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隻城投真永續債可能出現'

"

只是可能出現永續,後期存在很大變數。

發行金額15億元的16吉林交投MTN001,如果發行人選擇不贖回本期債券,則有望成為第一隻由城投企業發行的真永續債。

按照募集的約定,發行人需要在贖回日前30個工作日發佈贖回公告,按照9月29日實際兌付日倒推,前30個工作日應該是8月19日。可如今發行人依舊未發佈贖回或遞延公告,大概率是仍舊在跟政府、銀行、主承、債券持有人溝通。

剔除掉首創集團、廣州地鐵、武漢地鐵這類利率調升機制特殊的永續債,同由吉林省國資委控股的15森工集MTN001是第一隻真正意義上實現永續的債券。

之前的永續債真永續主要出現在產業類國企,特別是經營困難的國企,比如吉利森工、宜化、山煤、北大荒,以及海航系兩家企業和奇葩中城建,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城投和民企實現真永續。

正常永續債的邏輯是,發行人付給較高的票面,換來允許計入權益的權利,從而實現表面降低財務槓桿或者滿足某種要求的目的,是一種“你懂,我也懂”的會計遊戲。

但現實中隨著存續期內發行人經營或財務狀況的惡化,永續債“有利於發行人,而不利於投資人的”特徵越發明顯。

當然也不能說投資人就是冤大頭,畢竟發行時期的白紙黑字寫的清楚“發行人有利益遞延、本金遞延權利”。

發行人是否選擇永續取決於現有財務狀況、再融資成本、永續的後果,前述幾家真正實現永續的發行人,大多是現金流緊張、再融資極度困難的企業。

吉林森工、北大荒、宜化自從債券永續之後再無債券發行,中城建已經玩完所以無所畏懼,海航能發新債不是常規套路,倒是永續之後的山煤繼續在發行新債,甚至繼續發行永續債,很是風騷。

目前來看山煤的永續僅對自身再融資造成負面影響,當時並未對山西其他幾家煤企有負面衝擊,不過確有投資人收緊對山西煤企永續的入庫。其實也沒太明白18年9月他們怎麼會選擇永續,要知道山西這幾家哪個都是債務負擔沉重,永續真的省不了幾個錢,反倒是惡化市場形象,要不是當時行業景氣尚可,其行為對山西幾大煤企的再融資衝擊不可想象。當年王省長親自帶隊樹立的美好形象不容易。

再回到吉林交投這個案例。

吉林交通跟吉林森工類似,同屬于吉林省國資委控股。從公開資料看,公司主要承擔吉林省鐵路項目的投融資工作,並作為部省合資鐵路的吉林產權方代表,換句話說公司是吉林省鐵路投資的投融資主體。替政府融資、替政府幹活,這是非常典型的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特徵。

但由於鐵路項目前期投資規模大,後期回報週期長,所以公司做了一些副業投資,包括開發房地產、委託貸款,還有零零碎碎其他一些副業。

大量資金沉澱在鐵路項目,主業不掙錢,利用閒餘資金偶爾做些副業倒也屬於正常,但是這兩個副業不僅沒做好,還給公司本就緊張的流動性火上澆油。

比如最新的跟蹤顯示“公司委託貸款規模37.85億,其中回收困難的貸款35.75億”,前五大借款人幾乎全部違約。這種送錢的精神簡直不能用更多語言來形容,看到他這段描述,我心裡一直在想“怎麼能這爛呢”。

其實政府前些年還是很給力的支持企業發展的,比如14-16年年均13億的政府補助,17年定向置換銀行貸款24億,18年補充資本金8億。

但持續不計回報的投入,以及亂七八糟的副業投資,銀行也是很精明的,從17年下半年開始,公司的長期借款開始大量到期,然而並沒有換來銀行的續借,與此同時公司債券發行停止,之後一次發債是17年9月,當時一期短融高達8%票面。

銀行的壓貸,發債停滯,公司起初還能以來政府財政補助和變賣資產來週轉,但18年爆出來的17年公司報表鉅虧18億,似乎意味政府支持力度有所衰減,畢竟當年政府補助從上年的14億銳減至1億不到。當然那一年政府確實也置換了24億貸款,但貸款只是定向給銀行,報表鉅虧所帶來的負面會衝擊所有報表使用者。

同是2017年,金融去槓桿轟轟烈烈,公司借款規模同比幾乎腰斬,那一年籌資現金流出高達33億,報表鉅虧疊加銀行收縮以及金融去槓桿,公司現金持續流出,流動性急劇萎縮。

到了19年公佈的18年報再次鉅虧23億,企業甚至變賣資產回籠資金,不過銀行終於喪失信心,19年上半年公司流動性幾乎停滯。

所以出現對於永續債是否永續的猶豫情緒完全可以理解,企業實在是滾不下去了。

也許吉林省國資委已經有了永續債永續的經驗了,所以再一次永續倒也輕車熟路。畢竟旗下平臺那麼多,換一個平臺再融資。至於這個,反正以後再也不發債,銀行貸款可以慢慢拖著,畢竟都是國家的錢。

至於對其他平臺融資的影響,也許可能覺得其他平臺融資也不便宜,無所謂了,又或者,他心裡想的是,這期都熬不下去了,還管其他的,隨意吧。

如果真永續了,到底衝擊有多大呢。

二毛說“你想多了,我那隻被強行展期的私募債,算不算永續?”

本文源自談天說債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