易員告訴你如何實現管理規模從0到10億?

投資 私募 經濟 劉楓 私募小酒館 2017-04-11

深夜酒館:一個野生交易員告訴你如何實現管理規模從0到10億?

深夜酒館:一個野生交易員告訴你如何實現管理規模從0到10億?

劉楓

某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管理規模曾達10億。

1996年,他是語文老師,業餘愛好是宏觀經濟研究;

2000年,他考取公務員,開始進行股票交易,並在實踐中執著地驗證“基本分析”、“技術分析”;

2005年,他毅然辭去公務員的“鐵飯碗”,轉投金融行業,從事投資諮詢;

2014年,他初入私募行業,成為基金經理;

2015年,他依靠自己的投資理念,成功從瘋狂的股市中逃項。

不同的經歷造就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和處世原則,每個年代都有獨特的時代特徵和精神境界。生於60年代,劉楓身上最明顯的特質就是樸素、耿直、勤奮,但讓人更加不能忽略的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

這種自我意識帶給劉楓的是人生路線的轉折,是從野生交易員開始的成長。

深夜酒館:一個野生交易員告訴你如何實現管理規模從0到10億?

1

在實戰中驗證基本分析、技術分析

在交易之路上,劉楓走了20餘年,自學成才、自我成就。

他生於60年代,學的第一課是“毛主席萬歲”,第二課是“中國共產黨萬歲”,第三課是“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主人”。那時候的學習榜樣是抗日戰爭民族英雄,看的電影是八大樣板戲。

劉楓這代人經歷了從桎梏到開放的甦醒與雀躍,渴望掙脫年代的牢籠、嘗試不同的人生。從22歲到28歲,他的職業生涯經歷了語文老師、公務員、股票分析師、基金經理的轉變,人生理想也從文學家、政府官員轉變為股票交易員

劉楓一直稱自己為“野生交易員”,因為熱愛,所以不斷地探索、堅持。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非專業金融人士,劉楓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從零開始,尋找到自己的交易理念?

1996年,從研究宏觀經濟到股票交易,他幾乎讀遍了圖書館、書店裡相關的書籍。後來,不甘於理論研究,正式開始入市交易,一發而不能收。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看了股票的書之後,發現挺感興趣,就去炒股了,炒著炒著就開始去研究它,糊里糊塗地賺了錢,又糊里糊塗地虧了本。”

盈利的時候,劉楓第一次感覺賺錢是這麼容易;虧損的時候,劉楓第一次體會到市場是多麼難測。但是,肯定有某種方式可以減少虧損、增加盈利,從而最終達到賺錢的目的。

於是,劉楓開始在實踐中試驗“基本分析法”,通過對宏觀經濟、行業發展、公司狀況以及供需關係的分析,評估股票的內在價值,判斷買入的合理價位。但是,反覆實驗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仍然虧損居多。

無奈之下,劉楓放棄“基本分析法”,轉投“技術分析法”,從RSI、KDJ、DMI、MACD、OBV、PSY、BIAS等常見指標入手,先後實踐了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江恩理論等國內主流的分析方法。

2000年左右,經過長時間的理論研究和實戰操作之後,劉楓發現市場通用的兩種分析方法對他來說都是失敗的、無效的。那麼,交易的真諦到底是什麼?


2

交易必須敢於獨立思考

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否定權威,尋找適合自己性格、風格的交易理念”——這是劉楓給出的答案。

在驗證過“基本分析法”、“技術分析法”不適合自己之後,劉楓曾一度陷入迷茫,面對轉軌裂變產生了無助與困惑。

後來,他決定聽從內心的想法,拋棄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自己在實戰中慢慢琢磨交易方法。

“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本質是唯利是圖的。從這個角度講,金融打上了人的烙印。經濟活動主要是以人為主,股市如戰場,它是一種戰爭藝術。”歸根到底,劉楓身上還是留下了太多文人氣息,與生硬的技術指標相比,他更喜歡關注“人”這個主體。金融市場是由人操縱的市場,金融行為就是人的行為,那麼是否可以從“人的行為”這個角度去理解市場?

這個發現讓劉楓欣喜,與其按照傳統的分析模式生搬硬套,還不如順應自己的性格,形成自己的交易思路!

他認為,股票市場沒有規則,對手的心理隨時在變,你也要不斷改變。要能理解大資金的意圖,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正所謂,大道無形,悟在天成;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在2000年-2005年間,劉楓一邊工作、一邊交易,不僅先後在《證券市場研究》、《證券投資》、《證券日報》等當時的主流媒體上發表過多篇文章,還在2001年通過證券分析師考試。

也正是在這幾年,劉楓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即在評估市場價值的背景下,探索價格運行的動力;捕捉大資金往來的信息,探索投資主力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同時,他還非常推崇彼得·林奇、威廉·歐奈爾的交易理念,以價值投資為根基,將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相結合,看重的是個股品質,選擇具有核心技術或市場上具有護城河的公司,注重唯一性,要求公司股價在走勢上具有強勢性。

“偉大的交易員是野生的,不能被固定的套路和方法桎梏,要通過實踐經歷總結出符合自身性格、風格的理念。”

很多人做交易不成功,是因為沒有自己獨到的思想,沒有屬於自己的經驗總結,特別是容易迷信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時代發展很快,交易員要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完善理論,要敢於否定、敢於突破,“行業裡做的很優秀的人,都是敢於否定前人的思想。”


3

2015年6月成功逃項,卻遭遇募資困境

劉楓說,痴迷交易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市場挑戰性更強,可以不斷超越自我,只要能瞭解市場、順應市場、把握市場,成功的概率就很大,更容易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更強;二是相對來講,中國沒有比交易更公平的地方,憑實力說話,盈利能力是首位。

為了專心做交易,他在2005年放棄了“公務員”的鐵飯碗。脫離體制內之後,先後在投資諮詢公司、期貨公司任職,當過研究員、做過市場營銷。

2014年,在朋友的引薦下加入某私募機構,擔任基金經理,在一個陽光化的私募平臺上,專心做起了投資。

2015年,劉楓正式開始管理產品,但卻在年中遇到“股災”,親歷了A股像坐上“過山車”一般,從“千股漲停”到“千股跌停”,祭出了瘋狂的“表演”。

2015年6月15日,滬指最高觸及5178.19點後,隨即掉頭向下,開始了多米諾骨牌式的暴跌。在整個市場為之震顫、瘋狂之際,劉楓卻出人意料地在6月將公司旗下剛成立不久的2只產品清倉,從而回避了風險。

不僅如此,根據私募排排網的統計信息,2015年8月,在市場一片狼煙之際,劉楓管理的幾個產品都取得了正向收益,並且曾一度衝擊到全國排名第一,管理規模最高時達到10億。

“成功逃頂”這件事怎麼看都存在一種機遇和運氣,但劉楓卻覺得這是必然,因為他一直堅守自己的觀念:一是大盤已經連漲了三波,很多個股創新高,市場氛圍已經到了一種狂熱的狀態。按照劉楓的投資經驗,這種時候就要開始提防風險,後續肯定會進行中期調整,並且調整幅度會比較深。二是劉楓基本上只做上半年行情,下半年基本不參與,只要到了6月份就會提高警惕,更加謹慎地面對市場。

2015年下半年,由於市場行情特殊,劉楓打破了“下半年基本不參與”的原則,在市場盛傳“國家隊”護盤之際,成功抄底。

前景看似美好,但劉楓卻遇到了私募行業的普遍難題——資金缺乏。由於公司規模較小,營銷能力不足,即使產品淨值表現很好,也沒有實現產品規模的不斷擴大,這讓他至今深感遺憾、無可奈何。

“要募集資金的話,你之前的產品至少要有兩年的存續期,而且成績要非常好,主要從兩個基準來判斷,一是絕對收益,要能賺錢,每年至少有平均20%-30%的穩定收益;二是相對收益,要能超過大盤。這樣才有可能發行產品,別人才願意投資。”但是,當公司運營能力不足時,再好的業績也有可能被湮沒。

目前,劉楓已經再次加入了一個新的私募團隊,擔任投資總監,一切從頭開始來過。

回顧這20餘年,時光飛逝。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小事,當時受朋友邀請開辦股票投資講座,學員中有一大批教授。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劉楓有種錯覺,一切恍然如夢:從小生活在農村,打開門就是梯田,玩具是田地裡的泥巴,沒讀過金融,是如何一步一步來到這裡的?人生本來就充滿戲劇性,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敢於獨立思考、敢於否定權威,形成自身的交易風格和理念,野生交易員也能做出一番成績。

在私募公司打轉的這幾年,劉楓非常看好中國私募行業未來的發展,和美國對比起來,前景非常廣闊,但這並不代表私募公司會越來越多。“美國的一些小型私募慢慢都被淘汰了,逐步集中在幾個寡頭那裡。中國也一樣,私募市場會自然而然地淘汰掉不合格者,剩下能夠適應市場發展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備註:應採訪者要求,本文主人公劉楓為化名。

本欄目意在講述私募人身邊的故事,內容均為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公眾號和機構轉載時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及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