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熱衷於在國外買買買已經不僅是出境遊遊客的標籤,眾多大型國內企業如今紛紛伸手海外市場,而海外酒店成為了不少中企的首選。

財大氣粗

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熱潮自全球金融危機掀起伊始,已經持續多年,如今依舊勢頭不減。

近日,不少中企再度接連宣佈海外併購項目。其中,豐盛控股宣佈以超過8000萬澳元(約4.12億人民幣)收購澳洲若干土地,發展澳洲旅遊及度假村項目。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中邦集團參與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上海連合則以1.4億澳元(約7.14億人民幣)收購了悉尼雙灣洲際酒店,這是近年來首次出現的五星級酒店併購交易。

而就在不久前,據知情人士透露,海外併購的“大玩家”海航準備再度出手22.1億美元買下紐約公園大道245號,並將發行5億美元商業抵押貸款債券為這筆交易募集資金。

不同於國內併購案的“小打小鬧”,跨國併購的金額動輒上億美金,牌桌上的玩家都是國際規模的大集團。

據普華永道最新研報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發起的海外併購交易達923起,併購交易金額達到2213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之前四年的交易總額,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海外投資併購大國。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

一個更為令人側目的統計數據是,中國企業發起的海外併購溢價中位數在26.4%,這一溢價水平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併購融資委員會執行主任王珠林曾表示,“中資企業海外併購呈現高槓杆、高溢價、低績效的特點,扣除風險因素後,中資企業在北美歐洲併購付出的溢價相對高出10%左右。”

收購成本高而實際效益卻仍未顯現,中資企業在2017年逐漸放緩了海外併購的腳步,不再扮演“人傻錢多買買買”的土財主角色。

據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交易數量比2016年同期下滑39%,交易金額下降77%。

鍾情酒店

很有意思的是,熱潮漸漸冷靜,而各大集團們思考後的結果出奇的一致,對海外旅遊產業併購的關注度不降反升。

2016年規模最大的前六個海外併購項目中,有四個與旅遊行業密切相關。

其中,海航系公司渤海金控以100億美元收購CIT飛機租賃業務100%股權,海航集團更以65億美元收購希爾頓酒店集團25%股權。

海航系是2016年的海外併購大金主,其在2016年共發起12起海外併購,總交易金額超過2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與旅遊行業息息相關。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

除海航外,中投公司也以67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鐵路港口運營商Asciano股權。安邦保險則斥資65億美元收購了Strategic酒店及度假村公司。

海外併購巨頭專注旅遊行業現狀無可否認,但更具體來說,這些巨頭們對於酒店及度假村等文旅項目顯然興趣更足。

這一方面是因為海外酒店集團的品牌效益顯著,回報率較高。另一方面,更是因為類似酒店的不動產資產對管理要求較低,主要依賴市場需求和資產升值。

以海航集團收購希爾頓酒店集團股權的案例為例。

希爾頓在5月份公佈的一季報顯示,其在一季度總收入同比增長25.6%至21.6億,在這之中,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貢獻了不少力量。與海航的聯姻對於希爾頓未來更好的切入中國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而據希爾頓上市申請文件中的財報顯示,希爾頓的品牌及商譽總值達112億美元,這甚至超過了希爾頓的地產總價值。對於海航來說,入股希爾頓帶來的品牌美譽度附加也不容忽視。

不做顛覆的野蠻人,而是靜靜等待增值,海航的戰略十分明智。因此收購了希爾頓股權後,海航僅是派出了兩位董事會成員,目前來看還沒有對希爾頓的發展進行過多幹預。

海航與希爾頓的案例是一個眾多中企與國際酒店共生方式的真實寫照。中企以錢買回了品牌與管理體系,以及一個增值保值的地產物業,而國際酒店品牌得到了資金支持以及未來清晰可見的中國市場。

謹慎“剁手”

儘管益處不少,不過在政策縮緊、效益未知的情況下,原本殺紅了眼拼搶國際資源的盛況告一段落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在2016年9月底開始限制金額超過10億美元且不屬於主營業務領域的海外收購活動,此外還禁止超過100億美元的海外投資,限制國企在海外10億美元以上的地產投資。

該知情人士表示,“這樣嚴格的資金管控是為了遏制人民幣匯率弱勢情況下的資金大量外流,此前人民幣大幅貶值時,外匯儲備資金呈現快速流出的趨勢。”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系教授王叢表示,這在客觀上有利於企業以更加理性的態度開拓國際市場。“企業需要冷靜思考海外併購的動機和效果,考慮到併購面臨的客觀難題,以最有利的方式開拓國際市場。”

事實上,如今的海外併購依舊停留在相對簡單的行業。據西方媒體調查,海外當地人民最能接受中國企業收購酒店、娛樂、製造等行業,而最不能接受中國企業收購銀行、能源、醫學等行業。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企海外投資的難易程度,而最多的資金往阻力最小的酒店、文娛流去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顯然這並非國家的意願。

3月1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跨境對外直接投資有跟風、過熱、盲目的現象,導致交易量增長較快。比如投向體育、娛樂、俱樂部行業的對外投資,對國家沒有好處。”

如何通過海外併購投資,將錢拿出去,將技術拿回來,這實際上才是政府希望各個巨頭們考慮的問題。

港中旅酒店的收購是相對成功的案例。港中旅在2015年用4億英鎊收購了英國KewGreen酒店集團,並在2016年推出了融合自身特色及KG品牌的睿景酒店。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黃鵬表示,“收購併不是單純的資產購買,港中旅通過收購引進了更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人才,帶來了軟實力和管理技術方面的提升,這才是收購中最值得的部分。”

走出去並非重金一擲打水漂,更重要的是收穫等額甚至超額的回報以及管理、品牌、技術,這或許才是正確的“海淘”姿勢。

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海外酒店成香餑餑 中企為何“沉迷海淘”?

———— END ————

行業爆料、加入讀者交流群

請加小助手微信:ruxue440409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